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解婴儿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对抗体应答低下者实施再免疫后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状况,在正定县7个乡选取1997年1月1日~1998年8月31日出生的婴儿,按0、1、6个月程序实施3剂乙肝疫苗免疫,于1999年5月采血检测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3项指标均阴性的90例又接种了1~2剂乙肝疫苗,2剂间隔1个月,分别在每剂接种1个月后采血检测抗-HBs.结果显示再免疫1剂乙肝疫苗后1个月抗-HBs阳转率为85.6%(S/N≥2.1)和65.6%(S/N≥10.0).对再免疫1剂后仍无抗体应答者中的8例又接种了第2剂乙肝疫苗,经1个月检测抗-HBs全部阳转,其中4例抗体S/N值≥10.0;同时对再免疫1剂后抗-HBs弱阳性(S/N值2.1~9.9)者中的15例又接种了第2剂乙肝疫苗,经1个月后检测仅4例抗-HBs S/N值≥10.0,占26.7%.因此,对按3剂标准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失败者再接种疫苗,可以诱导抗-HBs阳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后1~8年免疫效果。方法2005年9~10月在4个试点乡对1997~1999年出生的儿童全部采集血清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免疫后1~8年,抗-HBs阳性(S/N≥2.1)率平均为91.95%,有效抗-HBs阳性(S/N≥10.0)率为75.74%,抗体S/N值几何平均浓度(GMC)为30.14毫国际单位/毫升。总的趋势是抗体阳性率和GMC随免疫年限延长逐渐降低。HBsAg阳性率为0.67%,抗-HBc阳性率为1.39%,未见HBsAg随免疫年限延长而逐渐升高的现象。结论国产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免疫后1~8年抗体持久性下降,但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者再免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按标准免疫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无抗体应答的对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3项指标均为阴性的120例研究对象接种1-3剂乙肝疫苗,2剂间隔1个月,分别在每剂接种1个月后采血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判断抗体应答情况。结果:再免疫1剂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为75.8%(S/N≥2.0)和56.7%,(S/N≥10.0);对再免疫1剂后仍无抗体应答者(29人)又接种第2剂乙肝疫苗,1个月后又有19例抗-HBs阳转,占总数的15.8%;对再免疫2剂后仍无抗体应答者(10人)继续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1个月后又有8例抗-HBs阳转,占总数的6.7%。再免疫3剂后抗体应答率达到98.3%。结论:按标准免疫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无抗体应答者,再免疫可以诱导-HBs阳转,且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徐建荣  叶众  欧阳炎  陈磊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1970-1971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5、10μg/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和20μg/ml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免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523例,采用01、、6免疫程序,用电化学发光法(德国罗氏试剂)检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同时进行儿童抗-HBs的定量检测。结果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0.75%,抗-HBc阳性率为9.68%,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2.22%,抗-HBc阳性率为2.78%,接种20μ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91%,抗-HBc阳性率为2.54%。5μg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高于10、20μg组儿童HBsAg阳性率(P均0.01)。5μg组儿童的抗-HBc阳性率高于10、20μg组儿童抗-HBc阳性率(P均0.01)。10、20μg组儿童的保护率分别为97.39%、97.75%,高于5μg组儿童的保护率(87.35%)(P均0.001)。结论对于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主动免疫时接种10或20μg乙肝疫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种后14年免疫效果考核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观察了正定县吴兴乡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普种后14年的免疫学效果.该乡自1986年开始对所有新生儿结合农村计划免疫,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乙肝疫苗,在1986~1996年用血源乙肝疫苗,1997~1999年用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1986~1996年为87.16%,1997~1999年为93.74%.于1999年普查采血,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抗体(抗-HBs)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与本地免疫前同龄儿童HBsAg阳性率进行比较,计算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1~14岁儿童保护性抗-HBs阳性率为94.74%~10.27%,S/N值几何平均滴度(GMT)为 76.72~5.62,随着免疫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HBsAg在10岁以前无升高趋势,1~14岁儿童的HBsAg总阳性率1.27%,与免疫前同龄儿童的10.5%相比,保护率为87.9%(95%可信限83.18%~93.38%).抗-HBc阳性率为2.26%,与免疫前同龄儿童的35.1%相比,降低了93.56%.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随年龄的增长保护性抗体水平逐年下降,HBsAg阳性率10~14岁开始出现升高趋势,而在10岁以前未见升高趋势,说明免疫后10年间效果良好,无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5ug/ml、10ug/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和20ug/ml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免疫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523例,采用0、1、6免疫程序,用电化学发光法(德国罗氏试剂)检测儿童的HBsAg、抗-HBs、抗-HBc,同时进行儿童抗-HBs的定量检测。结果接种5ug重组乙肝疫苗儿童的HBsAg阳性率为10.75%,抗-HBc阳性率为9.68%;接种10u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2.22%,抗-HBc阳性率为2.78%;接种20u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91%,抗-HBc阳性率为2.54%。5ug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高于10ug、20 ug组儿童HBsAg阳性率(χ2=10.86,P<0.01;χ2=10.64,P<0.01)。5ug组儿童的抗-HBc阳性率高于10ug、20 ug组儿童抗-HBc阳性率(χ2=7.39,P<0.01;χ2=7.21,P<0.01)。10ug组、20ug组儿童的保护率分别为97.39%、97.75%,高于5ug组儿童的保护率(87.35%)(χ2=12.86,P<0.001;χ2=12.19,P<0.001)。结论对于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主动免疫时接种10ug或20 ug乙肝疫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潍坊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2年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菌的免疫效果。方法自1993年起,每年随机抽查〈15岁40-50名乙肝疫苗接种儿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接种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进行免疫前后检测结果分析。结果乙肝疫苗免疫后,儿童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为90.63%,0-15岁儿童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抽样调查〈15儿童11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0%、71.14%、8.15%,未开展接种乙肝疫苗前的1993年抽样调查〈15儿童756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17%、12.98%、10.05%,开展接种前后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24.00,均P〈0.01);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t=4.51;均P〈0.01)。结论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成人免疫前后乙肝抗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疫苗应答效果,为制定移动人群乙肝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随机观察的674名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前后血清中抗-HBs。对检测结果抗-HBs S/N≥2.1mIu/ml的阳性者均强化免疫接种乙肝疫苗1支(5μ/0.5ml);而乙肝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3支。统计方法:χ~2检验、秩和检验、2xC表线性回归分析、用Poisson分布与正态分布法估总体率可信区间。结果①对219例阳性者,强化免疫后产生抗-HBs S/N≥2.1mIu/ml~9.9mIu/ml)平均阳性率由63.01%(56.62%~69.41%)下降至27.40%(21.89%~32.90%);而抗-HBs S/N(≥10mIu/ml)回升至72.6%(66.70%~78.51%)。免疫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5,P<0.01)。②对472例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后,产生抗-HBs S/N≥2.1mIu/ml,平均阳性率为10.81%(8.00%~13.61%),而第三针免疫后达到74.36%(70.43%~78.30%);第三针免疫后,抗-HBs S/N≥10mIu/ml,平均阳性率为29.45%(25.34%~33.56%);无应答率为25.64%(21.70%~29.57%)。抗-HBs S/N≥10mIu/ml的阳性率,随免疫注射次数呈上升趋势(2xC表线性回归分析,χ~2=186.93,P<0.005)。即随年龄增长免疫应答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和比较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采用单纯随机方法,于免疫后1年对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的新生儿进行随访观察,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为5.2%(4/77),抗-HBs阳性率为83.3%(65/78),疫苗保护效果为91.3%;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为0.9%(1/114),抗-HBs阳性率为97.4%(111/114),疫苗保护效果为79.5%.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的血源乙肝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观察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我们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的118名孕妇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单纯疫苗组,按0、1、6个月注射三针乙肝疫苗(5μg);另一组是孕妇临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100IU,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的同时,加注100IUHBIG。全程免疫后7个月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3次随访结果显示,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75.39%,无应答率为6.15%,HBsAg阳性率18.46%,保护率为76.92%;联合免疫组,抗-HBs阳性率为90.57%,无应答率为3.77%,HBsAg阳性率5.66%,保护率为92.92%。提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加强宣传教育,认识乙肝与乙肝疫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大为 《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0):762-763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感染乙型肝炎后 ,不论是临床型感染或者亚临床感染 ,都有部分患者发展成为慢性持续性感染状态 ,包括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有的可演变成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对广大群众加强宣传教育 ,使人们认识乙肝 ,了解乙肝 ,特别是使易感人群认识到接种疫苗预防乙肝的重要性 ,最终达到预防和消灭乙肝的目的 ,是我们卫生防疫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乙型肝炎病毒 (HBV)与乙型肝炎196 3年 ,美国学者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了一种…  相似文献   

12.
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对乙型肝炎发病和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索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对乙型肝炎发病和流行的影响,进一步探索防治策略,控制乙肝的流行态势。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不同的免疫策略对安定区乙型肝炎流行趋势的影响。结果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特别是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免疫策略后,安定区乙型肝炎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感染率及发病率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重点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工作是控制乙肝流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成人乙肝疫苗免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亮  高丽 《现代保健》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VACV)是痘苗的活病毒成分,无意中接触VACV可能导致感染,并能在危险人群(如孕妇、免疫缺陷者、皮肤病患者)中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建议,为处理  相似文献   

15.
治疗性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治疗性乙肝疫苗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60例慢性乙肝病人和HBV携带者,分为3组,A组:HBeAg阳性,ALT在正常值2倍以上的肝炎病人,经抗病毒和保肝治疗至ALT正常后注射治疗性乙肝疫苗(重组蛋白疫苗);B组:抗-HBe阳性者;C组:单纯HBsAg阳性者。ABC3组均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6次,3组均在第9个月时检验HBV血清标志物5项。结果经过6次以上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治疗,A组HBsAg无1例转阴,血清学转换率为46.15%,B组的HBsAg转阴率为42.66%(16/38),c组为66.67%(6/9),总体HBsAg的转阴率达31.67%。结论治疗性乙肝疫苗是一种提高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的生物制品,在乙肝病毒的血清学转换和转阴方面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寻求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策略. 方法应用ELISA及酶法检测268名血液病患者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及肝功能,并对符合乙肝疫苗接种条件的患者分组进行人重组乙肝疫苗接种,所有患者按血液病需要进行治疗、输血. 结果血液病患者存在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26.49%),且在不同的血液病病种间存在差异(χ2检验,P=0.013);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3.77% ,据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输血组与非输血组、接种组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4、P=0.012);血液病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总的阳转率为66.3%,并且70.5%的患者是在接种后1个月即产生抗体,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受接种方式、不同病种、是否输血等多因素影响. 结论血液病患者对乙肝疫苗接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加强接种方案可作为预防血液病患者发生输血后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乙肝疫苗接种无免疫应答儿童复种后抗-HBs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免疫应答儿童复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严格筛选无应答儿童46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人。两组用不同剂量(每剂分别为20ug,5ug)乙肝疫苗,按0、1、6免疫程序进行肌肉接种。完成7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无应答儿童复种20ug组21人产生抗体应答;复种5ug组16人产生抗体应答。无应答儿童复种20ug组抗-HBs阳性率和抗体阳性水平(GMT)均明显高于复种5ug组(P<0.01)。结论无应答儿童复种能起到改善免疫应答。大剂量(20ug)接种好于小剂量(5ug)接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高发地区,乙肝病毒(HBV)的感染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母婴传播是HBV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HepB)被广泛用于阻断围产期HBV母婴传播。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联合免疫的阻断效果要强于单独使用HepB,同时随着流行情况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以及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不同,联合免疫的效果也会有相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有效方法,但目前乙肝疫苗免疫方式较复杂,次数多,漏种率高。而一针缓释乙肝疫苗可以减少接种次数,简化免疫接种方式,提高整体接种覆盖率,易于推广。近年来缓释疫苗是生物制品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着重介绍缓释乙肝疫苗佐剂研究中的HBsAg—PLGA和HBsAg-PELA微球的制备、抗原特征、免疫实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一针加强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为完善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免疫预防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210名24~38月龄儿童,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接种1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对照组接种1剂次甲肝灭活疫苗。免后1个月,采用定量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肝抗体,采用抗-HBs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抗体,评价免疫前后甲、乙肝抗体水平(GMC)和阳性率。并对受试者进行连续3d体温及可能发生的任何临床症状观察和随访,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对照组(甲肝疫苗组)加强免疫1个月后甲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95.20%上升到100.00%,GMC增长倍数达55.74倍。实验组(甲乙联苗组)甲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88.80%上升到98.90%,GMC增长58.35倍。乙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的72.90%上升到97.80%,增长24.90%;GMC由免前的22.20mIU/ml上升到1226.10mIU/ml,增长54.50倍。观察到12例不良反应,均为发热,发生率为5.74%,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建议增加1剂次甲乙联苗加强免疫程序,帮助接种者获得长期的甲肝、乙肝抗体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