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u Y  Lu P  Jin CL  Lin CK  Wu YY  Sun K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3):169-172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例KLHL4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线状体肌病的病例。患儿女,生后即起病,以"气促、肌力、肌张力低"为主要表现,常规治疗后症状加重,体格检查示四肢肌力低、肌张力低,原始反射均未引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患儿未行肌肉活检。采用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证实患儿存在KLHL4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包括c.932G>T(p.R311L)和c.1487T>A(p.M496K),并且分别来源于父母,其中c.932G>T(p.R311L)为已发现的突变位点,c.1487T>A(p.M496K)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线状体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肌肉疾病,肌纤维中发现线状体是特征性肌肉病理改变。病理及基因诊断是诊断线状体肌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cl-2和Bax在子宫腺肌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腺肌病组织43例(实验组)和正常子宫内膜45例(对照组)中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Bcl-2蛋白在实验组中异位内膜的阳性率要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Bcl-2在对照组中增生期要高于分泌期;在AM中,其原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中Bax的表达要高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AM中增生期和分泌期内膜Bax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cl-2和Bax的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MGA2基因在子宫单多发肌瘤及其相应正常肌壁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旨在探究子宫单多发肌瘤及其相应肌壁是否存在生物分子学水平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单发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组织及其相应正常肌壁组织、46例多发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组织及相应正常肌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MGA2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整体分析,进一步针对不同分组方式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配对t检验分析统计学差异来源。结果:HMGA2在子宫单发肌瘤相较于其正常肌壁中的上调水平明显高于多发肌瘤相较于其正常肌壁(P0.05)。HMGA2在子宫单发肌瘤与多发肌瘤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A2在子宫单发肌瘤肌壁与多发肌瘤肌壁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HMGA2作为一个功能基因,其差异性的调节模式可能影响单、多发肌瘤间在生长直径、个数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腺肌病(AM)患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与S100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AM发病及患者痛经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IHC)法检测AM(腺肌病组,34例)和非子宫腺肌病患者(对照组,18例)的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PGP9.5与S100的表达。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痛经情况。Image Pro Plus(IPP)6.0图像分析软件统计分析阳性染色的积分光密度(IOD)。结果:AM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PGP9.5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34/34)和83%(15/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34/34)与94%(17/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PGP9.5表达的IOD中位数分别为2298.98与17.64,S100表达的IOD中位数分别为5984.72与32.89;AM组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PGP9.5与S100表达的I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两者均与患者痛经显著相关(P0.05)。结论:AM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PGP9.5与S100表达异常增高可能参与AM发病及其痛经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组织中PTTG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b-FGF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凤  尹福波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4):300-303,I0002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PTTG、b-FGF的表达以及在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35例)组织中PTTG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PTTG、b-FGF蛋白的表达水平,CD34标记血管内皮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以非子宫腺肌病患者正常内膜(18例)作为对照。结果PTTG在对照组正常内膜不表达或弱阳性表达,实验组在位内膜中弱阳性表达或阳性表达,异位内膜组织中阳性或强阳性表达(P<0.05);b-FGF在正常内膜、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依次增强(P<0.05),MVD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内膜,异位内膜高于在位内膜(P<0.05);等级相关分析表明,PTTG、b-F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PT-TG、b-FGF和MVD高表达,三者呈正相关,因此推断,PTTG通过激活b-FGF的转录,在子宫腺肌病组织血管生成过程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先证者,男,1+岁,临床诊断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该病发生主要原因是编码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的大片段缺失或突变[1].首先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针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26个外显子(包括3、4、6、8、12、1 3、16、17、19、32、34、41、42、43、44、45、46、47、48、49、50、51、52、60、Pm、pb)进行检测,未见上述外显子缺失.进而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c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法检测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79个外显子,均未见缺失或重复.最终经全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第44号外显子一处移码突变:NM_004006.1:c.6391_6392delCA(p.Gln2131AsnfsX3),而先证者父母的44号外显子同步测序均未见异常,且此突变未见报道.通过寡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SNP)、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www.hapmap,org)和“华大基因千人基因组计划( www.genomics.cn)”中72个中国人样本的数据分析排除多态可能,同时经PDB数据库(www.pdb.org)蛋白功能预测可能造成膜蛋白结构域的改变,因此考虑此突变为新发或生殖腺嵌合造成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诊断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9例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发病前均有呼吸道感染史。临床上以双下肢肌痛为主要表现,8例行走困难,其中5例甚至不敢站立。小腿腓肠肌握痛阳性8例,肌力减低1例。实验室检查9例肌酸激酶(CK)均有不同程度升高(695~18 990.0U/L),其中1 000.0U/L者7例;6例检测血清肌蛋白(MYO)升高4例(116.6~671.0μg/L);病原学检测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5例,疑似病毒感染4例。经治疗9例病情均好转,出院时肌痛消失、活动正常7例。肌痛明显减轻2例。CK降低,其中2例已恢复正常。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引发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的下肢肌痛伴活动受限、腓肠肌握痛阳性,CK和Myo显著升高及经治后病情快速好转,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神经肽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1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研究组)病灶、在位内膜及22例子宫内膜对照组标本中SP及CGRP的表达并比较。结果SP和CGRP的表达主要位于在位内膜腺体和异位内膜腺体及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组在位与异位内膜SP和CG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在位内膜与对照组内膜SP和CG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增殖期和分泌期内膜SP和CG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和CGRP表达强度与疼痛无相关(P〉0.05)。结论SP和CGRP在子宫内膜腺体中有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疼痛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例以转氨酶升高为主的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肉活检及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例7岁3月男性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血标本,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检测致病基因,腓肠肌穿刺活检明确肌肉病变情况。结果患儿肌肉活检电镜结果示肌纤维内大量脂滴沉积。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ETFDH基因存在c.1773_1774del AT p.(Cys592※)无义突变和c.389AT p.(Asp130Val)错义突变,考虑为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父母分别为携带者。结论临床上有转氨酶升高为主伴有心肌酶升高、运动障碍者,应尽早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查,有条件者行腓肠肌肌肉活检术,可以为患儿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早产的病因中10%~30%是感染因素。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早产过程。实验证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妊娠组织合成花生四烯酸增加,合成前列腺素E2,激活子宫肌层,引起子宫收缩,早产。细胞因子基因的多态性亦与早产相关:胎儿携带IL-1B :3953-2和IL-1RN-2、母体或胎儿的TNFA-308(TNFA-2)的多态性、母体TNF-863AA基因型、母体或胎儿携带IL-4-T都会增加早产的风险;而携带IL-10-A基因型与早产无明显相关性。对感染致早产的细胞因子和相关基因的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应用尿道球海绵体肌瓣修补女性复杂尿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尿道球海绵体肌瓣修补女性复杂尿瘘的可行性。方法:经腹经会阴经阴道途径游离膀胱阴道瘘或尿道阴道瘘瘘口,彻底切除瘘口周围疤痕组织,缝合阴道侧瘘口。在大、小阴唇之间作切口,游离尿道球海绵体肌,保护来自后下方的供应血管,离断尿道球海绵体肌的阴蒂端,经小阴唇隧道将该肌置于膀胱(或尿道)侧瘘口及阴道侧瘘口之间,将尿道球海绵体肌蒂端缝合固定于周围器官。结果:应用尿道球绵体肌瓣转移术修补复杂膀胱阴道瘘7例,复杂尿道阴道瘘1例,同时行阴道疤痕切除置模术1例。所有病例术后未再发生阴道漏尿,无尿失禁和尿道狭窄,性生活正常。结论:尿道球绵体肌瓣转移术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是治疗女性复杂尿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联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二代测序(NGS)、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等方法,确诊了1例MLPA结果为阴性而NGS提示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第19外显子部分区域缺失突变导致的DMD先证者,并对该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为突变携带者。提示,DMD家系产前诊断MLPA结果为阴性时需谨慎,多种方法联合的检测及分析可提高DMD基因罕见突变的检出率,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4568例孕妇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突变携带者筛查,并对已明确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了解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变异携带率及SMA产前诊断并分析临床意义。方法:将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法及Sanger测序联合应用,对石家庄市第四医院4568例孕妇进行SMN1缺失/点突变检测,进行携带频率统计;对携带者配偶进行筛查并对双方均为携带者夫妇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1)4568例孕妇共检出SMA患者3例,2例SMN1外显子7纯合缺失,1例患者检测出SMN1外显子杂合缺失,拷贝数"1",该患者同时检出SMN1点突变变异位点p.Q164X,临床诊断为"1+1型"SMA患者,发病率0.066%。(2)126例拷贝数异常携带者(SMN1杂合缺失/转换个体),84例为缺失携带者,含SMN1∶SMN 2=1∶1样本35例,SMN1∶SMN 2=1∶2样本49例。35例转换携带者SMN1转换成SM N 2基因,含SMN1∶SMN 2=1∶3样本32例,SMN1∶SMN 2=1∶4样本3例。7例携带者SMN1∶SMN 2=1∶0。(3)126例携带者配偶中25例同为携带者。(4)应用DHPLC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25例SMA高危胎儿行产前诊断。结果显示3例胎儿SMN1外显子7/8纯合缺失(SMA患者);1例胎儿SMN1外显子7/8杂合缺失(SMA携带者)。余胎儿检测未见SMN1拷贝数异常。Sanger测序1例胎儿携带p.Q164X点突变变异位点,余样本未见SMN异常。结论:本研究检出SMN1变异携带率高于中国南方地区报道,且在北方地区属高携带率地区。DHPLC联合Sanger检测技术可以完成SMA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二者联合应用对于优生优育、有效预防SMA胎儿的出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子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可分为两型:Ⅰ型为雌激素相关型(EEC),主要在子宫内膜增生的基础上发展导致子宫内膜癌,此型占多数,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多在绝经前,高分化,子宫肌层浸润较浅,临床病理分期多为Ⅰ、Ⅱ期,治疗恰当,预后较好,其主要相关基因有K—RAS,pten,β-catenin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Ⅱ型为非雌激素相关型(NEEC),占小部分,与雌激素关系不大,50%复发,主要指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SPC)占子宫内膜癌的10%,具有早转移、高侵袭性等一系列化学行为,5年生存率为30%,此型还包括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和鳞状细胞癌,发病年龄相对较大,多在绝经后,与萎缩性子宫内膜有关,低分化多见,子宫肌层浸润较深,预后差,其主要相关的基因有P53突变,ER阴性与染色体不稳定等。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窝是由皮肤下面的肌肉活动形成的。人体大部分肌肉都由肌腱纤维牢固地附着在骨头上,如胸肌、下肢肌都是这样。面部的表情肌是个例外,他直接附着在面部皮肤上,表情肌收缩的时候,牵动面部皮肤,于是面部出现各种皱纹,产生喜、怒、哀、乐的表情。一笑脸上的两个小酒窝,就是面部皮肤与面部表情肌如郏肌、笑肌相对牵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子宫腺肌症(ADM)和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均以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功能异常为特征.磁共振等影像检查为发现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提供了有力证据,并对ADM的组织学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子宫内膜肌层功能失调综合征”的提出,对正确理解ADM及EMs的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并解释了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与ADM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肌成纤维细胞与胎膜早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