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年人是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较多的群体,能否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城乡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可及性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老年人在"患重病能否得到及时医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镇优于农村;这一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城乡老年人患重病不能及时医治的主要原因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因经济和地理不可及而得不到医治的比重高于城镇。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4年的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分析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该回归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借助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仍然显著。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因素。从医疗服务需求方角度来看,经济压力是导致医疗服务不可及的主要原因;从供给方角度来看,医疗服务机构距离远限制了医疗服务可及。进一步分析发现医疗服务可及性对低收入以及距离医疗机构远的老年人影响更加显著。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发现体检作为医疗服务利用的一种方式能够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文章提出提升医疗服务经济可及性、空间可及性并重视体检服务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石河子市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与家庭住院负担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多项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样本地区老年人的住院服务利用和家庭住院负担。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医保老年人的住院服务利用、住院费用占比和自付费用占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年龄、性别和医保对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和家庭住院负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老年人获取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分析不同特征老年人门诊和住院利用程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中,自评健康差、患有慢性病、遭受急性健康冲击将提高老年人门诊和住院利用率,而家庭年消费支出低、无医疗保险将限制医疗服务的利用。结论需要变量中的健康水平和控制变量中的经济水平、是否参保是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慢性病控制与管理,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同时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经济可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根据最近距离法的基本思路研制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的测算方法和可视化表达方法。方法 :收集、整理行政区划、道路交通、人口分布、医疗机构等基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功能模块,按照提出方法、专家论证、模拟验证、完善方法的思路进行研究。结果 :(1)总结形成了医疗机构服务区域、服务区域内人口计算、路网距离计算和可视化表达等一整套基于最近距离法的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可视化表达操作方法,明确了在Arc GIS软件中的操作命令和程序。(2)结合上海数据资料,绘制了上海医疗服务可及性分布示意图,各类医疗服务提供机构的服务区域图,给出了15 min医疗服务覆盖地区比例和覆盖人群比例,分别是94.10%和97.27%。结论 :基于最近距离法测算上海市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了解到上海市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程度较好,基本达到15 min医疗服务面积全覆盖和人口全覆盖,提示上海市医疗资源供给程度较高,公平性好。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方法学运用结果能够直观显示特定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的薄弱和富余程度,为特定地区是否需要增减医疗资源配置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改进传统的引力法,更科学地测算并可视化表达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方法 :以上海为样本地区,收集、整理行政区划、道路交通、人口分布、医疗机构等基础数据,以引力法为基础,按照聚焦问题、修改方法、数据模拟、专家论证、完善方法的思路展开研究。结果 :修正了引力法的计算公式,使之与Arc GIS软件操作程序更加配套,进而研制了一整套基于引力法思路的可视化表达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的操作步骤。结论 :基于引力法的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可视化表达方法及实证研究可为医疗资源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救医疗服务的空间可及性特征,为有限急救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四川省内2017年所有提供急救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为供方,四川省内所有人口为需方。采用最短路径法计算所有需求点到最近急救医疗服务设施点的最短就医时间。结果总体而言,四川省的急救医疗服务的空间可及性较好,但四川省内急救医疗服务可及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四川省东部地区相比,位于川西地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急救医疗服务可及性稍差。结论医疗资源多较集中地分布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较好、自然条件等较优越的地方。通过最短就医时间分析,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医疗资源的空间配置状况。对于急救医疗资源空间可及性较差的地区,除了新建/增设急救医疗机构外,可以通过增强居民自救技能等综合的策略改善急救医疗服务可及性,弥补由于有限条件导致的急救医疗服务空间可及性差的情况,有助于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三个地区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江西省、青海省各选择2个县(区),在预防接种门诊对儿童家长开展接种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拟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家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儿童家长760名,93.1%、92.7%的家长分别对接种服务态度、接种服务质量满意或非常满意。接种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33);拟合模型显示,主观可及性(接种等候时间、接种过程便利性)对接种满意度影响最大(标化回归系数=-0.892),客观可及性(家至接种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对主观可及性的影响较大(标化回归系数=0.246),母亲学历、父亲学历、客观可及性、儿童年龄对接种满意度的影响较小(标化回归系数=0.099、-0.046、0.046、0.030)。结论研究地区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较高;建议采取缩短接种等候时间、提高接种过程便利性和接种服务可及性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接种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三个地区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江西省、青海省各选择2个县(区),在预防接种门诊对儿童家长开展接种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拟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家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儿童家长760名,93.1%、92.7%的家长分别对接种服务态度、接种服务质量满意或非常满意。接种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33);拟合模型显示,主观可及性(接种等候时间、接种过程便利性)对接种满意度影响最大(标化回归系数=-0.892),客观可及性(家至接种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对主观可及性的影响较大(标化回归系数=0.246),母亲学历、父亲学历、客观可及性、儿童年龄对接种满意度的影响较小(标化回归系数=0.099、-0.046、0.046、0.030)。结论研究地区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较高;建议采取缩短接种等候时间、提高接种过程便利性和接种服务可及性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接种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城乡空巢老年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取673名空巢老年人,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形式的调查方法,帮助老人理解并填写问卷,同时记录老人在调查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建议。结果城乡空巢老年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构成比最大63.6%,最少的是大专和(或)本科以上2.9%。职业占据最多的是农民(61.4%),城乡空巢老年人各服务项目知晓率差异较大,乡镇空巢老年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环境满意度较低为81.2%,城乡空巢老年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满意度均较低,分别为78.2%和62.2%,673名受访城乡空巢老年人中,城市的大多数会选择县级以上的医院(39.8%),而农村的大多数选择村卫生室(35.8%)。结论湘西地区城乡空巢老年人之间的知晓率有一定差距,希望各级政府大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着重缩小城乡差距。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知晓率不高。基层医疗机构今后应加强对健康人群的服务,注重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湖北省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选取湖北省武汉、黄冈、荆州地区共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测量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满意状况。结果: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得分为71.62分,总满意率为73.44%。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指标满意度最高的为就诊方便性(83.03%)和隐私保护(80.25%),满意度最低的指标为医疗技术(61.61%)和设备设施(64.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舒适性、安全性对社区居民满意度影响较大,性别及年医疗支出对居民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平均满意度高于农村,农村地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进一步强化质量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探究影响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 利用2016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监测中老年人口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利用〖XC小五号.EPS;P〗检验,多因素分析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调查的2545名老年人口中,患病率75.44%,主要以慢性病为主,慢性病患病率为64.24%,就诊率为45.83%。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地区、广东地区、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未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未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以及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的就诊率较高。结论 老年患者的就诊率较低,其中城乡类型、不同地区、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是否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以及是否患有多种慢性病是影响老年患者就诊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医改以来我国各地区以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变化情况及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深化医疗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以集聚度分析方法为主、辅助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2010-2018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新医改以来,我国总体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有所提高,但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结论:政府应该因地制宜,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可及性,缩小其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其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医改前后重庆市城乡老年人的住院服务利用变化情况,评价医改政策在此方面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第四次和第五次中国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对重庆市2008年和2013年的城乡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08-2013年重庆市城市老年人的整体住院率从14.91%上升到19.18%,其中低收入人群的住院率从12.30%上升到20.29%,慢性病患者的住院率从17.96%上升到26.05%;城市老年人的应住院而未住院率从40.10%下降到17.35%。农村老年人的整体住院率从13.73%上升到18.02%,其中低收入人群的住院率从10.95%上升到18.59%,慢性病患者的住院率从18.40%上升到25.57%;农村老年人的应住院而未住院率从52.19%下降到27.00%。 结论 与2008年相比,2013年重庆市城乡老年人整体住院率上升,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住院率增加显著,应住院而未住院率大幅下降,但是城乡老年人在住院服务利用上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说明医改政策对于提高重庆市城乡老年人整体住院服务利用的效果明显,但是仍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为优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有序多分类logistic、二分类Logistic回归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自我健康评价较差(P0.001),城镇老年人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优于农村老年人(P0.01),子女和配偶支持水平、老年人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呈正相关(P0.01);西部地区、患慢性病以及未参保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低于中东部、未患慢性病以及参保老年人(P0.01);农村地区、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卫生支出占比较城镇地区和未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高(P0.01),患慢性病、和配偶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卫生支出占比较未患慢性病以及分居、离异、丧偶或未婚的老年人高(P0.01)。结论:我国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率较低,疾病经济负担仍然较大,支付意愿不够强烈,应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尊严问题,探索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新模式,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验2009年实施的新医改方案是否有效降低了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和医疗弹性。方法:采用单变量统计检验、横截面混合OLS和面板固定效应回归的方法,分别对新医改对于城乡居民医疗负担以及医疗弹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新医改不仅有效降低了城镇居民的医疗负担与医疗弹性,而且在抑制农村居民医疗弹性增长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地理分布来看,新医改对于减轻城镇居民医疗负担和医疗弹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东部发达地区。结论:应进一步分析新医改的实施所造成地区差异的根源所在,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而切实有效地解决居民"看病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8-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利用logit模型和多增减生命表研究了贫困状态对老年人死亡风险和预期寿命的影响。结果发现:(1)非贫困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比贫困老年人显著低15.3%;贫困状态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在不同居住地(城乡)、不同医疗保险拥有状况的老年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65岁非贫困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为16.75年,比贫困老年人长1.21年;其中,农村和城镇65岁非贫困老年人与贫困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之差分别为1.11年、2.01年;有无医疗保险者的平均余寿之差分别为1.32年、0.97年。本文建议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尤其是医疗救助水平,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贫困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类型对于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的差异并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方法基于CHARLS数据2011、2013和2015年3次调查都包括的中老年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有序Logistic回归、混合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的进行分析。结果在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DL)评分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对于BADL评分影响的差异波动较小,而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于BADL影响的差异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自评健康状况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自评健康状况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自评健康状况影响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风险。结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发展完善的同时,居民的健康公平性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逐步整合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适时推进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提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层次,是从制度上缩小不同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效果差异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群体死亡风险的影响,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4年的追踪数据,以添加脆弱因子的Weibull模型与Gompertz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并且分年龄组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相对于无医保的老人,有医保老人的死亡风险随医保制度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而言,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分别降低了约20%、25%以及31%的死亡风险。通过分年龄组进一步分析发现,医疗保险对高龄组老人死亡风险有显著影响,而对低龄组老人的死亡风险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医疗保险制度有助于降低老年群体的死亡风险,但影响程度各异,表现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次之,新农合最低。基于此,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方向在于继续扩大医保覆盖面,并弥合不同医保之间的待遇差异,在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居民医疗保险的整合,最终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