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苦参素治疗HBV DNA阳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7例HBV DNA阳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苦参素100ml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患者肝功能、HBVDNA、HBV—M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等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观察组HbeAg、HBV DNA阴转率在治疗结束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素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控制肝硬化活动,逆转其失代偿状态且具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治疗后疾病相关生化指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变化,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关节酸痛、乏力、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单药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分为干扰素治疗组、苦参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联合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HBV DNA、HBeAg阴转率均明显增高,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下降。结论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肝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治疗前后不同时相点血清干扰素(IFN) γ和白细胞介素(IL) 4的水平,以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的关系,以探讨阿德福韦治疗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采集30例阿德福韦治疗前及治疗16周、52周和132周患者的血清,其中完全应答组14例,部分应答组16例;另设健康对照组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FN γ和IL 4水平;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罗氏COBAS AMPLICOR HBV MONITOR检测,下限为103 拷贝/mL,由美国MDS公司北京临床实验室给予检测。结果完全应答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6周,IFN γ水平均显著高于部分应答组(P<0.05)及对照组(P<0.05),部分应答组与对照组之差异无显著性(P>0.05);完全应答组IL 4水平在治疗后逐渐下降,部分应答组变化不大。各组在治疗前,HBV DNA水平与IFN γ及IL 4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在治疗16周,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此时完全应答组IFN γ升高程度显著高于部分应答组(P<0.05);完全应答组IL 4水平逐渐下降,部分应答组下降不明显。结论经阿德福韦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应答有一定程度恢复,其恢复程度与治疗后HBV DNA定量下降幅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扶正化瘀胶囊联合干扰素对乙型肝炎及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为A(扶正化瘀胶囊联合干扰素治疗)、B(单用干扰素治疗)两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BV—DNA、肝纤维化指标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药联用较对照组在HBV.DNA及HBeAg转阴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肝纤维化指标和肝功能指标下降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用干扰素在抗病毒方面无协同增效作用;而在保肝、抗纤维化方面有协同增效作用,可获得更佳抗纤维化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二者的协同作用。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用药组、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每组各40例。联合用药组口服拉米夫定100mg/d,并在治疗的第7个月开始加服干扰素3MU,每周3次;拉米夫定组单用拉米夫定100mg/d,干扰素组单用干扰素3MU。在1个疗程结束时分别评价三组的治疗效果,并在每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结果治疗结束后,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2.5%(37/40)、90.0%(36/40)、70.0%(28/40)和67.5%(27/40),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随访结束后,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和综合应答情况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3):238-240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转阴后的患者血浆乙肝病毒DNA存在的时间及临床意义。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浙江省浦江县中医院诊治的64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仍为阳性的患者进行检测,观察HBsAg转阴后HBV DNA存在于血清中的时间;同时检测每例患者肝功,观察患者HBV DNA转阴前后肝功能的变化,以及HBV DNA转阴时间与患者肝功能的关系。64例患者在2~168周内先后出现HBV DNA转阴,HBV DNA转阴率100%;其转阴中位时间为26周。两组患者HBV DNA转阴后肝功能均有改善(P0.05)。对比HBV DNA转阴时间较短组(A组)与较长组(B组)肝功能改善情况,A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前后对比,其t值分别为:2.47,3.97,3.56;B组TBIL、ALT、AST前后对比,其t值分别为:2.65,4.32,3.71,A组明显较B组改善更大(P0.05)。乙肝患者HBsAg转阴后HBV DNA可在血清中存在数周至数年,HBV DNA的转阴方可认为乙肝治愈,HBV DNA转阴后肝功可明显改善,且HBV DNA的转阴时间与患者病程相关,并对患者肝功及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78例,其中对照组36例,给予护肝、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42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德福韦10 mg,每日1次,2组病例均在治疗12月后观察肝功能、HbeAg、HBV DNA、Child-Pugh评分等。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生化学指标改善、HbeAg阴转、HBV DNA水平下降及Child—pugh分级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德福韦具有较强的抑制HBV DNA复制的作用,通过抑制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能使乙肝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及肝脏生化指标改善,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康宁胶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康宁胶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HB患者分为康宁胶囊组、拉米夫定两药联合组共三组,治疗后6、12个月时,分别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HBV病毒指标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联合组治疗6、12个月时ALT、AST复常率分别为80.0%、87.5%和77.5%、87.5%,显著高于单药组;治疗6个月时,三组HA、LN、PIIIP、IV-C等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下降,联用组下降更明显;治疗12个月时,联用组HBeAg转阴率、HBeAg/HBeAb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2.5%、30.0%、82.5%,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单药组。结论康宁胶囊联用拉米夫定治疗,可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抗病毒的应答率和肝功能改善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赫鹏 《中国保健》2008,16(14):633-634
目的:观察干扰素α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了干扰素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55例同病患者仅接受拉米夫定(对照组),治疗前后测试肝功能和病毒复制指标.结果:治疗组中有50例(84.76%)发生了治疗应答,其中完全应答27例,部分应答14例,无应答9例.对照组中有39例(69.09%)发生了治疗应答,其中完全应答11例,部分应答18例,无应答10例(χ2=6.037,P<0.0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和AST、HBV-DNA和HbeAg浓度无明显区别(P均<0.05),治疗后ALT和AST、HBV-DNA和HbeAg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同时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检测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期结果(P均<0.05~0.01).结论:干扰素α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准确地定量检测血清、唾液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数量和免疫指标,进而全面评估唾液乙肝DNA在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FQ-PCR法检测20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中HBVDNA的含量。结果:(1)经FQ-PCR检测,200份标本中血清HBVDNA含量>103copies/ml的有180例(90%),相应的唾液中HBVDNA含量>103copies/ml的有145例(72.5%),同时病毒含量>105copies/ml标本中血清168例(84.0%),唾液98例(49.0%),血清HBVDNA与唾液HBVDNA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79,P<0.001)。(2)在不同的血清免疫指标组合中乙肝病毒含量也不相同,在HBeAg( )组与HBeAg(-)组中,血清与唾液的病毒含量与阳性率均存在HBeAg( )组明显高于HBeAg(-)组,在HBeAg( )组中血清、唾液HBVDNA平均水平分别为7.13、5.01 logcopies/ml。血清、唾液病毒含量在两组不同免疫组合中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乙型肝炎患者除了血清外,唾液中也存在具有感染性的高病毒载量HBVDNA,可能成为传染源之一。(2)唾液中定量检测HBVDNA与血液中HBVDNA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HBVDNA在体内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DNA含量与慢性肝病临床病程和乙肝标志物的关系及其在治疗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agMan荧光标记探针技术检测113例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含量。结果:以慢性乙肝轻型HBV-DNA含量最高,随肝损害加重,HBV-DNA含量逐渐下降,血清HBV,DNA含量在HBeAg阳性组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而与ALT,AST及肝硬化不同Child分级无相关性,治疗前HBV-DNA含量低者疗效好,且不同疗效HBV-DNA含量变化不同。结论: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对了解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情况和临床病程的关系及治疗评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拉米夫定(LAM)单药治疗发生应答不佳及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初始联合治疗的差异.方法 选择LAM治疗24周后应答不佳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的CHB患者各20例,分为A组和B组,初始联合治疗CHB患者20例为C组.三组均给予LAM( 100 mg/d)联合ADV( 10 mg/d)...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HBV DNA以及HBeAg。探讨LHBs与HBV DNA的关系。研究LHBs反映HBV复制情况的可靠性。揭示HBeAg阴性乙肝患者检测HBeAg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LHBs和HBeAg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171份乙肝患者HBV DNA、LHBs的检测结果显示:LHBs的检测结果与HBV DNA的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LHBs的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LHBs含量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17。结论LHBs能够反映出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血清中的LHBs与HBV 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反映HBeAg阴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情况的新的血清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频率及MDSCs与肝功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0例CHB患者作为CHB患者组,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的1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HB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DSCs的频率,对两组MDSCs频率的差异进行了组间t检验比较分析。分别用干化学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两组HBV-DNA载量进行检测。Spearman相关分析MDSCs与HBV-DNA载量、ALT和AST的相关性。 结果CHB患者组的MDSCs频率(2.347%)高于健康对照组(0.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HB患者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的MDSCs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CHB患者MDSCs频率与ALT、AST呈负相关(r=-0.319、r=-0.214,均P<0.05),但MDSCs频率与HBV-DNA载量无相关性(r=-0.154,P=0.742)。 结论CHB患者组MDSCs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ALT、AST呈负相关,提示MDSCs在CHB患者外周血中募集增多,可能与CHB感染的慢性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M)定量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乙肝患者血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ECLIA)检测HBV-M含量,并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DNA含量与HBeAg、HBeAb成正相关(r=0.537,r=0.531),与HBsAg成负相关(r=-0.456),与HBcAb无相关关系。乙肝患者在HBV-DNA不同含量分组(〈103、103、104、105、≥106)中,随着HBV-DNA含量增加,HBsAg+/HBeAg+/HBcAb+(大三阳)患者HBsAg含量减少,HBeAg含量升高,当HBV-DNA〉104时,HBeAg随着HBV-DNA增加而高水平维持,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HBsAg+/HBeAb+/HBcAb+(小三阳)患者HB-sAg含量在同组间均比大三阳患者高,HBeAb含量变化与大三阳患者HBeAg变化相同。结论 HBV-DNA与HBeAg、HBeAb、HBsAg具有一定相关性,HBV-M定量检查可指示病人传染性强弱,但尚不是最可靠的指标,同时联合检测HBV-M和HBV-DNA可以对病情跟踪监测,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AHB)临床特征和病毒标志物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的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比较2005-2009年同期住院的105例AHB患者和102例CHB急性发作息者的肝功能、乙型肝炎三系和HBV DNA定量变化,总结AHB动态变化规律及区别于CHB急性发作的鉴别指标.结果 AHB组入院时一般情况、ALT、TBil、HBsAg、HBeAg、HBV DNA水平与CH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HB组抗-HBc-Igm滴度为(26.34±3.74)S/CO,明显高于CHB组的(14.46±3.10)S/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HB组ALT、TBil下降值分别达(1540.50±225.54)IU/L、(103.60±46.48)μmol/L,明显高于CHB组;AHB组HBsAg、HbeAg、HBeAg、HBV DNA分别下降(2558.46±644.26)IU/mL、(285.20±66.20)S/CO、(4.53±1.42)log10拷贝/mL,均明显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HBc-IgM滴度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B患者入院时,19.04%的患者HBV DNA已经阴转.AHB患者HBsAg和HBeAg阴转迅速,随防结束时,AHB患者90.47%出现HBsAg血清转换;94.24%出现HBeAg血清转换;ALT下降快速但其复常明显较病毒清除慢.结论 入院时AHB和CHB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基本相似,但经治疗后AHB组的肝功能恢复明显较CHB组快.抗-HBc-IgM持续强阳性(≥20 S/CO)、病毒标志物的快速下降和早期阴转或血清转换、ALT≥20×ULN且快速下降和复常缓慢是AHB区别CHB急性发作的主要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194例CHB患者分为合并NAFLD组(A组,73例)和未合并NAFLD组(B组,121例),均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1次/d)治疗5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AST、ALT指标均显著下降,且B组下降幅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和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LN、PCⅢ、CIV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组下降幅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NAFLD影响CHB患者肝功能恢复和肝纤维化进展,也降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水飞蓟宾联合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CHB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替诺福韦治疗,观察组采用水飞蓟宾联合替诺福韦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相关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肝硬度值(LS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血清HBV DNA定量、AFP、LS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BsAg、HBeAg、HBeAb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vs.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飞蓟宾联合替诺福韦治疗CHB肝纤维化可有效改善患者相关肝功能指标,降低其肝脏硬度,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下树突状细胞(DCs)的免疫功能。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1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阳性及10例血清HBV DNA阴性患者外周血来源DCs内的HBV DNA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HBV滴度时DCs分泌白细胞介素(IL)-12的功能,同时收集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例作对照。结果 12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中有7例DCs内可检测到HBV DNA,检出率为58.33%。血清HBV DNA阳性组DCs培养上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血清HBV DNA阴性组及对照组(均P0.01);而IL-12的表达水平在DCs HBV DNA阳性组明显低于DCs HBV DNA阴性组及对照组(均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Cs亦能受到HBV的感染,感染了HBV的DCs,其IL-12分泌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