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应用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检查126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其中105例行无痛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息肉13例,癌4例,囊肿13例,血管瘤2例,异位胰腺2例,炎性隆起3例,胃黏膜异位2例,黏膜下肿瘤61例,壁外压迫14例,未见异常11例,均明确了病变起源层次.对部分病例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92%.结论 应用超声内镜检查可以明确上、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定位)和初步诊断,对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底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隆起性病变的病例同时行活检及超声内镜检查,将接受超声内镜检查者的诊断结果与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指导临床治疗。结果137例胃底隆起性病变中,7例为胃癌,76例为胃溃疡,27例为胃炎,10例为胃息肉,4例为平滑肌瘤,3例为脂肪瘤,10例为胃壁外脏器压迫。结论胃镜活检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对胃底隆起性病变性质的鉴别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方式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沈建伟  曾丽芬 《山东医药》2005,45(36):38-39
对98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结果MPS诊断为间质细胞瘤40例、恶性间质细胞瘤5例、脂肪瘤6例、血管瘤3例、食管囊肿6例、息肉15例、食管静脉曲张11例、食管腔外压迫12例。其中38例在MPS检查后于内镜下切除病变。48例有手术或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其诊断与MPS诊断完全相符。MPS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较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燕波  唐建光  刘晓敏  廖日斌 《内科》2012,7(3):281-28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普通内镜下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其中23例分别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黏膜切除术或鼠齿钳钳夹治疗,4例行外科治疗。结果 5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按隆起部位分为食管15例(26.79%),胃34例(60.71%),十二指肠7例(12.50%)。按病变类型分为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8例,息肉7例,异位胰腺6例,囊肿6例,脂肪瘤2例,静脉曲张3例,外压10例,未发现病变3例。内镜下治疗仅黏膜切除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无其他并发症出现。对27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92.0%。结论超声内镜可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有利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5.
内镜超声检查诊断胃壁外性压迫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正确判断胃粘膜下隆起性改变是粘膜下肿物还是胃壁外性压迫引起,经超声内镜对68例胃粘膜下隆起改变进行了检查并作出了正确诊断。其中53例为正常组织或器官压迫,包括肝脏、脾脏、胆囊、结肠、胰腺、肾脏及血管;15例胃外肿物压迫,包括腹腔传移癌、胰山癌、胰尾癌、壶腹癌、肝血管瘤、脾囊种、腹膜后肿物、胰腺囊肿、结肠癌及肝癌。体外B超、CT也对15例胃外肿物作出了正确诊断。而对其它正常组织或器官壁外性压迫未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诊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548例,行EU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息肉321例;胃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34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26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08例;胃脂肪瘤38例;胃外压性隆起25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囊肿4例;胃底静脉曲张3例。结论 EU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病变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病变患者83例,并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83例87种病变上消化道疾病中:①隆起型病变63例(72.4%),常见的隆起型病变有:息肉36例(包括黏膜炎性增生)、黏膜下肿瘤20例、静脉球3例、壁外压3例、异位胰腺1例;②凹陷性病变13例(14.9%);③临近脏器病变5例(5.7%),包括胰腺及淋巴结恶性肿瘤转移4例、胰腺炎1例;④恶性肿瘤6例(6.8%).取病理18例,诊断符合率100%.[结论]超声内镜可以初步诊断黏膜隆起型病变、黏膜下肿物、凹陷性病变、临近脏器病变的性质,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鉴别诊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MP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或间质瘤56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3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21例;食管静脉瘤52例;食管外压性隆起38例;食管囊肿34例;食管息肉9例。结论MP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和层次,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不同频率探头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不同频率超声探头对180例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总结内镜超声特点,并与最终EMR、ESD或外科手术得出的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发现慢性炎症71例,上消化道早癌10例,表现为黏膜层等回声或稍低回声改变,病变均未突破黏膜下层。间质瘤或平滑肌瘤46例,多位于食管或胃,表现为黏膜肌层及以下各层次的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为主,外覆强回声包膜,两者在超声下很难区别。脂肪瘤10例,多位于胃体及胃窦,表现为黏膜下层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囊肿14例,多位于十二指肠,表现为位于黏膜下层的单房或多房性的无回声区,包膜完整。恶性淋巴瘤1例,位于胃体,表现为局部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增厚,呈中低回声,不均匀,较少侵及固有肌层。血管性病变(血管瘤、静脉曲张)12例,多位于食管及胃底,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无回声,部分中高回声,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在或成簇状分布,部分互相沟通。另外还有食管结核2例,异位胰腺6例,壁外压迫10例。超声与最终诊断结果均相符。结论内镜不同频率探头超声检查可以明确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大小,消化管壁起源和边界,根据超声特征对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的价值,同时能与腔外压迫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结直肠黏膜下隆起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微探头对68例70处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灶进行肠镜下超声检查,总结内镜超声特点,并与最终诊断比较.结果 发现类癌20例,表现为黏膜下层低回声;脂肪瘤12例,多位于右半结肠(11/12),表现为黏膜下层、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囊肿12例,表现为黏膜下层的单房或多房性的无回声区,包膜完整;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2例,多位于直肠9例,表现为黏膜肌层及以下各层次的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为主,外覆稍强回声包膜,两者在超声下很难区别;恶性淋巴瘤3例5个,表现为局部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增厚,呈中低回声,不均匀,较少侵及固有肌层;血管性病变(血管瘤、静脉曲张)3个,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无回声,部分中、高回声,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在或成族状分布,部分互相沟通;另外,还有子宫内膜异位2例,色素沉积1例,阑尾慢性脓肿1例,壁外压迫2例.超声与最终诊断结果均相符.结论 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大肠黏膜下隆起的大小、肠壁起源和边界.根据超声特征对黏膜下良恶性判别有一定的价值,同时能与腔外压迫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超声内镜诊断胃底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EUS)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9例内镜诊断为胃底隆起性病变者进行EUS检查。结果 59例患者中33例为胃外压迫(其中29例为脾压胃;2例为肾压胃;1例为肝左叶压胃;1例为升主动脉瘤压胃);15例为平滑肌瘤;9例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2例为炎性息肉。EUS能根据病灶起源,组织内部结构是否均匀,病灶的回声水平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结论 EUS对胃底隆起性病变有较大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超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37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均采用Fujion EG-450型胃镜,Olympus UM-2R超声微探头检查及治疗,超声频率为7.5MHz~12MHz,高频电发生器为ERBE-200型。结果常规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3例,降部14例。常规内镜诊断为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4例,腺癌2例。17例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11例,黏膜下囊肿4例,脂肪瘤2例。其中有24例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2例,良性间质瘤3例,平滑肌瘤1例。7例疑为恶性间质瘤(术后确诊为恶性间质瘤4例,良性间质瘤2例,1例不明)。治疗有24例病变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处理按我科常规进行;7例超声检查疑为恶性间质瘤,其中6例由外科手术治疗,1例保守观察;4例囊肿采用经内镜下囊肿套扎术治疗;2例十二指肠腺癌采取保守支持对症治疗。对上述所有病例仍在动态观察中。结论对于范围大于1.0cm的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常规内镜及病理检查、内镜超声检查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的价值,分析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与术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资料.3100例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其中432例进行内镜下活检、息肉摘除术、EMR或ESD等治疗,术后将切除标本送病理.再将病理结果与术前内...  相似文献   

15.
线阵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内镜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起源的鉴别是非常困难的,而内镜超声检查(EUS)能够清晰地显示胃壁及其周围结构,因此能对隆起性病变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我院近年应用线阵式超声内镜对胃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了EUS,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材料: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对内镜检查疑胃黏膜或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67例进行了EUS。男2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食管、胃隆起性病灶系一形态学改变,在内镜检查时可见病灶向腔内隆起,表面覆盖着正常或几乎正常的粘膜。其可能是由食管或胃粘膜、粘膜下病变或壁外压迫、粗大皱襞所致的隆起,诊断较为困难。由于内镜超声检查(EUS)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和胃壁及其周围结构,因此能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EU-M30,GF-UM200,7.5/12MHz超声内镜对322例内镜提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部分甚至结合活检仍无法确诊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2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中,以胃的隆起性病灶最多(198),其他依次为食道(95例)、十二指肠(23例)和贲门(6例)。病变性质以良性病变为主,共检出平滑肌瘤121例(位于固有肌层83例、黏膜肌层38例),其它依次为恶性肿瘤53例、外压性病变50例(其中胃底20例、脾脏外压14例)、未发现病变23例、异位胰腺20例(胃窦15例)、血管性病变16例、息肉11例、炎症9例、消化道壁增厚8例、囊肿与脂肪瘤各5例、纤维瘤1例。恶性病变及部分良性病变获组织学证实。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贴近病变部位进行扫描,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的性质。对明确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肌瘤的良恶性判断上存在着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内镜中心EUS初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并同时获取病理结果的患者117例,通过EUS与病理结果比对,探讨EU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入组研究患者117例,EUS初诊平滑肌瘤37例、间质瘤3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7例、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0例、十二指肠布氏腺(Brunner)腺瘤3例、胃体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血管瘤1例,胃壁外病变外压7例。EUS检查结果显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及间质瘤居多,表现为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所有病变均通过活检、内镜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获取病理标本。最终EUS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7/117(91.5%),其中10例病例误诊。结论EUS虽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存在一定的误诊,但结合病变声像学特点(回声、起源、大小及有无邻近组织浸润等),仍能很好地评判隆起灶病变性质,规范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20.
小探头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64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mEUS)对卜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6例患者的643个内镜提示上消化道降起病变行mEUS检盘,分析检查结果结果643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胃339个,食管218个,十二指肠69个,贲门17个。检出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307个(位于黏膜肌层115个,黏膜下层8个和固有肌层184个),异位胰腺62个,脂肪瘤25个,囊肿39个,外压性病变89个,黏液腺瘤2个,血管瘤9个,息肉53个。142个病变取得病理诊断,其中126个与mEUS诊断符合。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清楚渺示消化道肇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但对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及良恶性的判断有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