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凝系统相关基因改变与血栓栓塞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检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血液抗凝系统各成分的基因改变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角度综述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多种血栓栓塞、缺血性疾病如肺血栓栓塞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冠心病、房颤、缺血性脑卒中、周围血管病、血管炎、高血压、风心病换瓣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遗传性易栓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血液透析及许多外科手术前后等均需要应用抗凝药物来防治血栓栓塞形成和(或)复发。近年来,笔者经常遇到住院月余仍不能调整好抗凝药物剂量或应用不当导致血栓栓塞复发加重、皮肤黏膜等出血,甚至脑出血死亡的病例。因此,正确使用抗凝药物十分重要,下面就国内外这方面的认识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肺血栓栓塞症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993年元月~2002年12月确诊的1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本组误诊率达52.9%,本组有11例死亡,病死率61.1%,6例患者经手术、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存活,1例自动出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本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医院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的警惕性,仔细查找病因,常规X线、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血管超声等均有助于其诊断,但肺灌注显像及螺旋CT更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4.
��˨֢�о��ſ�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865年法国Armand Trousseau教授首次报道静脉血栓与肿瘤之间存在联系,这可能是人们对易栓症(thrombo-phlilia)的最早认识。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1-2]。1易栓症分类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两类[1-2],见表1。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有蛋白C(PC)缺陷症、蛋白S(PS)缺陷症、抗凝血酶(AT)缺陷症、因子ⅤLeiden(FⅤLeiden)和凝血酶原20210A突变等,是基因缺陷导致相应蛋…  相似文献   

5.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症状不典型,使其诊断困难,漏诊率、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掌握高危因素对提高诊断率及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复发性、家族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高危因素.蛋白C、蛋白S属蛋白C系统,具有抗凝作用,其缺乏是肺血栓栓塞症的重要遗传性危险因素.掌握蛋白C、蛋白S缺乏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对于指导合理治疗、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癌症常见的并发症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血栓栓塞症.近年来,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研究的深入,肺癌相关性VTE已引起关注.其中,肺癌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具有很大争议性.初级预防能使肺癌相关性VTE发生风险减少,但相关研究同时提示患者出血风险提高.目前尚不推荐对肺癌患者进行常规抗凝,但对血栓风险高、出血风险低的肺癌患者进行选择性抗凝可使其获益.因此,肺癌相关性VTE的风险评估和分级可提高预防性抗凝的临床获益,减少相关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7.
易栓症指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机体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是青少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易栓症相关血栓事件主要由遗传因素、获得性因素或两者共同引起。本文报道1例遗传性易栓症引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疗经过,以期为遗传性易栓症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抗凝血酶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超家族成员,是体内凝血酶等的主要抑制物.抗凝血酶基因缺陷会导致抗凝血酶血浆蛋白水平降低,而抗凝血酶缺乏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性遗传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肺血栓栓塞症与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的关系,找到新的用来作为预测血栓形成或检测高凝状态的生物学指标,并且诊断可能发生肺血栓栓塞症等易栓症的高危人群,从而实现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及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的重要性已广为熟知,但对于易栓症的检测,许多临床医师仍存在一定认识上的误区,例如何种人群应进行易栓症的检测、应该选择哪些易栓症检测项目以及在何时进行检测。因此,2012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果拟订了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易栓症的发生率,以提高临床PTE的诊断与预防复发的水平。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9年12月,连续观察我院呼吸科、急诊呼吸监护室确诊的PTE患者123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63例,并对其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所有患者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的发生率,并比较性别对抗凝蛋白缺陷的影响。结果:123例PTE患者中获得性易栓症中长期制动、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及手术/创伤居前3位,其发生率分别为14.6%、12.2%及8.1%。遗传性易栓症总的发生率为:55.3%,其中发生率较高的是:蛋白S(PS)缺陷17.1%,PC缺陷10.5%,蛋白C(PC)、PS联合缺陷12.2%。抗凝蛋白缺陷男女均为34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蛋白缺陷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E患者中易栓症的发生率较高,PTE可能是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性危险因素存在着种族差异。白种人以活化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突变及凝血酶原G20120A突变为主要遗传易感因素。中国人群则以蛋白C系统异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主。多个遗传性危险因素的联合存在增加了首发和复发静脉血栓的风险。易栓症可以是遗传性或获得性的。遗传原因造成的高凝状态称为血栓遗传倾向。怀疑易栓症的患者应作血栓遗传倾向的基因筛查,其筛查结果将决定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和家族成员是否也应接受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12.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肺血栓栓塞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此类患者血液系统会发生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一方面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同时可以成为血栓形成的标记,从而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治提供依据.本文仅就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异常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易栓症(thrombophilia)最早在1965年由Egeberg在报道一个家族性抗凝血酶缺陷时首次提出[1].目前易栓症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类,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2].获得性易栓症最常见的原因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其治疗主要为抗凝治疗.直接口服抗凝剂(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已广泛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房颤动患者的脑栓塞防治中,但对于APS患者的治疗,尚缺乏大型研究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证据[3].本文报道一例复合因素导致的获得性易栓症病例,分析其脑梗死治疗经过,对比DOACs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5 d前突然出现言语困难,表现为找词困难.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与血液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恶性肿瘤之间存在一定生物学关系。恶性肿瘤中以产生黏液的腺癌伴发血栓栓塞症的几率最高。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将恶性肿瘤伴发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归纳为Virchow三联征,即静脉血液瘀滞状态、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的异常。肿瘤相关凝血的激活影响肿瘤生长、微血管形成和转移过程,反过来这些过程增加血栓形成几率。纤溶系统的激活亦促进肿瘤的浸润、增殖、微血管形成过程,其作用超过了纤溶系统受损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因此抗凝及针对凝血、纤溶系统各个环节的治疗可能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播散过程。  相似文献   

15.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已公认VTE是一种多基因疾病,抗凝、凝血、纤溶系统以及某些酶类相关基因的异常均可成为其遗传性危险因素(表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对症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3种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或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再发患者的住院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74-2002年的28年来我院住院收治的230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或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再发患者经对症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3种治疗方法的住院有效率、显效率和病死率。结果:对症治疗、单纯抗凝和溶栓+抗凝治疗的住院总有效率分别为60.0%、91.5%和96.6%;其中住院显效率分别为0、0.9%和42.7%;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7.1%、4.7%和3.4%。结论:通过回顾性临床分析表明,对症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对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或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再发患者均有效。由于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不能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治疗主要是于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后即刻血流恢复、血液动力学改善,临床效果显而易见,但对其远期疗效研究甚少。有研究显示PTE溶栓与非溶栓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血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对非大面积PTE仅抗凝治疗即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5~ 2010年我院收治的36例PTE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中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32例(89%).34例经CT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积极溶栓及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CT肺动脉造影可帮助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时规范的溶栓及抗凝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9.
逯军  杨兴季 《山东医药》2001,41(24):65-66
血栓前状态 ,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名称。它既不是高凝状态 ,也有别于血栓形成综合征和易栓症 [1 ] 。它是指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液抗凝、凝血、纤溶系统等有关因子发生变化 ,或血液流变学发生了改变 ,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或疾病 [1 ] 。目前 ,国内外对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多停留在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冠心病及糖悄病等方面 ,而对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血栓前状态缺乏综合、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就CHD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CHD血栓前状态的产生机理、预测及防治作一综述。1 非紫绀型 CHD与血栓前状态左向右分流的 CHD当分流量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其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危险因素。结果1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5例患者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5例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好转。结论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及时溶栓和抗凝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