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熊英  王瑶芬 《山东医药》2006,46(32):58-59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2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8例WD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龄7~32岁,其中7~14岁发病16例,15-32岁12例。其亲属中1例死于WD,1例死于肝炎,1例死于肝硬化。病程为5d~8a。  相似文献   

2.
15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1],其发病隐匿,临床早期缺乏特征性指标,误诊率高。收集1998—2004年15例WD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认识。1.一般资料: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2~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组织WD基因mRNA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杂交结合图象分析的半定量方法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mRNA的表达特征,并对WD患者WD基因全部21个外显子进行DNA序列测定,探索WD的发病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WD患者4例,病例符合WD的临床诊断标准。(1)具有肝病史、肝病体征或锥体外系征;(2)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肝铜升高;(3)角膜K-F环。行脾切除术时获取肝组织标本;对照组1例,男,32岁,来自肝脏外伤修补术的肝组织标本,经各项检查排除各种肝炎、肝硬化、肝肿瘤疾病。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WD)是少数可对症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但因本病可累及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我们对确诊的111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WD的临床特点、各项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以促进WD的早期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1999年12月至2010年9月确诊的WD患者111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从出生至39岁,平均发病年龄(13.4±7.5)岁,平均就诊年龄(16.7±8.7)岁,90%的患者于23岁之前发病;12.6%(14/111)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3例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disease ,WD)基因启动子区的DNA序列 ,发现存在的多态和突变。方法  2 0 0 1- 0 2~ 2 0 0 4 - 0 2检测 36个WD家系 71名成员 (其中 4 8例WD患者 )及 2 0名正常人的基因组DNA序列 ,进行分析。结果 在正常对照、患者一级亲属和WD患者的启动子区 - 190、- 78和 2 6 0位 (转录起始点为 1)均发现存在单个碱基的不同 ;在 4 8例病人中发现 3例存在 - 183位C→T突变 ,其中 2例为纯合突变 ,另 1例为杂合突变 ,在正常对照、患者一级亲属中未发现此改变。结论 启动子区在调控WD基因转录活性中起重要的作用 ,提示启动子区的突变是WD的分子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与神经系统疾病。现将6例WD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8岁,反复乏力、尿黄2年,全身黄染4d于1995年10月27日入院。患儿于1993年春出现症状,查肝功能ALT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慢性病毒性肝炎十分常见,而肝豆状核变性(WD)较为少见,当后者主要累及肝脏时,两者临床表现较为相似,尤其小儿WD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现将我院1994~1998年4月收治的10例WD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8~23岁,其中8~13岁9例,23岁1例,入院前病程1个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并发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WD并发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及总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WD并发红斑狼疮患者4例,其中2例为青霉胺诱导的药物性红斑狼疮(drug induced lupus erythematosus,DILE),分别在青霉胺治疗后2年和5年后出现;2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与WD同时诊断。仅1例为男性,年龄13~20岁。WD方面,3例患者表现为肝酶升高,1例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红斑狼疮方面,4例患者均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包括肾脏、血液、神经、皮肤关节等,3例有补体下降,4例均发现抗核抗体(ANA),2例发现抗双链DNA(dsDNA)抗体,2例存在抗磷脂抗体谱(APLA)。2例DILE均将青霉胺更换为硫酸锌口服,1例SLE并发WD加用硫酸锌口服,另1例则加用二巯基丙磺酸钠静脉治疗序贯硫酸锌口服;3例加用激素治疗,1例联合霉酚酸酯(MMF)。随访3个月~2年,4例患者病情均好转。结论WD可并发红斑狼疮。SLE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肝损伤、锥体外系症状突出、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以及K-F环是WD诊断最重要的线索,治疗上慎用青霉胺。青霉胺致DILE的患者皮肤、关节、浆膜腔受累以及乏力等系统性症状更为多见,多伴ANA、抗ds-DNA等自身抗体阳性,治疗上应停用青霉胺,必要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预后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WD)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豆状核变性黄疸患者临床鉴别诊断的侧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以“黄疸待查”初次入院的W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序列分析法检测全血基因组8、12、13、16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WD患者2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28例。WD患者发病中位年龄(33.2岁)显著低于乙型肝炎(41.8岁,P=0.049),WD患者自起病至明确诊断的中位时间(8.2月)显著长于乙型肝炎(1月,P<0.001);WD患者24 h尿铜水平(919.83±1017.15 μg)显著高于乙型肝炎(204.79±191.85 μg,P<0.001);WD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175.74±245.99 U/L)显著高于乙型肝炎(133.44±115.95 U/L,P=0.004),且与24 h尿铜水平呈正相关(r=0.552,P=0.012);24例WD患者全部,而仅4例乙型肝炎患者可检出ATP7B突变。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伴黄疸患者除可利用血清铜、铜蓝蛋白检测进行筛选性诊断外,24 h尿铜检测为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可能是该病潜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WD),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自1993年WD基因被定位于常染色体13q~(14)以来,全世界已发现该基因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及5端侧翼区突变189种。2001年9月以来,我们在既往对WD患者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研究的基础上,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11个家系32名成员进行8、9号外显子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ilson病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肝活检获得WD患者的肝标本,利用体外胶原酶温育分离并培养肝细胞,对WD患者肝细胞WD蛋白进行Western-blot蛋白印迹检测;同时采用荧光PCR技术筛查其WD基因突变,并进行直接DNA测序.结果肝细胞蛋白印迹可见特异WD蛋白(Mr155 000条带)的表达.3例WD患者中WD1的Mr155000条带密度无明显变化,WD2,WD3的特异条带密度降低,仅有对照组的36%,提示其WD基因肝内表达异常;荧光PCR筛查发现一例患者存在exon8 Arg778Leu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为2333 G→T杂合突变.结论 WD基因在WD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存在异常,这可能与WD基因Arg778Leu位点突变有关,直接检测WD基因产物有助于研究WD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外科手术获得3例WD患者、2例对照者的肝活检标本,利用胶原酶温育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裂解离心后,使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行SDS-PAGE电泳,分离WD蛋白;以抗人WD蛋白抗体为第一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第二抗体,对肝细胞WD蛋白进行Westem-blot印迹检测,观察特异性条带数目、密度深浅和分子量大小;同时采用荧光PCR技术,筛查所有研究对象WD基因8号外显子(exon 8)的突变情况,对异常者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WD患者及对照者肝细胞WD蛋白Westem-blot检测均表现为特异的155kDa条带,3例WD患者中1例无明显变化,另2例出现155kDa条带密度降低,仅有对照组密度的1/3~1/2,提示这两例患者的WD蛋白在肝内表达异常;荧光PCR筛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exon 8 Arg778 Leu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为2273G→TG杂合突变.结论 WD基因蛋白产物在WD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存在异常,这可能与WD基因Arg778Leu位点突变有关,直接检测WD基因蛋白产物有助于研究W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华勒变性(WD)为神经受损后,神经远端的髓鞘分解消失、轴突发生坏死以及神经鞘膜增生等细胞吞噬和蜕变的过程~([1])。WD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常以累及椎体束最为多见[2]。现临床,检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主要为神经电生理检查,其对神经近端病变及完全损伤的评估缺乏特异性及敏感性。本研究通过分析脑梗死累及单侧锥体束病变继发华勒变性患者MRI及DTI图像病灶信号特征及分布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病),简称(WD)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除神经系统症状外,肝损害是重要的临床表现,常易误诊为肝炎、肝硬化或其它疾病。现将1984~1996年8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年龄 6~15岁,男7例,女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2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WD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方式。结果 WD相关肝癌患者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发生肝癌时均合并肝硬化,其中8例患者为Child-Pugh B/C级。甲胎蛋白(AFP)阴性患者4例,AFP阳性患者8例。巴塞罗那(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分期A期4例,B期1例,C期4例,D期3例。治疗方式:1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5例患者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2例患者TACE联合消融治疗,4例患者行肝移植术。结论 WD相关肝癌临床较为罕见,发现时大部分为中晚期。对WD进展到肝硬化患者应密切随访肝癌的发生,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正>Creutzfeldt-Jakob病(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亚急性海绵状脑病,属于朊蛋白(PrP)病的一种,包括散发型(sCJD)、遗传型(fCJD)、医源型、变异型(vCJD)等4种类型,临床上难以达到通过脑活检或尸检确诊,本文报道上海市长征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至今收治的11例CJD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47~77岁,平均59.5  相似文献   

17.
巯甲丙脯酸与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使用巯甲丙脯酸(TSM)与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D),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28例WD患者,年龄14~20岁,男18例,女10例。临床症状及铜代谢检查均符合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患者均于治疗前二周停服任何药物。A组口服TSM,按每日1mg/kg,分3次,成人不超过25mg每日3次;B组DMPS按每日20mg/kg,稀释后静脉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伴随原发性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WD基因被精确地定位于13q14.3,编码的蛋白质产物是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WD蛋白),它含有21个外显子,编码1411个氨基酸[1].  相似文献   

19.
24小时尿铜用于儿童肝豆状核变性诊断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24 h尿铜定量用于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诊断价值,并探讨最佳诊断界值.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7月-2007年6月以肝病收住院的≥3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和24 h尿液标本,疑似WD者年龄不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尿液铜浓度,计算24 h尿铜值.临床资料结合部分患儿的ATP7B基因外显子测序检测后行WD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成WD组和非WD两组.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WD组和非WD组的尿铜指标行非参数检验;对所有病例的24 h尿铜值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界值.结果 共94例患儿入选,14例患者借助基因检测准确分组,WD组和非WD组分别为26例和68例.WD组和非WD组患儿24h尿铜定量的中位数分别为98.5(18.3~1180.5)μg和25.8(1.4~357.9)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11,P=0.000).24 h尿铜定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95%可信区间0.839-0.979,P=0.000).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在取最佳界值52 μg时分别为84.6%、91.2%、89.4%、78.6%和93.9%,取100 μg界值时分别为50.0%、97.1%、84.0%、86.7%和83.5%.分别以24h尿铜界值52μg和100μg为诊断标准与WD评分法为金标准进行吻合度比较,52 μg界值的整体吻合度高于100 μg界点(符合度系数分别为0.760和0.541),且敏感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100 μg界值,而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较接近.结论 24 h尿铜52 μg界值与100 μg界值相比,可提高诊断儿童WD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血清HA、LN、C-Ⅳ及PCⅢ水平与其临床表型和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对85例首次住院未经驱铜治疗的WD患者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使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HA、LN、C-Ⅳ、PCⅢ;并对WD患者采用Child-Pugh分级(A、B、C)、区分临床表型(脑型、脑-内脏型、肝型),以了解其与肝纤维化水平的关系.结果:WD患者的血清HA、LN、C-Ⅳ、PCⅢ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在肝型患者中最高,其次是脑-内脏型,而脑型升高最低;在Child-Pugh分级中以C级患者最高,B级次之,A级最轻.结论:WD患者均存在血清HA、LN、C-Ⅳ、PCⅢ水平不同程度的增高,其增高水平与临床表型、Child-Pugh分级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