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支架植入方式对小血管(血管直径≤2.75 mm)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对69(男51,女18)例患者共111处病变进行治疗,实验组(n=38)直接植入支架64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53枚,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11枚),对照组(n=31)预扩张后植入支架47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41枚,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6枚),两组患者术后即刻行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最小支架直径及横截面积。术后有胸闷胸痛症状患者即刻行冠脉造影术及IVUS,无症状患者6个月后复查。通过IVUS检测,对两组管腔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支架植入术后即刻最小支架直径实验组为(2.38±0.26)mm,对照组为(2.34±0.24)mm(P>0.05);支架横截面积实验组为(4.5±1.0)mm2,对照组为(4.3±0.9)mm2(P>0.05);6个月随访后复查两组管腔丢失,实验组为(1.44±0.30)mm,对照组为(0.98±0.24)mm(P=0.01);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实验组为15 %;对照组为30%(P<0.05)。结论: 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直接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预扩张后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旋磨术与切割球囊及常规球囊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将416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分别用旋磨术、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进行扩张治疗,在治疗即刻及6个月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介入治疗前各组间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无明显区别。(2)旋磨后即刻所获得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最小血管直径(MLD)最大(2.67±0.55mm,P<0.05),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0.65mm比2.53±0.65mm,P>0.05)。(3)6个月后旋磨治疗组的冠状动脉支架内MLD最小(1.52±0.91mm,P<0.05),切割球囊组大于常规球囊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0.74mm比1.75±0.83mm,P>0.05)。旋磨术与切割球囊及常规球囊治疗组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54.78%,38.31%及46.50%。(4)旋磨治疗组后期血管丢失量最大(P<0.05),切割球囊组明显低于常规球囊治疗组(P<0.05)。结论旋磨术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即刻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仍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168例SAP患者成功行支架置入治疗,根据术后12~1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支架内狭窄≥50%,72例)及对照组(支架内狭窄50%,96例);测定患者HCY水平,同时对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及12~18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coronary analysis,QCA)评价。结果对照组HCY水平显著低于再狭窄组[(11.68±3.54)μmol/L比(18.54±4.39)μmol/L,P=0.01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的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18个月对照组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再狭窄组[(33.24±12.52)%比(84.23±13.26)%,P=0.000];对照组的晚期管腔丢失显著小于再狭窄组[(0.36±0.21)mm比(1.82±0.68)mm,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回归系数为-0.578,P=0.023(OR 0.693,95%CI 0.548~0.952)。结论 HCY可能是SAP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在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观察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比两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血管最小直径和狭窄程度、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结果两组均成功顺利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0%,观察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6.28±2.65)%〕明显小于对照组〔(20.08±12.56)%〕(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随访各时刻血管最小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3、6、12个月管腔直径丢失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老年患者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即刻弹性回缩率低,血管扩张效果明确,再狭窄率低,可作为首选的球囊扩张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酸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136例稳定性心绞痛成功行支架置入治疗患者,根据术后12~1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62例及对照组74例;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用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评价。结果对照组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再狭窄组[(364.21±42.47)μmol/L vs(440.66±69.05)μmol/L,P=0.000];对照组术后12~18个月的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再狭窄组[(2.12±0.38)mmvs(0.76±0.37)mm,P=0.013];狭窄程度术后12~18个月对照组明显低于再狭窄组[(35.84±12.34)%vs(84.53±14.26)%,P=0.000];对照组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再狭窄组[(0.27±0.14)mmvs(1.66±0.57)mm,P=0.000]。尿酸与支架术后再狭窄有关(OR=0.680,95%CI:0.564~0.937,P<0.05)。结论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于安庆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77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中有无采用IVUS检查,将其分为观察组(IVUS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41例,对照组(单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36例,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2.27±6.03)min,长于对照组的(29.94±5.05)min(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支架内再狭窄以及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2.44%和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4%和13.8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狭窄程度较术前显著降低,最小血管直径较术前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VUS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升了支架置入治疗效果的同时,又可降低再狭窄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血管内超声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人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的机械性危险因素.方法 对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早期(≤30 d)血栓形成的60例患者(事件组)及无支架内再狭窄和早期血栓形成的34例患者(无事件组)的血管内超声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事件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43例,早期血栓形成17例.与无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最小支架面积(MSA)[(4.6±1.6)mm2比(5.8±1.6)mm2,P<0.01]、最小支架直径[(2.2±0.5)mm比(2.5±0.4)mm,P<0.01]和支架扩张率[(69.2±20.7)%比(80.6±17.2)%,P<0.01]较小、纵向支架对称性较差(2.0±0.6比1.7±0.6,P<0.05).MSA<4 mm2(43.3%比14.7%,P<0.01)和支架扩张率<60%(40.7%比11.8%,P<0.01)在事件组较常见.与无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近段残余斑块负倚较大[(49.0±15.5)%比(38.4±17.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A(OR:0.7,95%CI:0.5~0.8,P<0.01)和近段残余斑块负荷(OR:280.7,95%CI:17.2~40 583.6,P<0.01)是药物洗脱支架发生再狭窄或早期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较小的MSA和较重的近段残余病变易导致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发生支架内冉狭窄及早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病变血管长度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病变血管长度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研究,选择本院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准备接受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入选标准包括冠脉单支病变或多支病变;支架置入一只或一只以上;年龄18~75岁;有明确的冠心病史;目标病变冠脉目测直径2.75~4.0 mm;狭窄程度>50%;病变血管长度<30 mm;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10%.排除标准包括主动脉-冠脉窦口;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起始点处2 mm内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近5 d内有急性心肌梗死史;目标病变处或附近有血栓.按病变血管长度≤20 mm和>20 mm分成A组和B组.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采用Medcon分析系统对造影结果进行QCA分析,以复查时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再狭窄的指标.结果 A组105例,B组56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肌梗死史、冠心病家族史,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支架置入术前冠脉造影显示靶血管病变的部位、类型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术后主要用药基本相同(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类、转化酶抑制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降脂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类),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QCA分析提示病变血管最小管径[(2.29±1.12) mm对(1.86±1.29) mm,P=0.028]、最终管径丢失[(0.85±1.03) mm对(1.22±1.18) mm,P=0.043]、丢失指数[(0.31±0.40)对(0.44±0.40),P=0.041].再狭窄率(26.7%对42.9%,P=0.0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病变血管长度>20 mm的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明显增高,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培哚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缬沙坦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6例成功接受支架治疗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ACEI组64例和ARB组62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以支架内或支架临近血管管腔直径狭窄程度等于或大于50%为再狭窄的诊断标准,随访6~12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绞痛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靶血管再次形成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疾病、超声心动图左心房直径和左心室内径、服用药物种类、血脂、操作因素、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I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8.8%)高于ARB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ACEI组和ARB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3%和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靶血管再次重建率ACEI组(15.6%)高于ARB组(3.2%),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4).结论 ARB可能比ACEI更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病例登记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小支架治疗的急性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298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依据置入支架直径将患者分为小支架组(59例,直径<3mm)和大支架组(239例,直径≥3mm).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每3~4个月门诊随访1次,记录心肌梗塞、各种死亡原因.怀疑心肌缺血者再次行冠脉造影,如再狭窄>70%则再次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术(TLR).结果小支架组和大支架组分别有61和274处病变,两组急性期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相似.10±5月随访中小支架组TLR患者明显多于大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支架组进一步分析发现,置入支架长度>15mm患者随访期TLR发生率高于置入支架长度≤15mm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大支架相比,小支架置入患者急性期成功率和并发症相似,但远期TLR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对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探讨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0月在绍兴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46例(48枚支架)。根据支架内是否再狭窄分为ISR组8例和无ISR组38例;又根据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临床事件组8例和无临床事件组38例,分析支架置入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患者中,术前血管狭窄程度(80.7±14.2)%,残余血管狭窄程度(3.0±8.4)%,术前血管狭窄长度(7.7±4.6)mm,术后血管造影平均随访时间(31.6±20.8)个月,ISR 8例(17.4%),而临床平均随访时间(53.8±27.0)个月,有8例(17.4%)患者出现临床事件。生存分析显示,ISR主要出现在最初20个月;同时在87个月时有50.0%患者未发生临床事件。ISR组再狭窄长度明显高于无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2.00)mmvs(2.76±4.14)mm,P=0.003]。临床事件组支架直径明显小于无临床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3±0.93)mmvs(4.18±0.67)mm,P=0.024]。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长期预后可能受到再狭窄长度和支架直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支架植入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6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支架植入术(PCI)。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长期),氯吡格雷75 mg/d(12月),治疗组加用西洛他唑100 mg/d(6个月)。6~9个月后行造影随访。结果9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P0.05);6个月CAG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最小管腔直径(MLD)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45)mm∶(1.76±0.33)mm,P0.05];治疗组管腔晚期丢失[LL(0.73±0.17)mm∶(1.21±0.23 mm),P0.05],再狭窄率(RR,6.9%∶11.1%;P0.05)和靶病变重建率(TLR,6.9%∶11.1%,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副作用(包括出血)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老年患者PCI术后,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个疗程(6月)西洛他唑,有进一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趋势,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增加,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明显降低,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4例,均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随访6个月,记录其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病变部位、术前椎动脉直径、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期间18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46例未出现再狭窄(无再狭窄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病变部位、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再狭窄组,术前椎动脉直径短于无再狭窄组,采用药物支架者所占比例低于无再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β=0.098,OR=2.648,95%CI(1.159,4.674),P=0.001〕、术前椎动脉直径〔β=0.956,OR=2.614,95%CI(1.134,6.022),P=0.007〕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β=-0.612,OR=1.837,95%CI(1.086,4.597),P=0.029〕为保护因素。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术前椎动脉直径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冠状动脉局限病变的8个月疗效.方法自身冠状动脉首次介入治疗病变(在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直径≥3.0 mm,长度≤15 mm)的非糖尿病患者入选本研究,148例患者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81)和金属裸支架组(n=67),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无显著差异.术前、术后和8个月随访时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并在住院期间,30天和8个月时观察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住院期间靶病变重复血管重建率,在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无显著性差异(1.2%和0%,P=0.36).在术后30天时两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8个月随访时,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显示,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药物洗脱支架组明显大于金属裸支架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支架内远期管腔丢失、病变内远期管腔丢失、支架内狭窄直径、病变内狭窄直径药物洗脱支架组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两组支架内再狭窄率(8.64% vs 17.91%,P=0.09)和病变节段再狭窄率(11.11% vs 17.91%,P=0.24)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支架内再狭窄率比数比为0.8985(95%的可信区间0.7887;1.0237).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对于治疗非糖尿病、自身冠状动脉局限病变患者安全有效,两组支架内再狭窄率虽无显著性差异,但药物洗脱支架有降低再狭窄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药物涂层支架预防猪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芎嗪药物涂层支架(TES)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方法 TES为金属管状支架经喷涂川芎嗪单体制成(含川芎嗪200μg).采用随机、双盲实验在14只小型猪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分别置入TES及金属裸支架(BMS)(实验组7只,对照组7只).支架置入前后均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术后第28天随访行QCA及ⅣUS观察支架内膜增殖及血栓形成情况.实验终点处死动物,获取支架置入段血管及支架前后5 cm处组织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4只动物均成功置入支架,4只动物因手术意外死亡未列入统计.5只动物于左前降支置入TES,5只动物置入BMs.术后第28天随访,QCA检查支架段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比两组分别为实验组(10.0±2.1)%和对照组(60.2±23.5)%(P=0.01).IVUS检查显示,两组支架内面积相似,均未见血栓形成.对照组内弹力膜面积较实验组明显减小(P=0.021),而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增大(P=0.004).术后处死动物组织形态学检查显示两组血管损伤评分和支架内面积相近(P>0.05),均无明显的炎症反应,但实验组管腔面积[(4.34±0.93)mm2]较对照组[(1.29±1.02)mm2]明显增加(P=0.011),新生内膜面积[(1.51±0.45)mm2]较对照组[(4.60±1.39)mm2]明显减少(P=0.004).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所有支架置入节段均完全内皮化,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阳性细胞核明显减少,凋亡细胞较对照组增多.结论 川芎嗪药物涂层支架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殖及血栓形成,减少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内超声评价支架再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机制.方法5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接受65个支架置入术,10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成像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再狭窄组(26个支架)和无支架再狭窄组(39个支架),分别对其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测量分析.同时观察支架内再狭窄的方式.结果血管内超声定量测量发现支架再狭窄组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和支架最小截面积[分别为(2.5±1.2)mm2和(4.2±1.8)mm2]明显小于无支架再狭窄组[分别为(5.2±1.4)mm2和(6.8±1.7)mm2](P分别<0.001和<0.01),但两组新生内膜截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1.7±1.0)mm2和(1.5±0.9)mm2,P>O.05].支架内再狭窄以局灶性狭窄为多见(69.2%).结论支架扩张程度是决定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因素,而支架内内膜增生并不明显.支架内再狭窄以局灶性狭窄为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与经典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共入选62例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直径≥2.5mm),其中34例患者行经典crush治疗,28例患者行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术后6个月支架再狭窄率。结果与经典crush组相比,改良T型支架治疗组术后分支最小管腔直径大〔(2.72±0.22)mmvs(2.39±0.30)mm,P0.01〕,分支残余狭窄程度小〔(8.3±6.8)%vs(18.6±10.2)%,P0.01〕,最终球囊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vs73.5%,P0.01),支架内再狭窄率较低(5.0%vs32.0%)。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88.24%vs100%,P=0.12)。经典crush组有1例患者因亚急性血栓再次行PCI治疗。结论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的,其远期有效性优于经典crush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血浆脂联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5例支架置入术后9~12个月无支架内再狭窄(A组)和54例存在支架内再狭窄≥50%(B组)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当天取空腹12 h以上的股动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同时对支架置入前、置入术后即刻及9~12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QCA评价.结果 A、B两组的靶血管病变部位及病变的复杂程度均相似,使用金属裸支架分别为8例(12.31%)和6例(11.11%);使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分别为11例(16.92%)和10例(18.52%);使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分别为46例(70.77%)和38例(70.37%),术后用药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A组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B组[(15.16±5.02)mg/L比(10.01±4.93)ms/L,P<0.05];两组的病变长度相似[(15.82±6.67)mm比(13.40±4.20)mm,P>0.05];术前及术后即刻的最小管腔直径(MLD)、狭窄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9~12个月时的QCA显示:A组的MLD为(2.55±0.53)mm,平均狭窄程度为(24.21±11.23)%,B组的MLD为(0.57±0.60)mm,平均狭窄程度为(81.00±19.11)%,P<0.01;即刻获得的管腔直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48±0.65)mm 比(1.19±0.37)mm,P>0.05];A组的晚期丢失明显小于B组[(0.50±0.34)mm比(1.60±0.54)mm,P<0.01].结论 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药物支架治疗冠心病分叉病变时对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 入选66例主支血管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引起直径≥2.0mm且<2.5mm分支血管开口狭窄大于50%的、于术后6~12个月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根据分支血管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分成2组,即主支置入支架、分支血管单纯球囊扩张组(球囊扩张组)和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未处理组(未处理组).观察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于术后6~12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时,虽然分支开口狭窄程度在球囊扩张组优于未处理组,但两组间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支架置入后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采取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并没有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成功行PCI并于术后1 a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797例,以支架置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53例和无狭窄组6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再狭窄组糖尿病患病率为34.64%,高于无狭窄组的23.91%(P<0.01),支架直径为(2.90±0.41)mm,小于无狭窄组的(3.02±0.90)mm(P<0.01),血清尿酸为(406.54±78.18)μmol/L,高于无狭窄组的(343.78±76.64)μmol/L(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1.70±4.71)μmol/L,低于无狭窄组的(13.16±6.43)μmol/L(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40,95%CI 1.893~3.011)、尿酸(OR=1.653,95%CI 1.447~2.083)、支架直径(OR=0.668,95%CI 0.496~0.898)、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水平(OR=0.838,95%CI 0.797~0.980)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有关(P均<0.01)。结论糖尿病、支架直径、尿酸、总胆红素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其中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较大支架直径、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的血清总胆红素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