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监测,将428例受试者按24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有无颈动脉硬化分为4组:杓型高血压组(105例);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108例);非杓型高血压组(106例);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109例)。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MMSE总分范围0~30分。结果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MMSE(24.7±1.6)分与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26.4±1.4)分及非杓型高血压组(26.6±1.3)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与杓型高血压组(28.9±0.9)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认知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54例);(4)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彩色电脑声像仪逐节段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MMSE分别为(26.2±1.2)分、(28.3±1.5)分、(28.2±1.5)分(、28.8±0.6)分,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MMSE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MMSE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998例老年原发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超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比较各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血压组MoCA评分均小于杓型血压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杓型血压组,P均<0.05;非杓型及超杓型血压组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减退较杓型血压组更明显(P均<0.05);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较血压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和注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80岁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IMT。结果 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颈总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血压节律及晨峰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38例,根据24h动态血压节律分为杓型节律组61例和非杓型节律组77例。另根据血压晨峰情况再分为血压晨峰组79例和非血压晨峰组59例。检测各组微量白蛋白尿(MAU),采用适用于中国人的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与非杓型节律组比较,杓型节律组MAU明显降低[(22.67±10.81)mg/L vs(38.92±16.34)mg/L,P<0.01],GFR明显升高[(105.93±16.47)ml/(min·1.73 m2)vs(90.61±10.73)ml/(min·1.73m2),P<0.01]。与非血压晨峰组比较,血压晨峰组MAU明显升高,GFR明显降低(P<0.01)。非杓型血压节律及收缩压晨峰是影响MAU及GF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4h动态血压节律异常及晨峰现象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具有交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及其对动脉硬化度的影响。方法对115例高血压患者行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78例,非杓型组37例,选取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评价动脉硬化度。结果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占67%,而对照组仅为6%。脉搏波传导速度高血压组为(1607±311),较对照组(1366±209)明显升高,而高血压组中非杓型组为(1700±302)高于杓型组(1515±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更高的节律异常,血压水平及血压节律是影响动脉硬化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其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肾内科和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慢性肾衰合并高血压非透析患者(A组)80例,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60例,采用动态血压计测定各组患者动态血压(ABPM),收集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动脉压(24h-MA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脉(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以及昼夜节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事收缩术内径(LVDs)、左心室后壁厚度(INPWT)、室间隔厚度(IVST)。结果肾功能衰竭组患者非杓型比例(72.7%)高于对照组(28.3%),肾功能衰竭组患者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142.34±18.04)mmHg、夜间舒张压(84.34±16.22)mmHg均高于杓型高血脉组(P〈0.05),而昼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衰竭组患者LVDd(44.57±3.26)、IVST(10.72±1.62)和LVPWT(11.38±1.57)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普遍存在高血压和血压节律改变,慢性。肾衰合并高血压患者较。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比例增加,慢性。肾衰合并高咖压患者非勺型节律和夜间收缩压升高与其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8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龄高血压患者74例为高血压组,另选择同期无高血压病高龄老年人3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亚组(n=12)、非杓型亚组(n=31)、反杓型亚组(n=23)、超杓型亚组(n=8),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及各亚组间MMSE得分差异。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MMSE总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MMSE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MMSE得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杓型亚组与杓型亚组在记忆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节律异常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血压节律正常者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心内科住院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男性41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82.60±2.37)岁.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杓型组24例,非杓型组26例,反杓型组5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间PDW值比较,杓型组(9.85±1.25)%<非杓型组(11.84±1.56)%<反杓型组(12.12±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昼夜血压节律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为PDW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PDW关系密切,诊治中应重视PDW的监测,调节血压昼夜节律,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早期干预,防止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9例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根据糖负荷后2h血糖(2hPG)水平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新发现2型糖尿病(NDM)三组,对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组24h舒张压负荷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24hDBP和nDBP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NDM组非杓型和反杓型的血压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P〈0.01)。NGT组的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1.21%和9.09%,明显高于NDM组。NDM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GTIG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相关,非杓型血压与胰岛素抵抗(IR)显著相关。结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认知功能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23例老年MS患者作为MS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再将患者分为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20%,64例)、非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53例)、超杓型组(血压下降率>20%,55例)和反杓型组(血压升高,51例)4个亚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MS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超杓型组与反杓型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M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可能与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及收缩压昼夜差百分比(ΔSBP%)分为4组,杓型组(n=125):ΔSBP%≥10%但20%;非杓型组(n=92):ΔSBP%≥0%但10%;反杓型组(n=41):ΔSBP%0%;超杓型组(n=22):ΔSBP%≥20%。比较分析4组患者间双侧颈动脉IMT增厚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44.0%、非杓型组58.7%、超杓型组77.3%、反杓型组80.5%,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30.4%、非杓型组44.6%、超杓型组50.0%、反杓型组61.0%,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间颈动脉IMT增厚合并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20.8%、非杓型组34.8%、超杓型组40.9%、反杓型组48.8%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学特征具有独立预测的能力(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形态节律异常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形组(n=72例)和杓形组(n=31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杓形组患者颈动脉IMT较杓形组增加[(1.01±0.16)mm vs.(0.91±0.17)mm;P0.05],且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杓形组增加[(3.24±2.18)mg/L vs.(2.33±1.81)mg/L;P0.05],而IMT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对血压昼夜模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高血压非急症患者80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按照血压昼夜模式分为杓型血压组(正常血压模式组,n=36)、非杓型血压组(n=24)和反杓型血压组(n=20),后两组亦合称异常血压模式组。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并接受心脏双源CT测定EATV,对EATV和高血压模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夜间血压以及24小时平均血压呈增高趋势,日间血压则无统计学差异;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EATV逐渐增加,分别为(91.3±29.4)cm3、(116.2±31.06)cm3和(124.8±28.5)cm3,且杓型血压组与后两组异常血压模式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ATV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系数为0.50(P<0.001),校正腰围和体质量指数后偏相关系数为0.46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V每增加30 cm3,异常血压模式发生率增加4.99(P<0.001)倍,校正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后为4.14(P<0.001)倍。ROC曲线表明,以EATV 95.17 cm3为阈值时异常血压模式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72.7%。结论EATV增加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对于昼夜血压节律异常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更年期高血压女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对初发未治疗的更年期高血压女性患者135例进行动态血压测定,按血压昼夜节律划分为杓型(34例)、超杓型(34例)、非杓型(33例)和反杓型(34例)4组,对颈动脉IMT及24hMAU进行测定,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反杓型组IMT[(0.6659±0.1235)mm比(0.9615±0.2368)mm比(1.0138±0.3058)mm]显著增厚(P均〈0.01),超杓型组[(0.7238±0.0762)mm]亦显著增厚,P〈0.05。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反杓型组MAu[(27.2285±7.6955)mg/24h比(187.7682±112.9837)mg/24h比(199.2179±147.4490)mg/24h]水平显著升高(P均〈O.01)。结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微量白蛋白尿显著增加,需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003 ̄2004年来我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共72例(男68例女4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即杓型组(n=37,男35例女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即非杓型组(n=35,男33例女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右侧颈总动脉(RCCA)、颈内动脉(RICA)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内径(D),并计算各自的IMT/D值,测定右侧颈动脉分叉处(RBIF)的IMT,观察并记录双侧颈动脉系统斑块的大小、数量。结果(1)两组年龄(Age)、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全天平均收缩压(24hMSP)、全天平均舒张压(24hMD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的RCCA及RICA的IMT、D、IMT/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颈动脉分叉处IMT,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P<0.001)。(3)两组总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多发性斑块检出率非杓型组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人杓型高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现象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mAlb/Cr)的关系,探讨老年人杓型高血压MBP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458例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MBPS组及NMBPS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ABI、UmAlb/Cr检测,并常规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分析2组MMSE评分、ABI、UmAlb/Cr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BUN、Cr、Glu、HDL-C、LDL-C、TG、T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24hSBP、dSBP、nSBP、24hMAP、dMAP、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均高于NMBP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BPS组与NMBPS组比较,MMSE评分、ABI显著降低,UmAlb/Cr显著升高,MBPS组MCI发生率、外周动脉血管闭塞性疾病(PAD)发生率、UmAlb/Cr阳性率均高于NMBP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BPS与MCI、ABI、UmAlb/Cr呈中度相关,与年龄呈低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人杓型高血压MBPS是导致MCI、PAD以及早期肾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