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周轶 《山东医药》2008,48(7):109-10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的典型范例——CAST^[1]药物对患者的作用是药物的有益作用与不利作用之总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变力性作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有明显的脏器毒副作用;不少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不良反应,使患者不能耐受。  相似文献   

3.
伊布利特安全性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ST试验对认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可以说,CAST试验公布后,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与该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就像一对双胞胎,或者说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也可以说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样,几乎不可分离,不可单独存在。直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长期安全、有效地服用,  相似文献   

4.
<正>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问世和24小时Holter监护的逐渐普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其最主要最严重的副作用是绝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所具有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此种作用虽然早为人们所熟知,但对其进行系统研  相似文献   

5.
1、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但尚难有效防治室速(VT)、室颤(VF)所致猝死.因此,研制开发新药以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已倍受关注.本文特就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AH-1058的抗心律失常和电生理作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新认识(-)徐成斌(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34)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ARRD)既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过去重视其前一种作用而对后一种作用认识不足。近年来,新的ARRD不断问世,心律失常检测手...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过早搏动(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等。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发生机理、识方法及处理原则,对临床正确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致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这些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疟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抗组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抗肿瘤药物、胃肠道药物,以及非抗心律失常的心血管药物。他们通过对心脏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心肌离子和分子功能,从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致心律失常发生。处理措施包括停药、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以及抗心律失常和辅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多;加之心律失常检测手段的日益完善以及对恶性室性失常与猝死关系的认识的逐步深入,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量在增加,但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因能改变心脏的电生理性质,从而具有促心律失常作用,此作用中尤以促心律失常性猝死及新发生的影响血液动力学的室速最为严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下简称AAD)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是指用药后诱发既往未曾发生过的心律失常,或者使  相似文献   

12.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2018年以来国际发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共识及新分类。与之相应,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了专家组, 在中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的基础上, 总结分析国内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分类、应用现状及新证据, 对传统药物的新认识和新适应证及新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并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提出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3.
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再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从来就是一个争论大,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将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而分成三个亚类,是这个领域中一个巨大进展。一、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局限性近十五年来,根据药物对离体心脏组织的不同影响和作用,提出过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法。其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还可以增加致残率.近年来有大量报导证明,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作用机制及临床试验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人们已注意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加重或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c or arrhythmogenic effect)。Bianco等指出,与其称这类药物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如更确切地称之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这一不良作用在治疗临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十年中,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有了很大的改变。直流电电击法的采用,使大多数类型阵发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有了革新。然而,心脏电复律术作为一种方法,对预防反复发作性心律失常仅具有限的价值,而且对控制洋地黄过量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可能具有危险。因此,在心律失常的预防处理中,注意力再次转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不久以前,临床医师仅知道一种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即奎尼丁和奎尼丁样化合物,而现在却有很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对它们的抗心律失常的基本作用方式大多尚不明了。因此,对常用和较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方式进行合理分类,就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最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于197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的Vaughan William提出,这是依据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进行的分类。1990年,在意大利西西里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西西里分类法,这是对William分类法的一种补充。此后的2018年,又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分类,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成8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且其检测手段日益完善,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合有关专家报告和个人经验体会,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作一简述。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与诊断标准Zipes认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是药物使患者的心肌电生理状态恶化,加重正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并发症和死亡预兆.梗塞后1年内心脏性死亡危险,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正相关.因而,越是恶性心律失常,越需要积极治疗.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可预防血流动力学恶化和心脏猝死,延长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的主要问题是致心律失常作用和负性肌力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多见于治疗早期,一般与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20.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或使其加剧.这种不良反应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日益广泛使用而更为普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很易识别;但当心律失常不但未能消失而反使其加重时,就很难确定这是由于药物无效、剂量不足、自然变异、抑或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本文旨在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或加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提出识别这种具有威胁生命危险的并发症的方法.方法:155例连续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128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3岁(范围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