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昌市城市青少年校园欺凌、抑郁现状,分析不同欺凌角色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为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及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南昌市主城区抽取4所中学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匿名自填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青少年一般情况、欺凌行为和抑郁状况等。结果 2 211名南昌市城市青少年中涉及校园欺凌行为占24.5%,其中16.5%为被欺凌者,2.9%为欺凌者,5.1%既是欺凌者也是被欺凌者。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未涉及校园欺凌者,被欺凌者(OR=1.806,95%CI:1.097~2.973)、欺凌-被欺凌者(OR=2.864,95%CI:2.217~3.699)抑郁症状的检出风险更高。结论南昌市城市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被欺凌者、欺凌-被欺凌者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更大,社会应重视青少年校园欺凌高危群体的关怀和支持,加强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的关系, 为青少年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7年3—10月, 在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 336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校园欺凌角色, 自我意识评价量表(SCS)评估自我意识水平。  结果  青少年卷入校园欺凌检出率为18.9%(819名), 其中单纯欺凌者86名(2.0%), 单纯被欺凌者369名(8.5%), 欺凌-被欺凌者364人(8.4%)。校园欺凌不同角色青少年的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5, 2.90, P值均 < 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 欺凌-被欺凌者的公我意识得分高于未卷入者, 私我意识得分低于未卷入者(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 私我意识与欺凌-被欺凌角色呈负相关(OR=0.93, 95%CI=0.91~0.96), 公我意识与欺凌-被欺凌角色呈正相关(OR=1.08, 95%CI=1.06~1.11)。  结论  自我意识与青少年校园欺凌不同角色有关, 较高的公我意识和较低的私我意识是青少年成为欺凌-被欺凌角色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汉族、彝族、藏族青少年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 探讨不同欺凌角色、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新观点。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于2020年4—11月在四川省苍溪县、甘洛县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6所中小学中招募3 115名中小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园欺凌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881名(28.3%)中小学生在过去6个月中经历过校园欺凌, 892名(28.6%)检出抑郁症状。汉族、彝族、藏族的校园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0.5%, 46.4%和23.8%, 其中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5.3%, 25.0%和11.8%, 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3%, 5.7%和6.7%, 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9%, 5.7%和5.4%;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0.4%, 37.9%和36.5%。调整年龄、年级、民族、吸烟、饮酒变量后, 被欺凌者(AOR=1.98, 95%CI=1.61~2.45)、欺凌者(AOR=2.63, 95%CI=1.81~3.82)和欺凌-被欺凌者(AOR=3.33, 95%CI=2.44~4.54)的抑郁风险高于无校园欺凌经历者(P值均 < 0.01), 且抑郁风险随着欺凌频率增加而增大。  结论  西部地区彝族和藏族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均高于汉族, 参与校园欺凌、高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干预措施中应加强对各类欺凌角色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青少年校园欺凌受害经历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关系,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3-4月抽取上海市金山区1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共3 777名学生进行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42.6%的青少年报告过去30 d内有过校园欺凌受害经历;不同学段青少年校园欺凌受害经历呈现不同特点,小学生易遭受躯体欺凌,高中生易遭受言语欺凌及情感欺凌;偶尔或经常遭遇欺凌经历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包括有时或经常感到孤独(OR=3.71,95%CI=3.14~4.39)、有时或经常失眠(OR=2.46,95%CI=2.06~2.93)、自残行为(OR=2.61,95%CI=2.14~3.19)、离家出走(意念/计划/行动)(OR=3.10,95%CI=2.63~3.65)以及自杀(意念/计划/行动)(OR=3.19,95%CI=2.63~3.87).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青少年遭遇欺凌的现状不容乐观,并与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有密切关联.应针对青少年不同阶段特点开展综合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了解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寄宿中学生欺凌及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阳市抽取10所学校2823名学生,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焦虑相关维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7.9%,其中寄宿中学生的报告率(38.9%)高于非寄宿中学生(37.1%),且寄宿中学生焦虑症状报告率(42.9%)高于非寄宿中学生(27.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寄宿还是非寄宿中学生,与未参与者相比,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症状(寄宿生OR值分别为2.30,6.04,非寄宿生OR值分别为1.94,4.23,P值均<0.05).结论 寄宿与非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不同角色与焦虑症状间存在关联,寄宿中学生的欺凌-受欺凌者产生焦虑症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南省中学生发生校园欺凌现况及经历欺凌中不同角色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4—7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省32所学校的8 699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中学生占比为19.3%,其中,单纯受欺凌者占比为13.7%,单纯欺凌者占比为1.9%,欺凌–受欺凌者占比为3.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经常玩暴力游戏、无学校安全感是三者共同的危险因素。相对于内向型性格,中间型性格的中学生成为单纯受欺凌者与欺凌–受欺凌者的风险分别约为0.82、0.54倍。相较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OR=1.674,95%CI=1.041~2.693)和再婚/寄养家庭(OR=1.968,95%CI=1.291~2.998)里成长的中学生成为欺凌–受欺凌者的风险均增加。结论湖南省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中,单纯受欺凌者、单纯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应考虑不同角色特征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不良心理健康结局的关联.方法 2019年4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民乐县的3所中小学校1575名在校学生,调查其遭受校园欺凌行为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有83名学生自报在过去的2个月内遭受过欺凌(每月2~3次及以上),校园欺凌发生率为5.27%,不同性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5,P=0.19);欺凌发生率小学生(9.77%)>初中生(4.63%)>高中生(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15,P<0.01).被欺凌的青少年中不良心理的发生率高,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是26.51%、22.89%、14.46%,而一般青少年的发生率仅为7.77%、6.57%、7.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4.51、30.47、4.33,P值均<0.05).按性别分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女生中被欺凌是抑郁(OR=8.61)、焦虑(OR=4.71)和自杀(OR=3.30)的危险因素,而在男生中并未发现该关联.结论 校园欺凌发生率小学>初中>高中,且被欺凌青少年不良心理发生率高,应尽早开展干预,并重点关注校园欺凌行为对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学生欺凌参与和烟酒使用的流行状况,探究校园欺凌参与对烟酒使用的影响。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三个地级市共抽取7 831名中学生,采用自制《中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收集中学生校园欺凌参与状况和烟酒使用的相关信息。结果 河南省中学生吸烟率2.1%,饮酒率24.2%。参与校园欺凌率35.9%,其中24.5%的中学生为仅受欺凌者,1.0%的中学生为仅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占比10.4%。与未参与校园欺凌者相比,中学生中仅欺凌者(OR=3.58)、欺凌-受欺凌者(OR=1.81)更容易产生吸烟行为;中学生中仅受欺凌者(OR=2.41)、仅欺凌者(OR=2.72)、欺凌-受欺凌者(OR=3.88)更容易产生饮酒行为(P值均<0.01)。总体上看,仅欺凌者吸烟风险最大,欺凌-受欺凌者饮酒的风险最大。结论 河南省校园欺凌参与是影响中学生烟酒使用的重要因素,应采取防治欺凌参与和烟酒使用的综合措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康利  张福艳  范晖 《现代预防医学》2022,(14):2574-2578
目的 了解青少年超重肥胖及校园欺凌对抑郁的联合作用,为防控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证据。方法 2020年于自贡市进行一次横断面调查,共调查三个区两个县的11所中学。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抑郁、校园欺凌等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使用多重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在控制协变量后分析超重肥胖与校园欺凌的联合作用与抑郁的关系。结果 3 022名青少年(51.8%男性;平均年龄14.5岁)纳入本研究,超重肥胖率为17.3%,校园欺凌率为20.2%,抑郁平均得分为11.8,抑郁倾向占比25.6%。超重肥胖青少年相对于体重正常青少年其受到校园欺凌的可能性更高(23.3% vs 19.5%,P = 0.046)。相对于无超重肥胖且未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无超重肥胖但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和超重肥胖且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抑郁得分更高(β = 3.88,P<0.001; β = 5.04,P<0.001)、抑郁倾向更明显(OR = 2.37,95%CI:1.88~2.98,P<0.001;OR = 3.11,95%CI:2.07~4.65,P<0.001);超重肥胖但未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的抑郁得分和抑郁倾向无差异。无超重肥胖且未受到校园欺凌、超重肥胖但未受到校园欺凌、无超重肥胖但受到校园欺凌、超重肥胖且受到校园欺凌四组抑郁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OR = 1.49,95%CI:1.35~1.63,P<0.001)。结论 需关注超重肥胖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现象,以预防其出现抑郁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35 364名在校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并对遭受校园欺凌、睡眠时间等信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并采用相乘和相加作用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29%。在调整性别、居住地区、学段、家庭结构类型、吸烟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校园欺凌、睡眠不足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其OR(95%CI)值分别为3.34(3.14~3.55)和1.48(1.37~1.6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对抑郁症状无相乘交互作用(OR=1.17,95%CI=0.98~1.39,P>0.05),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OR=4.84,95%CI=4.36~5.37,P < 0.05),交互作用的超额相对危险度为1.50(1.39~1.59),归因比为0.31(0.26~0.36),交互作用指数为1.64(1.47~1.89)。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预防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