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比较CASIA2与IOL Master 700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和散光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11/12在我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53例232眼。分别采用CASIA2和IOL Master 700测量白内障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的平坦轴角膜曲率(Kf)、陡峭轴角膜曲率(Ks)、平均角膜曲率(Km)、散光度数及轴向(矢量表示法J0和J45)。分析两种仪器测量参数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

结果:CASIA2与IOL Master 700测量角膜后表面J45值无差异(-0.006±0.038D vs -0.005±0.044D,P>0.05),其余参数均有差异(均P<0.05); 两种仪器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屈光力和散光均呈显著正相关(均r/rs>0.7,P<0.001); Bland-Altman分析法显示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及散光一致性较好,后表面及全角膜屈光力一致性较差。

结论:CASIA2与IOL Master 700测量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散光差异性较小,一致性较好,可以互相参考,而测量后表面及全角膜屈光力差异较大,不建议互换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不同年龄段分组评估前角膜散光(ACA)和后角膜散光(PCA)。同时分析各年龄段ACA、PCA之间散光程度、散光轴的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包括381眼。将临床测得的散光数值转换为向量记法,以分析ACA和PCA。在整体人群和四个不同年龄段(5~19, 20~39, 40~59, 和≥60)中评估ACA和PCA之间散光程度、散光轴的关系。使用随机效应线性回归模型评估ACA、PCA散光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5~9岁儿童中,ACA平均散光度最高为3.59D,PCA为0.50D。总体上来说,ACA在1~10.0D,PCA在0~3.5D。在较年轻的分组中(5~19岁),ACA和PCA显著相关(r=0.85, P<0.001)。在60岁以上组中,ACA每增加1D,PCA增加0.04D(95%CI: 0.005, 0.07; P=0.03),增加程度相比其余组最少。

结论:在60岁以上人群中,相比仅仅依靠经验公式,通过ACA数据计算IOL度数,更为谨慎的方法是同时测定后角膜散光度和散光轴。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证实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能有效降低白内障合并中低度数角膜散光患者的角膜散光和高阶像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收集2020-10/2021-07在我院确诊为中低度数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A组(常规135°切口组,30例)和B组(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组,30例),对比术前,术后1、3mo的裸眼视力、散光、散光矢量分解、极向散光值以及角膜中央3mm以内的二阶散光、球差、彗差、三叶草等指标。

结果:A组和B组术后1、3mo的裸眼视力(U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B组术后1、3mo的UCVA均优于A组,但无差异(P>0.05)。A组术后1、3mo的角膜散光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1、3mo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66±0.13、0.61±0.12D,较术前1.38±0.24D明显降低(P<0.05)。B组术后1、3mo CJ0/CJ45与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 A组术后1、3mo CJ0/CJ45与术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1、3mo的极向散光值均较术前低(P<0.05),A组术后1、3mo的极向散光值均较术前升高(P<0.05)。A组和B组术后3mo的HOA均较术前HOA降低(P<0.05),B组术后3mo 平均HOA虽较A组的低,但无差异(P>0.05)。B组术后3mo的彗差较术前和A组低(均P<0.05)。

结论:白内障合并中低度数角膜散光患者中,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与常规切口的术后裸眼视力和HOA无明显差异,然而双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能通过有效降低角膜散光和彗差,提高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应用新型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的Bland-Altman分析。

方法:选取2021-01/12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77例282眼。分别采用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后表面、全角膜的陡峭轴屈光力(Ks)、平坦轴屈光力(Kf)、平均角膜屈光力(Km)、角膜散光、散光轴向。所有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重复性检验、Pearson相关性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

结果: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s、Kf、Km均无差异(P>0.05)。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屈光力Ks、Kf、Km均大于SS-OCT测量值(P<0.05)。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散光度数和轴向均无差异(P>0.05)。所有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88,提示组内重复性较好。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Ks、Kf、Km、散光度数和轴向均呈正相关(P<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以及全角膜的Ks、Kf、Km、散光度数和轴向的一致性较好(P<0.05)。

结论:新型SS-OCT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的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参数具有高度一致性,可适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及角膜散光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王骞  朱俊英  肖燕  陈鹏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18-1619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稳定性。

方法:对21例26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散光、总散光,术后角膜散光及残余散光; 以及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度。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 术后残留散光0.55±0.33D,与术前总散光2.05±0.57D相比明显下降(t=13.574,P<0.05); 与术前预留散光0.47±0.19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05)。术后3mo角膜散光-1.89±0.53D,与术前角膜散光2.01±0.58D相比无差异(t=1.908,P>0.05); 所有26眼的人工晶状体旋转度均<20°,平均旋转为(3.65±2.86)度。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IQ 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手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散光,术后IOL旋转稳定性良好,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邓国华  周栋  徐淑贤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20-1922
目的:探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06/2014-07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38例46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24眼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18例22眼患者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3,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明显高于术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8,2.573,2.782; 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2,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的散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散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1、3.287、2.167,P均<0.05)。远视力研究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有75%的患者不需要配戴眼镜。

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作用,且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视觉治疗,有良好的预测性,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眼科中心收治的64例84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分为散光型IOL组33例42眼和球面IOL组31例42眼,散光IOL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球面IOL组采用常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陡峭轴位上一对角膜缘松解切口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术后3mo的视力分布、角膜散光度、球镜及柱镜指标(曲率、轴向、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散光轴向)的变化情况。

结果: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在术后第3mo复查裸眼视力,与同组术前比较视力均提高(P<0.05),术后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裸眼视力比较,散光型IOL组裸眼视力分布优于球面IOL组(Z=-2.172,P=0.030<0.05)。术后3mo散光型IOL组、球面IOL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与同组患者术前比较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的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较术前均减小(P<0.05),散光轴向较术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3mo散光型IOL组的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值显著低于球面IOL组(P<0.05)。

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群在4.0mm与实测瞳孔直径下全角膜和前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的差异。

方法:横断面研究。检测2019-03-31/05-31于我院就诊的100例受试者在2.0~7.0mm瞳孔直径下全角膜和前角膜总HOA及拟明环境下瞳孔直径,通过数学拟合曲线计算出该直径下全角膜和前角膜的总HOA值(实测HOA),分别比较实测与4.0mm瞳孔直径下HOA(理论HOA)全角膜与前角膜HOA之间的差异。

结果:实测瞳孔直径与年龄呈负相关(r=-0.587,P<0.001)。全角膜和前角膜实测HOA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191,P=0.002; r=-0.181,P=0.004),全角膜理论HOA则与年龄呈正相关(r=0.282,P<0.001)。在40~49、60~69、70~79岁组,全角膜和前角膜实测HOA均小于对应理论HOA(P<0.05)。同样在以上年龄段,实测全角膜HOA显著高于实测前角膜HOA(P<0.05); 在20~29岁理论全角膜HOA显著低于理论前角膜HOA(P=0.006),在60~69岁组,结果则相反(P=0.039)。老年人群(60~69,70~79岁组)中实测全角膜HOA≥0.3μm占比显著低于理论全角膜HOA(χ2=4.300,P=0.038)。

结论:老年人群实测全角膜和前角膜HOA均显著低于对应理论HOA,这与老年人群实际平均瞳孔直径偏小有关。所测前角膜HOA不能完全代替全角膜HOA。以实测全角膜HOA为依据将有更多老年患者在选择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时符合入选条件。  相似文献   


9.
华山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6):1036-1039
目的:iTrace与IOL Master 700和Pentacam HR在白内障术前测量角膜散光的差异性及一致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05/2021-05来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49例181眼。术前使用iTrace、IOL Master 700和Pentacam HR三种仪器测量陡峭轴角膜曲率(Ks)、平坦轴角膜曲率(Kf)、平均角膜曲率(Km)、角膜散光度数(Cyl)、陡峭轴轴位(Axis)。分析三种仪器测量指标的差异性及一致性。

结果:三组仪器间测量Ks、Kf、Km均有差异(F=4.912、3.514、4.873,均P<0.05),Cyl与Axis均无差异(F=0.523、0.128,均P>0.05)。Bland-Altman分析提示iTrace与另两种仪器测量的Ks、Kf一致性较差,Cyl和Axis的一致性好,但Axis差值不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低度散光组(50眼)、中度散光组(34眼)和高度散光组(18眼)的iTrace与另两种仪器的测量值差值均无差异(P>0.05)。

结论:iTrace与IOL Master 700和Pentacam HR在白内障患者术前测量除散光度一致性好外,其余Ks、Kf均有差异性,Axis差值偏大,超过临床可接受范围,尤其是高度散光组。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的测量应选择多种测量仪器,全方位规划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陈果  李霄  郑广瑛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7):1261-1265

目的:比较Pentacam、IOL Master和iTrace三种仪器测量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曲率和散光的测量值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白内障患者68例82眼,术前均接受IOL Master、Pentacam及 iTrace检查,测量患眼平坦轴角膜曲率(K1)、陡峭轴角膜曲率(K2)、角膜散光及轴向,计算平均角膜曲率(Km)、散光矢量 J0和J45,分析三种仪器测量结果的差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

结果:三种仪器测量的K1、K2、Km值均无差异(P>0.05); 三种仪器测量的K1、K2、Km值均呈高度相关(|r|>0.5,P<0.01),IOL Master与Pentacam、IOL Master与iTrace测量的J0、J45值均呈中度相关(0.3<|r|<0.5,P<0.01),Pentacam与iTrace测量的J0、J45值均呈低度相关(0.1<|r|<0.3,P<0.05); Bland-Altman分析法显示三种仪器测得K1、K2、Km、J0、J45一致性差。

结论:Pentacam、IOL Master和iTrace测量角膜曲率及散光之间具有相关性,但一致性差,不可任意替代使用,需根据患者眼部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利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2):378-381
目的:对FS-LASIK术矫正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早期前房深度、前后表面曲率及散光的变化进行观察并与较低散光组对比。方法:选取2016-01/2019-05在我院行飞秒制瓣LASIK手术治疗复合性近视散光且3mo内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设计的散光大小分为两组:A组71例106眼,散光-2.00-5.00D,等效球镜-6.15±1.74D;B组63例106眼,散光-0.25^-1.00D,等效球镜-6.67±1.04D;常规围手术期检查。所有病例按照飞秒制瓣LASIK术式常规操作流程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前后表面曲率及散光。结果:术前和术后1wk,1、3mo两组后表面曲率、散光及前房深度变化无差异(P>0.05)。术后1wk,1、3mo两组前表面曲率无差异(P>0.05)。A组前表面散光术后1wk与1、3mo均有差异(P<0.05),1mo与3mo无差异(P>0.05)。B组前表面散光术后1wk^3mo无差异(P>0.05)。结论:近视合并高度散光行FS-LAISK术后后表面曲率、散光及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前表面曲率在术后1wk^3mo较稳定,但前表面散光数值在术后1wk^3mo时略呈现增加趋势,在术后1~3mo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李利  崔传波  陈立忠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315-2317
目的:对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术)矫正高度散光与低度散光前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变化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取2013-04/2017-01在我院行SMILE术治疗的复合性近视散光的患者共63例88眼,等效球镜为-4.00~-9.00D,根据散光情况分为两组,其中A组柱镜度数为-2.00~-4.00D,B组柱镜度数为-0.25~-1.00 D.常规围手术期检查.所有病例按照SMILE术式常规操作流程完成手术,术后常规抗炎、抗菌药物治疗.随访视力、眼压、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Pentacam)至术后3 mo.观察对比A、B组前后表面曲率、前房深度变化.A、B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B组各时间段之间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后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患者8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边缘Ⅰ级愈合.A、B两组在术前、术后1wk,1、3mo时,后表面曲率及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前表面曲率术后1wk时较术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1wk,1、3 mo时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SMILE术矫正高度散光还是低度散光,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及前房深度均无明显变化,前表面曲率在术后1 wk稳定.  相似文献   

13.
陆士恒  张忆  吕骄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70-1171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做3.0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前散光度数≤1.0D的144例156眼术前、术后3mo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散光的变化。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0mm角膜透明手术切口的术源性散光为0.77±0.53D。患者手术前后的散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变化具有相关性(r=-0.69,P<0.01)。术前角膜散光≤0.25D者术后散光增大,其余组术后散光变小。结论:利用角膜地形图定位手术切口位置,可以改变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散光。对于散光范围在0.37~1.0D的患者更适合3.0mm的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4.
吴华  陈立新  陈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9):1709-1711
目的:比较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04/2015-04期间收治的70例70眼白内障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35眼.研究组患者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黏弹剂下超声乳化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mo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t=0.215,P=0.831;t=-0.352,P=0.726;t=-0.162,P=0.872);两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视力(LogMAR)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裸眼视力及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裸眼视力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具有显著性提高;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具有统计学差异(t=8.489,P<0.01;t=-2.032,P=0.046);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t=8.999,P<0.01;t=-2.167,P=0.034).两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黏弹剂,使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并未增加患者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进一步证明使用超声乳化吸除术配合前房维持器治疗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PA)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8月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174例(190眼),分为角膜前表面散光(an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AA)组:顺规散光组67例(75眼)、逆规散光组77例(80眼)、斜轴散光组32例(35眼)及总AA组174例(190眼);PA组:顺规散光组23例(23眼)、逆规散光组138例(149眼)、斜轴散光组18例(18眼)及总PA组174例(190眼)。术前通过Pentacam测得患者的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水平直径(white-to-white,WTW),通过IOL Master测量患者的眼轴(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Bland-Altman分析模拟角膜散光值(simulated keratometry,SimK)与总角膜散光的差异;线性回归分析AA与PA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其他眼内生物参数与PA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SimK与总角膜散光的散光值及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land-Altman显示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70~0.55 D、-63.4°~70.2°。顺规散光组AA与PA呈弱的正相关(r=0.316,P=0.005);逆规散光组PA与WTW呈弱的负相关(r=-0.214,P=0.015);而AL、CCT、ACD均与PA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逆规性PA与WTW有弱的负相关,而PA与AL、ACD、CCT等参数没有相关性,且数值大小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期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01/2020-0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6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wk,1、3mo进行随访行Pentacam检查,获取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的平坦子午线屈光力、陡峭子午线屈光力、平均屈光力、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等参数值。Spearman秩相关对各眼前节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wk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均较术前变小,在术后1、3mo逐渐趋于术前水平;术后1wk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较术前增大,均在术后3mo趋于稳定。术后1wk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较术前增大,后逐渐降低至术后3mo稳定。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正相关,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角膜总散光术前,术后1wk,3mo与角膜前表面散光相对应时期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散光相关性较小。结论:白内障手术导致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发生在术后3mo内,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可准确评估术前及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及散光的动态变化,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48眼,使其有可比性。 A组患者角膜切口选择右眼在颞上、左眼在鼻上。 B组角膜切口根据曲率检查选择在角膜最大子午线轴向。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A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分别为4.03±0.41、3.72±0.35D,B组分别为2.96±0.38、1.29±0.15D,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散光度均与术前差别不大,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散光轴向均以逆规最为常见,术后1 wk顺规性散光增多,明显多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3mo顺规性散光逐渐减少,逆规性散光逐渐增加,接近术前。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散光轴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最大散光子午线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但是对于远期角膜散光影响不大,而且对患者视力影响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方式制作角膜切口,但是考虑到手术复杂性提高,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