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我科2011年11月~2014年12月入院的冠心病患者病历资料2252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243例,60~74岁组2009例,比较2组入院前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剔除不能提供所使用他汀类药物种类或剂量的病例,≥75岁组剩余95例,60~74岁组剩余811例,统计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及剂量在2组患者中的应用比例。结果≥75岁组高血压、2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60~74岁组(75.3%vs 66.7%、39.9%vs 28.3%,P0.01)。≥75岁组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使用比例显著高于60~74岁组(6.3%vs 1.7%、8.4%vs 3.1%,P0.05),阿托伐他汀使用比例显著低于60~74岁组(42.1%vs53.3%,P0.05)。≥75岁组与60~74岁组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匹伐他汀使用比例无明显差异(15.8%vs 14.4%、24.2%vs 26.2%、1.1%vs 0.6%、2.1%vs 0.7%,P0.05)。结论临床医师在为老年患者制定调脂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兼顾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为老年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PH)的发生率及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4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就诊的304例老年男性COPD患者,60~64岁8例、65~74岁15例,75~84岁89例,年龄≥85岁192例;GOLD分级Ⅰ级108例,Ⅱ级140例,Ⅲ~Ⅳ级56例。常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肺动脉收缩压≥40mm Hg(1mm Hg=0.133kPa)拟诊为PH。结果 PH的发生率为19.1%。Ⅰ级PH发生率显著低于Ⅱ、Ⅲ~Ⅳ级(12.0%vs 21.4%,26.8%)。60~64岁、65~74岁、75~84岁和≥85岁PH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2.5%vs 13.3%vs 14.6%vs 21.9%,P0.05)。肺动脉收缩压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呈正相关(β=0.411,P=0.000)。第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MPV与老年男性COPD患者PH密切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COPD患者中PH发生率较高,FEV1%较低、MPV较高的患者更易发生PH。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年龄≥75岁的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行PCI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213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龄≥75岁组81例和年龄75岁组132例。患者随访(358.6±37.7)d,比较2组PCI成功率、并发症、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1年生存率。结果年龄≥75岁组置入支架直径明显小于年龄75岁组[(3.2±0.5)mmvs(3.3±0.5)mm,P=0.035]。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远期MACE发生率(23.9%vs20.6%,P=0.593)、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43.7%vs 30.8%,P=0.081)、心源性死亡(2.8%vs 0.9%,P=0.718)、全因死亡(5.6%vs 2.8%,P=0.577)无差异,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4.4%vs97.2%,P=0.337)。结论年龄≥75岁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急诊直接PCI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4例,其中≥75岁组90例,75岁组274例。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75岁组手术成功率94.4%,术后TIMI 3级血流达标率87.8%,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10.0%)。≥75岁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75岁组(12.2%vs 2.9%,P=0.001;16.7%vs 5.1%,P=0.000)。结论对于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急诊直接PCI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不同性别院内病死率的差异。方法入选199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收治住院的STEMI患者1189例,其中男性869例,女性320例,年龄23~91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A组(65岁)571例;B组(65~74岁)419例;C组(≥75岁)199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2型糖尿病、血脂、血压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中,与男性STEMI患者比较,女性(3.1%vs.8.3%)院内病死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中,与男性STEMI患者比较,女性院内病死率升高(11.9%vs.20.1%)。C组中,男性与女性STEMI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对男性院内病死率的优势比(OR)亦呈逐步下降趋势(2.861 vs.1.875 vs.1.143)。通过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在A组,年龄(OR=1.154,95%CI:1.052~1.264),高血压(OR=7.685,95%CI:2.276~25.946)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急诊再灌注治疗(OR=7.685,95%CI:0.007~0.098)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保护因素。在B组,女性(OR=1.875,95%CI:1.088~3.232)是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较男性高,年龄越大其差异越小。在65岁人群中,年龄,高血压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危险因素,急诊再灌注治疗为保护因素;在65~74岁人群中,女性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STB)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功实施PCI的STEMI患者264例,根据TIMI血流等级将患者分成两组,TIMI 0~2组和TIMI 3组。根据STB水平分成高STB组(>0.9 mg/dl)和低STB组(≤0.9 mg/dl),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相关因素。结果 TIMI 0~2组96例患者平均年龄(61.5±9.7)岁,其中男68例,TIMI 3组患者168例,平均年龄(59.3±10.4)岁,其中男132例;TIMI 0~2组STB水平明显高于TIMI 3组(P=0.013);院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TIMI 3组(P=0.000 1)。与低STB组相比,高STB水平组无复流现象明显增加(46.0%vs27.5%,P=0.000 9),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更加频繁(19.8%vs 8.7%,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B水平(OR=2.15,95%CI 1.87~2.52;P=0.002)仍然是影响PCI术后STEMI患者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B水平可作为STEMI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恢复不良的一个可靠而独立的生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评估CHA_2DS_2-VASc评分联合术前TIMI血流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P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PCI的老年STEMI患者186例;术前高血流(术前TIMI≥1级)70例和低血流(术前TIMI 0级)116例,并依据术后TIMI血流分为无复流组(TIMI≤2级)36例和复流组(TIMI=3级)15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无复流组CHA_2DS_2-VASc评分、低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复流组[(3.97±1.65)分vs(2.53±1.47)分,P=0.000;80.6%vs 58.0%,P=0.012]。CHA_2DS_2-VASc评分联合术前TIMI血流预测无复流的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0.693~0.859,P0.01),低血流患者术后无复流、支架长度、血栓抽吸、术中使用替罗非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起搏器置入比例明显高于高血流患者(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血小板计数、TC/HDL-C、低血流是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结论 CHA_2DS_2-VASc评分联合术前TIMI血流预测老年STEMI患者PPCI术后无复流发生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该人群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102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6例(60~79岁),高龄组46例(≥80岁)。测量并记录患者卧位及直立位血压,并对各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组男性(69.6%vs 32.1%,P=0.000)、年龄[(85.26±3.42)岁vs(68.91±5.85)岁,P=0.000]、体位性低血压(28.3%vs 10.7%,P=0.022)、轻度贫血(32.6%vs 7.1%,P=0.001)、冠心病(82.6%vs33.9%,P=0.000)、脑卒中(37.0%vs 19.6%,P=0.042)、肌酐[(82.05±18.95)μmol/Lvs(68.91±5.85)μmol/L,P=0.000]、胱抑素C[(1.50±0.26)μmol/L vs(1.10±0.17)μmol/L,P=0.000]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空腹血糖、白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P0.01)。校正混杂变量前,老年患者轻度贫血与体位性低血压呈正相关(OR=4.760,95%CI:1.569~14.444,P=0.006),且在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TG、TC、HDL-C、胱抑素C等对血红蛋白指标及贫血状态有影响的因素后,该相关性仍然独立存在(OR=4.977,95%CI:1.111~22.309,P=0.036)。结论 体位性低血压及轻度贫血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高龄老年人更为多见。在老年共病及多重用药患者中,轻度贫血状态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贫血的筛查与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河南信阳农村地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5年3月收集的河南信阳农村地区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女性高血压患者2847例。将年龄≥60岁的1166例作为老年组,年龄45~59岁的1681例作为中年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诊室血压及不同体位血压等差异。结果老年组基线收缩压水平显著高于中年组,舒张压低于中年组(P<0.01)。与中年组比较,老年组3级高血压、腹型肥胖、高TC血症及高尿酸血症比例更高,且更易伴发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临床合并症(P<0.01),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比例更高(18.2%vs 15.2%,P=0.033)。老年组与中年组患者未接受降压治疗比例均为59.3%。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等危险因素后显示,体位性低血压与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风险呈正相关(OR=1.632,95%CI:1.200~2.218,P=0.002),与脑卒中无关。结论老年高血压女性较中年高血压女性合并更多的危险因素和临床合并症,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undrome,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64例,行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71例(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93例(年龄65岁),采用TIMI出血标准,分析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组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3.1%vs 25.8%,P0.05)。老年组大出血、小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4.1%vs 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404.434,95%CI:1.767~92543.210,P=0.030)、体质量(OR=0.817,95%CI:0.675~0.990,P=0.039)、肾小球滤过率(OR=1.185,95%CI:1.003~1.400,P=0.046)是老年组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高于非老年患者,女性、低体质量、肾功能下降是老年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方法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按年龄≥65岁和<65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40例)和非老年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标准将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10例)和非TIMI出血组(140例),分析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达到TIMI出血标准的发生率有高于非老年组的趋势(12.5%vs4.5%,P=0.132)。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仅有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值是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OR=1.458)。两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0vs2.7%,P=0.565)。结论在≥65岁的老年AMI患者中,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直接PC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年龄≥60岁的诊断为STEMI合并MVD并完成直接PCI的女性患者148例,平均随访4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50例和非MACE组98例。利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MACE组患者红细胞比容明显低于非MACE组[(32.15±15.38)%vs(36.66±13.58)%,P=0.017]。胸痛到直接PCI时间>6h患者较<2h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3.299倍(95%CI:1.290~8.438,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2.472,95%CI:1.129~5.410,P<0.05);支架置入前行球囊预扩张是患者的保护因素(HR=0.455,95%CI:0.227~0.911,P<0.05)。结论直接PCI术前时间延误及肾功能下降是老年女性STEMI合并MVD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球囊预扩张是其重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血脂水平及达标率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方法从信息系统获取2013年门诊首次就诊且年龄≥65岁老年患者的血脂水平和主要临床信息。将22 847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5~69岁组、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85~89岁组、90~94岁组和≥95岁组,观察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其血脂水平和达标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男性、女性(除90~94岁组、≥95岁组外)各组TC、LDL-C、HDL-C、TG水平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与男性同年龄组比较,女性65~69岁组、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85~89岁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65~69岁组比较,极高危、高危且未服用调脂药物的各组(除≥95岁组外),LDL-C达标率和非HDL-C达标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OR=1.34~3.00,1.31~2.93,P=0.000),而服用调脂药物的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中,随年龄增长血脂水平呈下降趋势,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患者血脂达标率呈上升趋势,应对老年人群的血脂异常防治实施个体化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997~2006年和2009~2018年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院内结局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97~2006年和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老年STEMI患者1808例,其中1997~2006年老年STEMI患者636例(病例1组),2009~2018年老年STEMI患者1172例(病例2组)。专业培训人员采用标准化表格提取患者基本临床特征、住院期间的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与病例1组比较,病例2组年龄、≥75岁、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目前吸烟比例明显升高,入院心率、舒张压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病例1组比较,病例2组冠状动脉造影、PCI、服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他汀类和β1受体阻滞剂比例明显升高,静脉溶栓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病例1组比较,病例2组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或猝死及全因病死率明显降低(4.0%vs 7.4%,2.0%vs 6.3%,9.0%vs 13.1%,P0.01)。结论 20年来老年STEMI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比例增加,PCI及指南推荐药物应用比例增加,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联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行直接PCI治疗的老年患者108例,年龄60~75岁。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行单纯PCI术;联合组40例,血栓抽吸联合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校正TIMI帧数(CTFC)以及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1)两组间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联合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TIMI血流3级率、术后90 min ST段回落50%的比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而术后无复流率、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3)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心绞痛再次住院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联合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有效减轻老年急性STEMI患者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负荷,明显改善PCI术后心肌组织微循环的灌注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频发房性期前收缩(FPAC)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关系以及FPAC对老年急性STEMI患者NOAF的预测价值。方法:将纳入研究的330例年龄≥60岁的急性STEMI患者按照24 h出现的房性期前收缩(PAC)次数分为FPAC组(PAC≥720次/24 h,91例)和非FPAC组(PAC720次/24 h,239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发生NOAF的概率。再将纳入研究的330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32例)和非NOAF组(29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AC次数、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治疗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TEMI患者发生NOAF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评价FPAC预测老年急性STEMI患者发生NOAF的价值。结果:FPAC组患者的NOAF发生率明显高于非FPAC组(20.9%∶5.4%,P0.05);与非NOAF组相比,NOAF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高血压的患者较多、PAC频率更高、左心房内径(LAD)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右冠闭塞者较多(P0.05),而两组性别、抽烟、饮酒、BMI、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史、血脂异常、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史、较高的PAC频率、LAD增大、LVEF降低和右冠病变是老年STEMI患者发生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FPAC预测老年STEMI患者发生NOAF的AUC为0.816(95%CI:0.769~0.856,P0.001)。结论:在老年急性STEMI患者中,较高的PAC频率与NOAF之间关系密切,FPAC可作为STEMI患者发生NOAF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的老年患者28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0例,女性组9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血压、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吸烟、血肌酐、血管病变支数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2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3.4%vs 18.6%,P=0.639)。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R=1.954,95%CI:1.058~3.608,P=0.032)、Killip分级(HR=2.017,95%CI:1.454~2.798,P=0.000)、术后TIMI分级(HR=0.552,95%CI:0.422~0.723,P=0.000)及急诊PCI(HR=0.240,95%CI:0.112~0.513,P=0.000)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无性别差异,提示性别可能不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高血压、Killip分级、术后TIMI分级及急诊PCI能独立预测老年STEMI患者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龄与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6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100例和非脑卒中组6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其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59岁)36例,老年组(60~79岁)98例,高龄组(年龄≥80岁)31例,对3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年龄、高血压、易损斑块及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70.6±11.2)岁vs(65.1±12.8)岁,P=0.004;79.0%vs 60.0%,P=0.008;40.0%vs 24.6%,P=0.041;20.0%vs 6.2%,P=0.014]。高龄组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及老年组(54.8%vs 2.8%和6.1%,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和高龄组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039,95%CI:1.011~1.068,P=0.005)。年龄是颈动脉重度狭窄及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1.225,95%CI:1.125~1.335,P=0.000;OR=1.035,95%CI:1.005~1.065,P=0.023)。结论年龄增长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非脑卒中患者易损斑块多且管腔重度狭窄比例大。年龄≥60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多于年龄≤59岁患者,年龄≥80岁患者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最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使用现状。方法筛选医院电子病历数据,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和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年龄≥60岁的ASCVD患者15751例,按患者的年龄分为60~69岁组6230例,70~79岁组5192例和≥80岁组4329例。调查3组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现状,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比较患者LDL-C、非HDL-C控制达标的情况。结果≥80岁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比例明显高于60~69岁组和70~79岁组(1.6%vs 1.1%和0.8%,P=0.000)。所有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67.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99.2%、PCI后为98.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为9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S、PCI后、CABG后、住院科室、入院时间是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与60~69岁组和70~79岁组比较,≥80岁组LDL-C达标率(48.07%vs 32.98%和30.97%)及非HDL-C达标率(38.99%vs 30.99%和28.76%)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在老年ASCVD急症患者中使用率较高,但在慢病管理中的使用及血脂达标情况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应激性高血糖(SHG)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水平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该院心内科住院初次发生STEMI并在起病12 h内成功接受直接PCI治疗的老年非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348例,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正常血糖组(SG7.0 mmol/L);血糖升高组(7.0 mmol/L≤SG≤11.1 mmol/L);高血糖组(SG11.1 mmol/L)。比较3组患者直接PCI后心肌灌注及左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术后动态追踪观察三组患者随访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入院SG越高,术后2 h ST段回落(STR)良好比例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2~3级比例越低(71.4%vs 54.6%vs 46.3%,P0.01;75.0%vs 56.3%vs 48.2%,P0.01);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越高〔(186.3±86.7)mmol/L vs(222.6±79.7)mmol/L vs(265.8±77.9)mmol/L,P0.01〕;并且术后7~1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52.6±7.3)%vs(50.9±5.8)%vs(48.9±5.3)%,P0.01〕。术后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3组患者累积无MACE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3%vs 85.9%vs 76.3%,Log rank 7.355,P=0.02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HG是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高血糖组患者较正常血糖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5.811倍(RR=5.811,P0.01)。结论老年STEMI患者并发SHG会导致直接PC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升高,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