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选择素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素 (Selectin)属于细胞粘附分子 (Celladhesionmole cule ,CAM)家族 ,介导血循环细胞与细胞之间和细胞与血管内皮之间的粘连反应 ,与LDL、Lp(a)、ICAM及VCAM等危险因子一起参与了心血管病变的发生。Selectin包括 3种亚类分子 :L selectin、E selectin和P selectin。主要在活化的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表达 ,介导白细胞与血小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粘连 ,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栓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心血管病变的发…  相似文献   

2.
哮喘气道炎症粘附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在哮喘气道炎症粘附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哮喘的发病机理。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肺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和呼吸生理学方法系统观察正常组和哮喘组豚鼠各项指标。结果(1)哮喘组豚鼠肺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Cdyn)和肺气道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2)哮喘组豚鼠血浆和肺泡灌洗液(BALF)可溶性ICAM1(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血清和BALF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ALF中白细胞介素8(IL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3)哮喘组豚鼠肺组织(气道上皮和血管内皮)ICAM1和IL8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CAM1、P选择素、IL8、ECP参与介导了哮喘气道炎症的粘附过程  相似文献   

3.
选择素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素是粘附分子的一个新家族,由P选择素、L选择素和E选择素组成。3种粘附分子均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炎性病理过程,其中L选择素主要在白细胞表达,介导白细胞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滚动接触,P选择素主要在激活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表达,而E选择素仅在血管的内皮细胞表达,后两者共同介导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4.
名词术语的英汉对照及缩写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oxidesynthetase,NOS内皮—白细胞粘附分子—1endothelial-leukocyteadhesionmolecule-1,ELAM-1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EC内...  相似文献   

5.
SLE患者血清sICAM-1测定及皮损ICAM-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我们采用夹心ELISA法对SLE患者血清中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进行测定,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部分病例皮损ICAM1表达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SLE患者共48例,取自1994年8月—1997年5月...  相似文献   

6.
选择素E、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 1是粘附分子家族的成员 ,血液中可检测到可溶性选择素E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粘附分子由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及其它多种细胞表达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等之间的粘附 ,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炎症与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的许多研究发现粘附分子与 1型糖尿病关系密切〔1,2〕。为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粘附分子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测定血清可溶性选择素E、sVCAM 1,报道于下。一、对象和方法1 .对象 :糖尿病组为 42例据美国糖尿…  相似文献   

7.
细胞因子对正常甲状腺细胞cAMP生成的调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本文研究白介素1( I L1) 、干扰素α( I F Nα) 和肿瘤坏死因子( T N F) 对人正常甲状腺细胞环磷酸腺苷(c A M P) 生成的影响。方法 运用人甲状腺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和放免分析技术,检测不同种类细胞因子刺激甲状腺细胞引起的c A M P 释放状况。结果 (1) I L1 、 I F Nα和 T N F 均可促进甲状腺细胞基础c A M P 的释放。(2) I L1 在10 - 3 ~103 U/ml 的浓度范围内,可明显增强促甲状腺激素( T S H) 对甲状腺细胞生成c A M P 的刺激效应,其中以10 - 1 U/ml 的 I L1 作用最强。(3) I F Nα对 T S H 刺激甲状腺细胞c A M P 的生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0 - 2 ~1 U/ ml 可增加c A M P 释放,而103 U/ml 时则抑制 T S H 的刺激效应。(4)10 ~104 U/ml 的 T N F 使 T S H 刺激甲状腺细胞生成c A M P 的量显著减少。结论 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甲状腺功能的调节,并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人白细胞流变性与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流变性和细胞粘附分子(CAMS)表达与高血压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9例高血压病人和110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白细胞CD18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粘附率(LAR)、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三期病人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也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且以第3期病人各指标增高最明显。高血压病人LAR与LFI呈正相关(r=0.579,P<0.001);LAR和LFI与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呈正相关(r=0.662~0.804,P<0.001)。结论LD降低、LAF及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增高参与高血压的发生,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血清、滑液和滑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β1(TGFβ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细胞间粘附分子3(ICAM3)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及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A患者血清、滑液和滑膜中TGFβ1、ICAM1和ICAM3的浓度和阳性程度。结果:RA血清中TGFβ1含量较低,而ICAM1含量明显升高,ICAM3含量正常,滑液中ICAM3含量低于血清含量。RA血清中TGFβ1含量与ICAM1含量呈中度负相关,与ICAM3含量无显著相关。在RA滑膜中巨噬细胞、滑膜衬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TGFβ1染色阳性,巨噬细胞、滑膜衬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ICAM1染色阳性。结论:TGFβ1和ICAM1参与了RA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RA慢性炎症中,ICAM1对炎细胞转移并聚集于滑膜可能有重要作用,RA外周血TGFβ1浓度减低伴随ICAM1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党宁宁 《山东医药》1999,39(15):1-2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8例白型血管炎(LCV)患者皮损组织中粘附分子的表达,观察其与皮损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并与15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CV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分子-1(ICAM-1)表达明显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仅见于后期皮损,内皮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与皮损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9623,P〈0.05)、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吴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白细胞渗出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病理过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整合素家族的共同β链(CD18)是介导白细胞渗出的两个主要细胞因子。ICAM1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是白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缺血局部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其中脑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增加,表达或上调表达粘附分子,如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E选择素(Eselectin),它们都介导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及粒细胞的粘附,而这些粘附分子均可释放到血液中,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子。本研究旨在解释脑缺血后,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的动力学及其与神经损伤、CT脑梗死体积及预后联系。选择起病12h内的26例卒中及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采用ELISA技术检测他们入院当时、入院后12h、24h、5d及14d(因…  相似文献   

13.
肝星状细胞激活与ICAM-1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用链酶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并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静息或活化状态下的HSC中ICAM1表达.结果静息的HSC不表达ICAM1,而活化的HSC表达ICAM1,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ICAM1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ICAM1表达与HSC活化及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研究脑型疟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技术, 对云南省19 例脑型疟患者感染红细胞 (PE) 表达的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 进行分析, 并分别与43 例恶性疟、9 例间日疟患者PE表达的PfEMP-1和PvEMP-1及6 例健康人红细胞膜蛋白(EMP) 进行比较。结果: 脑型疟患者PE存在高表达的高分子量PfEMP-1, 分子量为260~320 kDa。恶性疟及间日疟患者PE不表达260 kDa 以上的高分子量PfEMP-1,分别测到分子量最大为240kDa 的PfEMP-1和180 kDa的PvEMP-1。健康人对照组EMP分子量为140 kDa。结论: 脑型疟患者PE高表达的不同高分子量PfEMP-1 260~320 kDa, 与脑血管内皮细胞(EC) 不同受体蛋白CD36、血小板反应蛋白 (TSP)、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 和内皮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 及硫酸软骨素A (CSA) 的结合是脑型疟发病的分子基础, 可导致脑型疟患者发生昏迷。  相似文献   

15.
白塞病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附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了解白塞病(BD)与骨髓增生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了6例BD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资料、血象和骨髓象。2例合并难治性贫血(MDSRA),2例合并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1例合并转化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t),1例合并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DSCMML)。结果:6例均示有贫血,5例白细胞低下,4例血小板减少。6例骨髓均增生活跃。4例BD发病在前,2例BD与MDS同时出现。结论:认为BD与MDS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患儿静脉血ICAM-1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身血管炎症性疾患—过敏性紫癜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了13 例患儿及5 名健康儿静脉血白细胞中ICAM1表达。结果 12 例患儿呈阳性表达(92-31% ) ,4 名健康儿呈阴性表达;患儿中6 例有肾脏损害(46-15% ) ,其中5 例ICAM1 表达阳性。经秩和检验,患儿组与对照组间有明显差异(P< 0-005)。结论 ICAM1 是全身性血管炎及内皮损伤的一个标志;ICAM1 阳性表达可能提示过敏性紫癜处于活动期;在活动性紫癜性肾炎中,ICAM1 表达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肝癌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采用dotblot的方法测定不同人群血清及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水平,以分析ICAM1与肝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一、病人资料用于血清中ICAM1测定的病人为我院手术的病人。其中:(1)肝细胞肝癌33例,门静脉有癌栓或...  相似文献   

18.
粘附分子是一种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粘附的一类分子,并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粘附分子可分成免疫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等数大类。最近发现在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异常增加,提示IC...  相似文献   

19.
Octreotide治疗Graves''眼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Octreotide 对细胞因子刺激后的人眼球后成纤维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表达及DNA 合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技术, 测定加入细胞因子及Octreotide后ICAM1 表达和DNA 合成情况。结果 TNFα(103 U/ml) 、γINF(100 U/ml) 和IL1β(100 U/ml) 均能强烈刺激眼球后成纤维细胞表面ICAM1 表达,而低浓度( 即药理浓度)Octreotide 能明显地抑制这种刺激作用,但所需浓度及发挥抑制作用的时间各不相同;同样,低浓度Octreotide 也能抑制细胞因子(除IL1β外) 刺激的DNA 合成。结论 Octreotide 治疗Graves’眼病的作用途径部分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作用,使ICAM1 表达及DNA 合成减少,它可能具有免疫调节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用链酶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别分离正常大鼠及四氯化碳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HSC,并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观察不同培养时期的HSC、正常及造模肝组织中HSC的ICAM1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新分离的HSC中,ICAM1不表达;原代培养第10天及传代培养第7天的HSC表达ICAM1,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ICAM1表达量逐渐增加。四氯化碳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新分离的HSC中即可见ICAM1表达。结论体内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表明,ICAM1表达可能与HSC活化、肝脏炎性损伤及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