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汉族、彝族、藏族青少年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 探讨不同欺凌角色、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新观点。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于2020年4—11月在四川省苍溪县、甘洛县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6所中小学中招募3 115名中小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园欺凌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881名(28.3%)中小学生在过去6个月中经历过校园欺凌, 892名(28.6%)检出抑郁症状。汉族、彝族、藏族的校园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0.5%, 46.4%和23.8%, 其中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5.3%, 25.0%和11.8%, 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3%, 5.7%和6.7%, 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9%, 5.7%和5.4%;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0.4%, 37.9%和36.5%。调整年龄、年级、民族、吸烟、饮酒变量后, 被欺凌者(AOR=1.98, 95%CI=1.61~2.45)、欺凌者(AOR=2.63, 95%CI=1.81~3.82)和欺凌-被欺凌者(AOR=3.33, 95%CI=2.44~4.54)的抑郁风险高于无校园欺凌经历者(P值均 < 0.01), 且抑郁风险随着欺凌频率增加而增大。  结论  西部地区彝族和藏族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均高于汉族, 参与校园欺凌、高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干预措施中应加强对各类欺凌角色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急性应激反应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的关系, 为制定减少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皖南(宣城市)和皖北(淮北市)2所普通初级中学2 219名学生, 调查遭受欺凌和欺凌他人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发生情况, 并自我回顾性评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社交隔离)期间急性应激反应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探讨中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不同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同伴欺凌行为的关联。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中学生同伴欺凌行为报告率为65.8%, 遭受他人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63.8%和27.1%;遭受他人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54.8%), 对他人网络欺凌报告率最低(4.6%)。疫情期间中学生急性应激反应得分为(6.50±1.67)分。除躯体欺凌他人外, 其他类型欺凌他人与遭受他人欺凌行为报告率在高水平应激反应组均最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OR=1.38)、关系欺凌(OR=2.28)、躯体欺凌(OR=1.87)和网络欺凌(OR=2.30)风险增加相关, 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中学生言语(OR=1.80)、关系(OR=1.99)、躯体(OR=1.76)和网络(OR=2.32)欺凌他人的风险均高于低水平急性应激反应组(P值均 < 0.05)。  结论  中学生高水平急性应激反应与不同类型同伴欺凌行为之间均存在关联, 且与网络欺凌的关联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武陵山区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校园欺凌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2年10—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陵山区6所高校3 042名大学生,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大学版)对危害健康行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偏食、无安全感、打架、孤独、抑郁、失眠、伤心欲绝、自杀意念、吸烟、饮酒、游戏成瘾、网络成瘾行为12种危害健康行为的潜在类别,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别与校园欺凌的关联。结果 武陵山区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分为类别1低风险组(44.2%)、类别2综合高危组(5.4%)、类别3情绪障碍组(50.4%)。不同性别、学科的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分布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44,11.69,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校园欺凌与类别3情绪障碍组的发生正性相关(OR=1.88,P<0.01)。结论 武陵山区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呈现类别分布,且各类别与校园欺凌关联不同。高校应重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青少年自我意识与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3-10月,在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 336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调查校园欺凌角色,自我意识评价量表(SCS)评估自我意识水平.结果 青少年卷入校园欺凌检出率为18.9...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省中学生受欺凌、抑郁状况及其相关性,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西省3个地级市和3个县的5 974名中学生校园受欺凌及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江西省中学生校园受欺凌报告率为4. 1%,初中生(5. 8%)高于普通高中生(2. 8%)和职业高中生(1. 7%),男生(5. 3%)高于女生(2. 8%),郊县(6. 0%)高于城区(3.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 37,23. 15,28. 16,P值均<0. 01)。江西省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 2%,职业高中生(31. 1%)和普通高中生(30. 6%)高于初中生(25. 6%),女生(30. 7%)高于男生(25. 9%),郊县(31. 7%)高于城区(26.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 30,16. 81,20. 47,P值均<0. 01)。在家庭结构方面,均呈现出家庭功能越完善,受欺凌报告率和抑郁症状检出率越低的趋势(χ2值分别为25. 55...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及其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控与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19个中低收入国家2009-2015年全球校园健康调查,共22963名13~ 17岁中学生.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与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关系,为防范校园欺凌现象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使用校园欺凌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阜阳等地区初一至高三年级1 826名学生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1.40%,其中欺凌别人报告率为14.46%,被欺凌报告率为39.59%,欺凌他人同时受到他人欺凌报告率为1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矫正模型显示,与母亲关系一般和中学生校园欺凌存在正相关(OR=1.76,95%CI=1.22~2.53),与父亲关系一般(OR=1.89,95%CI=1.47~2.43)、重组家庭(OR=2.28,95%CI=1.22~4.29)和中学生校园被欺凌存在正相关,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差(OR=1.52,95%CI=1.06~2.17;OR=3.15,95%CI=1.79~5.57)与欺凌—被欺凌者存在正相关,惩罚打骂型家庭教育方式与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均存在正相关(OR=1.45,95%CI=1.10~1.90;OR=1.82,95%CI=1....  相似文献   

8.
探索童年期同伴躯体暴力受害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进一步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在北京及河南的2所高等职业院校抽取1 34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29.43%报告在小学或初中有过下列1项或以上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经历:被同学徒手打(24.31%)、被同学用书本/文具打(16.38%)和被同学用木棍或其他物品打(5.86%);男生报告率高于女生(43.22%,17.20%).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3.39)、16岁前多数时间缺少父母双亲共同陪伴(OR=1.38)、家庭贫困(OR=1.45)是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的危险因素.校正一般人口学因素后,中小学有同伴躯体暴力受害经历的儿童相对于没有该经历的儿童,在调查前12个月内忧郁或无望(OR=2.23)、自杀意念(OR=3.84)、自杀计划(OR=3.59)、醉酒(OR=1.38)、打架斗殴(OR=1.93)、调查前30 d内吸烟(OR=1.56)、饮酒(OR=1.42)、不健康减重行为(OR=2.62~2.85)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 中小学同伴躯体暴力受害是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该提高校园暴力对受害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认识,重视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移居时间的生态移民青少年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为促进西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CBCL)、《我的班级》问卷(MCI)、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宁夏地区2 653名6~16岁生态移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长期移民组男生社交问题和违纪问题(t值分别为-2.151,-1.983,P值均<0.05)和女生躯体主诉和违纪问题(t值分别为-2.680,-2.605,P值均<0.05)均低于短期移民组.男生长期移民组亲密度、成功性、组织性得分高于短期移民组(t值分别为2.340,2.688,2.069,P值均<0.05),矛盾性、知识性得分低于短期移民组(t值分别为-2.309,-2.158,P值均<0.05).女生长期移民组亲密度得分高于、组织性得分低于短期移民组(t值分别为1.975,-2.213,P值均<0.05).男生长期移民组纪律与秩序得分高于短期移民组(t=3.223,P<0.01);女生长期移民组纪律与秩序得分高于短期移民组(t=2.217,P<0.05),且其师生关系得分显著高于短期移民组(t=3.330,P<0.0l).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长期移民组男生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矛盾性(β=0.307,P<0.01),影响短期移民组男生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组织性、矛盾性、情感表达、知识性(β值分别为-0.213,-0.206,0.161,-0.119,-0.111,P值均<0.05)和班级环境的同学关系(β=-0.l08,P<0.05);影响长期移民组女生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β=-0.275,P<0.01)和班级环境的学习负担(β=0.259,P<0.01),影响短期移民组女生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是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β值分别为-0.210,0.171,0.099,P值均<0.05)和班级环境的师生关系(β=-0.136,P<0.01).结论 长期移民组行为问题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均分较短期移民组呈下降趋势.随着迁移时间的推移,生态移民青少年对移居环境逐渐适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不同类型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9月(T1)和2020年9月(T2)对安徽省淮北市1 687名青少年队列随访数据,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  T2时遭受欺凌行为(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T1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0, 8.61, 7.24, 3.76, 8.29, P值均 < 0.01)。两个时期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 T1时期的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均能正向预测T2时期的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0.06, 0.04, 0.12, 0.05), T1时期的抑郁症状也能正向预测T2时期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β值分别为0.07, 0.10, 0.13, 0.10)(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 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  相似文献   

11.
许凤鸣  王旭  王丽茹  李凤娟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518-1520+1524
目的探讨河南省中学生校园欺凌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5 407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学生总体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2%,男生总体被欺凌的报告率(3.3%)高于女生(1.1%),经济较差片区总体被欺凌报告率(2.9%)高于经济中等(2.0%)、较好片区(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66,6.02,P值均<0.05);不同家庭因素、烟酒使用情况以及网络和手机使用情况学生受到6类欺侮以及总体欺凌的报告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家庭暴力(OR=4.76)、饮酒(OR=2.05)、网络成瘾(OR=2.63)的中学生受到校园欺凌风险更高,女生(OR=0.41)受到校园欺凌的风险较低(P值均<0.05)。结论河南省中学生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男生、遭受家庭暴力、饮酒、网络成瘾与学生被欺凌呈正相关,建议结合多部门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13.
了解青少年童年期同伴网络暴力发生情况,并探讨童年期遭受同伴网络暴力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进一步减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6月在北京市及河南省调查的2所高等职业学校的1 357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同伴网络暴力受害经历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 16.1%的学生报告在小学或初中时期经历过同伴网络暴力受害.矫正一般人口学因素后,中小学有同伴网络暴力受害经历的学生比没有该经历者发生下列危险行为的风险增高:在调查前12个月内感到忧郁/无望(OR=2.51)、有自杀意念(OR=2.65)、自杀计划(OR=3.00)、卷入斗殴(OR=2.00)、醉酒(OR=2.54)、醉酒并发生跌倒或打架受伤等(OR=6.54)、最近30 d吸烟(OR=1.76)、饮酒(OR=2.18)、24 h或以上禁食以控制体重(OR=1.75)、无医嘱服药以控制体重(OR=3.28)(P值均<0.05).结论 童年期遭受同伴网络暴力经历与青少年危险行为相关,应该重视中小学网络暴力的预防,提高同伴间网络暴力对受害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网络欺凌是在电子社交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手段对青少年实施的攻击性暴力行为,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的快速性,对青少年身心产生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欺凌方式层出不穷,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多样复杂。本文从流行特征、影响因素、相关理论模型等角度系统阐述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为家庭、学校、社会构建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小学生受欺凌情况及自伤行为的关系,为预防中小学生的自伤行为提供干预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阳、安阳和新乡市11 107名中小学生,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受欺凌报告率(18.1%)高于女生(9.8%),女生的自伤行为报告率(3.9%)高于男生(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5.56,4.64,P值均<0.05);受欺凌程度(r=0.44)和受欺凌种类数(r=0.42)与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婚姻关系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11,P<0.01);父母婚姻状况对受欺凌程度(β=-0.01)、种类数(β=-0.05)与自伤行为水平之间的关系均有负向调节作用(P值均<0.01)。结论 父母婚姻质量在中小学生受欺凌影响自伤行为中起调节作用,父母婚姻质量越低,受欺凌子女自伤行为风险越高。应关注受欺凌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质量,从而更好地避免受欺凌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识别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与欺凌保护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增加中学生欺凌保护行为和减少抑郁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9—1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选取辽宁省3所中学的1 021名在读初、高中学生,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欺凌情境中自我评估参与角色量表(PR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稳健三步法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分为低领悟社会支持组(8.03%,82名)、领悟友谊支持组(15.38%,157名)、中度领悟社会支持组(35.26%,360名)和高领悟社会支持组(41.33%,422名)4个潜在类别。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和初中生在领悟友谊支持组所占比例更大(OR值分别为0.65,0.52,P值均<0.05)。不同领悟社会支持潜在类别的中学生在欺凌保护行为和抑郁症状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99和48.80,P值均<0.01),低领悟社会支持组的中学生欺凌保护行为得分最低(33.75±0.82),抑郁症状得分...  相似文献   

17.
探讨社会联结关系、偏差行为及受欺凌在中小学生群体之间的关联性,为认识和预防儿童偏差行为和受欺凌问题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经验分层与非严格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湖北省武汉、潜江、天门市8所小学、初中学校1044名学生(留守儿童612名,非留守儿童427名,缺失值5名)进行偏差和受欺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偏差行为与受欺凌问题之间呈现正相关(r=0.17,P<0.01);留守儿童积极认知的平均水平(2.95)低于非留守儿童(3.07)(t=-2.31,P<0.05).二项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受欺凌模型中,参与日常家务和偏差行为对留守儿童受欺凌问题呈正向影响(β值分别为0.55,0.27,P值均<0.05),同学关系可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受欺凌经历(β=-0.25,P<0.05);偏差行为模型中,受欺凌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呈现正向影响(β=0.58,P<0.01),亲子及师生依恋因素可以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偏差行为(β值分别为-0.34,-0.49,P值均<0.01).结论 社会联结脆弱、偏差行为及受欺凌在儿童群体中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依恋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和受欺凌的共同因素,参与日常家务对留守儿童受欺凌经历具有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为改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2017年在中国六大行政区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6 545名13~22岁青少年,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的心理问卷进行心理亚健康测试,同时进行饮食行为调查。  结果  男生在早餐、零食、碳酸饮料、蔬菜、鱼肉以及乳制品方面“基本都吃/喝”的比例分别为76.2%,20.2%,19.0%,78.4%,52.4%,59.2%,女生分别为79.2%,28.6%,12.6%,78.3%,43.2%,54.9%,除“蔬菜”选项外,其他各项在性别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79,320.10,229.06,150.27,32.21,P值均 < 0.01)。心理亚健康方面,男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品行亚健康和社会适应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20.7%,26.0%,17.2%,女生分别为18.6%,24.1%,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32,7.66,17.46,P值均 < 0.01)。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餐“基本都吃”和“偶尔吃”、蔬菜“基本都吃”和“偶尔吃”、鱼肉“基本都吃”和“偶尔吃”、牛奶、乳制品“基本都喝”和“偶尔喝”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0,0.73;0.50,0.65;0.74,0.77;0.73,0.69,P值均 < 0.05)。  结论  健康的饮食行为是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亚健康的保护因素。建议学校针对家长及学生定期开展膳食营养讲座及发放膳食营养指导手册,学校食堂配备公共营养师指导日常配餐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了解重庆市青少年发展性资产与危害健康行为间的关系,为青少年健康促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重庆市12所中学,在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初一至高三各1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72个班级3513名研究对象,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重庆市中学生发展性资产总分为(37.34±9.81)分,外在资产为(18.44±7.21)分,内在资产为(18.99±6.33)分,皆为中等水平;中学生发展性资产最受家庭结构的影响,其次为母亲、父亲教育水平的影响,与性别、学段及家庭经济状况无关;中学生发展性资产、外在资产、内在资产及8项资产均与各项危害健康行为呈负相关(r=-0.64~-0.14,P值均<0.05);外在资产与内在资产对整体危害健康行为及各维度均有影响(OR=-0.39~-0.19,P值均<0.05),其中内在资产的影响广度与深度高于外在资产;中学生背景因素中,家庭结构对危害健康行为的影响力最大(OR=-0.16),其次为母亲教育水平,父亲教育水平次之,与中学生性别、学段及家庭经济状况无关.结论 应强化青少年外在资产、内在资产及学习投入资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了解毕节市留守中学生欺凌行为情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制定和实施帮扶政策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凌问卷、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多阶段整群分层抽取的毕节市735名留守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留守中学生中,参与欺凌行为检出率为28.71%.男生参与欺凌行为(受欺凌、欺凌、欺凌-受欺凌)的比例均高于女生(x2=25.93,P<0.05);同学关系不好的留守中学生参与欺凌行为检出率高于同学关系好的学生(x2=12.46,P<0.05).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总分及消极情感在不同欺凌角色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76,2.86,3.30,5.98,4.72,P值均<0.05).多因素最佳尺度回归分析显示,欺凌行为、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对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均有影响(P值均<0.05).结论 毕节市留守中学生参与欺凌行为比例较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层面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提高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