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校园欺负行为与自感班级氛围的关联性,为开展校园欺负干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方便选取的上海市23所、北京市4所和广州市7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共调查四年级学生4 089名,家长3 964名.利用自填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最近1个月的欺负卷入情况、自感班级氛围、年龄、性别和父母文化程度等.结果 最近1个月卷入欺负的学生比例为19.9%,男、女生自感班级氛围总分分别为(11.50±2.20)(11.91±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l).不同欺负行为角色的班级氛围总分及其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未卷入欺负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氛围最和谐,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氛围最不和谐.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班级组织)是仅受欺负、仅欺负别人和既受欺负又欺负别人行为独立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行为与自感班级氛围密切相关.应加强针对改善班级氛围的干预措施,减少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既往校园欺负行为,探讨儿童青少年在中小学各阶段的校园欺负行为流行状况及其与大学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关联程度.方法 在上海市2所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的高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 911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别询问不同学段6种不同形式的受人欺负和欺负他人行为经历,并对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日常学习和生活压力水平、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行测量.结果 42.8%的被调查大学生自我报告曾经卷入校园欺负,17.3%仅受过欺负,4.7%仅欺负过他人,20.8%既受过欺负又欺负过他人.10.2%的大学生自我报告在小学、初中、高中3个阶段均持续受过欺负,占全部受欺负者的26.7%;9.2%报告持续欺负过他人,占全部欺负者的35.9%.与未卷入校园欺负者相比,曾经仅受欺负、仅欺负他人、既受欺负又欺负他人者大学时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9.1%,138.1%和123.8%;任意1个时期、任意2个时期和全部3个时期都卷入校园欺负者,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0.1%,124.9%和191.8%.结论 中小学阶段校园欺负行为普遍且持续存在;过往无论受欺负还是欺负别人,都会对大学时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要在中小学阶段尽早开展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黎亚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22-1325
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状况,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省的9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分为单纯网络受欺负者、单纯网络欺负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未卷入者4个类别,其发生比例分别为14.0%,1.8%,4.3%,79.9%.男生(26.9%)、初中生(24.1%)卷入网络欺负的比例分别显著高于女生(14.6%)、高中生(16.0%)(x2值分别为30.83,15.72,P值均<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得分(0.47士0.06)显著高于单纯网络受欺负者(0.31±0.03)、单纯网络欺负者(0.24±0.10)和未卷入者(0.16±0.01)(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可以分为四类,每个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学段内部的分布不同,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高于其他类别.  相似文献   

4.
吕军  郑昊  付琳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4):557-561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角色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学业成绩和屏幕使用时间的关系,为制定预防性措施和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罗湖区29 099名中小学生,采用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进行调查。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探讨欺负/受欺负角色。  结果  潜在类别分析发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角色共存在3种潜在类别:未卷入组(23 537名,80.9%)、受欺负组(4 613名,15.9%)和欺负-受欺负组(949名,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男生,女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均有更低风险为欺负-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83,0.74,0.47);小学和初中阶段,转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1.21,1.21),在高中阶段更可能为欺负-受欺负者(OR=2.65);所有学段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98,0.98,0.98),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业成绩较差可以预测欺负-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97,0.98);所有学段视屏时间较长的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1.06,1.04,1.08)(P值均 < 0.05)。  结论  成绩较差及视屏时间较长的中小学生更可能卷入欺负/受欺负事件。应针对中小学制定家校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学生卷入欺负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肖少北  刘丽琼  朱铭  张燕妮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14-1315,1318
目的探讨欺负、受欺负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为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6所小学的742名三~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受欺负者(P<0.05)。男生受欺负者的同伴接纳显著低于女生,女生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接纳显著低于男生(P<0.05)。求助者的同伴接纳高于不求助者(P<0.01)。男生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被拒绝比例高于其他组,欺负者受欢迎比例高于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而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被忽视比例最高(P<0.01)。结论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欺负行为角色与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网络使用相关行为情况。【方法】采用焦点组访谈对上海市6所学校48名学生进行调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3名,上海本地学生15名),对其中12名学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名),调查学生的网络使用特征、网络使用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等。【结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互联网使用较为普遍,使用目的主要为查资料、游戏、聊天、看视频。大多数家长对学生上网有时间限制。【结论】互联网使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建议随迁子女家长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使用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城市民办农民工学校小学生的校园欺负行为发生现状,并探究与其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的关联。 【方法】 在上海市5所民办农民工小学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四、五年级共511名学生,利用自填问卷方式了解其现在和曾经的欺负与被欺负行为、自感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及烦恼等情况。 【结果】 曾经有过被欺负经历的学生比例达28%,现在(本学期)受欺负的报告率为5.5%。不同卷入欺负事件类型的学生的“不安全感”、“自感学校斗殴频繁”、认为“教师歧视成绩差学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与未卷入欺负行为学生,且烦恼得分也显著高于未卷入学生。 【结论】 城市民办农民工学校小学生的欺负行为与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应加强校园良好人际关系的干预,减少和杜绝校园欺负行为。  相似文献   

8.
近20多年来,欧美国家掀起了对校园欺负的研究热潮,从心理学逐渐拓展到教育学、社会学乃至公共卫生等诸多学术领域,研究的问题不断广泛和深入,涉及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欺负者、受欺负者,更是包括各种类型的旁观者和成年监护入.有学者对近二三十年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后发现,全球范围内校园欺负行为的报告率发生了小幅度下降,主要归因于各种反校园欺负干预的实施[1-2];但也说明校园欺负行为正逐渐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也有可能是传统的肢体、语言欺负形式转向电子媒介的网络欺负等更隐蔽性的欺负形式.  相似文献   

9.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小学生的日常刷牙行为及其与家长口腔卫生健康素养的关联性,为该类学生和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选取上海、广州、北京34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四年级学生4 166名和家长3 941名,问卷调查基本人口学特征、家长口腔卫生健康素养水平和学生刷牙行为.结果 家长口腔健康素养普遍较低,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素养持有率分别为16.2%,60.0%和12.9%."六龄牙的重要性"、评价"牙齿健康的自我保护能动性"和评价"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这三项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0.7%,85.2%和94.5%.知晓"含氟牙膏的抗龋作用"、家长做到"经常帮助孩子刷牙"和做到"经常帮孩子检查牙齿是否刷干净"报告率较低,分别为26.4%,19.1%和27.9%.口腔健康素养高的家长其子女刷牙行为较好.家长口腔评价能力素养和运用素养持有率与学生正确刷牙有强相关性(调整OR值分别为1.42和1.37).结论 进城务工家长口腔卫生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家长口腔卫生健康素养与小学生子女刷牙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黎亚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43-1847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状况及其与早餐食用的关联性,为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欺负/受欺负问卷和早餐食用问卷,于2019年2-3月抽取河南省45个样本县(市、区)793所中小学样本校103 106名中小学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身体、言语、关系、网络欺负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4.5%,9.4%,4.6%,3.3%;受欺负行为的报告率为11.5%,25.2%,16.0%,14.5%,不同性别、学段、学校所在地、寄宿状况、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的学生之间欺负/受欺负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37~5 511.09,P值均<0.01).不经常吃早餐的学生比例为15.4%,不同学段、寄宿状况、学业成绩、学业负担的学生之间早餐食用频次差异均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945.45,21.96,3 591.83,3 208.41,P值均<0.01);欺负/受欺负者中不经常吃早餐的比例均高于未卷入者(X2 =1 589.99~2 602.78,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身体欺负/受欺负、关系欺负/受欺负、网络欺负/受欺负和言语受欺负对不经常吃早餐均有正向预测作用(OR值分别为1.27,1.18,1.33,1.15,1.35,1.33,1.21,P值均<0.01).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的欺负/受欺负行为应引起重视,卷入欺负行为是导致中小学生不经常吃早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了解中文语境下我国城市地区中小学生和教师人群对校园欺负行为的理解和看法,为进一步设计定量调查及干预活动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在上海市公办小学、公办初中、民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中选取三~八年级学生156名,及其班主任、德育老师、校长,以及所在城区教育管理人员66名,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用主题框架法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增大,学生对校园欺负行为的理解越来越全面,由直接可见的身体、言语欺负发展到隐蔽的关系欺负;应对校园欺负的方式越来越隐蔽,高年级学生不愿老师、家长参与其中.部分教师对校园欺负的认知不够全面,容易忽略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的存在及危害性;教师对校园欺负的干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坚决反对,有的持“不必干预”态度.教师现有的应对方式以说服教育为主,形式单一.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有必要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结论 当前我国城市地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群体对校园欺负的理解、态度、应对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根据社会生态学理念,从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层面制定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生的正确洗手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选取上海、广州、北京的34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4 089名四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用自填结构式问卷了解被调查学生近1周的洗手行为(包括洗手频率和方法)、学生与家长对洗手相关认知及家庭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率仅为28.2%.家长对洗手必要情境认知的正确率(75.0%)高于小学生(41.6%)(x2=174.485,P<0.05),但家长对洗手方法的正确认知率仅为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呈正相关的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OR=2.09,95%CI=1.44~3.05),呈负相关的有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OR=0.57,95%CI=0.33~0.98)、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低(OR=0.53,95%CI=0.33~ 0.86)、家长对洗手情境认知不正确(OR=0.53,95%CI=0.33~ 0.86)、小学生对洗手情境认知不正确(OR=0.24,95%CI=0.20~ 0.28).结论 中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生的正确洗手行为整体上不容乐观,并且存在家庭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的不平等.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洗手必要性和正确洗手方法的健康教育,尤其是男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母亲文化程度较低者.  相似文献   

13.
探讨初中学生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为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2所中学的363名中学生,采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与Rosenberg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受欺负、欺负及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率分别为18.5%,4.4%与32.2%.女生受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身体欺负的比例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言语受欺负存在是否寄宿与年级差异(P值均<0.05).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自尊存在负相关(P值均<0.01),在控制性别与年龄后,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与自尊的偏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欺负/受欺负者的自尊低于欺负者与未卷入者(P<0.01).结论 初中生欺负行为具有稳定性,低自尊与欺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年级小学生校园欺负特点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现状以及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以期为学校欺负干预实践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O lweus儿童欺负问卷和P 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苏州市479名小学五~六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欺负行为随年级增长而降低,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欺负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整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存在年龄差异。在行为、合群性及自我意识总分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欺负行为与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欺负者自我意识最高,然后是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自我意识水平最低。结论欺负行为与自我意识某些特质存在相关,在研究和疏导欺负行为的同时应结合性别和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了解不同学业水平大学生的受欺负经历及其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校园欺负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问卷匿名调查上海市2所高校(1所高职院校和1所综合大学)1 963名学生,用x2检验比较两校学生受欺负经历的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欺负经历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联.结果 2所高校大学生曾经受言语欺负比例最高(24.5%).综合大学学生被威胁恐吓、受身体欺负及被勒索钱财报告率均高于高职院校学生(x2值分别为19.27,6.08,7.46,P值均<0.05).随着受欺负学段及时长数增长,学生受欺负报告率下降,且有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可能性增大(P值均<0.05).小学阶段曾受欺负者更可能在大学时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症状(OR=2.532,95%CI=1.183~5.417).而初中、高中是否受欺负以及受欺负的时长对大学阶段是否出现明显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受欺负经历对心理成长有不良影响,社会各级各界有理由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受欺负者的特征及自杀风险影响因素,为其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4个城市各随机抽取25所初中,对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采用《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受欺负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年发生率分别为25.1%和13.0%,高于未受欺负者(P<0.05)。因身体、长相等因素而受欺负产生自杀意念的风险是其他受欺负类型的1.29倍。高频度(10~30d/月)受欺负、焦虑和抑郁均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关怀则是其保护因素。社会交往对自杀计划的发生与否有保护作用。结论对受欺负者的自杀干预应根据其受欺负类型、强度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危险和保护因素予以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东省东莞市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东莞市4所民办打工子弟中学和4所公立中学共1 340名流动儿童,使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调查欺负相关行为。结果 1 340名流动儿童中,报告有欺负行为的有129人(9.63%),男生欺负报告率(13.57%)高于女生(4.24%),不同欺负形式报告率分别为语言欺负8.51%、关系欺负2.16%、身体欺负1.87%。报告受欺负的有298人(22.24%),男生受欺负报告率(27.26%)高于女生(15.37%),不同受欺负形式报告率分别为受语言欺负19.78%、受关系欺负5.22%、受身体欺负4.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办学校、高年级是流动儿童欺负/受欺负行为的保护因素,男生、母亲近3年频繁换工作、吸烟、饮酒是欺负行为的危险因素;而男生、家庭关系较多矛盾、和同学关系差、母亲近3年频繁换工作、饮酒是受欺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东莞市流动儿童校园欺负问题普遍,欺负/受欺负行为受到个体、家庭、学校和吸烟饮酒健康危险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干预行为应从多方面出发开展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驻城市务工,随之而来的家庭子女问题,如受教育问题、身心健康发展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等不断出现~([1-2])。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超过1 200万,占义务教育阶段总体学生比例的9.3%,并且呈继续上升趋势~([3])。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体现社会教育公平、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4])。多项研究显示,随  相似文献   

19.
了解小学生欺负行为和心理韧性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心理辅导及相关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贵阳、六盘水和深圳市调查4所学校的四至六年级共1884名学生,采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884名学生中,受欺负者、欺负者、双卷入者和未卷入者分别占33.3%,48.7%,15.3%和2.7%.不同性别、年级、是否曾有自杀意念学生在欺负各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独生子女、父母离婚和不同照顾者的受欺负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64,2.65,6.62,P值均<0.05);担任班干部学生欺负总分较普通学生低(t=-2.18,P<0.05);高年级学生的积极认知水平较高(F=8.71,P<0.05);城镇学生心理韧性状况好于农村(t=-2.20,P<0.05);父母离婚学生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心理韧性水平较差(t值分别为-4.60,-3.92,-3.44,P值均<0.05);班干部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心理韧性好于普通学生(t值分别为5.19,6.43,5.64,4.13,6.58,P值均<0.05);父母照顾的学生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心理韧性上较好(t值分别为4.59,8.68,8.76,12.35,13.45,P值均<0.05);曾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t=15.90,P<0.05).相关分析表明,小学生欺负行为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欺负行为可能对心理韧性有负向预测(F=128.37,R2=0.12,P<0.01).结论 四至六年级学生欺负行为和心理韧性现状堪忧,亟待改善小学生欺负现状和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分析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镇子女伤害相关行为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926名小学生使用统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50%左右的务工人员子女骑车带人、步行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且其在多项伤害相关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城镇子女.务工人员子女更容易因跌倒(OR=1.508)和受攻击虐待(OR=1.977)而受伤,更容易发生割刺伤或捅伤(OR=1.813)、脑颈部伤(OR=3.882)和严重烧伤(OR=2.708).结论 务工人员子女的多数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率高于城镇子女,应加强务工人员子女的伤害预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