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家族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1986年1月至2007年1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活检的SLE患者中34例家族性患者,随机选取102例散发性SLE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家族性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肾脏病理等指标,并与散发性SLE患者作比较.结果 家族性SLE患者的受累亲属多见于同胞(17例).与散发性SLE患者相比,家族性SLE患者中发热、皮疹、关节炎发生率较高(P值分别为0.001,0.050,0.022);镜下血尿发生率相对较少(P=0.012);V型狼疮性肾炎发生率低(5.9%对21.6%,P=0.038).但两组患者其他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病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Benjamini & Hochberg(B-H)方法 对P值校正后两组间仅发热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热是家族性SLE的危险因素(OR=3.968,95%CI:1.761~8.942).结论 尽管家族性SLE在某些临床病理方面具有一定特征,但其多数临床病理指标与散发性SLE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家族性SLE并非一类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家族性IgA肾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89—2010年间619例肾活检证实的IgAN患者,其中家族性IgA肾病患者78例(占12.6%)。收集所有患者肾活检时及随访过程中临床数据,对比家族性IgA肾病及散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特征,多元COX回归检测基础临床参数与预后相关性以发现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家族性IgA肾病较散发性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时高血压发生率低(33.3%对48.8%,P=0.01)、尿蛋白少[ln(UP)-0.18±1.05对0.26±1.07,P=0.001]、血白蛋白高[(36±5.9)g/L对(33.9±8.1)g/L,P=0.006]、危险评分低(-0.38±1.31对0.06±1.32,P=0.006)。肾脏病家族史是IgA肾病患者终末期肾病(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HR=0.34(0.14~0.81),P=0.015]。结论家族性IgA肾病患者较散发性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时临床严重程度较轻,可能与家族性IgA肾病患者早期诊断有关。提示应重视对家族性IgA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一家系临床与基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一个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家系的临床特征,并对已知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调查1个中国汉族人FSGS家系,筛查其中78名成员后对可疑成员进行仔细临床检查。采集家系中67名成员的外周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先证者NPHS2,ACTN4和TRPC6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寻找突变的方法对已知的家族性FSGS致病基因进行筛查。结果:该家系共有4代,103名成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8名被调查家系成员中有11例患者和3例疑似患者迟发起病,平均发病年龄35.9岁。两例患者经肾活检证实为FSGS,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伴镜下血尿。家系先证者基因组DNA进行PCR逐个外显子扩增测序,未发现NPHS2、ACTN4、TRPC6三个已知的致病基因存在突变,发现SNP7个。结论:本家系是已报道最大的一个中国汉族人FSG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迟发起病型,家系内患者间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已知基因NPHS2、ACTN4、TRPC6不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4.
遗传因素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发病中的地位已经得到肯定.从遗传的角度,通常把FSGS分为:家族性FSGS和散发性FSGS两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复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转归,并与自体肾FSGS进行比较。方法:结合临床确诊的3例复发性FSG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转归,回顾分析有自体肾、供肾和移植肾肾活检结果。结果:(1)自体肾FSGS的临床特点:3例患者自体肾FSGS的起病年龄分别为17岁(男)、23岁(女)、40岁(女),肾活检时尿蛋白定量分别为7.55g/24h,10.45g/24h,14.26g/24h,血清肌酐分别为99.0μmol/L、105.2μmol/L、265.2μmol/L。进展至ESRD的病程分别为4年、2年、4年。(2)自体肾FSGS的病理特点:3例患者球性/节段硬化的比例分别为5.3%/42.1%,0/6.9%,40%/33.3%,肾小管间质急性/慢性病变分别为0/10%、10%/0、10%/30%。例2和例3足突广泛性融合(50%)(例1未留取电镜组织)。例1和例3为细胞型,例2为顶部型,(3)复发性FSGS的临床特点:例1和例2分别于移植术后10d、40d出现蛋白尿(分别为18.27g/24h,7.55g/24h),病例3不详;并分别在移植后130d、67d、70d经肾活检确诊为FSGS,活检时尿蛋白定量分别为:10.13g/24h、15.8g/24h、4.38g/24h,血肌酐为114.0μmol/L、484.4μmol/L、701.8μmol/L。(4)复发性FSGS的病理特点及分型:早期仅表现为足突广泛融合,无节段硬化,重复活检出现节段硬化,并伴有明显的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例1和例3为细胞型,移植后复发仍为细胞型,例2为顶部型,术后复发时表现为塌陷型。(5)复发性FSGS的转归:例1行血浆置换,蛋白尿部分缓解,血肌酐上升缓慢,例2行免疫吸附治疗,效果不佳,3个月时移植肾功能丧失,例3失随访。结论:复发性FSGS患者临床亦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并伴有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自体肾脏病变有关;FSGS患者移植后早期出现蛋白尿时,应及时进行移植肾活检,光镜下可无肾小球节段硬化,但超微结果可表现为足突广泛融合,而重复肾活检则出现肾小球节段硬化;FSGS复发后其病理分型可以与自体肾相同,也可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组织形态学病变多样,塌陷型和细胞型病变性质特殊,不同于其他类型,尤其塌陷型患者对治疗反应及预后差,本文将探讨塌陷型、细胞型FSG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比较. 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肾活检结合临床确诊的特发性FSGS患者共411例,依据哥伦比亚FSGS分型标准,比较塌陷型、细胞型FSGS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1)411例FSGS患者中,塌陷型20例(4.9%)、细胞型35例(8.5%)、经典型152例(36.9%)、顶部型159例(38.7%)、门周型45例(11%).(2)塌陷型和细胞型均以青少年男性多见,肾活检时年龄分别为(23.6±5.96)岁和(28.9±15.0)岁,病程分别为(22.2±61.0)月和(25.1±54.3)月.(3)塌陷型和细胞型FSGS患者肾活检时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9.34±5.34)g/24h和(8.60±4.44)g/24h],塌陷型尿蛋白定量≥10 g/24h的发生率(55%)高于细胞型(37.1%),但尚未达统计学差异;细胞型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18.2±4.06)g/L]明显低于塌陷型患者[(22.3±8.95)g/L](P<0.05).(4)塌陷型和细胞型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尿NAG、尿RBP异常升高百分率分别为95%、100%和73.7%、85.3%;二者血清肌酐水平[(119.3±54.8) μmol/L和(125.5±58.3)μmol/L]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35.0%和54.3%)均无明显差别,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30%和22.9%)和镜下血尿发生率(50%和45.7%)相似.(5)塌陷型患者球性、节段硬化比率[(9.15±17.3)%、(18.2±13.8)%]高于细胞型患者[(3.04±11.7)%、(13.5±9.17)%],未达统计学差异.塌陷型患者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发生率及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细胞型[(55% vs 25.7%),(65% vs 37.1%)](P<0.05).塌陷型患者中有9例(45.0%)合并有细胞型病变.(6)塌陷型、细胞型FSGS患者在经雷公藤多苷片或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激素治疗后,缓解率和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比率分别为64.3%、68.2%和35.7%、40.9%. 结论:在特发性FSGS中,塌陷型、细胞型FSGS分别占4.9%和8.5%,二者在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以及对治疗的反应上有一定的重叠和相似性.这两型患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塌陷型和细胞型FSGS均表现大量蛋白尿,但塌陷型超大量蛋白尿发生率更高(达55%).两型均伴有明显的肾小管功能损伤,塌陷型FSGS小管问质慢性病变更重.两型患者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及镜下血尿发生率无差别.塌陷型和细胞型对激素和雷公藤多苷片均有较高的治疗缓解率.  相似文献   

7.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NPHS2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不同病理类型散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NPHS2基因突变. 方法研究对象为1997年至2004年我院收治的19例散发性难治性NS患者,年龄4~48岁,男性15例,女性4例,其中激素不敏感患者7例,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5例,微小病变(MCD)1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1例;激素依赖患者12例,包括MCD 6例,FSGS 4例,未行肾穿刺2例.外周血基因组DNA PCR扩增后直接测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中podocin的表达. 结果①发现1例NPHS2基因 431C>A的杂合突变,造成144位氨基酸由脯氨酸转变为组氨酸,查阅文献和基因库,未发现相同突变报道.该患者为激素依赖性NS,病理类型为FSGS.正常对照102条染色体中未发现同样突变.②发现11个SNP位点,其中3个位于外显子区,4个位于内含子区,1个位于启动子区,1个位于5'-UTR区,2个位于3'-UTR区.③该患者肾组织中podocin表达明显减弱. 结论在1例激素依赖NS患者中发现1个新的NPHS2基因突变,且肾组织中podocin蛋白表达明显减弱.推测该例患者发病和激素治疗反应差可能与NPHS2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6例家族性胃癌患者以及同期收治的752例散发性胃癌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家族性胃癌年龄≤50岁患者远高于散发性胃癌同年龄段比例(P0.001)。低分化者所占比例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P=0.016)。家族性胃癌患者五年整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散发性胃癌(P0.001),进一步将肿瘤按T分期以及N分期划分,T1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T2期家族性与散发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0 1)。T4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P0.001)。N3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差异显著(P0.001)。两组间其他T分期以及N分期5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家族性胃癌患者的预后与N分期有关,而散发性胃癌患者的预后与的影响因素为年龄、病理类型、T分期以及N分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散发性胃癌相比较,家族性胃癌具有预后较差、分化较低的特点,并且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家族性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足细胞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病变与蛋白尿,肾脏病变进展及对激素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26例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原发性FSGS,对照组各选取微小病变(MCD),系膜增生性病变(MsP)9例,并观察4例FSGS病变重复肾活检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套色方法对所有患者肾活检组织分别进行WT1、CR1、GLEPP1和Ⅳ型胶原α3链的双重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像,对肾小球足细胞进行密度定量并与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①双套色清晰显示足细胞与基膜的空间位置,足细胞特异性表达WT1、CR1、GLEPP1.②FSGS组患者非硬化肾小球足细胞三种标记物染色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WT1、CR1、GLEPP1染色节段丢失比率显著高于MCD组与MsP组(P<0.05);足细胞密度和肾组织病理类型相关,FSGS组足细胞密度显著低于MCD组与MsP组(P<0.05).③经典型和脐部型FSGS两组足细胞标志物染色节段丢失比率及足细胞密度无差异.④FSGS组患者足细胞密度与尿蛋白、肾功能无相关性.激素治疗缓解组足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激素治疗无效组(P<0.05).⑤对4例重复肾活检肾组织WT1、CR1、GLEPP1表达的观察表明,三种标记物表达的缺失程度和肾小球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FSGS组患者均伴不同程度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病理改变越重足细胞病变越明显.足细胞WT1、CR1、GLEPP1表达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达缺失严重者激素治疗反应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预后特征。方法收集2008—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家族性及散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以及随访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家族遗传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及预后特征。结果家族性患者共入组83个家系,共计124例患者,其中男71例,女53例;散发性患者共入组124例,其中男76例,女48例。家族性患者发病时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散发性患者(P=0.003),血清白蛋白则显著高于散发患者(P0.01),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显著低于散发性患者(P=0.029)。病理表现上,家族性患者与散发性患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而球性硬化比例显著高于散发性患者(P=0.0007);小管损伤方面,家族性患者肾小管损伤程度显著高于散发性患者(P=0.0004)。随访后23.08%的家族性患者和48.39%的散发性患者24 h尿蛋白达部分缓解(下降超过基线的50%)(P=0.01)。生存曲线可见散发性患者较家族性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发病早于散发性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少数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发病初期肾功能损伤程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族性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差,仅少数患者表现为蛋白尿缓解,较多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