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向活瓣式补片在治疗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自2001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单向活瓣式补片治疗室缺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10例.平均肺动脉压为60~90 mmHg[(72±11) 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0.89~0.95(0.92±0.04).结果术后48 h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无早期死亡.随访1~24个月,活瓣均已关闭,平均肺动脉压降至15~30 mmHg[(20±5) 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升至0.95~0.98(0.96±0.02),术后早期无肺高压危象发生,术后晚期症状均明显缓解消失.结论单向活瓣式补片治疗室缺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有利于渡过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期,能预防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向活瓣式补片在治疗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 自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应用单向活瓣式补片治疗室缺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 10例。平均肺动脉压为 6 0~ 90mmHg[(72± 11)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 0 .89~ 0 .95 (0 .92± 0 .0 4 )。结果 术后 4 8h均顺利脱离呼吸机 ,无早期死亡。随访 1~ 2 4个月 ,活瓣均已关闭 ,平均肺动脉压降至 15~ 30mmHg[(2 0± 5 )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升至 0 .95~ 0 .98(0 .96±0 .0 2 ) ,术后早期无肺高压危象发生 ,术后晚期症状均明显缓解消失。结论 单向活瓣式补片治疗室缺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 ,有利于渡过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期 ,能预防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告49例成人心房间隔缺损(房缺)伴有肺高压的手术治疗,并评估其结果。方法 采用传统方法对各类型房缺进行手术。采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2例伴有严重肺动脉高压的房缺。术中同时对伴有显著二尖瓣与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进行了瓣环成形术。结果 49例全部治愈,无1例死亡。术后1月、5月复查,心脏大小正常,心电图正常,血气分析正常;心功能Ⅰ级47例,心功能Ⅱ级2例。结论 成人房缺且合并有肺高压者应手术治疗。术中对合并显著二尖瓣与三尖瓣病变的处理,是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关键。单向瓣修补伴肺高压的房缺,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与死亡率,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65例CHD合并PH者,房间隔缺损(ASD)27例,室间隔缺损(VSD)3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3例为合并病例),部分心内膜垫缺损(PASD)2例。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在缺损处呈双向分流病理改变。手术治疗的指征是心脏超声检查左向右分流时相≥70%心动周期,股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94。ASD,VSD均采用涤纶片修补,1例VSD在补片上缝成0.4cm右向左单向活瓣;PDA在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补片缝合。术后继续吸氧,扩血管,强心,利尿治疗。结果术后早期因肺动脉高压危象,右心衰死亡2例。余随访12~60(32.30±15.24)个月,心功能Ⅰ-Ⅱ级,心彩超估测肺动脉平均压25—38mmHg,胸片示肺动脉段凸出明显减小,恢复良好。结论经吸氧、扩血管治疗、抗肺部感染、在心功能及肺动脉高压有所改善后,结合超声对分流定性及血气分析判断手术适应证,可使部分CHD合并重度PH患者获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患儿血气及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将30例先心病合并肺高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用前列腺素E1治疗1周,比较手术开始、转流前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儿的血气及IL-6变化。结果试验组患儿手术结束时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术前应用前列腺素E1可提高先心病合并肺高压患儿转流后PaO2,减轻IL-6介导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PGE1对COPD合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60例COPD合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GE1 10μg静脉注射,1次/d,15d为1疗程;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后测量肺动脉平均压(MP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和血沉(mm/h).结果治疗后MPAP和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a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GE1治疗老年COPD合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患儿血气及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将30例先心病合并肺高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用前列腺素E1治疗1周,比较手术开始、转流前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儿的血气及IL-6变化。结果试验组患儿手术结束时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术前应用前列腺素E1可提高先心病合并肺高压患儿转流后PaO2,减轻IL-6介导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 (PGE1 ) 对小儿重症肺炎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为临床使用PGE1 辅佐治疗重症肺炎、防治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40例临床诊断为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经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肺动脉高压而无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可引起肺动脉高压疾病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在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微注泵持续静脉缓慢注射PGE1 50ng/kg·min, 治疗3d; 对照组只进行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 为51 .42±11. 36mmHg, 治疗3d后为23 .68±5. 42mmHg,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2 .86, P<0 .01); 对照组治疗前的PASP为49. 36±12 .75mmHg, 治疗3d后为46. 15±9 .36mmHg, 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1 24, P>0 05); 两组病例治疗前PASP无显著性差异(t=1 .16, P>0 .05), 而治疗3d后则有显著性差异(t=2 .73, P<0. 01)。结论: PGE1 可有效降低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的肺动脉高压, 有助于减轻右心负荷, 提高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用自制心包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室缺并重度肺高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作者应用心包制成单向活瓣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15例 ,就其手术技术及疗效、初步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双向分流型大室缺并重度肺高压患者 15例(男 9例 ,女 6例 ) ,年龄 8个月~ 18岁 (平均 3 4岁 ) ,体重 4~46kg(平均 3 2 6kg) ,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3例 ,房缺 2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临床表现为活动后体力明显下降 ,2例在安静时有口唇轻度发绀 ,4例在活动后有口唇轻度发绀 ,血氧分压 (PO2 ) 5 8~ 92mmHg ,血氧饱和度 (SO2 ) 89%~ 96%。二维超声心动图均示有双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前列腺素E1(PGE1)和雾化吸入硝酸甘油(Neb—NTG)对先天性心脏病(CHD)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的效果。方法24例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分成2组,A组应用PGE1与Neb-NTG治疗,B组单独应用PGE1治疗,治疗14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压、左右心射血分数、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平均肺动脉压下降,左右心射血分数及动脉血氧分压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联合应用组效果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PGE1与Neb—NTG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力,提高左右心的射血分数和动脉血氧分压,且效果优于单独应用PGE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定量评价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前后右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56例VSD患者分为PH(+)组(n=33)和PH(-)组(n=23)。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于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6个月分别测量两组的三尖瓣环Sa、Ea与Aa、右室IVCT、IVRT、ET、Tei指数。结果两组手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H(-)组,术后6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三尖瓣环Sa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H(+)组,术后6个月的IVRT、Tei小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ET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能定量评价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前后右室功能的变化,判定肺动脉高压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菊蓉  郭浪 《临床医学工程》2014,(11):1481-1482
目的分析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高压的术后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高压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呼吸管理、肺动脉高压预防、血液动力学监测等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长满意度、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的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高压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缩短呼吸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37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经验。方法:37例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应用包括休息、吸氧、口服卡托普利及静滴前列腺素E1等在内的降肺动脉压综合治疗,治疗后若杂音增强,血氧饱和度升高,心脏彩超示左向右分流增加则手术,若变化不明显,重复用药。全组病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缺损。分别观察术前术后全组病例的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以及心功能情况,随访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新技术:术后2例死于心排,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他病例恢复顺利。经随访,1例患者于术后8月死亡,其他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血氧饱和度可作为判断是否手术的简单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胎儿期及产后婴儿期单纯室间隔缺损(IVSD)自然愈合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1例诊断有胎儿单纯性室缺但不愿终止妊娠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对胎儿进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胎儿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形态、大小、自然闭合的时间和闭合率,出生后存活的婴儿监测室间隔缺损(VSD)上述指标至1岁,计算宫内及产后1年的闭合率及总的闭合率、不同位置室缺的闭合率,并对不同大小室缺的闭合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61例中,22例(36.1%)宫内自然闭合,9例(14.8%)在产后1年内闭合,30例(49.2%)仍未闭合。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以及缺损的位置与愈合率有关,室间隔缺小于3.0mm的闭合率明显高于室缺为3.1~5.0mm的闭合率(P=0.005)和5mm以上室缺的闭合率(P=0.002),但室缺为3.1~5.0mm的闭合率与大于5mm的室缺的闭合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39)。膜部和肌部缺损的闭合率明显高于干下型室缺的闭合率(P≤0.01),肌部缺损的闭合率高于膜部缺损的闭合率,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65)。结论单纯室间隔缺损有较高的宫内自然闭合率并且在产后婴儿期仍能自然闭合,这种自然愈合的过程与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和大小显著相关。肌部和膜部缺损最容易愈合,干下型不易闭合;小缺损具较高的闭合率,较大的缺损不易闭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的经验。方法:32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CHD ASD,分为A组(全胸腔镜)和B组(常规手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A组经股动、静脉建立CPB;B组按常规方法建立CPB,均在CPB,主动脉阻断下完成ASD修补术。结果: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除A组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室颤,均及时治愈外,无其他严重之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在门诊随访1-20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漏、无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可以获得与常规手术一样的疗效,但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完全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更隐蔽,符合目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是一种先进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成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及随访中右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全组96例患者,男41例。女55例。均使用房间隔封堵器治疗。于封堵术前、术后1、6及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V1导联R波振幅,超声心动图右室横径、右室流出道直径、右房长径、室间隔矛盾运动(PsM)发生率、肺动脉收缩期峰压均较术前明显改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1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与术后6个月时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SD封堵术后及短期随访中。右心结构进行性改善,主要表现在右房长径、右室横径、右室流出道直径均进行性改善。右心室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术后明显减轻。自术后6个月开始,右心保持了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异位引流伴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封堵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某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介入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1例患者,对其围术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患者经过全程精心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康复出院。结论: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行封堵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患者的护理应密切观察尿液,监测肾功能,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心肌保护液在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研制的改良心肌保护液是在全面细致分析UW液、HTK液配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并应用腺苷和中药丹参,即集中UW液、HTK液及祖国医学的优点,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21例,女38例,年龄2个月~38岁;直接分离结扎导管1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结果:全组无死亡,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改良的保护液与ST.Thomas液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效果。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应用液氮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带瓣血管(valved homograft conduit,VHC)纠治复杂心脏畸形的经验。方法患者男27例,女19例,年龄1.9~31(9.5±5.1)岁,体质量10~64(29.5±13.2)kg。病种包括右室双出口15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9例,共同动脉干7例,肺动脉闭锁5例,法乐氏四联症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例,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法乐氏四联症术后肺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合并畸形包括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多发室间隔缺损等。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无手术死亡。早期死亡2例,分别为术后低心排综合症和呼吸道出血。存活44例,随访(32/44)3~96(30±19.5)月,死亡2例,1例右室双出口患者术后26个月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另1例为矫正性血管转位患者术后8个月死亡,死因不明。其余30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吻合口无狭窄,VHC管腔通畅,瓣膜无明显返流。结论液氮深低温保存的VHC是理想的人工材料,用于纠治复杂心脏畸形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曾德斌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46-1947
目的分析6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对6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VSD采取补片修补55例,直接缝合5例;ASD和PDA予以直接缝闭,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儿治愈59例,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为1.7%。随访6个月~2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积极予以支持疗法,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