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色素内镜检查诊断幽门螺杆菌的探讨徐苏丰,郁多男,吴岩,付成林,李华为了能直观显示幽门螺杆菌(HP)在胃内的分布情况,我们使用甘蓝红(RedCabbage,RC)和尿素混合液,对66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色素内镜诊断HP,并与胃粘膜活检标本组织染色和细...  相似文献   

2.
胆汁返流对胃内幽门螺杆菌影响邬素杭,翁庆瑞,杨学信,王晶璠,马丽萍,朱艳胆汁返流对胃内幽门螺杆菌(简称HP)的存活有无影响,现将我们有关这方面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检测对象选择因上消化道症状而入院的98例患者(残胃炎除外)。全部经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开放性、随机、非劣效性对照研究,2019年6月—2020年6月间由3个临床研究中心参与,纳入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便携式内镜完成上消化道检查(n=44),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应用的奥林巴斯胃镜完成上消化道检查(n=46)。以后者作为参照,对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操作性能、操作总体满意度、活检成功率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内镜检查成功率为97.73%(43/44),对照组为100.00%(46/46),差值为-2.27%(95%CI:-6.68%~2.13%),大于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0%);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优良率均为100%,差值为0,大于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0%)。对照组操作系统性能优良率为100.00%(46/46),试验组为97.67%(42/4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对照组操作总体满意率为100.00%(46/46),试验组为86.05%(37/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共9例进行了内镜下活检,试验组5例、对照组4例,2组活检通道均顺畅,均能顺利完成活检。共16例出现不良事件,对照组5例[10.87%(5/46)],试验组11例[25.00%(11/44)],2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P=0.080),所有不良事件均在48 h内消失,无严重不良事件及器械缺陷事件发生。结论 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安全性高,操作性能与图像质量良好,与临床常用的日本奥林巴斯内镜系统效果相当,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肝硬化患者160例,内镜检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情况及出血的原因,同时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结果Hp阳性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64.1%)明显高于阴性组(37.8%,P<0.01).出血率在Hp阳性组(38.5%)也明显高于阴性组(22%,P<0.05).结论Hp感染和肝源性溃疡发生有关,Hp感染者的肝源性溃疡发生率增高及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可能导致出血率升高,根除Hp有可能降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炎在无症状成人中的发病率,作者对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方法和结果活检标本取自胃体和胃窦粘膜,并用光镜检查胃粘膜炎症和Hp感染的存在。内镜检查发现,12例有胃炎征象,其中仅7例得到组织学证实。内镜检查正常的病例中,组织学检查17例正常,13例(43%)活检标本发现炎症存在,10例胃体和幽门前区均有炎症存在  相似文献   

6.
甘肃临夏回汉儿童癌前病变与Hp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10/199301对驻地3所农村小学学龄儿童进行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者行纤维内镜检查、胃粘膜活检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3所农村小学在校6岁~12岁儿童594...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人急性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老年患者56例作为研究组,中青年患者116例作为对照组.详细分析两组病因、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结果等.结果 两组患者出血首要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分别为62.5%和67.2%;研究组癌症占30.4% (17/56),显著高于对照组6.0% (7/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09,P=0.000);研究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占21.4%(12/56),显著高于对照组7.8%(9/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84,P=0.01);研究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占83.9% (47/56),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占81.0%(94/11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4,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发生低血压或休克者占19.6%(11/56),显著高于对照组7.8%(9/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1,P<0.05);研究组输血量、止血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573,=5.027,P<0.01).结论 老年人急性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较非老年人重,治疗更为复杂,临床医生应给予足够重视,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异味感(俗称口臭)的病因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我院消化科(无口腔疾病及全身疾病)的353例患者,首先进行口臭测试,根据有无口臭分为口臭组和无口臭组,所有病例均行13C呼气试验,观察各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同时根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观察口臭的发生率。结果353例患者中,口臭组166例,占47.03%,其中胃幽门螺杆菌阳性109例(65.66%);无口臭组187例,占52.97%,其中胃幽门螺杆菌阳性68例(36.3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P0.001),口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间相关系数r=0.29。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177例,感染率为50.14%,其中口臭134例,占75.71%;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176例,其中口臭32例,占18.1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2,P0.00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率两者间相关系数r=0.58。结论口臭的病因可能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大的相关性,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可能是导致口臭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关系。[方法]将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0例(反流性食管炎组)及慢性胃炎患者100例(慢性胃炎组),同时经13 C尿素呼气试验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比2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根据内镜分级标准分为4级,比较各级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根据临床症状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比较各程度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36.7%)明显低于慢性胃炎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性食管炎组不同内镜分级及不同临床症状程度者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过程中起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及患者症状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马丽群 《内科》2010,5(2):139-140
目的分析幽门管溃疡临床表现,内镜特点,提高对幽门管溃疡的认识。方法对经内镜确诊的115例幽门管溃疡从其内镜及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有饥饿痛或夜间痛20例(22.7%),呕吐55例(47.8%),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2例(53.9%),幽门梗阻41例(35.7%)。溃疡分布:幽门管小弯侧62例(45.3%),大弯侧21例(15.3%),前壁19例(13.9%),后壁13例(9.5%)。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mm,单发或多发,浅凹状,全部病例均由胃镜检出。结论幽门管溃疡症状不典型,多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并发症,X线钡餐不易证实,内镜检查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颇为常见,应用通常的止血方法疗效不够理想。最近我们从中药中研制成复方马勃止血液,经动物及临床治疗观察,效果良好,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tiM床资料:本组110例随机分为内镜下局部喷洒组48例,口服试验组与对照组62例。局部喷洒组为本院住院患者,经内镜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ZI~70岁,平均46.5岁;消化性溃疡33例,急性胃粘膜病变11例,胃癌2例,其它(息肉)出血2例。口服试验组与对照组选择本院住院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包括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优势比例混合型癌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混合型早期胃癌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内镜特征、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并比较分化优势组与未分化优势组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结果 混合型早期胃癌多见于60岁以上(55.81%,24/43)、男性(65.12%,28/43)、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69.77%,30/43)患者,萎缩背景(79.07%,34/43)、胃下部(65.12%,28/43)病灶多见,内镜下色泽以发红或者混杂发红色调为主(76.74%,33/43),病灶形态以0‑Ⅱc型为主(58.14%,25/43),放大内镜下可呈现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癌双重特点,仅16.28%(7/43)患者活检病理提示为混合型癌。术后病理提示分化优势组33例,未分化优势组10例,有15例(34.88%)患者出现黏膜下深层浸润,有3例(6.98%)患者淋巴管阳性。分化优势组在内镜下更具有清晰的分界线[78.79%(26/33)比4/10,χ2=7.753,P=0.012],两组在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背景黏膜、病灶位置、内镜下形态、病灶长径、色泽及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表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优势组病理类型以tub2+por组合最常见(78.79%,26/33),未分化优势组以sig+tub2组合占优势(6/10)。内镜诊断分化为主型癌敏感度高(93.94%,31/33),诊断未分化为主型癌特异度高(94.28%,33/35)。结论 混合型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定性诊断,术前准确判断分化优势及浸润深度困难,易出现术后病理升级的情况,故行ESD治疗应更加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75岁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进一步了解该类患者的特殊性,为更好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于2006~2007年收住消化内科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老年组(≥75岁)96例,非老年组(〈60岁)59例,详细记录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及伴随的其他系统疾病,并进行对比和分类分析。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均为溃疡病,老年组胃溃疡发病率(20.8%)高于非老年组(8.5%)(P〈0.05),而非老年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7.6%)及复合性溃疡(15.3%)发病率高于老年组(39.6%及5.2%)(P〈0.05),老年组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发病率(13.5%)明显高于非老年组(3.4%)(P〈0.05),老年组有上腹痛和(或)上腹部压痛者(49%)低于非老年组(66.1%)(P〈0.05)。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伴随的其他系统疾病明显增高(P〈0.01);应用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明显增多(P〈0.01);血尿素氮数值明显增高(P〈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2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75岁老年患者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较非老年组重,住院时间长,治疗也较为复杂。对于老年组急诊内镜下诊治可以明确诊断,并可同时进行镜下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根除与反酸和烧心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与反酸、烧心症状的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国福州地区已有效根除Hp的1110例Hp相关胃窦炎、十二指肠炎和胃窦炎并十二指肠炎患者,观察其治疗前、根除后及根除后1a反流症状,并对有典型胃肠道反流(GER)症状的患者作治疗前后的内镜对比检查.结果治疗前、根除后及1a烧心发生率分别为1.1%(12/1110),3.4%(38/1110),0.5%(6/1098);反酸发生率分别为1.6%(18/1110),0.4%(4/1110),1.5%(10/1098).10例有典型GER症状患者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结果均示反流性食管炎Ⅰ级1例,0级9例.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过程可增加烧心症状,减少反酸症状,而1a后反酸、烧心症状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病例收集2003年6月~8月期间,因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为主要症状者,作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用色素内镜标示H.pylori者256例,男185例,女71例,平均年龄40.5岁(19—70岁)。试剂:溴甲酚素H.pylori识别液的主要成份是尿素和溴甲酚素(BCP),每安瓶为5mL。内镜检查:全部患者按常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将内镜插到十二指肠降部,然后循着球、幽门、胃窦、胃角、胃体、胃底顺序检查。在内镜直视下,把H.pylori识别液5~10mL分别喷洒在十二指肠球部,胃窦幽门区,以及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处。过1~2min后,若在喷洒部位的胃黏膜呈紫色,形若地图样,点片状分布不均者,即提示有H.pylori存在。在黏膜着色与不着色例,随机10%病例活检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查H.pylori,以对照色素内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临床分离的幽门螺杆菌(Hp)的毒力基因ureA、cagA、vacA、iceA的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毒力基因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用特异的16SrDNA聚合酶链反应进行临床分离Hp的菌种鉴定,对经过鉴定的152株幽门螺杆菌进行ureA、cagA、vacA、iceA基因及亚型的PCR检测。结果 ureA基因的检出率为100%(152/152),vacA基因的检出率为100%(152/152),vacA基因亚型以s1a-m2型为主,占76.3%(116/152),cagA基因检出率为39.5%(60/152),ieeA1基因检出率36.8%(56/152),iceA2基因检出率为34.2%(52/152),13.2%(20/152)的菌株iceA1和iceA2基因均阳性,不同基因型菌株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阳地区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vacA以s1a-m2型为主,cagA阴性比例高于cagA阳性,不同基因型菌株与消化性疾病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分型检测以及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利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er pylori)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不同类型H.pylori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和治疗的疗效。方法 在因上腹部不适就诊的患者中应用^14C呼气试验确定H.pylori现症感染者,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ylori血清抗体组检测以确定H.pylori类型,应用电子内镜以及活检病理检查确定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临床诊断,计算不同类型上消化道疾患Ⅰ型和Ⅱ型H.pylori感染的比率,应用铋剂和抗生素三联抗H.pylori治疗,观察不同类型H.pylori的根除率。结果 在Ⅰ型H.pylori现症感染者中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著高于Ⅱ型(P〈0.001)。Ⅰ型与Ⅱ型H.pylori对三联治疗均较敏感,根除率分别为81.5%和85.7%(P〉0.05)。结论 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有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病情的判断,Ⅰ型感染可能更有治疗的必要,三联治疗对Ⅰ型和Ⅱ型幽门螺杆菌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与消化性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行胃镜检查的患者400例,并同时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根据胃镜下是否存在胆汁反流分为胆汁反流阳性组和胆汁反流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胆汁反流阳性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9.88%(8/81),胆汁反流阴性组22.26%(71/319),胆汁反流阳性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低于胆汁反流阴性组(P<0.05);胆汁反流阳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30.86%(25/81),胆汁反流阴性组51.72%(165/319),胆汁反流阳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组(P<0.01)。结论胆汁反流可能通过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减少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治疗胃溃疡愈合率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率而选择最好的药物及其配方.方法把经过内镜检查的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5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分别采用相应的A,B,C配方(A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2次/d;B克拉霉素25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2次/d;C红霉素375mg+阿莫西林625mg+甲硝唑400mg,3次/d)再加奥美拉唑20mg,2次/d,连续治疗2wk,1mo后复查.结果溃疡愈合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为A和B配方的效果完全相同,即溃疡愈合18例,愈合率达100%,幽门螺杆菌根除18例,根除率达100%;C配方溃疡愈合17例,愈合率达94.4%,幽门螺杆菌根除16例,根除率88.8%.各方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高度敏感,奥美拉唑强大抑酸后可显著增强克拉霉素抗幽门螺杆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对评估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组(评分≤3分者为低危组,评分>3分者为中高危组)。比较低危组和中高危组患者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差别。结果入选的66例患者男45例、女21例,年龄60~81岁,均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其中出血者17例。低危组(n=51)和中高危组(n=15)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分别为17.6%和53.3%(P<0.001),胃溃疡发病率分别为5.9%和26.7%(P<0.001),胃黏膜损伤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0和2.0(P=0.621),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分别为2.0%和18.8%(P<0.001),十二指肠损伤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0和1.0(P=0.936)。磁控胶囊内镜对该类患者预测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5。结论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可用于预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但评分细则尚需进一步完善。中高危患者可使用磁控胶囊内镜监测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