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估计我国房颤患者已>1000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房颤效果不理想,房颤治疗已成心脏电生理领域研究的一大难点和热点。随着房颤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治疗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ACC/AHA/ESC2006年房颤治疗指南中,已将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接受治疗的30例患者(阵发性房颤28例,持续性房颤2例)利用CARTO进行左心房重建后,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射频消融终点为房颤终止且不能诱发;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左心房和冠状静脉窦的重建,标测射频消融复杂心房碎裂电位区,至房颤终止或行直流电转复。并检测其中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心脏生化标记物动态变化。结果28例阵发性房颤均达到射频消融终点,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1例在射频消融中转为窦性心律,1例行直流电转复。术后随访2~14(5.6±3.5)个月,25例患者无房颤复发,单次手术成功率83.3%。16例患者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T由术前的(0.01±0.00)μg/L升至(2.20±0.99)μg/L(P<0.01)。结论在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但肌钙蛋白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递进式消融术式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手术过程及临床转归。方法采用递进式消融策略治疗连续20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手术终点为通过单纯消融终止房颤。按以下顺序进行消融:环肺静脉前庭消融达肺静脉电学隔离;心房碎裂电位消融;左房顶部和二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针对房颤转变而成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行激动标测结合拖带技术明确其机制,并进一步消融终止。经术后3个月空白期,对复发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速)的患者进行再次消融。结果 136例患者(68%)术中房颤被消融终止,消融终止房颤组首次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显著低于未终止组[19.9%(27/136)vs 51.6%(33/64),P<0.01],复发患者经再次消融后,平均随访12.8±7.2个月,本组病例总体手术成功率78.5%(157/200)。消融终止房颤组手术总体成功率高于未终止组[(86.8%(118/136)vs 60.9%(39/64),P<0.01)]。结论递进式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期体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报告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期体会和结果。方法5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50例,持续性房颤6例)入选,平均年龄(50.6±9.6)岁。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围绕左和右侧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左心房,另外二条消融线分别连接左、右环状消融线以及左环状消融线至二尖瓣环。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3个月。结果55例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其中53例完成预定的线性消融,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93±56)min和(35±11)min。术中14例患者为房颤心律,其中8例(57.1%)消融过程中恢复窦性心律;20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现象。随访时间>3个月(7.3±3.4)个月的41例,其中无房颤发作者25例(包括2例仍服用胺碘酮,61.0%),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者11例(26.8%),无效者5例。无1例发生肺静脉狭窄。结论纯解剖方式的环肺静脉口部线性消融治疗房颤是安全可行的。其主要治疗机制是改变房颤的心房基质和去迷走神经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7家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4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导管消融组,纳入同期仅接受药物治疗的7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随访观察患者房颤复发及心血管原因住院情况。结果导管消融组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房颤导管消融,单次术后平均随访(17.6±8.4)个月,16例(33.3%)复发房颤,32例(66.7%)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10.7±8.0)个月,31例(39.7%)转复为窦性心律;导管消融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导管消融组的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显著降低[2例(4.2%)比17例(21.8%),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治疗策略(导管消融/药物治疗,HR 9.082,95%CI 1.130~73.011,P=0.038)和既往心力衰竭史(HR 2.860,95%CI 1.072~7.633,P=0.036)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M合并房颤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均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房颤治疗策略和既往心力衰竭史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改变情况。方法纳入房颤患者54例,其中因房颤住院并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消融组)30例,因房颤住院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药物组)24例。测定所有患者入院后24~48 h内及平均随访4.6个月时的血清酪氨酸羟化酶指标;完善交感皮肤反应(SSR)检查,测定四肢潜伏期及四肢振幅等。结果消融组患者术后血清酪氨酸羟化酶浓度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消融组患者血清酪氨酸羟化酶浓度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术组患者术后交感皮肤反应振幅明显增加,高于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消融组患者交感皮肤反应振幅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冷冻球囊(CBA)前庭扩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拟行CBA的阵发房颤患者共161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CBA常规消融(对照)组(n=81)与CBA常规消融+前庭扩大消融(试验)组(n=80)。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房颤复发率,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3、6、12个月房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vs 5.0%、11.1%vs 8.8%、18.5%vs 15%,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6/81)、10.0%(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CBA在常规消融的基础上行前庭扩大补充消融并未改善患者房颤复发率,两者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术中终止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8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首次接受CPVAI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在房颤心律下进行,终点为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及未终止者20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确立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具有预测价值的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者28例(32.9%),其中12例直接恢复为窦性心律,16例转为房性心动过速,57例CPVAI后仍为房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持续时间、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1年)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预测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预测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指标(P0.001;RR∶0.100;95%C I∶0.033~0.307)。结论由阵发性房颤进展而来的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26例,给予CARTO指导下的射频消融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配对入选26例房颤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观察房颤、房速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8.7个月。消融组患者73.1%消融成功,药物治疗对照组11.5%无房颤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老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最近研究表明在经验丰富的医学中心,老年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年轻患者相似,导管消融治疗逐渐成为老年房颤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密不可分的;并且房扑患者卒中风险与房颤类似。虽然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典型房扑的一线治疗措施,然而术后长期随访提示新发房颤比例较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发房颤发生、降低卒中风险,典型房扑的消融治疗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房扑与房颤的发生可能有其共同的触发机制,术前进行新发房颤的风险分层可能改变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在射频消融术(消融)中运用不同方式恢复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随访效果,探讨恢复窦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功(房颤)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消融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2次消融后复发,2例患者接受3次消融.消融结束后房激不能终止者应用药物复律和(或)体外直流电复津.术后...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9,自引:14,他引:9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0.77%[1],且随人口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将进一步提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有限,也不改善患者预后,故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自1998年国内开展房颤导管消融以来,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迄今已累计完成房颤导管消融近万例.但面对众多的房颤患者,则需要更多的医师了解和掌握房颤导管消融技术[2].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召集国内本领域主要专家,围绕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主要问题制订反映最新进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房颤消融专家共识,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导管消融的不同方法、消融过程中的特征表现和消融结果阐明局灶驱动在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机制中的作用。自 1998年 8月至 2 0 0 4年 5月共对 2 6 9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了导管消融治疗 ,男194例、女 6 5例 ,年龄 2 9~ 75岁。A组 (n =5 3) :肺静脉内局灶消融组 ,早期病例采用这种方法消融 ;B组 (n =78) :消融过程中无房颤或仅有房颤短暂发作、有房颤但是房颤不自行终止或不因消融终止 ;C组 (n =12 3) :消融过程中有明确消融终止房颤 ,消融方法包括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超声球囊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术、三维标测指导下肺静脉口外环状消融术及补充应用的局灶消融 ;D组 (n =15 ) :消融仅限于房颤局灶 ,除三尖瓣环 下腔静脉峡部外未在其它部位消融 ,房颤局灶根据标测确定。房颤治疗成功的定义是无房颤发作或房颤发作显著减少。结果 :①近期成功率B、C和D组分别为 4 1.0 3% (32 / 78) ,74 .80 % (92 / 12 3)和 10 0 % (15 / 15 ) ,D组与C、B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 .0 5。②中期成功率A、B、C和D组分别为 2 8.30 % (15 / 5 3) ,34.6 2 % (2 7/ 78) ,6 5 .0 4 % (80 / 12 3)和 80 % (12 / 15 )。D组与A、B组 ;C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快速解剖建模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3-01至2015-07连续入选诊断为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均用CARTO 3系统进行标测。对照组: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后,常规点对点方式构建左心房模型引导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组: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后,术中用快速解剖建模方式构建左心房模型作为阵发性房颤消融过程中标测与消融电极的路标指导消融。两组患者术中其余操作步骤及方法,如穿刺房间隔及环肺静脉消融等步骤均相同。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20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均顺利完成了阵发性房颤的消融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左心房建模时间延长(8.5±3.6)min vs(5.2±2.3)min,而肺静脉定口时间(12.0±5.6)min vs(25.0±8.4)min、环肺静脉消融时间(95.0±22.0)min vs(115.0±25.0)min、X线曝光时间(15.0±6.3)min vs(24.0±5.5)min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指导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术中X线曝光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对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并发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方法18例甲亢并发房颤患者,均经抗甲亢治疗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3个月以上,仍伴有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环绕两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的电学隔离。结果18例患者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12.6±6.8(4~27)个月,13例(72%)患者在不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提下无房颤发作,5例(28%)房颤复发。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发生于甲亢患者的房颤,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然而,房颤治疗中尚有一些领域是否同样适合导管消融,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1 阵发性房颤2008年美国《循环》杂志上刊登了A4研究的结果,该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比较导管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共计112例患者入选,1年随访结果显示,导管消融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三尖瓣峡部消融对伴有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和不伴典型房扑发作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13例,根据有无典型房扑分为三尖瓣峡部消融组(CTI组)和未行三尖瓣峡部消融组(Non-CTI组),比较临床特征及手术特点,并随访术后典型房扑和房颤发生率.结果:Non-CTI组左房内径更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比例、左房线性消融的比例更高.而CTI组射频消融时间较Non-CTI组更长.术后典型房扑和房颤发生率2组无显著区别.结论:无典型房扑发作的房颤患者,不行三尖瓣峡部消融,不会升高术后典型房扑发生率和房颤复发率,同时射频消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9.
<正>2015 ESC发布的BELIEF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经过标准射频治疗仍有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或者房颤复发的患者,额外补充左心耳电隔离可减少房颤复发,且不增加并发症。研究方法:共纳入17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肺静脉电隔离+消融额外的肺动脉触发点,n=88)和标准消融+左心耳电隔离组(n=85),主要终点为1年时房颤复发率。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4岁,85%为男性,标准消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入选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 d)患者30例,在房颤心律下,通过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隔离肺静脉。隔离肺静脉后房颤仍然持续者行电击复律,术前及术中有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者同时行三尖瓣环峡部消融。分别于消融前和完成预定消融策略后测量房颤周长。术后进行系统随访,根据房颤是否复发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消融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双侧环肺静脉线性消融,6例恢复窦性心律,4例转为典型房扑者继续三尖瓣峡部消融,4例左房房扑及16例房颤仍然持续者行体外电击复律。随访期间,50.0%(15/30)患者出现早期(术后1个月)复发;继续随访中,40.0%(6/15)的早期复发患者实现延迟治愈,1例出现晚期复发。平均随访6~14(8.6±2.4)个月后,66.7%(20/30)的患者达到成功标准。单因素分析显示,成功组较复发组患者消融前后房颤周期变异程度较大[(14.36±10.52)%∶(4.15±3.91)%,P=0.006]、消融后房颤周长显著延长,早期复发率显著较低(30.0%∶80.0%,P=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消融后房颤周长的变化:OR=21.345,95%CI为1.429~318.795,P=0.026;术后早期复发:OR=1.27,95%CI为1.020~1.573,P=0.033。结论:消融前后房颤周长无显著性变化及术后早期复发为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术中监测房颤周期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筛选那些需要额外消融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