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Pup、Dop、PafA和Mpa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Pup-蛋白酶体系统与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卡介苗菌株(BCG)、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无毒珠(H37Ra)、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珠(H37Rv)、新疆地区流行的优势强毒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总RNA,并进行纯度鉴定。运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Pup、Dop、PafA和Mpa基因的表达,比较分析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Pup、Dop、PafA和Mpa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 H37Rv菌株和新疆地区流行的优势强毒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与BCG菌株相比,Pup基因表达分别上调1.67、2.65倍,Dop基因表达分别上调2.42、3.69倍,PafA基因表达分别上调4.09、7.36倍,Mpa基因表达分别上调2.65、3.9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H37Ra、H37Rv菌株与新疆地区流行的优势强毒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相比,Pup基因表达分别下调62%、59%、37%倍,Dop基因表达分别下调63%、64%、34%倍,PafA基因表达分别下调87%、86%、44%倍,Mpa基因表达分别下调64%、67%、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CG、H37Ra、H37Rv、新疆地区流行的优势强毒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Pup、Dop、PafA和Mpa基因的表达有差异性,且与菌株毒力呈正相关。Pup-蛋白酶体系统与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通过诱导结核分枝杆菌在低氧环境中进入持留状态,来比较分析不同时间不同低氧环境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PhoP基因和PhoR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探讨研究PhoP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持留性的调控机制。方法 首先对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无毒株(H37Ra)和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在不同低氧环境下进行培养,提取每个样本菌株的总RNA,并进行完整性鉴定;运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每个样本菌株中PhoP基因和PhoR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分析不同时间不同低氧环境下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PhoP基因和PhoR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在不同时间点对低氧环境的结核分枝杆菌PhoP基因和PhoR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第10 d相比,培养至第15 d时H37Rv菌株和H37Ra菌株中的PhoP基因和PhoR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培养至第25 d时,H37Rv菌株中的PhoP基因和PhoR基因的表达水平比H37Ra菌株表达均上调2.3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不同时间点相同毒力的结核分枝杆菌的PhoP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PhoP基因和PhoR基因在不同低氧环境下的表达存在差异,而且在相同时间点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的PhoP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PhoP基因和PhoR基因在不同低氧环境下的表达也存在差异,表明PhoPR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性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Mtb菌株对Ⅰ型干扰素基因的诱导作用及其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方法 从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中利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0名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并提取单个核细胞中分选出CD14+细胞,用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刺激,诱导分化为人巨噬细胞,并分别感染Mtb减毒株H37Ra和Mtb标准株H37Rv,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2种菌株感染后Ⅰ型干扰素基因IFNB和IFNA的相对表达量2-ΔΔCt值。此外使用上述方法对同期选取的结核病组(15例)、健康对照组(15例)、Mtb潜伏感染组(15例)的Ⅰ型干扰素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采用GraphPad 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H37Rv感染的健康人巨噬细胞的IFNB基因相对表达量2-ΔΔCt值(10.38±2.24)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6.26±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 P=0.026);经H37Ra感染的巨噬细胞的IFNB基因相对表达量2-ΔΔCt值(8.92±0.85)与空白对照组(6.26±3.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 P=0.09);IFNA相对基因表达量2-ΔΔCt值在H37Rv感染组(5.11±2.31)、H37Ra感染组(5.17±3.40)及空白对照组(4.41±1.6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P=0.85)。结核病组IFNB基因表达(4.32±1.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7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 P=0.0014);IFNA基因在健康对照组(3.91±0.75)、Mtb潜伏感染组(4.25±1.03)、结核病组(4.73±1.44)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3,P=0.064)。 结论 Mtb的感染可以诱导Ⅰ型干扰素基因的表达,在结核病患者中IFNB基因表达上调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工型干扰素受体(IFNAR)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及其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TB组)15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LTBI组)15例、健康对照(HC组)15例,均为同期医院体检人员.应用免疫磁珠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选CD14+单核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 CSF)刺激下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随后感染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H37Ra、H37Rv),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中IFNAR1和IFNAR2基因表达情况,以2-△△Ct值表示IFNAR1和IFNAR2基因拷贝数.观测HC组、LTBI组、TB组患者各15例,分析不同人群PBMCs中IFNAR基因表达的差异.采用GraphPad 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多组计量资料数据首先进行齐性检验以判断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正态分布,则用-x±s表示,并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从而计算q值.计数资料进行“行×列”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H37Rv刺激后,IFNAR1基因表达水平(5.95±0.41)显著低于空白对照(7.5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15,P<0.05);而H37Ra刺激后IFNAR1基因表达水平为(6.54±0.33),与空白对照(7.53±0.41)、H37Rv感染(5.95±0.41)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56、1.57,P值均>0.05);而IFNAR2基因在H37Ra和H37Rv刺激后表达水平分别为(8.81±0.85)、(8.84±0.80),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2.6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4.10、4.13,P值均<0.05);而H37Ra和H37Rv刺激后IFNAR2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2,P>0.05).IFNAR1基因在TB、LTBI、HC三组人群之间表达水平分别为(5.39±0.64)、(6.59±0.86)、(7.08±1.1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B vs HC,q=1.91;TB vs LTBI,q=1.53;HC vs LTBI,q=0.87;P值均>0.05),而TB患者IFNAR2基因相对表达量为(5.96±0.5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01±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67,P<0.05).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以诱导巨噬细胞IFNAR基因表达下调,且与菌株毒力无关.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IFNAR2基因表达下调,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鼠皮内接种结核菌H37Ra后,腹腔MΦ是否被免疫激活以及激活后氮氧化物的产生、抗结核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了解H37Ra的免疫应答过程及对MΦ的抗菌免疫作用。方法用H37Ra、BCG皮内免疫小鼠后第30、60天,分别采用Griess法、化学法、ELISA法检测小鼠腹腔MΦ在受到、未受到IFN-γ刺激后NO、H2O2的产生以及IL-12、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①H37Ra免疫小鼠后能显著诱导MΦ分泌表达IL-12、TNF-α,与BCG皮内接种组、未免疫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能诱导MΦ产生NO、H2O2,与未免疫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G皮内接种组比较,无明显差异;②IFN-γ对巨噬细胞氮氧化物的产生、细胞因子的表达具增强效应。结论H37Ra皮内接种小鼠后能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并产生较强的激活效应,且该效应略优于BCG。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可用于牛结核病免疫学诊断的后选靶标,同时初步探讨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人结核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牛分枝杆菌(AF2212/97)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H37Rv))感染人的模式巨噬细胞(THP-1),采用含有22000个基因全长的基因芯片分析感染72个小时后的THP-1细胞全基因组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谱变化。在确定所分析的芯片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均达到要求的基础上,通过GO显著性统计分析,研究表达变化的基因所对应蛋白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以及细胞组分;进一步采用Pathway显著性统计分析,研究表达差异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感染H37Rv后的THP-1细胞,存在290个差异基因表达,其中170个上调表达,120个下调表达,与以往的结果类似。牛分枝杆菌感染的THP-1细胞中有1899(8.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1075个基因被上调表达(56.6%),其它43.4%被下调。1899个基因中1674个在GenBank有记录,263个是新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12(H200000442)被上调达60.4921倍;下调幅度最大的蛋白丝氨酸/半胱氨酸抑制酶(H200006177)被下调6.29倍。采用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对应的多为炎症因子蛋白、凋亡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等。其中与炎症相关的的蛋白有47个,如TNF、IL8、CXCL3、CCL8、CCL7、IFNK、IL-26、CCL28等。随后的Pathway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对应的2014个蛋白,展示了一系列引起结核病发病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结论基因表达谱研究可为牛结核病发病机制及其诊断研究提供大量有益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可用于牛结核病免疫学诊断的候选靶标,同时初步探讨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人结核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牛分枝杆菌 (AF 2212/97)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H37Rv))感染人的模式巨噬细胞(THP-1),采用含有22000个基因全长的基因芯片分析感染72h后的THP-1细胞全基因组的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谱变化。在确定所分析的芯片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均达到要求的基础上,通过GO显著性统计分析,研究表达变化的基因所对应蛋白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以及细胞组分;进一步采用Pathway显著性统计分析,研究表达差异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感染H37Rv后的THP-1细胞,存在290个差异基因表达,其中170个上调表达,120个下调表达,与以往的结果类似。牛分枝杆菌感染的THP-1细胞中有1899(8.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1075个基因被上调表达(56.6%),其他43.4%被下调。1899个基因中1674个在GenBank有记录,263个是新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12(H200000442)被上调达60.4921倍;下调幅度最大的蛋白丝氨酸/半胱氨酸抑制酶(H200006177)被下调6.29倍。采用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对应的多为炎症因子蛋白、凋亡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等。其中与炎症相关的的蛋白有47个,如TNF、IL8、CXCL3、CCL8、CCL7、IFNK、IL-26、CCL28等。随后的Pathway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对应的2014个蛋白,展示了一系列的引起结核病发病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结论基因表达谱研究可为牛结核病发病机制及其诊断研究提供大量有益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结核分枝杆菌H37Ra在不同感染复数及不同感染时间感染的THP-1细胞内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活化以及炎症因子TNF-αmRNA、IL-6 mRNA的表达变化,明确TGF-β1/Smads经典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是否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细菌量有关以及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的哪个时间阶段发挥主要作用.方法 培养THP-1巨噬细胞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建立H37Ra在相同时间点(感染24 h)不同感染复数(MOI=0、1、10、100)和在MOI=10,不同感染时间点(T=0 h、6 h、12 h、24 h)感染THP-1细胞的感染模型;用qRT-PCR检测不同感染复数及不同感染时间THP-1细胞中TGF-β1 mRNA、Smad2 mRNA、Smad3 mRNA、TNF-αmRNA、IL-6 mRNA.结果 H37Ra感染24 h时,与空白对照比较,当MOI=1、10、100时,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MOI=10时表达最高(P<0.05);Smad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Smad3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TNF-αmRNA和IL-6 mRNA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MOI=1、10时升高不明显(P>0.05),MOI=100时升高(P<0.05).H37Ra MOI=10时,随感染时间(T=6 h、12 h、24 h)延长,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升高趋势(P均<0.05);Smad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降低趋势(P<0.05);Smad3 mRNA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T=6 h最高(P<0.05);TNF-αmRNA和IL-6 mRNA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T=12 h时最高(P<0.05).结论 相同感染时间,随着MOI值增加,结核分枝杆菌H37Ra感染的THP-1巨噬细胞中TGF-β1 mRNA表达先上调后降低,Smad2 mRNA表达下调,Smad3 mRNA表达上调,TNF-αmRNA、IL-6 mRNA相对表达量在MOI=100时升高;MOI=10时,随着感染时间延长,结核分枝杆菌H37Ra感染的THP-1巨噬细胞中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Smad2 mRNA表达下调,Smad3 mRNA表达先升高,6 h后降低,TNF-αmRNA和IL-6 mRNA表达早期上调,12 h后降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细菌量与TGF-β1/Smads经典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有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的12 h内TGF-β1/Smads经典信号通路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探测HBV感染对肝癌细胞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HBV在肝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HepG2细胞作为对照,用稳定表达HBV的肝癌细胞HepG2. 2. 15模拟HBV感染的肝癌细胞,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耐药相关差异表达基因。Real-time PCR检测部分耐药基因表达以验证芯片筛选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 2. 15中差异表达基因共1 263个,与药物相关基因58个,其中上调基因数31个,下调基因数27个,涉及药物转运相关基因、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等。Real-time PCR检测MDR1、MRP2、LRP和GST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确定芯片检测结果可靠。结论 HBV感染影响肝癌细胞耐药相关基因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BV感染在肝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结核分枝杆菌RpfA融合蛋白,并初步研究其免疫学和生物学特性。方法Rp-fA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分离小鼠的脾淋巴细胞,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IFN-γ,IL-2含量;MTBH37Rv毒株静脉感染免疫小鼠,测定脾脏细菌负荷。将不同浓度的复性RpfA融合蛋白和特异性多抗加入到MTBH37Ra中,测定H37Ra的生长曲线。结果RpfA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达到3.57,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1.27(P<0.05);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为362.99±72.75ng/L,IL-2含量为210.10±20.19ng/L,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含量均低于50ng/L(P<0.05)。免疫小鼠脾脏细菌负荷计数为5.57±0.37(log10CFU±S),而生理盐水对照组为6.54±0.22(P<0.05)。RpfA融合蛋白对H37Ra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加入特异性多抗后可以抑制RpfA融合蛋白的促生长作用。结论RpfA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可引起体液免疫和保护性细胞免疫,可能作为基因疫苗的候选组分。RpfA融合蛋白对H37Ra生长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能作为快速培养检验结核分枝杆菌的添加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构建pc DNA3.1(+)-PTEN(r PTEN)重组表达载体及PTEN siRNA转染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64.7,用制备的50 mg/L的ox-LDL孵育24 h,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PTE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同时Western blot分析对Toll样受体4(TLR4)及转录因子-κB(NF-κB)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PTEN过表达增高了ox-LDL诱导的TNF-α和IL-6的水平;PTEN沉默抑制了ox-LDL诱导的TNF-α和IL-6炎性因子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PTEN过表达加强了巨噬细胞中ox-LDL诱导的TLR4及其下游NF-κB通路的活化,而抑制其表达后,TLR4-NF-κB通路明显受到抑制;用TLR4特异性抗体预处理后,PTEN过表达诱导的TNF-α和IL-6的水平明显下降。进一步机制分析证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抑制剂LY294002(1μmol/L)预处理后,PTEN沉默抑制的TLR4-NF-κB通路的活性明显增加,且伴随有TNF-α和IL-6水平的上调。结论:PTEN有可能通过负向调节PI3K/AKT抗炎通路来影响TLR4-NF-κB炎性通路,进而参与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进程。因此,本研究将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携带人颗粒溶素(GLS)的真核表达质粒并探讨其表达后对巨噬细胞RAW264.7内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能力.方法利用套式PCR从同种异型抗原激活的人CTL中扩增出GLS基因,并克隆入pBudCE4.1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将其转染至感染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套式PCR、免疫荧光检测GLS表达;转染96 h后裂解细胞作抗酸染色及菌落计数,检测GLS细胞内直接杀菌活性.数据行t或t'检验.结果成功构建携带GLS的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GLS;在转染的已感染H37Rv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从转录和翻译水平都检测到目标基因GLS的表达产物;转染96 h,佛波酯+pBudCF4.1/GLS组、佛波酯+pBudCE4.1组与未激活初始巨噬细胞荷菌量分别为(1.44±1.25)、(3.16±0.20)和(3.59±0.21)个,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3,t=2.854,均P<0.05).结论携带人GLS的真核表达质粒在巨噬细胞表达后具有明显的杀菌活性,为进一步作为结核基因治疗疫苗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后,Toll样受体3(TLR3)的水平变化及其介导产生的I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RSV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并给予TLR3特异性抗体处理,分别于感染的4、8、12、16和24h后收集各组细胞。以未感染病毒的细胞为对照组。用Trizol提取细胞总RNA,半定量RT-PCR法检测TLR3、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β(IFN-β),RSVF蛋白的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 (1)RSV感染RAW264.7细胞后,TLR3、IFN-α、IFN-β、RSVF蛋白的mRNA表达量均升高且有时间依赖性,TLR3mRNA24h表达量是基础表达量的6倍多,IFN-α,IFN-βmRNA24h表达量是基础表达量的4倍多,RSVF蛋白mRNA是基础表达量的近1.8倍。(2)预先给予TLR3抗体处理以抑制TLR3受体后,再行RSV感染,IFN-α和IFN-β的mRNA表达量虽有升高,但较感染组相比均有下降,mRNA表达在12h后显著降低,且IFN-β的mRNA表达量下调更明显。但RSVF基因的mRNA表达在12h后升高有统计学差异,24h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RSV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后可上调TLR3表达,其活化细胞介导产生的I型干扰素起抗病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病毒的增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TLR7激活基序ssRNA加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研究TLR7被激活后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RAW264.7细胞,感染后加入化学合成的TLR7激活基序ssRNA,RT-PCR法检测感染不同时间之后细胞对细菌的吞噬率;无菌TritonX-100裂解细胞,罗氏培养基培养计数活细菌;电镜观察细胞内自噬小体;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12、TNF-α与IL-4的含量。结果 感染3 h后RAW264.7细胞吞噬率最高(P>0.05);处理3 h后电镜观察,ssRNA组细胞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36 h后ssRNA组IL-12(P < 0.05)、IL-4(P < 0.05)水平高于对照组,细胞内活菌数量ssRNA组低于对照组(P < 0.05),48 h后IL-4(P <0.05)水平下降,TNF-α的含量上升(P < 0.05)。结论 TLR7能通过诱导细胞自噬、调节细胞因子产生等机制增强细胞杀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TLR7激活基序ssRNA可以用于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北京/W系和非北京/W系结核分枝杆菌HspX、Hsp65、38kDa、Ag85B和MPT64在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有无差异,探讨5个重要蛋白对于北京/W系菌株广泛流行的可能作用。方法 收集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其中北京/W系与非北京/W系菌株各30株,运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北京/W系和非北京/W系菌株HspX、Hsp65、38 kDa、Ag85B和MPT64对应编码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菌在对数生长期5个重要蛋白的编码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菌感染巨噬细胞24 h后5个蛋白在不同菌株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spX、Hsp65、38kDa、Ag85B和MPT64对应编码基因的PCR扩增产物测序均未发现突变。HspX、Hsp65在北京/W系菌株中的mRNA在对数生长期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感染巨噬细胞24 h后,细菌中两个热休克蛋白的表达高于非北京/W系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感染细胞前后,北京/W系菌株中38 kDa、Ag85B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低于非北京/W系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T64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北京/W系菌株比较,北京/W系菌株中HspX、Hsp65高表达,38 kDa、Ag85B表达较低,推测这几个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与北京/W系菌株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巨噬细胞上模式识别受体(PRR)的相互作用。方法以不同载量HBV刺激佛波酯(PMA)诱导的单核源巨噬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刺激2、4、12及24h后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3(TLR3)、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视黄酸诱导基因I(RIG-I)表达;以poly I:C刺激与HBV共培养12h的巨噬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oly I:C刺激4h后培养上清液中β干扰素(IFNβ-)的分泌水平。结果不同病毒载量组巨噬细胞TLR3表达在2、4、12、24h较对照组下调,且高病毒载量组表达低于低病毒载量组(F值分别为123.64、24.50、6.69、7.61,P均〈0.01);Mda-5和RIG-I在上述4个时间点的表达为高病毒载量组低于低病毒载量组(F值分别为36.44、48.58、46.59、12.77;67.68、74.54、18.18、17.76;P均〈0.01)。IFNβ-的表达为:阳性对照组〉低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阴性对照组(F=78.42,P〈0.01),表达量分别为(497.2±43.7)、(294.2±48.4)、(92.5±12.3)、(40.4±9.9)pg/mL。结论 HBV能抑制巨噬细胞TLR3、Mda-5和RIG-I表达,致IFN-β分泌下降,可能是其逃逸机体天然免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noniae,Mp)感染RAW264.7细胞早期NLRP3炎性体及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将RAW264.7细胞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用常规方法培养,不感染Mp;4个实验组RAW264.7细胞均用Mp感染4h,感染复数(细胞︰Mp)分别为1︰20、1︰40、1︰80、1︰100,采用FQ-PCR法检测细胞NLRP3、ASC、caspase-1mRNA表达和IL-1β、IL-18水平。结果 Mp感染复数1︰20、1︰40、1︰80、1︰100组NLRP3、ASC、caspase-1mRNA表达量分别为2.10±0.62、2.14±0.66、2.66±0.69、3.29±0.64和3.91±0.83、4.21±0.95、4.25±0.86、4.30±0.99和1.65±0.48、1.65±0.36、1.94±0.51、2.00±0.57,与正常对照组0.98±0.08、1.00±0.08、0.99±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复数1︰100组IL-1β为200.00±9.25pg/ml,与对照组159.92±5.89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感染可诱导RAW264.7细胞NLRP3炎性体活化。NLRP3炎性体可能参与了Mp的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18.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然而其致病性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宿主遗传易感性和先天性免疫机制有关。Toll样受体(TLR)在机体的先天性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浙江汉族人群TLR4基因Asp299Gly多态性与H.pylori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8例浙江汉族消化性溃疡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者的TLR4基因Asp299Gly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血清H.pyloriIgG检测判断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本组浙江汉族人群TLR4基因Asp299Gly均为AA纯合子基因型,未见突变基因型AG和GG。消化性溃疡组H.pylori感染率为94.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2.4%(P=0.000);两组Asp299Gly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浙江汉族人群TLR4基因Asp299Gly多态性与H.pylori相关消化性溃疡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人天然颗粒溶素(Granulysin,GLS)和小鼠单链IL-12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载体pZM02并在RAW264.7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将人GLS和小鼠单链IL-12基因同时克隆进多启动子真核共表达载体pBudCE4.1中,得到真核共表达质粒pZM02,以pZM02转染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通过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ELISA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在转染后的RAW264.7细胞中同时检测到了人GLS和小鼠IL-12的表达。结论人GLS能够与小鼠IL-12在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实现共表达,pZM02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GLS与IL-12的协同细胞免疫作用机制和免疫治疗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转染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1编码基因(P24)前后巨噬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改变。 方法 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到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抗生素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并比较不同细胞株P24的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形态学改变并绘制生长曲线。 结果 CytoP24 RAW264.7、NucP24 RAW264.7及MitoP24 RAW264.7三株细胞的P24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ERP24RAW264.7明显高于前三者。而转染空载体的4株细胞未见P24mRNA的表达。ERP24 RAW264.7较未转染的细胞贴壁速度快、生长能力强。 结论 P24的表达产物导致了巨噬细胞转染生长增殖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