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安徽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安徽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采取以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9年全省共治疗血吸虫病人750798人次,扩大化疗547069人次。治疗病畜8462头次,扩大化疗11702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面积30532.0hm2,环境改造灭螺面积13979.5hm2。开展健康教育3173.1万人次。40%的重点村落实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9年,人群感染率降至0.51%,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病率降至0.30/10万,耕牛感染率降至1.25%。钉螺面积徘徊在29065.4~29740.3hm2,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总体同步下降趋势。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其中4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实施以人畜筛查化疗、控制钉螺、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巢湖市血吸虫病监测村疫情变化,为制订本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按照《安徽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在监测村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相关因素监测,并对10年间病情和螺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监测村连续10年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当地新感染病例、未查出阳性耕牛;2010年查出回升和新发钉螺面积共计10 150m2,未查出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和活螺框出现率为5.43只/0.11m2和50.5%,到2012年分别下降90.79%和77.37%,2013年、2014年监测村内有螺环境未查出活螺。 结论  巢湖市采取的防治措施成效显著,但是丘陵地带螺情监测仍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镇江市丹徒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08~2010年疫情动态变化,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在监测区内开展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并对3年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监测区2008年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密度和人群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阳性率分别为27.0hm2、14hm2、0.21只/0.11m2、3.10%;2010年分别为31.0hm2、0hm2、0只/0.11m2、1.37%,3年间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家畜感染率为0.结论监测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家畜已不是监测区内的主要传染源;近年来药物灭螺措施的加强对感染性钉螺面积控制效果较为明显,但有螺面积仍居高不下;建议江滩灭螺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传染源控制、监测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评价繁昌县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终期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4年繁昌县血防资料, 分析 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全县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 938人次, 扩大化疗64 256人次; 治疗 病畜12头次, 扩大化疗2 745头次; 累计开展药物灭螺7 758.1 hm2 , 环境改造灭螺36.0 hm2 ; 所有重点村落实了传染源控 制措施。至2014年,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27%; 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病率和耕牛感染率降为0; 钉螺面积下降至 103.20 hm2 ; 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总体下降趋势。 结论 结论 实施以人畜筛查化疗、 控制钉螺、 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 为主的综合性血防策略效果显著, 全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5.
高淳县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及控制策略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高淳县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原因及评价控制策略效果。方法采用常规法进行钉螺调查和人畜血吸虫感染调查;采用哨鼠法进行水体感染性调查;实施药物灭螺、人畜化疗和健康教育措施,观察钉螺面积及人畜感染率变化。结果 1999-2007年共调查钉螺面积11 596. 96hm2;1999年春季发现钉螺面积39. 22 hmz,2000年发现感染性钉螺面积6. 70 Mr2,至2005年春季钉螺面积达100. 52 hrr12,钉螺均分布于水阳江沿线1999-2007年开展药物灭螺1 044. 39 hm2,灭螺覆盖率由63. 84%提高到790. 62%,钉螺面积降至011999-2006年同步开展人畜查治,居民感染率由5. 92%T降至O;家畜感染率由1.12%下降至O;疫水测定哨鼠感染率最高达79. 17%,2004-2006年趋于下降。结论高淳县水阳江流域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严重回升,实施查灭钉螺、查治病人病畜为主的防治策略后,疫情稳步下降,重新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丹徒区三洲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09年疫情动态与变化,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监测区2009年人群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2.6%(20/768),感染率为0.13%(1/768),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家畜感染率为0。共查出有螺面积为28.5万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7万m2、活螺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5只/框和26.24%,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02 5只/框和0.17%。结论监测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家畜已不是监测区内的主要传染源,但江滩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仍较大。建议在加大灭螺措施的同时对江滩感染性钉螺形成原因进行调查,明确各类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摘要】 本文对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分析。截止2014年底,安徽省推算血吸虫病人共16 510例,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16.68%;未发生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省晚期血吸虫病人5 804例,救治4 889例;全省现有钉螺面积27 279.94hm2,较2013年减少了116.55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仅5.59hm2,全省未查出感染性钉螺;推算全省人群平均感染率活螺平均密度为0.24%和0.37只/0.11m2,分别较2013年下降了14.29%和19.56%。全省血防区家畜存栏数36 494头,较2013年下降了13%,家畜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18%,较2013年下降了41.9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2006年浙江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常山县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2006年白石镇小白石村监测点未查出当地新感染的病人与家畜,但在常山县查出1例输入性急性病例。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2260m2,活螺平均密度0.10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存在残存钉螺,常山县查出输入性传染源,当地潜在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可能,必需加强当地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5-2013年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态势,为制定全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每年在监测点开展人畜查治病、查灭螺和相关因素监测,并对9年来的病情和螺情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2005年相比较,2013年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1.76%和20.93%下降到0,活螺平均密度由4.20只/0.1 m2下降到0.17只/0.1 m2,连续9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9年间,监测点药物灭螺总面积为68.38 hm2,扩大化疗634人次,救治晚期血吸虫病病人16人次,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3 836人次,发放宣传单(画)5 685张,办宣传栏板报17期,在有螺环境竖立警示牌5处。结论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已呈低度流行态势,下一步应加强螺情监测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通江河道采用主河道深埋有螺土、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措施综合治理。以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监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河道螺情、支河道药浸灭螺效果、人群接触疫水、水体感染性及野粪污染等。结果经8年监测,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病畜和急感病例;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0.73%、57.98%和94.04%,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增加了53.14%,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85%、83.80%和100%;陈甸河与东山河上游药浸灭螺后已连续2年和4年未查到钉螺;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野粪平均密度0.75份/50m^2,未发现血吸虫毛蚴。结论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了血吸虫病;混凝土护坡改变了河坡环境,有利于实施支流内陆灭螺,但仍存在钉螺的迁移和扩散。建议定期清除沉积土,加强螺(病)情监测,以巩固综合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及时了解重点地区水体的血吸虫感染性,以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综合防控措施,严防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在全区沿江乡镇重点水域共设置预警监测点6个,2009年和2010年5~9月采取螺情监测、水体感染性监测、血吸虫毛蚴污染水体监测等方法开展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监测,对阳性监测预警点及时发布预警通报,并开展人畜查治、查灭螺及灭蚴、健康教育等应急处置措施。 结果  2009年和2010年5~9月6个监测预警点螺情监测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水体感染性监测,共投放哨鼠1 200只,回收1 126只,哨鼠回收率为93.83%;共解剖1 126只,检获阳性哨鼠13只,哨鼠血吸虫总感染率为1.15%;发现哨鼠阳性点3处,其中1处2010年6、7月连续2次监测为阳性。血吸虫毛蚴污染水体监测共投放哨螺6 000只,回收5 500只,回收率为91.67%,共逸蚴钉螺21 348只次,解剖3 311只钉螺,均未发现阳性钉螺。对阳性监测预警点共发布预警4次。应急处置对接触疫水人员等重点人群查病1 482人,查出DDIA阳性82人,阳性率5.53%;查出粪阳7人,感染率为0.47%;检查羊169只次,查出阳性7只次,感染率4.14%。对监测预警阳性点及其周边环境开展查螺15hm2,未查出阳性钉螺;灭螺20hm2;应急灭蚴合计11hm2。2年全区未发生一例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对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可有效地防控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使全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7年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四个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分析调查结果。结果监测忖居民感染率为0.29%,黄牛及水牛的感染率分别为2.10%和1.30%,查出钉螺面积约75hm2,平均钉螺密度为(0.29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经过逐年防治,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下降,仍应加强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和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为制订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及相关部门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效果。结果 2015—2020年,常州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112 061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15% ~ 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8.11,P < 0.05);粪检查病13 435人·次,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累计开展家畜查病5 840头·次,结果均为阴性,各年度家畜圈养率均为100%。累计查出有螺面积38.40 hm2,其中新发有螺环境8.97 hm2;累计解剖钉螺2 344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开展药物灭螺385.71 hm2,环改灭螺200.39 hm2,各年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均低于0.1只/0.1 m2。2020年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100%。2015—2020年累计有374.06万人·次接受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结论 常州市已进入血吸虫病消除后监测巩固新阶段,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以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宝应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1988-2015年宝应县血吸虫病监测数据,回顾性分析血吸虫病监测效果。 结果 宝应县自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来,累计调查钉螺面积21 269.95 hm2,均未查到活钉螺;开展人群血吸虫病查病163 196人次,血检阳性270人次,粪检阳性26人次,1997年以后未查出阳性病例;家畜查病2 180头次,均未查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 结论 宝应县连续28年未查到活钉螺和病畜,连续11年未查到血吸虫病病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稳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为巩固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并分析1994-2015年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及螺情监测资料。 结果 1994-2015年全区查螺975村次,累计查螺面积4 385.31 hm2,发现复现螺点20个,有螺面积为32.61 hm2,灭螺面积57.71 hm2,解剖钉螺11 941只,无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检查221 794人次,粪检3 731人次,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人(畜),但查出输入性病人4例。 结论 秀洲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疫情稳定,但有外来患者输入,防控外来传染源是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08年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镇江市丹徒区三洲村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方法,2008年在监测区内开展螺情、病情等疫情监测。结果2008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7 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14hm^2,活螺密度为0.8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2 1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25%。查出间接血凝试验阳性28例(3.10%),粪检阳性9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1%,未查见粪检阳性家畜。2008年监测点内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监测区内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江滩灭螺工作要结合环境改造进行综合治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变化趋势, 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2009-2014年, 在全省13个地市共设立207个监测点 (行政村), 并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对6年来各项螺情监测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累计调查钉螺面积80 963.47 hm2 , 查出有螺面积45 309.77 hm2 , 感染性钉螺面积 364.93 hm2 ; 共捕获活螺1 646 125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由2009年0.493 3只/0.1 m2 下降到2014年0.339 3只/0.1 m2 , 降幅为31.22%; 感染螺密度由2009年0.000 7只/0.1m2 下降至0, 降幅为100%; 钉螺感染率由2009年0.14%下降至0。不 同疫情类别和流行类型中, 三类村和垸内型流行区钉螺感染率最高;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中, 沟渠和杂草环境钉螺 感染率最高。 结论 结论 湖北省螺情稳步下降, 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需加大药物灭螺和工程灭螺力度, 以 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报了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8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4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四川、云南、江苏及湖北4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安徽、江西和湖南3省尚处于疫情控制阶段。全国共有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流行县总人口2.51亿人;流行村30 048个,流行村总人口 6 850.73万人。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313个(占69.09%)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35个(占29.8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疫情控制县(市、区)数由2013年的34个减少至5个(占1.10%)。2014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115 614人,较2013年的184 943人减少了37.49%;报告急性血吸虫病2例,较2013年减少7例;现存晚期血吸虫病30 880例;2014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9 461 348人,共发现粪检阳性者8 270人,比2013年的16 865人减少了50.96%。2014年全国共有20 123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5 653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28.09%;共新查出13个有螺村;共查螺576 506.37 hm2,发现钉螺面积364 324.42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531.13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919 579头,共检查耕牛494 620头,发现粪检阳性耕牛666头。2014年,全国8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11%和0.05%,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4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280 855例,扩大化疗2 565 555人次;治疗病牛798头,扩大化疗耕牛408 690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38 923.90 hm2,实际药物灭螺74 538.17 hm2,环境改造灭螺5 331.42 hm2。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局部地区仍然较大,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9 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下一阶段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19 年底,安徽省50 个流行县(市、区)中9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8 个达到消除标准。全省询检190. 52 万人,阳性381 878 人;血清学检查86. 20 万人,阳性8 864 人;粪检6. 16 万人,未发现阳性患者;全省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5 329 人,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省流行村牛存栏24 824 头,共血清学检查365 头,粪检13 554 头,未发现病牛。全省共调查钉螺87 437. 50 hm2,查出有螺面积20 059. 25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8. 90 hm2,复现钉螺面积39. 55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全年累计药物灭螺面积9 768. 77 hm2,消灭钉螺面积235. 53 hm2。2019 年,全省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发现有螺框出现率8. 80%,活螺平均密度0. 31只/0. 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9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91. 57%和100%。2006—2019 年,有螺面积在26 300~31 000 h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的态势,已连续7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感染性钉螺。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整体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推进血吸虫病消除目标进程,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控制重点有螺环境,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江山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江山市查灭螺、查病和环境改造资料,分析螺情、病情变化,评估综合治理效果。结果 2008–2018年江山市累计开展血吸虫病查病61 220人·次,血检总阳性率为0.56%(343/61 220),粪检均为阴性;耕牛查病4 231头,其中血检阳性12头,阳性率0.28%(12/4 231),粪检均为阴性;查出螺点422个,有螺面积46.915 hm2,解剖钉螺31 68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面积达3 625.492 hm2,进行环境改造11处,改造有螺面积17.880 hm2,改造历史钉螺孳生环境204.380 hm2。结论 江山市实施以环境改造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然存在钉螺输入和血吸虫病再流行风险,需继续加强螺情和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