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受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影响,缺失纯合子(DD型)ACE接近插入型纯合子(II型)的两倍。DD型为糖尿病肾病,急性心肌梗塞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 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扩增技术检测63 例心肌梗死患者及112 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 位于ACE基因第16 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经PCR技术扩增后可分为三种基因型:纯合子缺失型(DD) ,纯合子插入型( Ⅱ),杂合子插入/ 缺失型(ID)。63 例心肌梗死患者DD型26 例(41% ),ID型24 例(38% ),Ⅱ型13 例(21%) ,D等位基因频率为60% 。112 例对照者则分别为25 例(22% ),50 例(45 %) ,37 例(33% ) 及45% 。DD型及D 等位基因在心肌梗死组中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值分别为0-008 1 及0-004 9)。心肌梗死患者DD型与非DD型在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Apo- Al、Apo- B、吸烟以及所伴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在甘油三酯及吸烟两项,表现出DD 型的心梗患者较非DD 型者有减低的趋势。结论 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多态性与国人心肌梗死发病相关,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可能为心肌梗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讨中国人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血清中ACE水平及心肌梗塞的关系。心肌梗塞患者103例;正常对照96例。位于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经PCR扩增可分为三种基因型:纯合缺失型(DD),纯合插入型(I),杂合子型(ID)。血清ACE水平在DD、DI、I型分别为28.3±9.9U/ml、24.5±8.4U/ml、19.2±4.8U/ml,即DD>DI>ⅠⅠ。结果显示,心肌梗塞患者的D等位基因的频率(0.61)高于正常对照组(0.48),P<0.01。认为: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与中国人血清ACE水平及心肌梗塞相关。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应用PCR的方法分别检测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93例正常血压组的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I/D多态性。结果共得到3种基因型:纯合缺失型(DD),纯合插入型(I),杂合型(ID)。原发性高血压患者D等位基因的频率(0.62)高于健康对照组(0.48)(P<0.05)。结论ACE基因的I/D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NIDDM的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血管并发症的关系。ACE基因有三种基因型:缺失型纯合子(DD型),杂合子(ID型)及插入型纯合子(I型)。在NIDDM患者中,DD型的个体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ID基因型者,DD基因型是并发冠心病(CHD)的一个独立的危险相关因素,且与胰岛素抵抗无关。DD型的个体比非DD型个体有更高的尿白蛋白排泄率。故DD基因型是NIDDM发生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检测ACE基因型对早期发现、及时防治NIDDM的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严重合并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及其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1例冠心病患者和63例健康人群的ACE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ACE基因DD型出现频率显著对照组,且DD基因型者具有较高的血清ACE水平,提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DD型ACE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DM2)及糖尿病肾病合并明功能不全(RI)的相关情况,同时观察血清ACE水平与ACE与ACE基因多态性及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病程差异无显著性的73例DM2患者,68例RI患者及72例健康对照者用PCR方法进行了ACE基因内含子16插入/缺失多态性的检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了血清ACE水平,结果 RI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0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及血脂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其血清水平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41例正常老年人和3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ACE基因型,同时测定其血脂水平,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中2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ACE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病组ACE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脂水平无关,但与ACE血清浓度显著相关,DD基因型者血清ACE水平最高(3750±151)U·ml-1,显著高于ID型(2311±303)U·ml-1和II型者(2059±287)U·ml-1(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ACE水平受ACE基因型的遗传调控,ACE基因缺失型者血清ACE水平显著增高,这可能是缺失型与多种心血管病相关联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22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DD型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I型和ID型(P<005)。以性别分层后,这种差异只在女性患者中有显著性(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在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中,DD基因型为并发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男性患者中未得出同样结论。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是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糖尿病患者中,对女性DD型患者早期施以ACE抑制剂可能会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NIDDM的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ACE基因有三种基因型:缺失型纯合子(DD型),杂合子(ID型)及插入型纯合子(Ⅱ型)。在NIDDM患者中,DD型的个体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ID基因型者,DD基因型是并发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相关因素,且与胰岛素抵抗无关。DD型的个体比非DD型个体有更高的尿白蛋白排泄率。故DD基因型是NIDDM发生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盐敏感性高血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用ACE基因第16内含子多态性两侧的序列设计引物,用多聚酶链反应来检测80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盐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50例,盐不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30例)和90例正常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结果:D及I型等位基因频率在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差异,D及I型等位基因频率在盐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与盐不敏感性高血压病患者之间也无差异。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中国人高血压病以及与盐敏感性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基因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PCR扩增方法鉴定137例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71例,脑血栓形成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病人和186例正常对照的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以观察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与ACE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脑出血病人ACE插入/插入(I I)纯合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区(0.507VS0.36),而缺失/缺失(DD)纯合型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0.07VS0.172)(P=0.0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扩增方法鉴定137例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71例,脑血栓形成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病人和186例正常对照的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以观察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与ACE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脑出血病人ACE插入/插入(ⅠⅠ)纯合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507VS0.36),而缺失/缺失(DD)纯合型频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0.07VS0.172)(P=0.0354);脑血栓形成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ACE基因多态频率与对照组差别不大(P>0.05)。提示ACE基因ⅠⅠ纯合型可能为脑出血患者发病的易感因子。  相似文献   

14.
张强  辛培玲 《高血压杂志》1999,7(2):128-13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中国原发性高血压(EH)人群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扩增位于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一基因片段,共检测EH患者204例和正常对照96例。结果EH组DD、DI、I型基因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三期EH亚组DD型基因及D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ACE活性与基因类型的关系为DD>DI>I。结论中国原发性高血压人群ACE基因16内含子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其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中患者(脑卒中组),78例原发性高血压和155例健康对照组。离卒中组Ⅱ型(52%)显著高于对照组(34%)。DD型8%)无低于对照组(20%)。而ID型则无明显差异。78例原发性高血压组与且相比无显著差异,I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卒中组(72%)同于对照组,非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相近。结论 ACE基因的插入/缺  相似文献   

16.
在冠心病(CHD)、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及特发性高血压(HTN)呈不同组合的231例中国人中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与此三种疾病的关系,发现:(1)ACE基因与中国人CHD关联;(2)此种关联表现于ACE基因插入/缺失(I/D)型多态中DD、DD+DI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在CHD中显著增高;(3)中国人普通群体中呈DD型者发生CHD风险率为Ⅱ型的9倍;(4)在中国人中ACE基因与CHD的关联是一种普遍存在情况,此种关联亦见于HTN或NIDDM合并CHD中,亦即HTN或NIDDM患者ACE基因I/D基因多态呈DD型者易合并CHD;(5)ACE基因I/D多态是中国人CND发病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脑梗塞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9名2型糖尿病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型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筛选出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塞的高危因素。结果(1)糖尿病总组ACE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糖尿病脑梗塞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脑梗塞组(P<0.01)及正常对照组(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CE基因DD型、D等位基因、脂蛋白(a)及年龄是糖尿病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CE基因II型和I等位基因则为2型糖尿病脑梗塞的保护因子。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脑梗塞的发病密切相关。ACE基因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冠心病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遗传学方法,测定159例中国汉族正常人,148例冠心病患者的ACE原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频率。结果 (1)中国汉族正常人DD,ID,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57,0.535和0.308,(2)冠心病组及其心肌梗塞,心绞痛亚组ACE基因型分布与正常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D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多态性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方法鉴定50例糖尿病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69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患者和85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多态性。结果糖尿病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ACE基因的插入/插入纯合型频率(46%)明显高于对照组(30%)(<P0.05);插入/缺失杂合型及缺失/缺失纯合型的频率(分别为28%和48%)与对照组(分别为26%和22%)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患者ACE基因各型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脑CT扫描显示基因插入/插入纯合型的糖尿病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中,76%有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结论ACE基因插入/插入纯合型与脑卒中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DM2)及糖尿病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RI)的相关情况,同时观察血清ACE水平与ACE基因多态性及疾病的关系。方法对病程差异无显著性的73例DM2患者、68例RI患者及72例健康对照者用PCR方法进行了ACE基因内含子16插入/缺失多态性的检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血清ACE水平。结果RI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0.53,DD基因型频率0.32,与对照组(分别为0.38、0.1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5),DD基因型与II基因型比较对RI的比数比为3.29(P<0.01);RI组血清AC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老年人群RI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