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通常所指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是指线粒体基因组缺陷而导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为主要病因的一大类疾病。但临床上的线粒体遗传病,有的线粒体功能异常不是来自于线粒体DNA(mtD NA),而是来自于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DNA(mtD NA),这类疾病表现为孟德尔遗传方式,还有的可能涉及到mtD NA和nD NA的共同改变,认为是基  相似文献   

2.
DNA聚合酶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DNA聚合酶γ(polγ)存在于人类线粒体中,它是线粒体DNA复制和修复所必须。DNA聚合酶γ基因(POLG)发生突变后会导致其编码的polγ功能发生改变,使线粒体DNA(mtD—NA)复制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等功能障碍,引起线粒体相关疾病。对这些突变位点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为线粒体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提供了线索。本文对一些POLG常见位点突变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是使细胞能量生成的场所,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参与线粒体呼吸链的13个蛋白亚基,2个rRNA和22个tRNA。mtDNA突变是引起多因素疾病和部分遗传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线粒体基因组学、mtDNA疾病模型,mtDNA突变导致心血管疾病等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线粒体是机体内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承担着机体合成糖、脂、蛋白代谢至少120多种重要酶类的功能,同时也参与钙离子稳定性,细胞凋亡,产生自由基等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每个细胞中线粒体DNA拷贝数目可多达数千,mt DNA导致的遗传病,具备4个特征:(1)呈进行性加重:突变的mt DNA随年龄增长在细胞中逐渐积累,故在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并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家系中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技术,对9例临床疑似线粒体基因突变DM家系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高发区域tRNALeu(UUR)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发现与DM发病有关的突变位点均位于nt3243A→G,且家系中大部分患者伴有消瘦、耳聋、β细胞功能低下、发病年龄低的特点.结论 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位点A→G突变可导致DM和耳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线粒体外膜电压依赖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在携带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A4263G突变的细胞株线粒体钙循环中的作用. 方法 对该家系的4个母系成员(3个血压异常和1个血压正常者)和3名遗传背景相同的对照者建立了传代淋巴细胞系,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价VDAC在携带mtDNA A4263G突变的高血压患者细胞线粒体钙循环中的作用. 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淋巴细胞比较,突变细胞株线粒体内钙荧光强度及线粒体膜电势(Δψm)降低,加入苍术苷(线粒体通道蛋白开放剂)后正常者线粒体内钙荧光强度增加,而突变携带者没有明显改变,但两者Δψm均降低,加入环孢素A(CsA)后可以抑制苍术苷作用. 结论 线粒体VDAC功能异常导致mtDNA A4263G突变携带者细胞线粒体对钙通透性增加,Δψm降低,加入苍术苷进一步导致Δψm降低,加入CsA后可以抑制苍术苷作用.  相似文献   

7.
喻陆  史春夏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438-5441
目的 通过研究松花粉对衰老细胞线粒体(mt) DNA4977缺失突变的影响,探讨松花粉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细胞分为青年组、衰老细胞组、含240 mg/dl松花粉的衰老细胞处理组,三组细胞分别用不同培养基培养后,抽提线粒体DNA,进行PCR检测mtDNA4977缺失突变,以线粒体DNA中保守序列PCR扩增结果作为内参,比较各组mtDNA4977缺失突变在总线粒体DNA中的比例;同时对各组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并测定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松花粉能够改善衰老成纤维细胞的衰老变化,并能降低衰老细胞mtDNA4977的缺失突变,提高细胞SOD活性及降低其MDA含量(P<0.05).结论 松花粉可能通过减轻成纤维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保护细胞mtDNA延缓成纤维细胞的衰老.  相似文献   

8.
早发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 tRNA Leu(UUR)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早发糖尿病(DM)患者线粒体DNA tRNA^leu(UUR) 3243A→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无亲缘关系、发病年龄≤45岁的DM患者348例,对照组207名,收集相应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克隆的方法检测线粒体基因tRNA^tLeu(UUR)3243A→G突变,并进行家系研究。结果 DM组发现2例3243A→G突变,检出率为0.6%,有家族史的DM患者中发生率为1.2%。对照组未发现此突变。3243A→G突变先证者呈典型的线粒体DM表现,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异质性不一致。结论 tRNA^Leu(UUR)3243A→G突变在天津地区发病年龄≤45岁的DM患者中检出率低,在合并其他线粒体病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该突变异质性比例在有丝分裂组织中可能随年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母系遗传性糖尿病伴耳聋(MIDD)是一种线粒体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约占1%.其中tRNALeu(UUR) A3243G突变引起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是其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近年EndoC-βH1细胞系的建立为研究其机制提供了途径.尿道上皮细胞与线粒体疾病表型相关性最好,尿液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检测线粒体DNA异质性首选的样本,而MIDD的治疗仍以抗氧化剂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为主.A3243G突变的临床表型和MIDD突变的组织异质性仍是研究的热点,其研究对MIDD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尽管已发现线粒体糖尿病有多个致病点突变,但tRNALLeu(UUR)3243A→G突变仍是目前国际上惟一公认的位点.该基因突变遵循严格的母系遗传且各组织细胞突变型比例存在异质性.该基因突变引起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可能引起外周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过早的功能衰退和凋亡,胰岛素合成减少以及ATP/ADP介导的胰岛分泌功能障碍可能是该位点突变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该突变类型所致糖尿病的分子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和肿瘤的发生及耐药中有重要作用,线粒体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凋亡启动中的特殊地位,及线粒体DNA(mtDNA)突变与肿瘤耐药的密切关系,使探讨线粒体与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分析线粒体基因ND412026A→G突变的糖尿病家系临床特点。方法两个携带此点突变的家系共25人,收集相应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以PCR-RFLP法检测线粒体基因ND4区np12026突变,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两个家系中共发现13例该点突变,发现5例糖尿病患者,3例甲亢患者(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未发现耳聋。结论线粒体基因ND412026A→G突变携带者的家系临床表现多样,并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EH)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前期研究发现,EH在许多家系中都存在母系遗传特性;因此,线粒体DNA(mtDNA)突变成为了探索EH发病机制的新目标。目前已发现多个与EH相关的mtDNA突变位点,这些突变被证实能够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缺陷,ATP 合成降低,反应活性氧(ROS)增加和诱导线粒体介导的细胞死亡。据此推断,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深入研究将有望诠释母系遗传性高血压的分子发病机制,而且EH相关的mtDNA突变将有望成为母系遗传性EH诊断的遗传学标志物。鉴于此,本文将对EH相关的mtDNA突变和功能机制进行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该科确诊的1例线粒体糖尿病及其家系。方法收集1个线粒体糖尿病家系成员3例,其中糖尿病3例,1例伴有线粒体心肌病。对家系成员线粒体基因进行测序,明确是否存在tRNALeu(UUR)3243A→G点突变。结果线粒体基因测序证明该家系3人均携带MTTL1基因m.3243A>G点突变。2例家系成员出现听力下降症状,先证者由于年龄小尚未出现听力下降。结论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点突变是引起线粒体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希望通过此案例报告能提高学者及临床医生们对线粒体糖尿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突变及其与AL发病的关系。方法:提取38例初治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tDNA,对mtDNA D-loop区序列进行PCR扩增,通过正反向直接测序对PCR扩增产物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将测序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和有关数据库进行对照。结果:AL患者mtDNA D-loop区突变率为71.1%(27/38),在102个位点共发现了324个碱基改变,最常见的碱基置换是T-C(26.9%)和C-T(20.1%),其次是A-G(16.7%),其中57个为突变位点,发现一个新的突变类型nt150C-C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和无mtDNA D-loop区突变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4)。结论:AL患者中存在mtDNA D-loop区高频突变,mtDNA D-loop区的突变可能与AL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和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报道一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母系成员和正常对照的线粒体基因,经过数据比对筛选突变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该家系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此外,母系成员的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同质性的tRNA~(Thr) T15941C的突变以及ND1C3497T突变,T15941C突变位于tRNA~(Thr)基因T_ψC环上高度保守的61号碱基,突变破坏了原有的57A-61T的碱基配对,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也发现T15941C突变改变了tRNA~(Thr)的二级结构,可能会引起线粒体tRNA代谢障碍。结论线粒体tRNA~(Thr) T15941C和ND1C3497T突变可能是这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发病的重要分子基础。该家系表现出的线粒体DNA同质性突变,发病年龄等表型差异,提示核基因、环境因素和线粒体遗传背景等可能对tRNA~(Thr) T15941C突变的表型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湖南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后乙型流感的流行情况和病毒基因特征,并探究可能造成其流行的原因.方法 对湖南省2010年23家哨点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中采集的咽拭子标本使用犬肾传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毒株使用血凝抑制实验进行型别鉴定,对选取的10株乙型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序列进行进化树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随着甲型H1N1流感分离毒株的减少,乙型流感病毒在2010年上半年成为优势毒株,以B/Victoria系(BV系)为主,两种型别共存.2010年11起已知型别的聚集性疫情中,7起为乙型流感.在除核蛋白(NP)外的其他聚合酶(PB2、PB1、PA)、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NB蛋白、膜蛋白(M1)、乙型流感病毒M2蛋白(BM2)、非结构蛋白(NS1、NS2)10个蛋白的基因进化树中,10株病毒均按照其系的分类分在BV和B/Florida系(BY系)两个分支中,而NP进化树10株病毒均在BY分支中.与世界卫生组织疫苗株比较,10株病毒11个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为97.2%~100.0%,但仍发现有一些碱基位点的改变.未发现对NA抑制剂类药物耐药位点的突变.相对于日常监测病毒,2株聚集性疫情毒株编码NA、NB、PB1、PB2和NS2的碱基有一些突变.结论 乙型流感病毒有一些基因位点发生插入和重配,显示病毒持续进化,这可能是湖南省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后B型流感病毒成为优势毒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最近研究已证实许多肿瘤中存在线粒体突变,如点突变、大片段缺失以及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微卫星不稳定性,而正常组织中却未发现。目前尚不能证明线粒体突变是肿瘤形成的惟一原因,但其在细胞凋亡和活性氧簇引起的DNA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线粒体突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本文就线粒体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线粒体DNA (mtDNA) Cyt-b、ATPase6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突变情况,寻找特异性位点.方法 采用PCR结合基因测序方法,对延边朝鲜族地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30例)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mtDNA Cyt-b、ATPase6基因测序,对照人线粒体DNA剑桥修定序列,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 在研究对象的乳腺癌mtDNA中共发现Cyt-b基因区有6个高突变发生率位点,即A15326G、C14766T、G15301A、G15043A、T14783C、C15402T,其中A15326G、C14766T突变率最高;而ATPase6基因区共发现3个高突变发生率位点,即C8673T、A8729G、T8955C,其中C8673T、A8729G突变率最高.结论 mtDNA Cyt-b、mtDNA ATPase6高突变发生位点可为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及乳腺癌细胞线粒体功能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D-环区在大肠癌细胞中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与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三株大肠癌细胞系和一例原代培养的正常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DNAD-环区的突变位点。结果三株大肠癌细胞系和正常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DNAD—环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突变,其中72位C→T,73位A→G,16298位C→T,16519位T→C这4个突变位点在3株癌细胞和正常肠上皮细胞中均可检测到。在SW480和Lovo细胞中检测到16224位T—c、1631l位T—c两个相同的突变位点,在SW480和HT29中检测到114位C→T、498位C→T、16234位C→T 3个相同的突变位点.不同大肠癌细胞系中相同的突变位点考虑为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结论大肠癌细胞线粒体DNAD-环区具有多态性和特征性突变,细胞特征性的突变可能与大肠癌患者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