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肉减少症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体检中心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326名40~79岁男性体检者,记录受试者一般情况,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全身、腰椎、髋部BMD(g/cm~2),四肢骨骼肌含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脂肪含量(fat mass,FM)等,计算出相对四肢骨骼肌指数(relative ASM,RASM),通过测量握力方法评价肌力,采用6米步行测试评估受试者的躯体功能,采用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诊断标准综合诊断肌少症。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统计ASM,FM,RASM,肌力等与BMD的相关性,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少症检出率为11.66%,RASM6.07 kg/m~2的中老年男性受试者BMD明显低于RASM≥6.07 kg/m~2受试者。相关分析显示RASM与各部位BMD均成正相关,低骨骼肌含量受试者(RASM6.07 kg/m~2)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增加,是非低骨骼肌含量受试者的3.1倍(OR=3.1,95%CI:3.4~5.8,P=0.013)。肌少症前期(RASM6.07 kg/m~2,无低握力或低步速)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2.9倍(OR=2.9,95%CI:1.4~6.7,P=0.037),肌少症(RASM6.07 kg/m~2,同时合并低握力或低步速之一)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3.2倍(OR=3.2,95%CI:1.7~10.2,P=0.000),严重肌少症(RASM6.07 kg/m~2,同时合并低握力且低步速)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3.6倍(OR=3.6,95%CI:1.9~9.7,P=0.000)。结论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少症与低BMD和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应关注肌少症在防治骨质疏松症及其严重后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老年女性肌少症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找出较适用于天津市老年女性肌少症的评价方法。方法选取天津市老年(60~89岁)女性53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选取605例健康青年(20~29岁)女性作为参照组。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其身体成分,主要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age,BF%)、骨骼肌质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去脂体重(lean body mass,LBM)、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ASM)等。根据相对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RASM)或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分别参照以下标准界定女性肌少症:国际肌少症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IWGS)标准:RASM5. 67 kg/m~2;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标准:RASM 4. 23 kg/m~2;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标准:RASM5. 7 kg/m~2。在上述机构的分级思路基础上提出RASM分级标准:3. 13RASM4. 95 kg/m~2为RASM Ⅰ级,RASM3. 13 kg/m~2为RASMⅡ级;以及SMI分级标准:22. 28SMI32. 53为SMIⅠ级,SMI22. 28为SMIⅡ级。采用ANOVA分析研究组肌肉质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受试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Fisher确切概率法用于分析不同评价方法下肌少症检出率及其增龄趋势的差异性;选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SMI评价方法与国际上各个老年肌少症工作组评价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5种评价方法发现本研究老年女性肌少症检出率为0%~20%。其中,SMIⅠ级评价方法肌少症检出率最高(19. 4%),而RASMⅡ级与EWGSOP评价方法无肌少症患者。SMIⅠ级评价方法显示,老年女性肌少症检出率在60~89岁整个年龄段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Fisher确切概率法:P0. 01),分别为60~64岁14. 74%,65~69岁17. 14%,70~74岁27. 4%,75~79岁30. 43%,80~84岁34. 78%,85~89岁50%。采用ROC曲线评价SMI与其他评价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发现SMI与IWGS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 0. 682,P0. 01;与AWGS的AUC为0. 557,P 0. 05;与RASM的AUC为0. 725,P 0. 05。结论SMI评价方法较适合用于诊断天津市老年女性的肌少症,有利于较早、较准确发现肌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及与骨密度下降的关系。方法 113例65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组)纳入本研究,男性67例,女性46例;同期非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 321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54例,女性667例。所有患者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全身身体组成成分(骨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骨骼肌重量指数(SMI)(肢体骨骼肌重量/身高平方,kg/m2)低于同人种健康成年人1个标准差为1级肌肉减少症(class 1),低于2个标准差为2级肌肉减少症(class 2)。根据以上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量正常组:男性SMI7.01 kg/m2,女性SMI5.42 kg/m2;class 1组:男性SMI 6.09~7.01 kg/m2,女性SMI 4.80~5.42 kg/m2;class2组:男性SMI≤6.08 kg/m2,女性SMI≤4.79 kg/m2。分析不同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检出率。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性别类似年龄人群:骨折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62.6%)与对照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3.0%)与非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24例(52.1%),Class 1级者16例(34.7%),Class 2级者6例(13.0%);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9例(13.4%),Class 1级者16例(23.8%),Class 2级者42例(62.6%),骨骼肌重量指数与BMI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龄非骨折者,男性肌少症检出率高于女性。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骨骼肌重量指数则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应关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社区中老年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肌肉减少症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收集社区中老年人的信息.采用In Body 27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人体骨骼肌质量;使用握力器、4m步速方法评估中老年居民的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了解中老年居民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680例中老年人,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1.86±6.91)岁.中老年人群肌肉减少症总体患病率5.6%,其中男性患病率6.7%,女性患病率5.0%,不同性别间肌少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5,P>0.05).中年人群肌少症患者3例,患病率1.1%;老年人群肌少症患者35例,患病率8.4%.中老年人群肌肉减少症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t=7.059,P<0.001)、步速(t=3.170,P<0.001)、握力(t=5.538,P<0.00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5.476,P<0.001)、蛋白质(t=5.872,P<0.001)、腰臀比(t=2.863,P<0.001)、矿物质均(t=5.399,P<0.001)较非肌肉减少症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减少症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BMI、是否患骨质疏松症是肌肉减少症的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骨质疏松症是肌肉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肌少症患率较低,男性高于女性.建议中老年社区居民应适当增加体质量,尤其是瘦体质量(肌肉质量),以提高自身BMI值从而降低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建议加强营养和运动,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以减少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社区中老年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肌肉减少症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收集社区中老年人的信息。采用In Body 27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人体骨骼肌质量;使用握力器、4 m步速方法评估中老年居民的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了解中老年居民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680例中老年人,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1. 86±6. 91)岁。中老年人群肌肉减少症总体患病率5. 6%,其中男性患病率6. 7%,女性患病率5. 0%,不同性别间肌少症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815,P>0. 05)。中年人群肌少症患者3例,患病率1. 1%;老年人群肌少症患者35例,患病率8. 4%。中老年人群肌肉减少症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t=7. 059,P<0. 001)、步速(t=3. 170,P<0. 001)、握力(t=5. 538,P<0. 00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5. 476,P<0. 001)、蛋白质(t=5. 872,P<0. 001)、腰臀比(t=2. 863,P<0. 001)、矿物质均(t=5. 399,P<0. 001)较非肌肉减少症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肌肉减少症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BMI、是否患骨质疏松症是肌肉减少症的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骨质疏松症是肌肉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肌少症患率较低,男性高于女性。建议中老年社区居民应适当增加体质量,尤其是瘦体质量(肌肉质量),以提高自身BMI值从而降低肌肉减少症的患病率,建议加强营养和运动,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以减少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肌肉质量和力量. 方法 拟接受腹股沟疝手术,年龄在70~90岁的男性住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40~50岁10例男性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进行人体测量、应用生物电阻抗和双能X线扫描的方法测定人体组分、CT扫描腹部和大腿,通过专用软件计算相应肌肉面积. 结果 老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握力和小腿围低于对照组;全身肌肉组织总量结果相近,均低于对照组,肢体骨骼肌指数为7.53±0.78,其中Ⅰ类肌减症(男性<7.01 kg/m2)为22.7%,Ⅱ类(男性<6.08 kg/m2)为0;CT扫描发现老年组腹壁肌肉和大腿肌肉均少于对照组,但竖脊肌结果两组相近,L3骨骼肌指数≤52.4(男性)为70.0%. 结论 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肌肉质量和力量低于成年人,肌减症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苏州市老年人群肌少症相关指标的特征,探讨肌少症的保护因素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3个地区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饮食及运动情况。应用DBA-21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不同部位肌肉质量,用JAMAR握力计测定握力,采用4 m步行测试评估受试者的躯体功能,按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综合诊断肌少症。对肌少症的相关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肌少症检出率为28. 8%,其中男性为30. 4%,女性为27. 9%,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同一年龄段肌少症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肢肌肉量、下肢肌肉量、四肢骨骼肌量、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握力、步速均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肉类(χ2=17. 99,P 0. 01)、鱼类(χ2=8. 13,P0. 05)、蛋类(χ2=13. 56,P0. 01)、奶类(χ2=11. 95,P0. 01)的摄取频率不同,肌少症发生率不等。每周进行有氧运动(χ2=16. 28,P0. 01)、抗阻运动(χ2=15. 86,P0. 01)的不同时长段的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肌少症呈正相关(r=0. 307),而BMI (r=-0. 253)、上臂围(r=-0. 192)、小腿围(r=-0. 280)与肌少症呈负相关,肉类(r=-0. 229)、鱼类(r=-0. 159)、蛋类(r=-0. 201)、奶类(r=-0. 193)摄入频率增加与肌少症呈负相关,有氧运动(r=-0. 226)、抗阻训练(r=-0. 221)时长与肌少症呈负相关(P均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而BMI、膳食中进食肉类、蛋类、奶类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发人群,对其进行运动干预、营养指导有利于延缓进展、改善不良预后。老年人要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充足供应,保持适宜的体质量指数,同时在保证能量摄入充足情况下,可加大富含优质蛋白的动物性膳食的摄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肌少症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126例,以体成分分析仪完成身体测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er。按亚洲肌少症共识,以身高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及握力定义肌少症。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T2DM并发肌少症患者63例(肌少症组),不并发肌少症患者63例(非肌少症组)。比较两组人群一般资料、身体成分、血液学指标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Fer与其余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肌少症组血清Fer较非肌少症组明显升高[214.79 (106.09)μg/L vs. 145.17 (85.04)μ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Fer与病程、全身骨骼肌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ASMI、尿酸呈负相关(r=-0.209、-0.337、-0.392、-0.448、-0.214,P<0.05),与年龄、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糖化血红蛋白、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r=0.181、0.199、0.208、0.201、0.18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体质量指数、高全身骨骼肌质量是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肌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90、0.159,P<0.05),而高血清Fer、高内脏脂肪面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1.021、1.125,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铁蓄积与肌少症指标密切相关,高血清Fer是T2DM并发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肌少症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126例,以体成分分析仪完成身体测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er。按亚洲肌少症共识,以身高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及握力定义肌少症。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T2DM并发肌少症患者63例(肌少症组),不并发肌少症患者63例(非肌少症组)。比较两组人群一般资料、身体成分、血液学指标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Fer与其余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肌少症组血清Fer较非肌少症组明显升高[214.79 (106.09)μg/L vs. 145.17 (85.04)μ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Fer与病程、全身骨骼肌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ASMI、尿酸呈负相关(r=-0.209、-0.337、-0.392、-0.448、-0.214,P0.05),与年龄、腰臀比、体脂百分比、糖化血红蛋白、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r=0.181、0.199、0.208、0.201、0.18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体质量指数、高全身骨骼肌质量是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并发肌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90、0.159,P0.05),而高血清Fer、高内脏脂肪面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1.021、1.125,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铁蓄积与肌少症指标密切相关,高血清Fer是T2DM并发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肌肉减少症是随增龄出现的骨骼肌肌肉质量进行性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及肌肉生理功能减退的综合征,是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肌肉减少症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优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选取2014-12-2018-04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对象的临床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将患者分组为肌少症及非肌少症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理化指标、身体成分及心脏结构及功能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时患肌肉减少症者占26.69%,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5.10%、34.62%,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2)肌少症组平均年龄及吸烟率更高,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浓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5-羟基维生素D、三酰甘油(TG)及血尿酸水平更低。(3)肌少症组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皮下脂肪面积、体脂肪质量及BMI均低于非肌少症组;(4)肌少症组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增大,B型钠尿肽(BNP)水平更高,最大运动功量及Berthel指数评分显著低于非肌少症组(均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更易患肌少症,合并肌少症的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运动耐量更差,更需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肉减少症(肌少症)(sarcopenia,SP)对50岁以上男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 L)的影响。方法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月50岁以上男性退休职工及健康查体人群177例,利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XA)测定其腰椎正位及股骨颈BMD、全身体成分,筛选出肌少症患者和非肌少症者,分析两组人群在BMD、体成分、生活方式及生命质量方面的差异及其相关性,使用欧洲5维量表(EuroQol-5 dimensions,EQ-5D)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果肌少症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80岁以上男性肌少症检出率高达58.33%;肌少症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椎正位及股骨颈BMD、四肢脂肪质量(appendicular fat mass,AFM)均小于非肌少症组。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与年龄呈负相关(r=-0.276,P0.01),与BMI、AFM、腰椎正位及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703、0.323、0.205、0.384,P0.01)。以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作为控制变量的条件下,SMI与股骨颈BMD仍呈正相关(r=0.236,P0.01);肌少症组EQ-5D指数平均水平均低于非肌少症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Q-5D健康描述系统的5个维度中较明显的问题均为疼痛和不舒服项。结论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之间存在相关性,老年男性人群中常并存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50岁以上男性肌少症患者及高危人群应警惕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肌少症是一类以进行性的、广泛性的骨骼肌量和肌力减少以及骨骼肌功能减退为特征,进而导致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综合征。在全球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肌少症的诊断包括3个要素,即肌量减少、肌力减少和肌肉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3.
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和全身性的骨骼肌疾病,会导致肌肉含量加速损失以及躯体功能下降。据报道,在社区中肌少症的总体患病率约为10%,而中国社区中肌少症的患病率约为12%。肌少症与衰老、激素缺乏、慢性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营养不足和缺乏身体活动等因素导致的运动神经元、卫星细胞数量减少和肌肉损失有关。肌少症的诊断是四肢骨骼肌含量减少和力量减弱,伴有或不伴有躯体功能降低。肌少症的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抗阻运动、血流限制性训练和营养补充等,而药物缺乏证据。早期诊断和干预肌少症可减少不良结果的发生。本文从肌少症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少肌症与老年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65岁老年人197例,其中1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7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入选者身高、体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血糖、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四肢骨骼肌质量、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2±3.25)kg vs(19.25±1.41)kg,P=0.000;(5.52±1.37)kg/m~2 vs(7.10±0.85)kg/m~2,P=0.000]。高血压组少肌症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0%vs 47.2%,P=0.001)。男性少肌症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30%vs 38.10%,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少肌症、女性、年龄为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23.32,95%CI:5.349~101.632,P=0.000;OR=19.40,95%CI:4.438~84.794,P=0.000;OR=1.38,95%CI:1.034~1.837,P=0.029)。结论老年高血压与四肢骨骼肌质量密切相关,老年男性更易患少肌症,少肌症是引起高血压的1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肌少症)是1989年由美国医生Irwin Roseberg提出,用以描述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损失。国际上将肌少症定义为随着年龄增加进行性出现的骨骼肌力量、骨骼肌质量及生理功能下降的一种疾病。关于肌少症的诊断方法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国际上公认使用肌力降低作为肌少症评估的首要参数,当发现肌力低下时,可能存在肌少症,如同时存在肌肉数量或质量低下可诊断为肌少症[1]。随着对肌少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肌少症常见于合并1种或者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本综述总结了常见慢性疾病背景下的肌少症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所有种族的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肌肉减少症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征。随着肌肉减少症的进展,体质量不断减少,脂肪含量则不断增加,从而形成少肌性肥胖。少肌性肥胖与NAFLD及其疾病进展有关。既往大多数研究已证实肌肉减少症与NAFLD的正相关关系,但肌肉减少症和NAFLD诊断方法的多样性导致研究结果的解读和应用困难。本文主要综述了少肌性肥胖对NAFLD的影响以及两者并存时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高龄老年人肌少症防治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入选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北京医院营养科的高龄老年人167例根据2014年亚洲少肌症工作组肌少症诊断标准分为肌少症组(46例,27.5%)与非肌少症组(121例),分析不同性别患者身体成分与膳食摄入能量及三大营养素量和比例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与高龄肌少症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高龄非肌少症组比较,高龄肌少症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脂肪量、饮食摄入总能量、蛋白质较低(均P<0.05),年龄及脂肪摄入量较高(均P<0.05);高龄老年人中,女性的左手和右手握力、骨骼肌量、骨骼肌指数、矫正体质指数的骨骼肌量、肌酐、饮食摄入总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低于男性(均P<0.05),体脂百分比高于男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患者肌少症发生与蛋白摄入不足(β=-0.290,OR=0.748,95%CI:0.569~0.984,P<0.05)和脂肪量减少(β=-2.673,OR=0.069,95%CI:0.010~0.488,P<0.05),而内脏脂肪偏多(β=0.739,OR=2.094,95%CI:1.219~3.597,P<0.01)有关。结论高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率较高,与蛋白摄入不足、脂肪分布异常有关。对高龄肌少症患者应及早进行个体化的营养评价及支持。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局部肌肉含量与血清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肌少症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观点和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至2021年在本院治疗的60岁以上男性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50例,按照尿酸水平分组分为Q1、Q2、Q3、Q4组,四分位切点分别为≤320、320-360、361-419、≥420 umol/L,对4组间髋部肌肉、脊柱肌肉占比、血脂等进行比较分析,校正年龄、血脂等混杂因素后,采用偏相关分析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局部肌肉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尿酸水平的的升高,四组髋部肌肉含量无明显差异。脊柱肌肉方面,Q4组明显低于Q1组。在Q4组,髋部肌肉含量与尿酸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39,P=0.006)。脊柱肌肉含量在4组均未表现与尿酸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局部肌肉含量,尤其是髋部肌肉含量的减少。为帮助维持骨骼肌质量以及髋部肌肉含量,建议维持理想的尿酸水平,将尿酸水平控制在420mmol/L以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肌肉减少症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肝硬化住院患者199例,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人体测量、血生物化学检查,根据体成分分析测得的四肢骨骼肌含量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将患者分为肌肉减少症组和无肌肉减少症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筛选影响肌肉减少症发生的因素;随访48个月,比较两组生存、并发症发生情况。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肌肉减少症在肝硬化中的发生率为36.7%,在并发肝性脑病患者中最为多见(62.5%),其次是并发腹/胸水患者(37.6%)。有营养风险者肌肉减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者(P<0.05),即使无营养风险者也有14.8%合并肌肉减少症。肌肉减少症组体质量指数(BMI)、上臂肌围、身体细胞量低于无肌肉减少症组(P<0.05),浮肿指数(ECW/TBW)高于后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MI、并发症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合并肌肉减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随访期间肌肉减少症组病死率高于无肌肉减少症者(P<0.05),反复腹/胸水、肝性脑病、感染的发生率亦明显升高(P<0.05)。结论肌肉减少症是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表现之一,使患者病死率、发生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升高,对临床结局产生不良影响。老年、男性患者、BMI越低、并发肝性脑病,肌肉减少症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肌少症与非乙醇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共计533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以ASM (kg)/身高2(m~2)作为计算公式,以男性7.26 kg/m~2,女性5.45 kg/m~2作为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肌少症组(116例)及非肌少症组(417例),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肌少症组年龄(P 0.01)、性别(P0.00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01)、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 1c)(P 0.01)与非肌少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少症组NAFLD患病率显著低于非肌少症组(39.13%vs.57.83%,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与性别,年龄,HbA 1c及BMI≥25 kg/m~2独立相关(分别为OR=0.128,95%CI:0.073~0.224,P 0.01; OR=1.060,95%CI:1.024~1.097,P0.01; OR=1.137,95%CI:1.004~1.286,P 0.05; OR=0.131,95%CI:0.078~0.222,P 0.01)。多因素回归未显示肌少症与脂肪肝相关。结论女性及BMI≥25 kg/m~2为老年T2DM患者肌少症的保护因素; HbA 1c升高,增龄为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脂肪肝既不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也不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