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共同性外斜视猫内直肌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共同性外斜视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28只雌性猫随机分为A、B、C组及对照组,每组各7只。A、B和C组猫分别全天配戴15棱镜2、4、6个月,对照组猫全天配戴平光镜6个月。麻醉各组猫后取眼内直肌组织,Masson染色后测算猫眼内直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卫星细胞数,分别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猫眼内直肌BDNF mRNA和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B、C组猫的眼内直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小、肌卫星细胞数少(P均<0.05)。A、B、C组及对照组猫的眼内直肌BDN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1±0.05、0.41±0.04、0.10±0.04、1.00±0.10,BDN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5±0.11、0.66±0.05、0.14±0.05、0.97±0.09,与对照组比较,A、B、C组猫的眼内直肌BDNF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低(P均<0.05)。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猫的眼内直肌组织BDNF mRNA及蛋白表达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针对caspase-3基因的 RNA抑制对帕金森病细胞的抗凋亡作用.方法 NGF诱导PC12细胞为类神经细胞.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GFP siRNA组、caspase-3 siRNA组.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其他3组细胞用6-羟基多巴胺制作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于制作模型前24 h进行转染.造模后对caspase-3及细胞凋亡率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1)凋亡率:模型组细胞凋亡率[(65.36±10.1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1.00)%],有显著性差异(P<0.01);caspase-3 siRNA组[(19.00±4.08)%]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2)caspase-3阳性率:模型组的caspase-3阳性率[(30.15±7.02)%]明显高于对照组[(8.20±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 siRNA 组caspase-3阳性率[(12.00±2.90)%]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对caspase-3的 siRNA能有效地抑制帕金森病细胞凋亡,对6-羟基多巴胺毒性作用下的神经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直肌肌电图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09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研究和肌电图检测,检查肌肉包括腹直肌、第一骨间肌、胫前肌.同时进行正常对照组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组相关研究.比较三组腹直肌肌电图的异同.结果 周围神经病组腹直肌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改变,其运动单位电位波幅(451.67±75.01)μV高于正常组[(373.78±56.46)μV,t=2.01,P<0.04],低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537.19±159.04)μV,t=2.32,P<0.03].结论 腹直肌肌电图可用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肋间神经损害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体外骨髓穿刺提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2周后沿梗死周边区域注射细胞悬液100μl(细胞移植组)或DMEM培养基100μl(对照组)或给予安体舒通20mg,bid,服用1个月(药物治疗组)。各组实验前、后4周经心脏超声检查,氯胺T氧化法测定血浆、组织羟脯胺酸含量,TTC染色评价梗死面积。结果:细胞移植组血浆、组织羟脯胺酸含量[(22.79±1.69)mg/L、(1.59±0.89)μg/mg]均低于对照组[(40.16±2.31)mg/L、(3.59±0.19)μg/mg]、药物治疗组[(34.24±1.98)mg/L、(2.67±0.81)μg/mg],均P<0.05。实验后4周时,细胞移植组心功能有所提高[LVEF(56.91±2.04)%],与对照组[(32.49±1.29)%]、药物治疗组[(53.22±2.13)%]比较,均P<0.05;梗死面积[(22.82±3.12)%]有所下降,与对照组[(29.73±2.11)%]、药物治疗组[(28.61±1.24)%]比较,均P<0.05。结论:细胞移植后可抑制心肌胶原合成、抑制心肌局部间质纤维化,是细胞移植心功能改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支气管哮喘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对T1亚群辅助淋巴细胞(Th1)与T2亚群辅助淋巴细胞(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于2004年3月至2004年12月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应用鸡卵清蛋白(OVA)建立鼠哮喘模型,并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哮喘组、正常对照组、外源性NGF干预组(NGF组)、抗NGF抗体干预组(抗NGF抗体组),每组8只。模型建立后取肺组织分别作以下研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哮喘组和对照组NGFmRNA;同时测定4组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的mRNA表达改变。结果(1)哮喘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肺组织NGFmRNA表达明显增强[(90.4±7.6)%对(51.8±12.3)%,P<0.01];IL-4mRNA表达明显增强[(48.0±8.1)%对(19.4±8.4)%,P<0.05],IFN-γmRNA表达明显减低[(32.8±8.1)%对(43.4±8.9)%,P<0.01];哮喘组中肺组织的NGFmRNA相对表达量与IFN-γ/IL-4mRNA表达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963,P<0.01)。(2)NGF组与哮喘组相比较,IL-4mRNA表达显著增高[(62.0±12.2)%对(48.0±8.1)%,P<0.01];IFN-γmRNA表达显著降低[(19.9±8.1)%对(32.8±8.1)%,P<0.01]。(3)抗NGF抗体干预组与哮喘组相比较,肺组织中IL-4mRNA表达显著减低[(20.1±7.1)%对(48.0±8.1)%,P<0.01],IFN-γmRNA表达显著增高[(45.4±9.4)%对(32.8±8.1)%,P<0.05]。结论NGF下调Th1类细胞因子表达,上调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由此参与促进放大哮喘Th1/Th2类细胞因子免疫失衡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将新型可注射水凝胶植入心肌梗死区,观察其对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新型生物材料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理论基础.方法 将16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水凝胶注射组和对照组,1周后将200μI可注射水凝胶聚乙二醇-己内酯/ α-环糊精(MPM/ α-CO)多点注射到心肌梗死区,对照组注射200μI磷酸盐缓冲溶液(PBS),28 d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水凝胶注射组左室射血分数(56.1%4±8.4%)明显高于对照组(37.3%4±6.4%,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水凝胶注射4周后已降解吸收,无明显残留,水凝胶注射组梗死面积(22.48%4±3.30%)小于对照组(29.02%4±3.02%,P<0.05),水凝胶注射组梗死壁厚度[(3.08±0.32)mm]大于对照组[(2.18 4±0.46)mm,P<0.05].但水凝胶注射组新生血管数[(100.8 4±2.4)/ mm2]与对照组[(98.5±2.9)/ 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M/ α-CD水凝胶注射到心肌梗死部位可防止梗死扩展和心室扩大,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可注射水凝胶植入可能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全新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硫酸羟氯喹(HCQ)对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MRL/lpr鼠随机分为HCQ治疗组、青蒿琥酯(ART)治疗组和对照组.18周龄时HCQ组给予HCQ 150 mg·kg-1·d-1,ART组给予ART 50 mg·kg-1·d-1治疗14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尿蛋白定量(24 h),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观察肾脏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淋巴结中CD4+Foxp3+T细胞百分率.结果 ①尿蛋白定量(24 h)28周时HCQ组[(2.5±2.0)mg]和ART组[(2.4±2.0)mg]低于对照组[(4.8±3.2)mg](P<0.05),30周时HCQ组[(2.8±1.1)mgj和ART组[(2.4±1.9)mg]显著低于对照组[(6.4±1.9)mg](P<0.01).②32周龄时HCQ组体质量[(41.4±1.6)g]显著高于对照组[(37.1±1.0)g](P<0.01),血清肌酐[(7.8±4.0)μmol/L]低于对照组[(12.5±2.3)μmol/L](P<0.05),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3047±1025)U/ml]显著低于对照组[(6093±2935)U/ml](P<0.05).③HCQ组和ART组肾脏病理损伤较对照组减轻.④HCQ组[(2.3±0.7)%]和ART组[(2.2±0.5)%]脾脏中CD4+ Foxp3+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0.5)%](P<0.05),HCQ组[(0.68±0.33)%]和ART组[(0.97±0.28)%]淋巴结中CD4+Foxp3+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5±0.72)%](P<0.01 o结论 HCQ治疗MRL/lpr狼疮有效,可以改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尿蛋白.HCQ和ART均能上调脾脏中的CD4+Foxp3+T细胞百分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纤维再生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经骨骼肌活检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骨骼肌标本,将骨骼肌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肌纤维再生情况,部分留取电镜标本在电镜下观察骨骼肌纤维再生超微结构特点。结果活检骨骼肌标本在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中未见明显再生肌纤维,电镜下观察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骨骼肌内可见静止、活化的肌卫星细胞。结论电镜下观察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肉内存在肌卫星细胞的活化、分裂及早期再生肌纤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SM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冠脉移植至缺血坏死心肌后的分化情况及对缺血坏死心肌的修复作用.方法 取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SMs、B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移植组分别取臀肌和骨髓体外培养SMs和BMSCs.各组均结扎左前降支建立缺血坏死心肌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1 h经左前降支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SMs、BMSCs悬液1 ml(5×1012个/L)或等量DMEM培养液.移植后24 h和4周用超声心动仪检查心脏功能变化.移植后4周以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及BrdU抗体、结蛋白(Desmin)抗体和骨骼肌特异性慢肌球蛋白重链(Slow-MHC)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评价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移植后4周,SMs和BMSCs组在左室射血分数[(61.9±3.6)%、(62.4±2.6)%]和左室短轴收缩率[(31.6±2.3)%、(30.8±1.9)%]较对照组[(53.2 ±2.3)%、(23.8±0.9)%]均有明显改善(P<0.05);SMs与BMS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移植组心肌纤维排列有序,其中SMs组可见新生的多核肌样细胞.移植SMs和BMSCs BrdU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SMs组SMsDesmin抗体和Slow-MHC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经冠脉自体移植的SMs和BMSCs可在缺血坏死心肌内存活.对心肌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并同等程度地提高了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膈肌功能及短期控制性机械通气对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气管内滴注脂多糖联合被动吸烟的方法 复制大鼠COPD模型,比较正常大鼠与COPD大鼠跨膈压及膈肌肌电图频谱变化;对COPD模型组大鼠行短期控制机械通气,观察其膈肌功能的变化.结果 COPD模型组大鼠肺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EV0.3/FVC[(88.05±5.87)%vs(69.41±11.50)%]显著下降(P<0.05).COPD模型组大鼠跨膈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4.28±1.03)cm H2Ovs(5.36±0.94)cm H20]显著下降(P<0.05),说明COPD模型组大鼠呼吸肌力较正常对照组下降.COPD模型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膈肌肌电高低频比值(%)(4.99±2.36 vs 3.12±1.10)下降显著(P<0.05),低频部分显著增加(P<0.05).COPD模型组大鼠机械通气(6 h)前后跨膈压及肌电图频谱分析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D模型组大鼠跨膈压较对照组减小,膈肌肌电图频谱分析高低频比值下降.说明其膈肌功能下降.短期(6 h)控制机械通气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肌样细胞和内皮祖细胞联合移植对心肌梗死面积影响是否优于单项细胞移植。方法:骨髓穿刺提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nchymal stemcell,MSC),向心肌样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2周后沿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培养基或心肌样细胞、内皮祖细胞及二者混合悬液各3×108/100μl。实验前、后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TTC染色评价梗死面积。结果:①诱导后MSC呈现心肌样细胞超微结构特征,PCR检查表达心肌收缩、舒张特异性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受磷蛋白以及心房颗粒;内皮祖细胞呈"铺路石"外观,高表达CD133并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步下降。②与对照组[(35.17±1.76)%]相比,细胞移植能降低梗死面积(均P<0.05);心肌样细胞组[(28.61±1.24)%]、内皮祖细胞组[(29.73±2.11)%]与联合细胞移植组[(22.82±3.12)%]比较,均P<0.05。结论:MSC可定向分化心肌样细胞和内皮祖细胞,两者联合细胞移植在改善心肌缺血及心肌细胞坏死,降低梗死面积方面效果优于单项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骨骼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移植对坏死心肌的修复作用。方法将成年兔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移植组、VEGF组、细胞 VEGF移植组。以体外培养兔臀骨骼肌细胞作为移植细胞。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复制缺血坏死心肌模型,1周后分别注射培养液、含移植细胞的培养液、含VEGF的培养液、含移植细胞和VEGF的培养液。移植4周后,超声检查心脏功能,光镜观察坏死心肌形态结构。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照组为(54.80±2.77)%,细胞移植组为(64.53±3.27)%,VEGF组为(55.23±2.78)%,细胞 VEGF移植组为(66.83±3.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9,P<0.05)。左室后壁收缩期末厚度对照组为(2.37±0.17)mm,细胞移植组为(3.32±0.23)mm,VEGF组为(2.48±0.28)mm,细胞 VEGF移植组为(3.49±0.26)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73,P<0.05)。左室后壁舒张期末厚度对照组为(1.52±0.25)mm,细胞移植组为(2.47±0.13)mm,VEGF组为(1.60±0.16)mm,细胞 VEGF移植组为(2.47±0.17)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5,P<0.05)。细胞 VEGF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分别与VEGF组和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明显增高(P<0.05)。HE染色后,光镜下细胞 VEGF移植组和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梗死周边区均可见肌纤维,并有多核细胞生长。结论骨骼肌细胞与VEGF联合移植或单独移植均可对坏死心肌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db/db小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及肌萎缩蛋白Fbox-1(Atrogin-1)表达的影响.方法 db/db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型为对照组.予小檗碱(5 mg·kg-1·d-1)腹腔注射3周,观察体重和食量;3周末处死,分离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胫骨前肌冰冻切片行层黏连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并计算肌纤维面积分布图;同位素[14C]-苯丙氨酸掺入法检测肌肉蛋白合成,[3H]-酪氨酸释放率分析检测肌肉分解代谢;Northern印迹检测腓肠肌Atrogin-1和肌环指蛋白1(MurF-1)转录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翻译水平.结果 小檗碱能明显降低db/db小鼠血糖水平[(18.55---3.79对26.32±4.02)mmol/L,P<0.01],降低脂肪重量[(2.75±0.30对3.77±0.52)g,P<0.05],使胫骨前肌的肌重/胫骨长度比值及肌纤维横截面积下降,肌纤维面积分布图明显左移;小檗碱使野生型j、鼠和db/db小鼠的蛋白质合成率下降18% ~ 22%;蛋白质分解率升高24%~ 26%,使肌肉特异性的Atrogin-1、MurF-1转录和翻译水平增高,同时使真核转录因子3调节亚基(eIF3-f)蛋白水平降低.结论 小檗碱具有降糖降脂作用,但可引起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下降,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糖尿病的骨骼肌消耗,其机制与上调Atrogin-1和MurF-1表达,同时下调elF3-f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病患者骨骼肌萎缩表现,并初步探讨腹直肌中转录因子Foxo1及泛素溶酶体系统活性变化与骨骼肌萎缩的关系。方法 对慢性肾脏病(CKD)5期的22例尿毒症患者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直肌活检。并将8例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并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及6例确诊为腹壁疝并拟行腹壁疝修补术患者设为对照组,于手术时留取少许腹直肌标本。观察肌纤维形态、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并检测Foxo1及泛素溶酶体系统标志物Atrogin-1及MuRF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KD组患者腹直肌肌纤维的横截面面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CKD组Foxo1、Atrogin-1及MuRF1的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p-Foxo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CKD患者存在肌萎缩现象,推测其与Foxo1表达上调、磷酸化程度降低以及泛素溶酶体系统活性亢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燃煤砷暴露人群外周血T细胞活化情况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蛋白激酶C/核因子κB(PKC/NF-κB)途径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或活化情况,探讨PKC/NF-κB信号通路在燃煤砷致人体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将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94例居民分为无症状暴露组(12例)、轻度砷中毒组(33例)、中度砷中毒组(34例)及重度砷中毒组(15例);以距病区约12 km的非砷污染某村居民2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检测PBMCs内NF-κB结合DNA的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PBMCs胞浆内PKCθ及磷酸化蛋白激酶Cθ(pPKCθ)表达水平.结果 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3,P<0.01),无症状暴露组[(21.76±15.31)%]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18.41±11.36)%、(17.78±11.93)%和(18.79±13.38)%]与对照组[(3.19±2.12)%]比较明显增加(P<0.05或<0.01);无症状暴露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PBMCs内NF-κB结合DNA的活性(1.49±0.24、1.58±0.30、1.57±0.34、1.51±0.16)与对照组(1.30±0.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BMCs胞浆PKCθ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3,P>0.05).pPKCθ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88,P<0.01),轻、中、重度砷中毒组(0.64±0.14、0.64±0.20、0.62±0.12)与对照组(0.93±0.20)及无症状暴露组(0.81±0.23)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0.01).PBMCs内pPKCθ表达水平与NF-κB结合DNA的活性呈明显负相关(r=-0.565,P<0.01).NF-κB结合DNA的活性与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呈明显正相关(r=0.546,P<0.01).结论 燃煤砷暴露可显著增强人体PBMCs内PKCθ的活化及NF-κB结合DNA的活性,并诱导人体T细胞的活化,提示PKC/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燃煤砷引起人体T细胞活化的信号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侧脑室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引发大鼠脑内炎症时,星形胶质细胞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慢性变性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脂多糖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向大鼠右侧脑室内一次性注射脂多糖或生理盐水,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运动行为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黑质部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的表达,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 脂多糖实验组大鼠30 min运动距离在给药后16周较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21.2%(t=2.54,P<0.05),给药后24周降低27.0%(t=3.55,P<0.01),28周降低31.4%(t=3.91,P<0.01).脂多糖实验组大鼠给药后2周,黑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激活,GFAP阳性细胞数目[(228.60±22.35)个]较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165.20±25.97)个]明显增加(t=4.14,P<0.05).4周及12周时实验组大鼠黑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不明显.给药后24周,实验组大鼠黑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又明显激活,GFAP阳性细胞数目[(220.00±21.01)个]较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169.00±19.00)个]明显增加(t=4.03,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黑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在注射后各时间点均未见明显激活.结论 在脑内炎症导致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慢性变性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呈现"急性激活-静止-再次激活"状态.星形胶质细胞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CD_4~+T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和相应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探索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35例成人慢性ITP患者分为疾病活动组、未缓解组、缓解组,18例体检正常者设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细胞内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7~+细胞及表达CD_(25)~+Foxp3~+细胞分别占CD_4~+细胞的百分率.应用ELISA检测血浆中IFNγ、IL-4、IL-17和IL-10的水平,分析活动组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与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Th1、Th17细胞百分率及Th1/Th17比例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h2细胞百分率:活动组[(1.01±0.88)%]、未缓解组[(1.22±1.04)%]与对照组[(1.86±0.59)%]比较明显下降(P<0.05);Th1/Th2比例:活动组(15.04±9.67)、未缓解组(11.65±9.32)与对照组(7.02±3.01)比较明显增高(P<0.05); Treg细胞百分率:活动组[(0.89±0.58)%]、未缓解组[(1.46±1.27)%]与对照组[(5.73±0.71)%]比较明显下降(P<0.01).IFNγ、IL-17水平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水平:活动组[(2.25±2.05)ng/L]、未缓解组[(2.33±2.14)ng/L]与对照组[(5.54±4.00)ng/L]比较明显下降(P<0.05);IL-10水平:活动组[(5.07±4.10)ng/L]、未缓解组[(5.66±4.35)ng/L]与对照组[(14.21 ±7.31)ng/L]比较明显下降(P<0.01).上述各参数(Th2、Treg细胞百分率、IL-4、IL-10水平)在缓解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组患者血浆IL-10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16,P=0.03),与骨髓巨核细胞数间无相关性(r=0.41,P=0.06).结论 慢性ITP患者疾病活动组Th1/Th2比值升高,这是由Th2细胞的百分率下降所致.Treg细胞百分率下降可能与慢性ITP发病机制有关,但Th17细胞百分率可能与慢性ITP疾病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免疫功能改变及其规律,为肿瘤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70例患者均系贵州省黔西南州燃煤型砷中毒高发区既往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燃煤型砷中毒病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1岁.按病程及是否癌变分为4组:<10年组,23例;10~19年组,21例;≥20年组,20例;癌变组(病程≥20年),6例.对照组为健康职工和大学生自愿者,26例.采静脉血,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总T细胞)、CD3+D4+(诱导性/辅助性T细胞)、CD3+CD8+(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CD19+(B淋巴细胞)和CD56+CD16+(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组成比例.并对淋巴细胞膜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DR(HLA-DR)、细胞表面抗原(CD)25和CD38分子表达率进行检测.结果 <10年组、10~19年组、≥20年组和癌变组人群外周血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3.76±9.32)%、(55.63±12.97)%、(51.00 ±12.23)%、(49.83 ±9.89)%,均低于对照组[(68.10±8.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2,P<0.05).CD3+CD4+细胞比例上述各组分别为(31.35±6.62)%、(28.38±8.66)%、(24.13±6.46)%、(19.17±4.96)%,明显低于对照组[(34.28±7.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55.P<0.05).≥20年组和癌变组CD19+细胞百分率[(9.00±5.32)%、(9.00±3.29)%]低于对照组和<10年组[(11.80±3.43)%、(12.35 ±4.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淋巴细胞CD25和CD38表达率[(17.96±4.98)%、(41.38±8.5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0±3.38)%、(28.60±5.5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表达率在10~19年组[(18.20±6.25)%]明显高于对照组[(10.72±7.06)%]和<10年组[(11.78±5.13)%],≥20年组[(20.30±8.01)%]与癌变组[(21.82±10.97)%]在同一水平.结论 砷所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削弱可能是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的重要机制,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可作为燃煤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的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40只,对照组10只。兔骨骼肌制备肌匀浆。模型组用肌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完全乳化后皮下免疫注射1ml.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肌匀浆,每周免疫1次,连续免疫5次。前2周同时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1ml。分别于免疫注射后各周取大鼠的骨骼肌组织,观察其肌活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的改变,同时检测血清肌酶水平,并与人类炎性肌病比较。结果模型组肌酶升高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别。病理改变以骨骼肌多发性炎症为特点:横纹肌呈灶性分布的肌纤维变性、坏死,横纹消失;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粗细不等、染色不一。病理分级以2a级为主。单个核细胞浸润以CD8^+T细胞为主.主要定位于肌内膜。骨骼肌细胞膜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加。结论用异种动物骨骼肌匀浆免疫大鼠可诱导出炎性肌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炎性肌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方面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多次盐酸灌注豚鼠食管对呼吸道黏膜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只.①模型组:用盐酸氯胺酮将豚鼠轻度麻醉,将5F胃管插入豚鼠食管至食管中下端,灌注含0.5%胃蛋白酶的盐酸(0.1 mol/L,8滴/min,20 min/d),连续灌注14 d;②对照组:用PBS代替盐酸灌注食管,方法同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两组豚鼠肺组织NGF的免疫反应变化;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NGF的免疫反应变化;Metamoph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染色反应强度用灰度值表示):模型组豚鼠气管和细支气管黏膜内NGF物质阳性反应的平均灰度值明显地低于对照组[(108.46±9.89)vs(135.86±4.01)](P<0.01).Western blotting显示NGF在模型组豚鼠的肺内平均相对光密度值明显强于对照组[(1.415±0.155)vs(0.550±0.039)](P<0.01).结论 多次盐酸灌注豚鼠食管后呼吸道黏膜内NGF物质表达明显增多,提示NGF可能参与胃食管反流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