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曲靖市2014-2019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促进曲靖市HIV感染病例的早发现提供依据。方法下载2014-2019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现住址为曲靖市且年龄大于14岁的HIV感染病例数据,运用SPSS 24.0对影响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曲靖市2014-2019年共报告14岁以上HIV感染病例5295人,晚发现病例1947人。女性晚发现率(32.53%)明显低于男性(38.77%)(χ2=19.3,P<0.001);随着年龄增长,病例的晚发现率呈现上升趋势(χtrend2=57.789,P<0.001);来源为孕产期检测、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婚前检测的病例,晚发现风险均低于来源为医疗机构的病例(χ2=73.689,P<0.05);不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的病例,晚发现的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58,P>0.05;χ2=2.638,P>0.05)。结论曲靖市HIV感染病例的晚发现率较高,近几年一直处于水平波动状态。需结合实际,针对危险因素,扩大检测覆盖面,加强健康教育,提高HIV检测可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福建省校内及校外青年HIV感染者的特征,为制定青年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2-2022年福建省报告的15~24岁青年HIV感染者的基本信息,对比分析校内及校外青年HIV感染者的粗发现率和分布特征。结果 2012-2022年福建省共报告青年HIV感染者3 413例,其中校内青年748例(21.9%),校外青年2 665例(78.1%)。校外青年各年度粗发现率均高于校内青年(各年度P<0.001),Joinpoint回归模型显示,校内青年2012-2015年粗发现率呈上升趋势(APC=45.4,P=0.023),2015-2022年趋势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2.5,P=0.332)。校外青年2012-2016年粗新发现率呈上升趋势(APC=27.4,P=0.006),2016-2022年趋势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1.9,P=0.551)。相比于校内青年HIV感染者,校外青年HIV感染者中女性、确诊后首次CD4细胞<200个/μL、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比例更高;校内青年(χ2趋势=9.098,P=0.003)和校外青年(χ2趋势=9.599,P=0.002)HIV感染者中同性性传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异性性传播校外青年中非婚非商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7.452,P<0.001)。结论 2012-2022年福建省青年HIV感染者上升趋势有所减缓,校外青年各年度粗发现率高于校内青年,校内青年和校外青年艾滋病疫情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孕产妇艾滋病(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母婴传播工作进展,为推进消除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2021年桂林市报告孕产妇病例信息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 检测孕产妇HIV抗体402 559人、抗体检测率99.99%,HIV感染率5.34/万;215例HIV感染孕产妇平均年龄(31.13±5.17)岁,汉族占70.23%(151/215),初中文化占67.91%(146/215),农民占52.09%(112/215)。孕期保健时确诊HIV感染102例、占47.44%,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2015—2021年HIV感染孕产妇用药202例、用药率93.95%,各年用药率呈上升趋势(趋势χ2=62.123,P<0.05),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预防性用药212人,用药率98.60%,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21.741,P<0.05)。2021年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0.00%,新发感染0例;2019—2021...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泉州市产妇梅毒感染状况及母婴阻断效果,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2021—2022年泉州市梅毒感染产妇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2021—2022年泉州市住院分娩产妇数133 238人,孕产期梅毒检测率为99.87%。2022年梅毒检测率孕产期(χ2=108.284)、孕期(χ2=415.405)和孕早期(χ2=226.093)高于2021年(均P<0.05),而仅产时低于2021年(χ2=335.139,P<0.05);2年间产妇梅毒检测阳性率孕产期(χ2=0.026)、孕期(χ2=0.041)及孕早期(χ2=0.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产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1,P<0.05)。不同地区产妇梅毒检测率孕产期(χ2=711.545)、孕期(χ...  相似文献   

5.
异性性传播在2007年以后成为我国每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08-2014年全国新发现的15岁以上异性性传播HIV/AIDS病例中,非婚异性性接触病例占84.9%[1]。非婚异性性接触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商业性性行为和非婚非商业性性行为,商业性性行为传播模式比较明确,而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具体模式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对12例HIV/AIDS患者非婚非商业异性传播模式进行了定性调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2—2021年甘肃省白银市HIV/AIDS的流行特征,为白银市制定防控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中获取2012—2021年白银市HIV/AIDS病例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白银市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2—2021年白银市共报告HIV/AIDS病例409例,其中HIV感染者214例、AIDS病例195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82.500,P=0.000);白银市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白银区最多、占57.95%;男女性别比为6.05∶1;年龄中位数为41岁,20~49岁人群占65.52%,≥50岁人群报告病例构成比上升较快(趋势χ2=35.256,P=0.000);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6.82%,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例各年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70,P=0.004),不同婚姻状况的病例各年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152)。结论 白银市艾滋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异性性传播和同性性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简称HIV/AIDS)的新发现病例数ARIMA时间序列模型,探讨两类性传播途径感染人群的新发现病例数变化趋势预测。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全国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异性性传播和同性性传播途径HIV/AIDS新发现病例数资料建立ARIMA模型,对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不同性传播途径HIV/AIDS新发现病例数进行预测,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异性性传播和同性性传播序列均呈现以年为周期(12个月)的波动上升。ARIMA(0,0,0)×(0,1,0)12模型更符合异性性传播规律,模型为:(1-B12)Yt=0.100+εt;ARIMA(0,1,1)×(0,1,0)12模型更符合同性性传播的规律,模型为:(1-B)(1-B12)Yt=(1-0.759B)εt。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新发现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异性和同性性传播序列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830.28和374.10,平均相对误差(MAPE)分别为9.85%和15.52%。结论 ARIMA模型可用于预测性传播HIV/AIDS新发现病例数。在后期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新发现病例数在每周期波动的成因,并进一步优化参数,提高预测精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省文山州、临沧市2016—2018年新报告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确诊后即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间云南省两州市新检测发现的年龄≥18岁、异性性传播的HIV感染者,分别描述在确证后7天内、30天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并用COX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6—2018年新发现的4 409例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7天内治疗率分别为38.82%(599/1 543)、41.46%(631/1 522)、47.99%(645/1 344),30天内治疗率分别为69.35%(1 070/1 543)、71.88%(1 094/1 522)、80.95%(1 088/1 344)。多因素分析显示已婚有配偶、性伴数量≥3个、报告地居民、样本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更可能及早启动治疗,缺少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者更不易启动治疗。结论两州市2016—2018年异性性传播HIV感染者及早启动抗病毒治疗率逐年上升,未婚、离异或丧偶、非报告地居民、低文化水平、检测来源非自愿咨询检测、无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是确诊后即治疗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1年新增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就诊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并经过实验室证实HIV抗体阳性但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835例广东省HIV/AIDS患者,登记性别、年龄、感染途径等基本情况,检测CD4+T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WBC、HGB、PLT、ALT、AST、TBIL、HBV标志物及丙型肝炎抗体等指标。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结果 835例年龄(39.7±11.8)岁,其中男性感染率(70.1%,585例)高于女性(29.9%,250例)。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传播(82.5%,689例)[包括异性性传播557例(66.7%)及同性性传播132例(15.8%)]、静脉吸毒感染126例(15.1%)和输血感染20例(2.4%)。在725例资料完整的患者中,HIV/HBV/HCV合并感染率较高,其中,HIV单一感染(A组)514例(70.9%)、HIV/HBV合并感染(B组)103例(14.2%)、HIV/HCV/HBV三重感染(C组)83例(11.4%)、HIV/HCV合并感染者(D组)25例(3.4%)。各组感染途径有明显差异(χ2=415.358,P=0.000):A组和B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C组和D组以静脉吸毒为主。65例(7.8%)PLT下降,且B组较A组下降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1,P=0.001)。合并感染可加重肝损伤:合并感染组均较单一感染组AST升高明显(χ2AB=20.012,PAB=0.000;χ2AC=14.237,PAC=0.000;χ2AD=26.725,PAD=0.000);D组较A组ALT升高明显(χ2=8.395,P=0.004);B组较A组TBIL升高明显(χ2=9.130,P=0.003)。结论广东省2011年新增HIV/AIDS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性传播感染为主。HIV与HBV/HCV合并感染率较高,且合并HCV感染者主要为静脉吸毒感染,合并感染是加重肝损伤及骨髓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性传播与经供/受血传播HI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调查679例HIV/AIDS患者病史,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梅毒抗体及HIV-1亚型,并检查其配偶HIV抗体;女性患者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异性性传播组348例,供/受血传播组331例,性传播组检测HIV-1亚型120例,90%(108/120)为重组亚型;供/受血传播组检测107例,均为B'亚型。HIV异性传播组和供/受血传播组分别检测可治愈的性病(STDs)293例和156例,其患病率分别为34.1%(100/293)和5.8%(9/156)(x2=44.541,P<0.01)。对HIV异性传播组和供/受血传播组的43例和138例女性患者进行HPV检测,其感染率分别为67.4%(29/43)和26.8%(37/138)(x2=23.361,P<0.01)。HIV异性传播组的348例和供/受血传播组的331例患者中,HIV夫妻传播率分别为48.9%(170/348)和23.3%(77/331)(x2 =47.991,P<0.05)。结论经性传播HIV者确诊晚,发生传播的风险较高,合并其他性病和HPV感染更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5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与本中心的254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EGIST与GIST患者在年龄(χ2=6.394,P<0.011),肿瘤大小(χ2=60.941,P<0.001),组织学类型(χ2=30.081,P<0.001),CD117表达(χ2=52.99,P<0.001),CD34表达(χ2=37.21,P<0.001)、Dog-1表达(χ2=24.57,P<0.001),是否坏死(χ2=10.38,P=0.006)、改良NIH危险度分级(χ2=56.12,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IST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6%、78.3%、63.4%;接受R0切除的EGIST患者25例(53.2%)。R0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R0切除患者(χ2=5.104,P=0.024)。其中,25例R0切除的患者中显示不同核分裂像、不同肿瘤直径大小、是否伴坏死与EGIST患者的预后未体现统计学意义(χ2=2.067,P=0.151;χ2=1.355,P=0.244;χ2=0.912,P=0.34)。 结论EGIST患者症状隐匿,不易早诊断,首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是否R0切除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诊断延误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8年广州市登记治疗的125180例结核病患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患者来源、患者分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核病患者诊断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从初次就诊至诊断的天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2,15)d,诊断延误率为27.43%(34343/1251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5~102岁年龄组、汉族、职业为教师/医务人员/干部、患者来源为健康检查的诊断延误率分别为29.70%(4610/15524)、27.50%(33829/123013)、33.22%(1320/3974)、37.86%(1017/2686),明显高于年龄25~<45岁(26.69%,13585/50894)、少数民族(23.72%,514/2167)、工人及民工(21.10%,4752/22520)、患者来源为转诊(25.36%,14416/568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253、15.291、879.541、570.472,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特征的结核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诊断延误: 25~<45、45~<65、65~102岁年龄组[以<25岁年龄组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072(1.033~1.110)、1.136(1.090~1.184)、1.168(1.105~1.235)];汉族[以少数民族为参照,OR(95%CI)=1.155(1.044~1.278)];职业为儿童及学生、商业服务、教师/医务人员/干部、农民、离退休人员、家政/家务/待业、其他[以工人及民工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730(1.617~1.851)、1.784(1.683~1.890)、1.828(1.698~1.968)、1.167(1.111~1.227)、1.632(1.535~1.736)、1.436(1.378~1.497)、1.525(1.462~1.590)];患者来源为健康检查、接触者检查、因症就诊、因症推荐、追踪 [以转诊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704(1.572~1.848)、1.531(1.227~1.910)、1.031(1.003~1.060)、1.346(1.192~1.520)、1.535(1.467~1.606)]。结论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诊断延误现象逐年上升。对上述各类诊断延误的影响因素,需要重点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128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00例,女性480例;中位年龄为63岁;右半结肠癌337例,左半结肠癌398例,直肠癌545例。PCR方法检测肿瘤标本的微卫星状态。依据MSI状态,将患者分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组和微卫星稳定性(MSS)/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组。观察人口学特征,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微卫星状态等指标。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在1280例患者中,112例(8.7%)为MSI-H,79例(6.2%)为MSI-L,1089例(85.1%)为MSS。MSI-H组与MSS/MSI-L组患者在术前血清CEA(χ2=6.943,P<0.05)、肿瘤部位(Z=-9.451,P<0.001)、肿瘤TNM分期(Z=-2.108,P<0.05)、肿瘤T分期(Z=-2.397,P<0.05)、肿瘤N分期(Z=-3.892,P<0.001)、肿瘤分化(χ2=6.663,P<0.05)、肿瘤黏液成分(χ2=78.833,P<0.001)、肿瘤最大直径(χ2=39.656,P<0.001)、癌结节(χ2=8.759,P<0.05)、神经侵犯(χ2=10.238,P<0.05)、淋巴结转移率(LNR)(χ2=5.880,P<0.05)、淋巴结检出数(Z=-5.019,P<0.001)、阳性淋巴结检出数(Z=-3.667,P<0.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MSI-H组患者CEA<4.7 ng/mL、右半结肠癌、低TNM分期、高T分期、低N分期、低分化、黏液成分、肿瘤直径≥4 cm、无癌结节、无神经侵犯、低LNR所占比例显著高于MSS/MSI-L组患者。MSI-H组淋巴结检出数显著多于MSS/MSI-L组,而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显著较少。结论MSI-H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较为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既有预后良好的,亦有预后不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 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诊断为结肠癌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共选取84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71.38岁,与同期75例中青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相关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计算。 结果84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患者临床表现以血便为主。直肠是最常见出血部位。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6.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方式、病理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化疗是影响预后重要的独立因素。与中青年结肠癌患者(年龄<65岁)相比,肿瘤大体分型(χ2=10.652,P=0.005)、组织学类型(χ2=29.466,P<0.001)、分化程度(χ2=26.806,P=0.033)、淋巴结转移(χ2=6.963,P=0.031)、肿瘤浸润深度(χ2=7.983,P=0.018)、TNM分期(χ2=9.720,P=0.021)及远处转移方面(χ2=5.165,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的病程发展缓慢、肿瘤分化程度较高,早期根治性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及预后,化疗是保护性因素,早期诊疗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人群无症状脑小血管病(CSVD)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老年医学部门诊体检、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老年人共201例,完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脑小血管病总负担评分对腔隙灶、脑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共4种CSVD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9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史及病因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胱抑素(cystatin,Cys)、尿酸、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血清N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计算SII、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根据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36例)和病死组(60例),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II、CTP评分和MELD评分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SII组(96例)和低SII组(100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生存率。结果病死组患者入院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5例vs 22例)、WBC[(6.44±2.21)×109/L vs(4.39±1.5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76±1.46)×109/L vs(2.76±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0.65±0.23)×109/L vs(0.94±0.37)×109/L]、PT[(19.22±3.10)s vs(17.27±3.16)s]、INR(1.74±0.34 vs 1.41±0.33)、TBil[(57.87±14.27)μmol/L vs(44.69±14.94)μmol/L]、SII[(472.04±104.01)×109/L vs(287.55±93.44)×109/L]、CTP评分[(14.21±1.91)分vs(10.24±2.06)分]和MELD评分[(16.36±2.80)分vs(10.85±1.76)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LT[(54.95±12.99)×109/L vs(62.02±14.20)×109/L]、ALB[(23.44±3.09)g/L vs(30.50±3.70)g/L]和血清Na+[(129.77±9.70)mmol/L vs(138.48±14.85)mmol/L]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回归分析表明,结果表明SII(HR=1.442,95%CI:1.198~1.735)、CTP评分(HR=1.129,95%CI:1.002~1.271)和MELD评分(HR=1.199,95%CI:1.100~1.308)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LB(HR=0.844,95%CI:0.782~0.911)和血清Na+(HR=0.933,95%CI:0.914~0.953)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表明,SII值、CTP评分和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95%CI:0.868~0.951,P<0.001)、0.679(95%CI:0.590~0.769,P<0.001)、0.727(95%CI:0.637~0.817,P<0.001),SII值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CTP评分和MELD评分(z=8.592、6.937,P均<0.001)。SII值最佳阈值为330.29×109/L,敏感性为91.7%,特异度为72.8%。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高SII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SII组[64.4%(59/96)vs 77.0%(7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0,P=0.018)。结论SII值可较好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SII>330.29×109/L提示患者病死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TST)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中重度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TST)联合外剥内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外剥内扎术。观察两种术式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伤口疼痛(χ2=22.50,P<0.01)、伤口水肿(χ2=10.76,P=0.001)、尿潴留(χ2=4.32,P=0.038)及住院时间(t=73.50,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伤口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05)。 结论两组治疗效果相似,但治疗组在术后伤口疼痛、伤口水肿、尿潴留及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8年广州市登记治疗的125201例结核病患者的信息,包括户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患者来源、患者分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就诊的天数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3(2,38)d,就诊延迟率为49.25%(61656/125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5岁、少数民族、职业为儿童、患者来源为追踪、患者分类为肺外结核、存在并发症者的就诊延迟率分别为49.98%(19951/39919)、53.60%(8323/15528)、52.05%(1128/2167)、64.66%(161/249)、53.06%(5347/10078)、56.27%(3465/6158)、63.80%(1202/1884),明显高于男性(48.90%,41705/85282)、年龄<25岁(43.99%,11493/26129)、汉族(49.20%,60528/123034)、教师/医务人员/干部(46.49%,1848/3975)、患者来源为健康检查(23.94%,643/2686)、患者分类为肺结核(48.88%,58191/119043)、无并发症者(49.02%,60454/123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0、664.34、6.96、878.51、940.21、127.79、162.1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8、<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特征的结核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就诊延迟:女性[以男性为参照,OR(95%CI)=1.11(1.08~1.13)],年龄组为25~、45~、≥65岁[以<25岁年龄组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13(1.09~1.16)、1.37(1.32~1.42)、1.40(1.33~1.47)],少数民族[以汉族为参照,OR(95%CI)=1.22(1.12~1.33)];职业为儿童、工人/民工、农民、其他[以教师/医务人员/干部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2.38(1.80~3.15)、1.17(1.10~1.26)、1.38(1.28~1.48)、1.17(1.10~1.25)],患者来源为因症就诊、因症推荐、转诊、追踪[以健康检查来源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3.06(2.79~3.35)、3.27(2.83~3.77)、2.78(2.54~3.05)、3.35(3.04~3.70)],肺外结核[以肺结核为参照,OR(95%CI)=1.41(1.33~1.49)],有并发症[以无并发症为参照,OR(95%CI)=1.62(1.47~1.78)]。 结论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对上述各类就诊延迟的高危因素,需要重点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菌阴肺结核时取材部位的病灶形态、密度与诊断阳性率的关系,以提高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03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试验性治疗确诊的菌阴肺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时各类病灶CT征象与诊断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 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变形态:磨玻璃样影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结节、实变、空洞、团块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1.67%(33/36)、94.74%(18/19)、100.00%(21/21)、75.00%(18/24),该4种形态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18,P=0.030);两两比较,结节组与实变组、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0.174,P=0.677;χ 2=1.847,P=0.174;χ 2=3.137,P=0.077),实变组与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1.134,P=0.287;χ 2=3.031,P=0.082),空洞组与团块组比较(χ 2=8.058,P=0.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病变密度:纵隔窗不可测量组3例,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0~20HU无强化组、>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20HU且强化明显组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6.88%(31/32)、94.34%(50/53)、60.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790,P=0.000)。该3种密度病灶穿刺阳性率两两比较, 0~20HU无强化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56,P=0.001)。>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005,P=0.001)。0~20HU无强化与>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86,P=0.593)。(3)病理检测:HE染色阳性33例、抗酸染色阳性87例、TB-DNA检测阳性91例, HE染色阳性率32.04%(33/103)、抗酸染色阳性率84.47%(87/103)、TB-DNA检测阳性率88.35%(91/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084,P=0.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菌阴肺结核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选择取材病灶的形态、密度进行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