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郝静  刘武 《国际眼科纵览》2010,34(1):165-168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与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玻璃体内注射酶剂水解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解除玻璃体的牵拉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技术。一些酶剂包括纤溶酶、微小纤溶酶、透明质酸酶、中性蛋白酶、软骨素酶及枯草杆菌蛋白酶,已被用于辅助或代替玻璃体切割术来诱导玻璃体后脱离。本文对有关玻璃体酶溶术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大鼠药物性玻璃体松解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糖尿病大鼠中能否采用药物性玻璃体松解术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方法 实验研究.成年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4周后用视觉电生理、视网膜血管铺片、透射电镜观明确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病4周后将糖尿病大鼠分为4组:A组10只,右眼玻璃体内注射透明质酸酶5 U;B组10只,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0.5 U;C组10只,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0.5 U+透明质酸酶5 U;D组10只,右眼玻璃体注射BSS 2 μl.注射后一周内观察眼部一般情况并检查视觉电生理变化(F-ERG).一周时取各组大鼠视网膜做扫描电镜检查和组织切片,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及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情况.对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大鼠发病4周时已经有视觉电生理的改变,血管铺片显示周细胞的减少(t=6.1,P<0.01);Ops振幅降低、峰时延迟(t=2.8,3.4;P<0.05);透射电镜显示毛细血管周细胞水肿变性.玻璃体腔注射药物一周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A组和D组无PVD发生(0/10);B组发生部分性PVD 6/10,完全性PVD 4/10;C组发生完全性PVD 10/10.视觉电生理检查各组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切片检查未显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结论 STZ诱导糖尿病4周大鼠视网膜已经出现了病理改变,在其玻璃体腔中注射0.5 U的纤溶酶加5 U的透明质酸酶能够稳定地诱发出完全性PVD,而单独使用纤溶酶仅能诱发出部分性PVD,透明质酸酶不能诱发出PVD.各组未见药物对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明显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超微结构研究玻璃体后脱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纤维蛋白溶解酶(以下简称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兔玻璃体腔内注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阐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机制。方法:1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各8、4、4只兔,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纤溶酶1U联合透明质酸酶20U,B组注射纤溶酶1U,C组注射透明质酸酶20U,所有对照眼注射0.1mlBSS液。术后7天摘除眼球做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扫描电镜发现A组赤道后内界膜(ILM)表面较光滑,残留玻璃体皮质大部分位于直径2~15μm的小凹陷上方,其下为Mueller细胞足板。完全性PVDl00%。B组后极部ILM表面较光滑,残留玻璃体皮质较A组多,部分性PVD75%。C组直径l0~30nm的玻璃体胶原纤维网状支架塌陷,在赤道后平行排列于ILM表面,无PVD。所有对照眼无PVD。结论:药物诱发PVD的实质是解除后界膜与内界膜之间分子胶的粘附。诱发PVD的药物应既能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之间的粘连,又能液化玻璃体。纤溶酶1U联合透明质酸酶20U能诱发出完全性PVD。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发生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6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0.1mL。A、B、c组分别注射纤溶酶4、2、1μmol/L;D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E组:透明质酸酶20μmol/L;F组:BSS溶液0.1mL为对照组。7d后免疫胶体金电镜技术检测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抗体分布。另取7只白兔(14只眼)进行纤溶酶活性测定,组1:一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组2:对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μmol/L。结果免疫胶体金电镜检测视网膜内界膜表面LN、FN显示,A、B、C、D组与对照组比较LN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与对照组比较LN数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免疫胶体金电镜结果与LN相似。纤溶酶1μmol/L组在药物注射后1h内维持最大纤溶酶活性,此后酶活性逐渐下降,12h后酶活性消失,D组纤溶酶活性曲线和C组走向基本一致。结论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实质是溶解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LN、FN等分子胶而发生玻璃体后脱离(PVD),透明质酸酶联合纤溶酶可显著提高PVD的效果,提示合理诱发PVD的药物应既能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之间的粘连,又能液化玻璃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PVD).方法 16只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各8、4、4只,均右眼为实验眼,左眼对照.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 U和透明质酸酶20 U,B组纤溶酶1 U,C组透明质酸酶20 U,对照眼均注射BSS液.术后7天内行B超、ERG、扫描及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扫描电镜确诊A组实验眼完全性PVD 100%,B组实验眼部分性PVD 75%,C组实验眼及对照眼无PVD.实验及对照眼ERG振幅无明显下降(P>0.05),透射电镜等检查无眼内毒性.结论纤溶酶1 U联合透明质酸酶20 U兔玻璃体腔内注射能诱导出完全性PVD,且无眼内毒性.  相似文献   

8.
纤溶酶致人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眼用纤溶酶致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的剂量、效果,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死亡后24 h内的尸体眼共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平坦部注入1,2,3 U的纤溶酶以及0.1 ml的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 BSS)作为对照。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电镜进行视网膜内界膜上纤连蛋白(laminin,LN)、层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定量分析;流式细胞仪测定视网膜细胞活性。 结果 注入纤溶酶后,玻璃体胶原与内界膜附着减弱,随纤溶酶注入的增加,效果增强;LN(3 U组,P<0.05)、FN(2 U、3 U组,P<0.05)在内界膜上的含量减少;形态上及细胞存活数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结论 适当剂量的纤溶酶 注入玻璃体腔,可降解FN、LN,促进玻璃体胶原与内界膜的分离,导致PVD,而对视网膜形态及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42-4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大鼠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联合应用的最佳浓度,为下一步进行药物玻璃体溶解术后白内障动物模型的药物剂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6只,右眼均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组实验眼玻璃体内注射纤溶酶0.15 U+透明质酸酶5 U,B组注射纤溶酶0.25 U+透明质酸酶5 U,C组注射纤溶酶0.50 U+透明质酸酶5 U,左眼玻璃体内均注射眼用平衡盐液10 μL.注药前后常规行裂隙灯、直接眼底镜检查观察眼部一般情况,7 d后处死动物并摘取眼球标本做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观察玻璃体视网膜内界膜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情况.结果 各组实验眼裂隙灯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眼内炎症反应.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各组实验眼均有不同程度PVD的发生,其中A组出现部分性PVD占5/6,完全性PVD占1/6;B组出现部分性PVD占1/3,完全性PVD占2/3;C组均出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对照眼均未见PVD发生.A、B、C 3组实验眼出现完全性PVD的总发生率为61.1%(11/18),与3组对照眼(0/18)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C组实验眼出现完全性PVD的发生率为100%(6/6)与A组实验眼16.67%(1/6)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光学显微镜检查各组注射眼均未发现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结论 玻璃体内联合注射0.50 U纤溶酶和5 U透明质酸酶诱导玻璃体液化和完全性PVD发生的效果最好,对眼内组织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展过程、手术治疗和转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PVD可以加重DR的病情,完全PVD可以消除新生血管生长支架,减少玻璃体出血,增加氧气浓度,使玻璃体手术简单化等.副作用小的纤溶酶等药物玻璃体内注射可以诱导PVD,其可改变DR的转归和减少玻璃体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