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分型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3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95例COVID-19患者,比较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及临床转归为治愈、好转、未愈、死亡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对COVID-19临床分型及预后的价值。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95例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68例,重型11例,危重型16例。治疗前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419(309,612)、267(212,540)和141(77,201)/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38(153,375)、128(96,172)和92(51,14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322、15.956,均P<0.01)。死亡、未愈、好转和治愈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49(143,349)、315(116,414)、344(294,426)和745(611,966)/μL,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06(43,501)、176(67,279)、194(188,432)和429(276,56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083、16.658,均P<0.01)。评估危重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佳临界值为237/μL,曲线下面积为0.9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33~0.989,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7.5%;评估(危)重型患者治疗有效性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佳临界值为405/μL,曲线下面积为0.863(95%CI 0.727~0.999,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74.6%。结论COVID-19的病情可能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呈加重趋势,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用作COVID-19临床分型诊断和评估(危)重型病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硬化死亡患者营养相关指标。[方法]对50例肝硬化死亡患者临终前营养相关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分组,PTA40%(未合并肝功能衰竭)为A组,PTA≤40%(合并肝功能衰竭)为B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资料进行计量资料的t检验。[结果]A组:MELD(12.76±6.25)分、PTA(59.66±15.87)%、总胆红素(53.28±63.68)μmol/L、直接胆红素(32.66±38.70)μmol/L、白蛋白(22.87±3.84)g/L、前白蛋白(70.63±25.01)mg/L、淋巴细胞计数(0.87±0.38)×109/L;B组:MELD(27.89±9.88)分、PTA(22.71±8.20)%、总胆红素(260.25±186.36)μmol/L、直接胆红素(167.49±136.30)μmol/L、白蛋白(23.17±4.18)g/L、前白蛋白(49.39±39.87)mg/L、淋巴细胞计数(1.75±3.44)×109/L。2组MELD评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营养学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指标及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有肝硬化死亡的患者无论PTA%大小,均存在严重白蛋白、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计数下降等营养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3.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特点。对2020年1月22日—2月17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及其金山分院收治的10例COVID-19患者及同期收治的30例其他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肺炎(非COVID-19)患者血白细胞分类进行分析。10例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为4.95(3.90,6.03)×10^9/L,白细胞减少2例(2/10);淋巴细胞绝对值为1.20(0.98,1.50)×10^9/L,减少2例(2/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1(0.01,0.01)×10^9/L,减少7例(7/10)。与COVID-19组相比,30例非COVID-19患者白细胞计数8.20(6.78,9.03)×10^9/L(P<0.001);淋巴细胞绝对值1.75(1.20,2.53)×10^9/L(P=0.036),16.7%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01,0.03)×10^9/L(P=0.005),16.7%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COVID-19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值显著低于,非COVID-19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与早期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独立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7日至2月14日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分院收治的1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首次(24 h内)乳酸脱氢酶水平将患者分为乳酸脱氢酶正常(≤250 U/L)组和乳酸脱氢酶升高(>250 U/L)组。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评价高危因素对于COVID-19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乳酸脱氢酶升高组重型患者的比例为39.0%(16/41),危重型患者的比例为12.2%(5/41),男性患者的比例为65.9%(27/41),红细胞沉降率为(33.0±16.5)mm/1 h,凝血酶原时间为(13.3±1.3)s,C反应蛋白为31.8(11.0,57.4)mg/L,丙氨酸转氨酶为32(21,68)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39(28,54)U/L,肌酸激酶为112.8(64.0,230.5)U/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4.6(10.1,21.3)U/L,D-二聚体为177(134,296)μg/L,分别高于乳酸脱氢酶正常组的6.1%(6/99)、0(0/99)、47.5%(47/99)、(24.6±14.8)mm/1 h、(12.4±1.0)s、7.3(2.3,20.7)mg/L、17(12,26)U/L、21(18,26)U/L、56.6(44.1,94.0)U/L、11.9(9.3,13.9)U/L、126(81,18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786、12.520、5.569,t=-2.653、-4.178,Z=-4.449、-4.578、-6.639、-4.480、-2.492、-3.306,均P<0.05)。乳酸脱氢酶为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020,95%可信区间1.012~1.028,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R为1.090,95%可信区间1.009~1.177,P=0.029。乳酸脱氢酶预测COVID-19的AUROC为0.871,最佳临界值为241.5 U/L,灵敏度为0.864,特异度为0.809。结论:乳酸脱氢酶可作为早期评估COVID-19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对COVID-19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1例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与COVID-19预后相关性。结果共回顾收集281例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157例,女性124例,年龄24-97岁,平均56.7±13.7岁,普通型80例(28.5%),重型132例(47.0%),危重型69(24.6%)。合并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共171例(61.2%)。死亡组患者年龄高于存活组,高龄患者比例与存在基础疾病史的比例,也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纤溶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存活组,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P<0.0001)。死亡组患者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存活组(P<0.0001),而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心肌损伤指标(TnI、BNP)高于存活组(P<0.01)。Cox回归提示,纤溶指标异常、淋巴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心肌损伤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D-二聚体升高(≥2.00mg/L)联合纤维蛋白原升高(≥8.11g/L)对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具有危险因素(敏感性0.80,特异性0.81)。结论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是预测COVID-19死亡的指标,早期抗炎联合抗凝治疗可能是提高COVID-19临床救治成功率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心肌损伤的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肌酶学指标动态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至3月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18例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依据住院期间心肌酶或肌钙蛋白I检测值,正常范围患者归为非心肌损伤组(n=13),异常升高患者归为心肌损伤组(n=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并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动态分析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I变化情况。结果18例重症/危重症患者中,心肌损伤患者占27.8%(5/18)。与非心肌损伤组患者比较,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和体征、发病至住院时间、体温、心率、舒张压、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0.0171)。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入院时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血肌酐、CRP、N端脑钠肽前体两组患者中也未见明显差异。动态分析发现心肌损伤组重症患者在住院第4~5天左右,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N端脑钠肽前体逐渐出现升高,在第9~11天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收缩压较高可能与容易出现心肌损伤相关,心肌酶谱异常出现在住院的早期,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对心肌损伤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COVID-19确诊患者93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转归将其分为死亡组(110例)和生存组(829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39例患者年龄62(51~70)岁,男性453例(48.2%),既往有吸烟史86例(9.2%),高血压病史348例(37.1%),糖尿病172例(18.3%),冠心病65例(6.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0例(3.2%),院内死亡110例(11.7%)。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 [68(61~76)岁vs 62(50~69)岁,P<0.001],男性比例更高(59.1% vs 40.9%,P<0.05)。死亡组患者既往有吸烟史,合并COPD、恶性肿瘤的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钙蛋白、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以及血氧饱和度和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肌钙蛋白、血清IL-6水平升高以及血氧饱和度和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是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生化指标与心电图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UAP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T波是否倒置,患者被分为T波直立组(53例)和T波倒置组(77例);根据ST段是否抬高,患者被分为ST段无抬高组(66例)和ST段抬高组(64例)。比较各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水平和TIMI评分。结果:与T波直立组比较,T波倒置组CRP[(5.34±1.02)mg/L比(9.79±3.18)mg/L]、白细胞计数[(8.42±3.19)109/L比(10.34±2.46)109/L]、cTnT[(0.11±0.02)μg/L比(0.21±0.04)μg/L]、血UA[(3.98±0.57)μmol/L比(4.72±0.86)μmol/L]、LDLC[(321.52±12.79)mmol/L比(357.83±12.14)mmol/L]水平和TIMI评分[(2.66±1.62)分比(4.58±2.31)分]显著升高(P均0.01);与ST段无抬高组比较,ST段抬高组CRP[(6.38±1.77)mg/L比(9.75±2.56)mg/L]、白细胞计数[(7.59±2.08)109/L比(9.43±2.74)109/L]、cTnT[(0.14±0.03)μg/L比(0.23±0.05)μg/L]、血UA[(3.54±0.52)μmol/L比(4.71±0.76)μmol/L]、LDL-C[(341.05±12.01)mmol/L比(369.23±11.57)mmol/L]水平和TIMI评分[(2.78±1.58)分比(3.92±2.14)分]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心电图上的T波倒置及ST段抬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有关,通过评价患者的心电图可以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重点分析心脏损害情况和潜在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收治的31例COVID-19死亡患者的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因子、影像学、电生理检查等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入院首次检测指标与死亡前最后一次复查指标的差异。结果:31例COVID-19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岁,其中9例(29.0%)有明确的COVID-19患者接触史;14例(45.2%)无基础疾病,17例(54.8%)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COVID-19发病前病情稳定。与入院首次检查结果相比,31例患者死亡前最后一次的血氧分压[(52.8±4.6)mmHg vs(.38.5±6.1)mmHg,1 mmHg=0.133 kPa]、淋巴细胞比例[6.1(4.8,19.2)%vs.1.9(1.2,3.6)%]明显下降,C反应蛋白[(73.84±40.45)mg/L vs.(102.55±51.29)mg/L]、降钙素原[(0.92±0.73)ng/ml vs.(6.23±4.10)ng/ml]、白细胞介素-6[(7.63±2.64)ng/ml vs.(19.72±4.11)ng/ml]、肌红蛋白[69.9(36.0,120.0)ng/ml vs.392.7(78.1,1831.0)ng/ml]、心肌肌钙蛋白I[0.05(0.03,0.31)ng/ml vs.0.46(0.11,0.97)ng/ml]、B型利钠肽[(250.2±223.3)pg/ml vs.(798.9±568.1)pg/m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1例患者中,25例(80.6%)出现双肺病变,19例(61.3%)肺部病变大于单肺50%肺野。在住院期间有心电图检查结果的26例患者中,22例(84.6%)出现心律失常;在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的24例患者中,7例(29.2%)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其中2例(8.3%)左心室扩大。结论:重症COVID-19对心脏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推断主要与缺氧、细胞炎症因子风暴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MI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和合并症等), 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等], 以及影像学表现(肠壁积气、肠壁增厚、肠管扩张、腹水)。比较住院期间死亡的AMI患者与生存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67例AMI患者中, 17例死亡, 50例生存。死亡与生存AMI患者的年龄、发生器官衰竭患者比例、WBC、ALT、AST、肌酐、PT, 以及有肠管扩张、腹水的影像学表现患者比例比较[76岁(68岁, 79岁)比61岁(50岁, 74岁)、12/17比12.0%(6/50)、15.8×109/L(13.5×109/L, 23.7×109/L)比12.1×109/L(9.1×109/L, 19.4×109/L)、32.0 U/...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清胆碱酯酶(ChE)以及前白蛋白(PA)水平与患者临床转归间的关系。方法2020年1月29日至3月30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的北京援鄂医疗队共收治344例新冠肺炎患者,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收集100例资料完整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根据转归分为死亡组(37例)及生存组(63例),比较两组血清CRP、ChE、PA水平及临床特点,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男性53例(53%),略多于女性;76例患者出现CRP升高,且死亡组CRP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95.72±39.56)mg/L比(22.21±20.75)mg/L,P<0.01],死亡组ChE[(5082±1566)U/L比(7075±1680)U/L,P<0.01]与PA[(86.18±47.94)mg/L比(167.40±57.82)mg/L,P<0.01]水平显著低于生存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CRP、PA均对重症患者生存率有影响,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则显示仅CRP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CRP普遍升高,CRP及PA水平与患者生存率有一定关系,CRP为生存率独立的危险因素,对预后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9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史及病因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胱抑素(cystatin,Cys)、尿酸、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血清N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计算SII、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根据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36例)和病死组(60例),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II、CTP评分和MELD评分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SII组(96例)和低SII组(100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生存率。结果病死组患者入院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5例vs 22例)、WBC[(6.44±2.21)×109/L vs(4.39±1.5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76±1.46)×109/L vs(2.76±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0.65±0.23)×109/L vs(0.94±0.37)×109/L]、PT[(19.22±3.10)s vs(17.27±3.16)s]、INR(1.74±0.34 vs 1.41±0.33)、TBil[(57.87±14.27)μmol/L vs(44.69±14.94)μmol/L]、SII[(472.04±104.01)×109/L vs(287.55±93.44)×109/L]、CTP评分[(14.21±1.91)分vs(10.24±2.06)分]和MELD评分[(16.36±2.80)分vs(10.85±1.76)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LT[(54.95±12.99)×109/L vs(62.02±14.20)×109/L]、ALB[(23.44±3.09)g/L vs(30.50±3.70)g/L]和血清Na+[(129.77±9.70)mmol/L vs(138.48±14.85)mmol/L]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回归分析表明,结果表明SII(HR=1.442,95%CI:1.198~1.735)、CTP评分(HR=1.129,95%CI:1.002~1.271)和MELD评分(HR=1.199,95%CI:1.100~1.308)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LB(HR=0.844,95%CI:0.782~0.911)和血清Na+(HR=0.933,95%CI:0.914~0.953)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表明,SII值、CTP评分和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95%CI:0.868~0.951,P<0.001)、0.679(95%CI:0.590~0.769,P<0.001)、0.727(95%CI:0.637~0.817,P<0.001),SII值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CTP评分和MELD评分(z=8.592、6.937,P均<0.001)。SII值最佳阈值为330.29×109/L,敏感性为91.7%,特异度为72.8%。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高SII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SII组[64.4%(59/96)vs 77.0%(7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0,P=0.018)。结论SII值可较好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SII>330.29×109/L提示患者病死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人选发病12 h内接受成功PCI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226例.PCI术前及术后2 h分别记录18导联心电图,PCI后12 h内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评价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以及30 d和2年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30 d和2年生存率的不同.结果 所有患者PCI后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2.83~18.74)×109/L,25百分位数、中位数及75百分位数分别为5.66×109/L、7.38×109/L和9.34×109/L.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PCI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每升高1×109/L,急性STEMI患者PCI后心电图ST段未回落的风险增加2.28倍(OR:2.28,P=0.009),30 d内发生心力衰竭(OR:1.16,P=0.035)和死亡(OR:1.63,P=0.010)的风险分别增加1.16和1.63倍,2年内发生心力衰竭(OR:1.20,P=0.007)和死亡(OR:1.29,P=0.003)的风险分别增加1.20和1.29倍,而发生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无明显改变.PCI后中性粒细胞计数≥9.34×109/L的患者30 d累积生存率(89.1%比99.1%比98.2%,P=0.010)和2年累积生存率(82.4%比96.1%比96.3%,P=0.003)明显低于(5.66~9.33)×109/L以及<5.66×109/L的患者.结论 PCI后中性粒细胞升高是初发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后近期和远期发生死亡和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术后股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其临床特征。 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4月到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单腔起搏器适应证。术后第1天复查股静脉穿刺处彩超,观察股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研究纳入146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共4例(2.74%,4/146)患者出现股静脉血栓,年龄(75.75±19.14)岁,其中男3例,均无相关症状。经抗凝治疗后3例患者血栓在1个月后消失,1例在2个月后消失,未出现血栓栓塞等不良后果。股静脉血栓者D-二聚体水平(>0.5 mg/L)术前1例升高,术后3例升高,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0.26,0.94)mg/L对1.49(0.67,2.17)mg/L,P=0.057]。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无导线起搏器术后股静脉血栓与术后D-二聚体升高呈显著正相关(r=0.239,P=0.037),而与年龄、性别、体重、合并症(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基线超声心动图参数、术前D-二聚体升高、X线曝光时间、伤口闭合方式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 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术后股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无导线起搏器术后复查D-二聚体和穿刺点血管超声有助于及时发现股静脉血栓并及时开启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的原因,分析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初诊APL患者在确诊后30 d内早期死亡的病例(10例)和非早期死亡病例(50例)的临床特征。结果:10例(16.7%)早期死亡,原因分别为颅内出血(5例)、重度肺部感染(3例)、白细胞淤滞症和维甲酸综合征各1例。预后分层属于高危组患者(即WBC≥10×109/L)中,早期死亡组所占比例较非早期死亡组高(70%vs 30%,P0.05)。早期死亡组凝血酶原时间(PT)均值和CD56阳性表达者比例也高于非早期死亡组(P0.01)。2组之间年龄、性别、初诊时血红蛋白水平、骨髓早幼粒细胞百分比、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尿酸、肌酐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早期死亡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WBC高于非早期死亡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非早期死亡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血、感染、白细胞淤滞症和维甲酸综合征是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危的预后分层、明显延长的PT或CD56的阳性表达均可能是初诊APL患者早期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血液标志物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extrapancreatic inflammation on CT score,EPIC)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严重性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对2010-09/2011-09住院的96例AP患者首个24h内的临床、实验室及CT资料进行分析.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标准为:死亡或持续器官衰竭及/或入住ICU,及/或手术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及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患者血液标志物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进行t检验,血液标志物及EPIC预测AP严重性的相关性检验及预测AP严重性的ROC分析,并计算预测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MAP76例,SAP20例.重症患者的血液标志物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均明显较轻症患者的大[白细胞:(15.16±5.06)×109/Lvs(11.05±1.76)×109/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18.95±12.13vs6.63±3.44,高敏C-反应蛋白:58.35mg/L±20.47mg/Lvs28.59mg/L±12.92mg/L,D-二聚体:1596.95μg/L±1409.05μg/Lvs412.52μg/L±316.66μg/L,胰腺外炎症CT评分:3.30±0.86vs1.50±0.96,P=0.000].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与AP严重性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分别为0.419、0.571、0.568、0.434及0.61(P=0.000).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对AP严重性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670-0.925)、0.906(0.830-0.981)、0.904(0.838-0.970)、0.808(0.638-0.938)以及0.917(0.851-0.983);预测敏感性分别为70.00%、85.00%、85.00%、75.00%及85.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8.33%、73.91%、51.52%、48.39%及72.00%;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3.33%、90.63%、80.21%、78.13%及90.63%.结论:白细胞及D-二聚体对AP严重性的预测价值中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高敏C-反应蛋白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的预测价值较高,其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胰腺外炎症CT评分预测的准确度最高,胰腺外炎症CT评分与AP严重性的相关系数最大,其预测AP严重性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预测作用。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9月住院的96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分析。以Ranson评分≥3分为重症胰腺炎标准。对患者入院后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进行均数比较,Spearman相关性检验、ROC分析以及计算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拟然比、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2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7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较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白细胞总数多[(15.16±5.06)×109/L vs(11.05±1.76)×109/L,P=0.000],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明显较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比值大(18.95±12.13 vs 6.63±3.44,P=0.000)。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SAP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P=0.000及0.571、P=0.000。白细胞总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的AUC为0.798(95%CI:0.670~0.925),最佳预测分界点为12.55×109/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的AUC为0.906(95%CI:0.830~0.981),最佳预测分界点为7.85。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拟然比、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70.00%、86.84%、5.32、58.33%、83.33%和85.00%、92.11%、10.77、73.91%、90.63%。两者AUC比较,Z=4.59>1.96,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