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ETM )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和对照组4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竭ITEM大鼠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h后处死,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24h、48h、72h各取6只、7只、7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肝功能、内毒素、结肠黏膜上皮咬合蛋白(occludin)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内毒素、 MLCK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 occludin表达低于模型组( P<0.01);实验组血清ALT/AST、内毒素、 MLCK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 occlu-din表达高于模型组( P<0.05)。结论:增强结肠粘膜上皮紧密连接功能,降低内毒素的吸收是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D-半乳糖胺(D-gal)不同剂量腹腔注射诱导建立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符合肝衰竭IETM改变的最佳造模剂量。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D-gal低、中、高、超剂量组,D-gal低、中、高、超剂量组分别以不同剂量D-gal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24h全部处死,观察D-gal各组大鼠在造模后24h、48h死亡率、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肝组织及结肠组织病理等变化。结果:D-gal各组大鼠死亡率、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肝组织及结肠组织损伤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随D-gal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结论:1腹腔注射D-gal可诱导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2D-gal 1.8g/kg腹腔注射诱导建立的IETM模型符合肝衰竭IETM相关改变且更易于观察药物对IETM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及内毒素的动态变化。 方法 腹腔注射半乳糖胺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只;B组12只,C组18只(均为肝衰竭大鼠)。实验开始时(A组)、造模后24 h(B组)和48 h(C组)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并检测肝功能,定性、定量分析空肠、回肠及结肠菌群,定量测定门静脉、右心室血,回肠及结肠内毒素。 结果 肝功能检测显示:B组大鼠的肝脏损伤最为严重;与B组相比,C组大鼠的肝功能开始好转。肠道菌群分析显示:B组大鼠肠道内肠杆菌科细菌显著增加(空肠、回肠间,P<0.01;结肠间,P<0.05)、乳酸杆菌下降(P<0.01);与B组相比,C组空肠和结肠内的肠杆菌科细菌出现下降(P<0.05)、乳酸杆菌增加,以空肠为显著(P<0.05)。内毒素测定表明B组回肠内毒素增加(P<0.05);C组空肠和回肠内毒素继续增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门静脉内内毒素在B组最高,与A、C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存在菌群失调、肠杆菌科细菌过度生长,菌群失调程度与肝损伤程度有关;肠道菌群失调伴有回肠和结肠内内毒素升高;门静脉内毒素的增加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肝衰复方(KGSFF)对急性肝衰竭大鼠防护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KGSFF对大鼠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阳性对照组20只、茵陈蒿汤(YCHT)组20只、KGSFF小剂量组20只、KGSFF大剂量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给予D-氨基半乳糖(D-GalN)800mg/kg和内毒素脂多糖(LPS)0.1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次成模,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除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均于造模后2小时用药,按每次1.5ml/100g,每天灌胃两次。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均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服。造模后72小时取材。观察造模后72小时内大鼠病死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TNF-α水平。结果:KGSFF大剂量组大鼠病死率及血清ALT、AST、TBil含量降低,肝细胞损伤程度显著改善,血清及肝组织TNF-α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P0.01或P0.05。结论:KGSFF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产生,降低内毒素血症,改善肝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ETM)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内毒素注射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和解毒化瘀方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眼眶取血,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同时取肝组织分离线粒体,测定其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在注射内毒素6小时后,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及线粒体MDA的含量升高,线粒体SOD、GSH-Px活性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水平及MDA的含量进一步升高,SOD、GSH-Px活性明显下降.与对应的内毒素组比较,经解毒化瘀方处理后,TNF-α水平及MDA的含量均降低,SOD、GSH-Px活性均升高.结论: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刺激Kupffer细胞释放TNF-α有抑制作用,同时减少内源性自由基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损伤能力,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琳琳  陆伟  胡东胜  刘颖 《山东医药》2012,52(39):51-53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ALF)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特点,为ALF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各60只。模型组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复制ALF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制模后24、36、48 h取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内毒素水平及肠系膜淋巴结和门静脉血细菌移位率,并观察回肠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制模后24、36、48 h血清ALT、AST、TBil含量均明显升高;24、36 h血清iFABP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模型组血清iFABP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AST均呈显著正相关。早期内毒素水平有明显升高,48 h达到峰值(P<0.01)。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在制模24 h后明显升高,48 h达到30%(P=0.013),门静脉血细菌移位48 h达到30%(P=0.013)。模型组回肠病理可见黏膜下充血、水肿、固层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绒毛尖端脱落。结论 ALF早期即可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iFABP升高可能是ALF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大鼠肝细胞线粒体COX的影响。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内毒素(脂多糖LPS注射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和解毒化瘀方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取肝组织分离线粒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COX活性,采用RT—PCR法检测COXI、COXⅡ、COXⅢ的表达变化。结果:内毒素造模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肝线粒体内COX活性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小时降为最低。解毒化瘀方组与内毒素组相同时相点比较,解毒化瘀方12小时组、24小时组COX活性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毒素组6小时、12小时、24小时,COXⅠmRNA、COXⅡmRNA表达逐步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Ⅲ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毒化瘀方24小时组COXⅠmRNA表达高于内毒素同时相组(P〈0.05)。结论:解毒化瘀方能提高COX活性,上调线粒体编码基因COX表达水平,这可能是改善能量代谢、保护肝细胞的一个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中药对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 failure,ALF)模型大鼠肝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单次腹腔注射构建ALF大鼠模型,125只SD大鼠以是否接受造模和药物干预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和清热化瘀中药组;每组再以36、96h两个时间点继续随机分为1、2两个亚组,共8组,其中亚组1用于造模后36h取血及肝组织标本,亚组2用于观察96h内大鼠的生存率.以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全自动血凝分析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常规HE染色作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及清热化瘀中药组估计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6、71.9、83.3h;log-rank检验提示清热化瘀中药组累积生存率高于模型组(2=4.428,P<0.05).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血清ALT、AST、TBIL及血浆P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在血清ALB和CH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高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热化瘀中药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肝组织损伤程度积分明显下降(1.84±0.13,2.85±0.20vs3.56±0.24,均P<0.01),清热化瘀中药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中药可显著减轻D-GalN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损伤,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并降低ALF模型大鼠的病死率、延长生存期,对ALF患者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赤芍承气汤对内毒素二次打击后急性肝损伤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阐述其对肝衰竭的防治机制。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模型组(B),赤芍承气汤低(C)、中(D)、高(E)剂量组,培菲康组(F),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末次灌胃1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通过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24 h后成肝衰竭模型对SD大鼠制造第一次打击,之后给予赤芍承气汤或培菲康治疗,再腹腔注入脂多糖(LPS,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作为第二次打击。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二次打击后2h、8h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内毒素(ET)水平、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二次打击致各组大鼠ALT、AST、TBil、ET、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肝脏内炎细胞浸润、坏死明显,药物干预组大鼠相关指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病变减轻。结论:赤芍承气汤对内毒素二次打击急性肝损伤大鼠具有防治作用,该方能减轻其肝脏的损伤,改善肝脏功能,提高其大鼠生存率,其疗效机制可能与减轻内毒素血症从而切断了部分内毒素的信号传导通路,有效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TNF-α等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减轻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肠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常规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大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腹腔注射氧四环素);治疗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腹腔注射氧四环素+5%甘氨酸),造模4周、8周后分批处死。取肝脏标本做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氨酶(ALT、AS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门静脉血浆内毒素(ET)水平;取肠组织做HE染色,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肠组织中MIF表达水平。结果:4周、8周时模型组大鼠门静脉ET水平、血浆TNF-α、AST、ALT、IL-6、IL-10均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与同期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周、8周时模型组大鼠肠组织MIF的表达水平较同期对照组大鼠有明显增多(P0.05),治疗组大鼠肠组织MIF的表达水平与同期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采用高脂饮食结合氧四环素腹腔注射制备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形成。②在NASH发生发展过程中肠组织MIF表达逐渐增高,可能与肠免疫屏障受损有关;③甘氨酸可拮抗内毒素,下调肠组织MI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阳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脾虚瘀黄"的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西医治疗+温阳解毒化瘀方)30例,对照组(西医治疗)30例,疗程共4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计数、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92.8%)优于对照组(71.4%);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双歧杆菌的菌落数增加(P〈0.01),肠杆菌数量下降(P〈0.05),血浆内毒素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比对照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血浆内毒素明显下降(P〈0.05)。结论: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HBV相关肝衰竭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解毒化瘀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解毒化瘀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解毒化瘀汤;对照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疗程4周.观察肝功能:TBil、ALT、AST、DBil及血浆内毒素(ETM)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肝功能改善、ETM水平降低、黄疸消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瘀汤有明显退黄、降酶和降低血中ETM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祛湿化瘀方对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中药祛湿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SD雄性大鼠36只,SPF级,随机取5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以高脂饲料(普通饲料+2%胆固醇+10%猪油)饲养12周诱导脂肪肝。期间在第7周起,按随机号分模型组(11只)、祛湿化瘀方组(10只)及对照药物甘乐组(10只),分别予以相应药物或蒸馏水灌胃6周。取材后观察肝组织病理(HE染色和油红染色)、电镜超微结构;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血清ALT和AST活性、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等变化。结果:模型组肝体肥大,肝组织出现显著的脂肪变性,电镜可见肝细胞内存在大量脂滴,肝组织中TG含量达正常组5.2倍、FFA含量显著升高,但血脂含量和ALT、AST活性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显著变化。祛湿化瘀方组可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显著降低肝组织TG和FFA含量(其均值分别为模型组的54.5%和72.5%),并显著优于对照药物甘乐组。结论:祛湿化瘀方对单纯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理想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临床观察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基础护肝治疗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和对照组(基础护肝治疗),每组24例,患者均在护肝及抗纤维化治疗前1个月给予吡喹酮驱虫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复常以及影像学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尤其肝区不适症状的缓解,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在治疗12周、24周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下降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患者肝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的改变,试验组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肝脏功能恢复,有效地减轻肝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克肝胶囊对小鼠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克肝胶囊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分别用CCl4、D-GLaN、ANIT制成肝损伤模型,运用克肝胶囊治疗,观察ALT、AST、TBil、肝脏指数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以乙肝解毒胶囊作对照。结果:与乙肝解毒胶囊一样,克肝胶囊各剂量组都能显著降低ALT、AST、TBil,肝脏指数及改善肝脏病理(P〈0.05-0.01),对某些指标的影响甚至优于乙肝解毒胶囊,结论克肝胶囊有抗急性4肝损伤的  相似文献   

16.
谭晓慧  薛璐瑜  周跃  汤伟 《肝脏》2013,(12):820-822,847
目的:探索建立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方法。方法SD 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和模型3组,每组各10只。模型1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 CCl41 mL/kg;持续4周;模型2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 CCl41 mL/kg,每周三腹膜内注射猪血清0.5 mL,持续4周;模型3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CCl40.7 mL/kg,每周三腹膜内注射猪血清0.3 mL,持续4周,以5%乙醇代水,自由饮用;正常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实验第29天,各模型组大鼠均腹膜内注射脂多糖(LPS)30μg/kg+犇-氨基半乳糖(犇-Gal )0.3 g/kg。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 ALT、AST 和 TBil 水平。肝组织切片 HE 染色后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4周后各模型组大鼠血清 ALT、AST 和 TBil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以模型3组最高、模型2组其次,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24 h,模型3组中有3只动物死亡,3个模型组大鼠的 ALT、AST和 TBil 水平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均P<0.0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72 h,各模型组大鼠 ALT、AST 和 TBil 水平均较前明显降低(均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3组间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24 h,肝窦明显扩张、充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于汇管区,小叶内见肝细胞坏死。结论采用40% CCl4+猪血清诱导慢性肝损伤后,再以 LPS 30μg/kg+犇-Gal 0.3 g/kg 攻击,可成功制备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17.
活络舒肝胶囊对急性肝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活络舒肝胶囊对急性肝损伤的肝细胞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 30只均分为 3组 :模型组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作急性肝损伤模型 ;治疗组首先予以活络舒肝水溶液 6 m l/ d,分 3次灌胃 ,1周后造模 ,造模后继续给予此药灌胃 ;另设正常组比较。造模 1周后取肝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浆肝酶学和血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肝细胞坏死 ,而治疗组大鼠坏死范围明显缩小 ,程度明显减轻 ,此外 ,电镜检查结果两组亦有差异。模型组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值升高 ,总蛋白下降 ,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活络舒肝胶囊对急性肝损伤时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