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结合个体化三维钛网在复合性眼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和眼科联合治疗的陈旧性单侧眶颧骨折伴眼球内陷畸形病例64例,其中25例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术治疗以提高颧骨复位的准确性,术前眼球内陷平均5.71mm;39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术前眼球内陷平均4.96mm。眶重建中,35例采用钛网,12例采用聚乙烯聚合物(Medpor),5例采用羟基磷灰石板(HA),12例采用钛网+Medpor或HA。手术前后进行眼眶CT扫描、冠状和三维骨重建,术后评价颧骨复位和眼球内陷矫正效果。结果:计算机辅助治疗术后颧骨复位的满意率为92%,眼球突度满意率(≤2mm)为82%,轻度眼球内陷率(≤3mm)为17%。传统手术颧骨复位满意率为74%,眼球突度满意率为74%,轻度眼球内陷率(≤3mm)为19%,中度眼球内陷率(≤4mm)为6%。眼球突度满意率,单纯使用钛网为74%,联合材料为83%,Medpor为67%,HA为20%。结论:计算机辅助手术可提高陈旧性眶颧骨折伴眼球内陷畸形的治疗效果;钛网联合Medpor是治疗严重眼球内陷畸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应用基因转染的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眶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研究.体外分离、扩增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将人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通过腺病毒转染的方式导入BMSC,采用RT-PCR、免疫印迹法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基因增强后的BMSC体外增殖特性和成骨能力.将BMP-2基因修饰后的BMSC复合天然珊瑚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2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制造双侧眼眶骨下缘12 mm长的节段性骨缺损,共计48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侧眶骨缺损,行组织工程骨回植修复.A组为以转染BMP-2的自体BMSC构建的组织工程骨,B组为未转染基因的自体BMSC构建的组织工程骨、C组为单纯珊瑚材料,D组为旷置组.分别在手术后4、8、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骨密度分析、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学检测,比较骨缺损修复效果.采用单因素3水平设计定量资料方差分析处理新生骨和正常骨密度之间的差异,并采用LSD法对3个平均值进行两两比较;采用两因素析因设计定量资料方差分析处理新生骨占骨缺损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BMP-2基因修饰后的BMSC能够高表达目的 基因,并且转染后的细胞体外成骨能力明显增强;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能够良好修复自体眶骨缺损,新生骨密度、成骨面积值均显著高于各对照组(F=11.46,F=7180.97;P<0.05).结论 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修复眶骨缺损的能力.(中华眼科杂志,2009,45:66-72)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手术联合Nd:YAG激光治疗眼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眼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14例,其中4例为手术后复发病例.年龄11~44岁;病程10个月~35 a.均采用手术翻瓣联合Nd:YAG激光治疗的方法:先以外科手术翻瓣暴露静脉畸形病灶,术中应用连续Nd:YAG激光照射凝固瘤体病灶,然后切除缩小的瘤体组织,直接缝合创面.对于结膜下瘤体组织可直接照射,但须用棉片保护角膜.结果 14例患者术后无眼睑及眼球运动功能障碍或切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经随访2~4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手术联合Nd:YAG激光治疗眼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畸形具有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为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发生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6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0.1mL。A、B、c组分别注射纤溶酶4、2、1μmol/L;D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E组:透明质酸酶20μmol/L;F组:BSS溶液0.1mL为对照组。7d后免疫胶体金电镜技术检测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抗体分布。另取7只白兔(14只眼)进行纤溶酶活性测定,组1:一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组2:对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μmol/L。结果免疫胶体金电镜检测视网膜内界膜表面LN、FN显示,A、B、C、D组与对照组比较LN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与对照组比较LN数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免疫胶体金电镜结果与LN相似。纤溶酶1μmol/L组在药物注射后1h内维持最大纤溶酶活性,此后酶活性逐渐下降,12h后酶活性消失,D组纤溶酶活性曲线和C组走向基本一致。结论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实质是溶解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LN、FN等分子胶而发生玻璃体后脱离(PVD),透明质酸酶联合纤溶酶可显著提高PVD的效果,提示合理诱发PVD的药物应既能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之间的粘连,又能液化玻璃体。  相似文献   
5.
刘伟  林明  施沃栋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8):1482-1485
目的:分析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的治疗,以及可吸收眶底板在术中的应用,为临床诊治积累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患者55例55眼,骨折部位均为单纯性下壁骨折。所有骨折患者均采用下睑结膜入路,术中还纳嵌顿的眼外肌及眶组织,修剪可吸收眶底板成适当大小并塑形后植入眶内。通过患者术前术后的眼部检查及眼眶CT扫描来评价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的治疗效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术后效果评价指标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通过术后的眼眶CT检查发现骨折都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经手术治疗患者复视、眼球运动受限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手术时间距离受伤时间越早,术后恢复效果越好。同时可吸收眶底板在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修复术中应用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眼眶修复材料。

结论:手术是治疗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的有效方法,受伤后应尽早手术,并且可吸收眶底板是一种较好的眼眶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对体外培养的人虹膜色素上皮(IPE)细胞进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转染,获得高效表达PEDF转基因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构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AAV载体AAV-PEDF,体外培养人IPE,用1×106pfu的AAV-PEDF按感染复数(MO I)为0、2、10和20分别感染体外培养的IPE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转染效率;RT-PCR和W estern b lotting法鉴定PEDF在IPE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AAV-PEDF转染后,IPE细胞生长正常,用荧光显微镜、RT-PCR和W estern b lotting均检测到PEDF表达。在MO I为20时,细胞感染阳性率达64.22%。结论 AAV-PEDF能有效地转染体外培养的IPE细胞并有效表达PEDF。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泪小管断裂的部位、受伤类型对泪小管吻合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8收治的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87例87眼,均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术中置入硅胶泪道引流管,记录术后第3、6mo时泪道冲洗结果评估手术效果,术后3mo拔除引流管。统计致伤类型、远端距和泪道冲洗成功率,分析致伤类型和远端距与成功率的关系。

结果:泪小管断裂患者中,近端组29眼(33%),中间组41眼(47%),远端组17眼(20%)。切割伤致泪小管断裂22眼(25%),其中泪小管断裂位于近端组18眼、中间组2眼、远端组2眼; 钝器击打伤或撞伤致泪小管断裂65眼(75%),其中损伤位于近端组11眼、中间组39眼、远端组15眼。术后6mo,72眼泪道冲洗通畅,其中近端组20眼,中间组36眼,远端组16眼,三组术后解剖复位成功率分别是69%、88%、94%(P=0.047); 切割伤和钝击伤泪道冲洗通畅患者分别为19眼和53眼,解剖复位成功率分别是86%、82%(P=0.605)。

结论:切割伤易造成靠近泪小点的泪小管断裂,钝击伤易造成靠近泪囊或位于泪囊与泪小点中间部位的泪小管断裂。损伤位置靠近泪总管或泪囊的患者术后成功率较高,而钝击伤致近泪小点的泪小管断裂术后较易发生泪道狭窄或阻塞。  相似文献   

8.
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SD大鼠糖尿病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为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用STZ腹腔注射法诱发糖尿病,B组作为正常对照.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在建模后1 d、2 d、3 d、1周、2周、3周、4周连续测定大鼠血糖,在建模当天及建模后1周、2周、3周、4周用电子天平连续测量大鼠体质量,判断糖尿病发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通过临床和实验方法(包括裂隙灯检查,直接、间接眼底镜检查,4周时行组织切片、视网膜血管铺片、透射电镜等方法)检查大鼠眼前后节的病理改变.结果 A组大鼠血糖在注射STZ后1 d达到(33.9±1.7)mm01.L-1,在4周时达到(41.6±4.5)mmol.L-1,而B组始终低于16.7 mmoI.L-1.从建模之后,A组大鼠的体质量与B组相比,增长缓慢,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临床检查,A组1只糖尿病大鼠在4周时发生了白内障,B组大鼠眼前后节没有明显改变.发病4周时,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大鼠视网膜厚度要薄于B组,透射电镜显示A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包括膜盘间隙扩大、排列紊乱、内外核层细胞疏松等,血管铺片显示4周A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数量减少.结论 用STZ方法建立糖尿病模型是有效的,发病4周时糖尿病大鼠已经有较明显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能够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用于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可吸收眶底板在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眼眶骨折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可吸收眶底板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术中充分暴露骨折缺损范围后还纳疝出的眶内组织,根据缺损范围塑形可吸收眶底板,植入眶内并以可吸收螺钉固定。手术前后通过眼部检查和眼眶CT扫描评价可吸收眶底板在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精确性。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CT扫描可见眼眶骨折均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术后1a复查,术前18眼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中1眼好转(6%),17眼治愈(94%);术前30例复视患者中12例好转(40%),18例治愈(60%);术前32眼眼球凹陷患者中10眼好转(31%),22眼治愈(69%);术前40眼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患者中33眼好转(82%),7眼治愈(18%)。本组患者中1眼术前出现下睑内翻、倒睫,术后得以恢复。结论:可吸收眶底板在眶壁骨折修复术中应用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眼眶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