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上彩超初诊为胆囊结石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的必要性及指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31例以胆囊结石首诊入院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入院时,腹部彩超均只发现胆囊结石,未发现其他病变。最终经过手术治疗后,诊断为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为对照组,合并有胆总管结石患者为实验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相关预测模型,并最终绘制预测模型及各个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经过logistic分析筛选的4项指标为:胆总管扩张(χ_1)、胆囊增大(χ_2)、DBil(χ_3)、GGT(χ_4),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4. 153+3. 592χ_1+1. 720χ_2+1. 798χ_3+1. 519χ_4。模型对于彩超漏诊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为53. 4%,特异度为99. 6%,准确度为92. 5%,ROC曲线下面积为0. 904。优于其他任意单一指标。结论彩超初诊为单纯胆囊结石患者无常规行MRCP的必要性。但是胆囊增大,胆总管增宽 0. 8 cm,DBil 7μmol/L,GGT 40 U/L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以为临床医生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发挥的作用。方法将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的944例胆囊结石患者在术前随机给予MRCP检查,了解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及胆道解剖异常的发生率。将合并胆总管结石或存在胆道解剖异常患者的术前资料和MRCP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为8.1%(77/944),其中无征兆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为1.2%(11/944),胆道解剖异常的发生率3.7%(35/944)。胆总管直径〉0.8cm者MRCP阳性率83%;胆囊结石病史5年以上者MRCP阳性率11%;有黄疸病史者MRCP阳性率65%;有胆源性胰腺炎病史者MRCP阳性率29%;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者MRCP阳性率33%;多发胆囊结石者MRCP阳性率13%,其中〈0.3cm的泥沙样结石MRCP阳性率15%。结论MRCP对胆总管结石及胆道解剖异常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前给予MRCP检查可降低LC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及胆道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例1 女,60岁,反复发作上腹痛2个月,外院B超检查示胆总管扩张,予抗感染等治疗效果欠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胆总管下端狭窄,考虑炎性狭窄合并胆总管下端结石,肝脏未见异常。既往6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体检:无发热,一般情况好,未见黄疸,血常规、肝功能、血淀粉酶、AKP、γ—GT、AFP、CEA、CA199等检查均正常。入院复查B超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直径1.4cm。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下端不规则狭窄,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0岁,1年前因"车祸致肝破裂"在当地医院行肝修补术.术后间断发烧、黄疸.1个月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探查术,术中发现胆总管下段有小结石,取出结石后放置T管引流.近2周大便颜色变浅,T管引流流量明显增多,每日600~800 ml,T管造影示胆总管下段完全阻塞(图1).入院诊断:肝外伤T管引流术后,胆总管下段梗阻(炎性狭窄可能).行ERCP检查见主乳头形态正常,反复插管胆管未显影,切开乳头后仍未能进入胆道.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3岁.以间断上腹疼痛半年门诊入院.腹部超声提示: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并增宽.MRCP提示:胆总管下端结石,1.0 cm×0.9 cm.入院后行ERCP及EST,使用Olympus TJF-260V十二指肠镜,进入十二指肠降段后,应用导丝引导法插管,所用导丝为Boston的一次性封塑绝缘导丝、导丝长度为450 cm,直径为0.91 mm,此时透视下见导丝进入主胰管,并且前端形成小的α螺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序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方法和价值。方法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35例老年病人均经B超或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检查确诊后,先行EST取石,再择期行LC。结果33例病人完成EST联合LC的序贯治疗,2例EST取石后因再次出现胆总管结石,其中1例行急诊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和剖腹胆囊切除术,1例内镜下取石后行剖腹胆囊切除术。结论EST联合应用LC序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远期疗效,分析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12月因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治疗患者154例,对患者的有关指标与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出现远期并发症22例(14.29%),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18例(11.69%),16例伴发胆管炎;单纯胆管炎1例(0.65%);急性胰腺炎2例(1.30%);胆管癌1例(0.65%).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高体重指数和血清胆固醇水平;而十二指肠乳头中小切口(0.5 cm~1.5 cm)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 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水平、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大小与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远期疗效,分析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12月因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治疗患者154例,对患者的有关指标与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出现远期并发症22例(14.29%),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18例(11.69%),16例伴发胆管炎;单纯胆管炎1例(0.65%);急性胰腺炎2例(1.30%);胆管癌1例(0.65%).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高体重指数和血清胆固醇水平;而十二指肠乳头中小切口(0.5 cm~1.5 cm)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 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水平、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大小与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远期疗效,分析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12月因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治疗患者154例,对患者的有关指标与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出现远期并发症22例(14.29%),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18例(11.69%),16例伴发胆管炎;单纯胆管炎1例(0.65%);急性胰腺炎2例(1.30%);胆管癌1例(0.65%).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高体重指数和血清胆固醇水平;而十二指肠乳头中小切口(0.5 cm~1.5 cm)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 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水平、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大小与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9岁,因反复上腹痛5年余,再发1周入院.曾多次腹部超声提示胆总管结石,均作保守治疗控制症状.入院当日MRCP示胆总管下段结石伴扩张,实验室检查示C反应蛋白17 mg/L,血生化、凝血功能等均正常.入院后予以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并于次日行ERCP,见乳头小,其上方有一瘘口,从瘘口内插管造影见胆总管扩张,内有1.6 cm结石1枚,将乳头开口与瘘口间切开,分次取出结石,术毕置入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引流管.  相似文献   

11.
1994~ 2 0 0 1年 ,我院采用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吻合术治疗胆管结石患者 32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 3例 ,女 1 9例 ;年龄 39~81岁 ,平均 5 4岁。均有右上腹痛史 ;出现间歇性黄疸2 0例。B超和 CT检查均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扩张。其中合并胆囊结石 2 0例 ,肝内外胆管结石1 7例。急症手术 7例 ,择期手术 2 5例 ;再次手术 6例。术中见胆总管直径 2 .1~ 3.8cm,平均 2 .8cm,合并有胆总管下端狭窄者 8例。1 .2 手术方法 紧靠十二指肠球部上缘 ,将胆总管前壁纵形切开约 1 .0 cm(如胆总管直径≥…  相似文献   

12.
探讨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endoscopic trans-gastric cholecystolithotomy, ETG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行ETGC的病例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患者行ERCP取石至内镜ETGC的时间间隔1~77 d(中位天数5 d)。6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胆总管取石后保胆取石术。患者均为多发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1例。ETGC手术时间22~100 min(中位时间65 min),住院天数3~9 d(中位天数6.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体温升高,其中1例超声提示右上腹局部积液可能;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发胆囊炎、胆管炎相关症状,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位患者术后均接受了超声复查,其中5例无复发,其中1例术后9个月超声显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泥淤积。ERCP取石联合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表现.[方法]回顾经ERCP检查确诊的58例胆囊结石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相关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及ERCP表现,并与原发组作对比分析.[结果]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病年龄大,误诊时间长,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消化不良.ERCP表现以多发结石、大结石常见.[结论]胆囊结石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仍有较高的发生率.ERCP检查是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胆总管取石后不同时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探讨ERCP术后即时LC的可行性、经济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ERCP联合LC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成功的患者55例,其中31例(A组)在ERCP术后1周左右行LC术,24例(B组)ERCP成功后即时行LC术。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B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A组。结论 ERCP后即时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镜治疗后复发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经ERCP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经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802例,其中297例伴胆囊结石,222例胆囊已切除,283例胆囊无结石,统计复发频度并对复发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2例患者平均随访84.8个月,92例(11.5%)结石复发.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1.5 cm,机械碎石及胆管角度≤120°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显示为复发因素;胆固醇结石,乳头狭窄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在多因素分析中为复发因素;胆囊切除,毕Ⅱ式胃大部切除,结石≥1.5 cm及多发结石在单因素分析中为复发因素.结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病例中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1.5 cm,机械碎石及胆管角度≤120°可能为主要的复发因素;胆囊切除,毕Ⅱ式胃大部切除,乳头狭窄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结石≥1.5 cm,胆固醇结石及多发结石也是复发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胆管十二指肠乳头瘘口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06/2014-10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并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 graphy,ERCP)检查患者,其中经ERCP检查提示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内瘘患者共28例,分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组和球囊扩张组.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出结石;EST组有4例取石过程中出现乳头渗血,球囊扩张组有1例扩张后渗血;两组均无术中穿孔发生.在取石时间上,球囊扩张组明显少于EST组(P0.01);在术中并发症上,球囊扩张组优于EST组(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EST组轻度腹痛4例、发热1例;球囊扩张组有轻度腹痛1例,无发热情况发生.两组均无迟发型穿孔、出血、重症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瘘口直接行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内瘘合并胆管结石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48)。观察组行LC+LCBDE;对照组行ERCP+EST,1~3 d后再行ERCP+EST+LC。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胆结石清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LCBDE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同样安全有效,但是LC+LCBDE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少,可作为EST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指导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工人医院肝胆外科2002-01/2007-01共收治的52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法、是否存在十二指肠憩室等8种可能影响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5、10年的累积结石复发率别为6.5%,9.5%和15.1%.患者的性别、年龄、胆总管结石数目以及是否存在胆囊结石4种因素对胆总管结石手术后复发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罹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患者术后再次发生胆总管结石的风险比是无憩室患者的1.37倍(95%CI:1.02-4.04,P0.05);胆总管直径≥15 mm的患者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风险比是15 mm患者的2.16倍(95%CI:1.12-5.08,P0.01);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的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风险比是接受传统手术患者的2.20倍(95%CI:1.13-6.87,P0.05).结论:罹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或者胆总管扩张或者接受过EST治疗的患者,再次复发胆总管结石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46岁,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不适3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史。入院后上腹部B超提示:胆总管多发结石,最大者长径约13mm,肝实质细密。择期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插管顺利进入胆总管,造影见胆总管中下段多个大小不等结石。留置导丝后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顺利切开约1.2cm,插入取石网篮,反复取出5枚直径约0.4—1.2cm大小结石,再次造影未见胆总管内结石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气囊鼻胆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duodenoscopic balloon nasobiliary exploration,LDBNE)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2015-07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运用LDBNE的手术方式,对59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胆总管内径约2-8mm)结石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材料.结果:LDBNE治疗59例,成功切除胆囊59例;乳头切开取净结石42例(成功率71.2%),联合气囊鼻胆管下取净结石11例(成功率18.6%),中转为经胆囊管汇合部切口和胆总管前壁切口胆管镜下取净结石5例(中转率8.5%);术后胆管残留结石1例(1.7%),排石治愈.术后胆漏1例(1.7%),经术中放置的鼻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自愈.术后轻症胰腺炎3例(5.1%),经保守治愈.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5%(5/59).术后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LDBN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