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肝脏纤维结合蛋白与糖胺金糖、胶原积聚的相互关系.方法取大鼠80只,应用复合致病因子复致大鼠实验性肝硬变模型,于实验第2、4、6、8W末处死动物,测定肝脏胶原蛋白及糖胺多糖含量,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法观察肝脏纤维结合蛋白的变化.正常大鼠为对照.结果肝纤维化组大鼠第2,4,6,8W末肝脏纤维结合蛋白、糖胺多糖及胶原含量均较正常大鼠显著升高(P<001),同时肝纤维化形成期(实验第4W末)肝内纤维结合蛋白分布面积与糖胺多糖及胶原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胶原=0899,r糖胺多糖=0913,P<005).结论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内纤维结合蛋合、糖胺多糖及胶原的沉积存在着量的相关性,三者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共参与肝纤维间隔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1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研究进展值得借鉴 1904年英国病理学家西蒙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肝脏病理改变作了全面描述,称之为“西蒙氏肝纤维化”(Symmer’s fibrosis)。至今亦认为单纯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的病理是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胶原沉积造成纤维阻塞性肝损伤,而无假小叶及再生结节,此有别于肝硬变。1984年Wu等在美国肝病年会上报道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动物肝脏Ⅰ型胶原mRNA,这表明其研究已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在我国,致肝纤维化主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     
尹朝礼 《山东医药》1994,34(6):34-34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肝脏病变的发展,肝细胞坏死,肝实质弥漫性结节再生,纤维组织包绕、分隔,终致肝脏结构改变,发展为不可逆转的肝硬化。因此,近年对肝纤维化的研究颇受肝脏病学家们重视。 一、肝纤维化的机制 1.肝细胞外基质的改变:正常肝脏的结缔组织,即细胞外基质主要有三种成分:胶原(I、Ⅲ、Ⅳ、Ⅴ型)、非胶原糖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蛋白、肝连接蛋白)和多糖(氨基多糖和蛋白多糖)。肝纤维化早期,Ⅲ型胶原纤维增多,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防已甲素对慢性肝病纤维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对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及抗肝纤维化有效药物,我院于1987年起,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73例慢性肝病患者单纯用汉防已甲素抗纤维治疗,并以30例单纯保肝治疗作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血清透明质酸(HA)、血清色氨酸耐量试验(ITT)及肝肾功能测定和肝活检组织的纤维连接蛋白(FN),Ⅰ,Ⅲ型胶原病理及细胞学的变化,并随访24个月.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 N P30 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将45 只 I C R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 N P30,对照组腹腔注射 S P2/0 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8、12、16、20、24 周分别处死小鼠取肝, V G 组化染色和Ⅰ、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 N)免疫组化染色,应用 N Y D1000 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 V G 染色显示实验组肝组织胶原的平均光密度值、卵均面积和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Ⅰ、Ⅲ型胶原及 F N 含量比对照组低。本文提示 N P30 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一很有希望的血吸虫病抗病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将45只ICR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NP30,对照组腹腔注射SP2/0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8、12、16、20、24周分别处死小鼠取肝、VG组化染色和Ⅰ、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化染色,应用NYD-1000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VG染色显示实验组肝组织胶原的平均光  相似文献   

7.
张琪  田字彬  张翠萍 《山东医药》2006,46(22):24-25
40%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应用不同剂量中药小柴胡汤进行干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胶原Ⅰ型及纤维连接蛋白,运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肝脏内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mRNA的表达。结果肝纤维化发生时,肝脏胶原含量显著增加,TIMP-1mRNA显著增高(P〈0.01);小柴胡汤治疗组肝脏胶原含量及TIMP-1mRNA显著降低(P〈0.01);同期不同剂量小柴胡汤治疗组之间肝脏胶原含量及TIMP-1mRNA无明显差异。认为肝纤维化发生时,胶原Ⅰ型及纤维连接蛋白含量显著增高,TIMP-1mRNA的表达亦显著增高。小柴胡汤能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在肝纤维化早期可下调TIMP-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应用丹参、秋水仙碱等治疗动物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获得一定疗效,汉防己甲素对动物实验性矽肺有显著降低胶原含量的效果,但未见用于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近两年我们曾用丹参合并妥拉苏林以及丹参合并妥拉苏林和汉防己甲素等方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获得良好效果。乃进行本实验以了解能否消除或减少作为胶原纤维结构蛋白的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双环醇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2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8周后,分别以双环醇60 mg/kg.d、120 mgkg.d治疗8周,实验对照组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作任何治疗,第4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HE染色、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和分析不同剂量双环醇治疗前后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c-fos mRN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高剂量双环醇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组织病理损伤减轻,c-fos mRNA、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而高于正常对照组,低剂量双环醇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无明显治疗效果。结论双环醇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双环醇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肝组织即早基因表达、减少TGF-β1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及其抗纤维化机制。方法 制备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吡喹酮治疗前后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定量表达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治疗组与感染组比较,TGF—β1,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可降低其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喹酮组。模型组、吡喹酮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吡喹酮组于感染8周后灌胃吡喹酮治疗2次。16周末测小鼠血清中ALT、AST;观察小鼠肝脏形态,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变化,测定虫卵肉芽肿面积;免疫组化测定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结果吡喹酮治疗可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改善肝组织形态结构,降低肝脏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及虫卵肉芽肿面积。结论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模型小鼠外周血肝纤维化有关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消退素RvE1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探讨合理的防治策略。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感染5wk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对照组(血吸虫感染+NS.)、治疗组(血吸虫感染+RvE1),以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感染10wk后取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采用ELISA 法测定Rv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TNF-α和IFN-γ水平的影响。结果:感染10wk后,各组小鼠未见自然死亡,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感染10wk后,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包括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10wk后,RvE1治疗组小鼠血清中促炎介质TNF-α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抑炎介质IFN-γ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我们认为给予外源性RvE1可以通过抗炎及促进肝脏炎症消退,发挥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格列酮抗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PARy配体罗格列酮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法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观察罗格列酮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罗格列酮治疗组小鼠肝脏纤维组织的增生明显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吡喹酮治疗组。结论 PPARy配体罗格列酮有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能明显减少肝脏Ⅰ、Ⅲ型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肝脏Ⅵ型前胶原m RNA表达和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Northern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小鼠感染后8 wk 时,肝内α1(Ⅵ)前胶原m 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10 w k时,其表达值达高峰,12~16 w k,略有下降,但直至20 wk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内Ⅵ型胶原在感染后8 wk 时出现于中央静脉周围和肝窦壁,10 w k 时,在肝组织内继续增多,12 w k 时虫卵肉芽肿内明显着色,16 w k 时,其含量达高峰,20 wk 时,广泛分布于汇管区、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并形成致密的网络间隔。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α1(Ⅵ)前胶原m RNA 表达和胶原含量均有显著增加,表明Ⅵ型胶原的检测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评估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肝脏Ⅵ型前胶原m RNA表达和胶原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Northern核酸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结果:小鼠感染后8 wk 时,肝内α1(Ⅵ)前胶原m 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10 w k时,其表达值达高峰,12~16 w k,略有下降,但直至20 wk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内Ⅵ型胶原在感染后8 wk 时出现于中央静脉周围和肝窦壁,10 w k 时,在肝组织内继续增多,12 w k 时虫卵肉芽肿内明显着色,16 w k 时,其含量达高峰,20 wk 时,广泛分布于汇管区、虫卵肉芽肿内及其周围,并形成致密的网络间隔。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脏α1(Ⅵ)前胶原m RNA 表达和胶原含量均有显著增加,表明Ⅵ型胶原的检测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评估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参皂苷Rg3和IFN-α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ICR小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10周后顿服吡喹酮杀虫,以人参皂苷Rg3灌胃治疗和IFN-α皮下注射治疗,肝组织染色,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观察和计算各组小鼠肝脏胶原面积百分比及肝纤维化程度,评价人参皂苷Rg3和IFN-α的治疗效果。结果肝纤维化小鼠分别经人参皂苷Rg3和IFN-α治疗8周后,肝脏仍有不同程度增大,暗褐色,质地略韧,肝脏内纤维增生、炎细胞浸润等病变比模型组减轻。Rg3治疗组和IFN-α治疗组小鼠肝脏胶原面积百分比均降低(均P<0.05);SSS评分均低于模型对照组2分以上(均P<0.05),低于实验对照组5分以上(均P<0.05);两治疗组间胶原面积百分比及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治疗后,人参皂苷Rg3和IFN-α均具有改善日本血吸虫小鼠病肝纤维化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将鲜见毒副作用的人参皂苷Rg3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致心肌损伤作用及双环醇对心肌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其中3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8周后,分别以双环醇60mg/(kg·d)、120mg/(kg·d)治疗56d(8周)以及不作任何治疗(实验对照组),第4组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并分析不同剂量双环醇治疗前后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同步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用高剂量双环醇治疗后,小鼠心肌组织、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心肌组织中TGF-β1、TIMP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而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低剂量双环醇对日本血吸虫病致肝纤维化及心肌损伤无明显治疗效果。结论日本血吸虫病可致心肌损伤。双环醇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保护心肌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抑制心肌组织中TGF-β1、TIMP1和Ⅰ、Ⅲ型胶原过度表达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从而保护心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诊断与疗效评估方案(草)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肝纤维化是日本血吸虫病发展至后期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是致血吸虫病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和病理学基础.近年来,国内外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早期使用吡喹酮抗血吸虫治疗可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并可使轻度肝纤维化逆转.但对较明显的肝纤维化,由于尚未完全了解的免疫病理机制,临床及现场研究均证实杀虫治疗后肝纤维化仍可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主动免疫对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ICR小鼠腹腔注射NP30 10 0 μg/次 ,连续免疫 3次 ,对照组腹腔注射SP2 / 0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 4、8、12、16、2 0和 2 4周分别处死小鼠剖取肝脏 ,用VG(VanGieson)组织化学染色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 (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和虫卵肉芽肿内的胶原沉积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尾蚴攻击感染第 12周后 ,实验组虫卵肉芽肿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虫卵肉芽肿细胞组分与对照组明显不同 ,出现两种不典型肉芽肿。VG染色显示实验组虫卵肉芽肿内胶原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虫卵肉芽肿内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FN含量均比对照组低。结论 NP30接种可能诱导体液和细胞两种保护性免疫 ,对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具有负调节作用 ,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己酮可可碱(PTX)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早期应用PTX可减轻肝脏损伤和炎症反应,且在治疗肝纤维化时不良反应很少.本研究通过检测PTX治疗前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Ⅰ、Ⅲ型胶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干扰素(IFN) γ,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PTX在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