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汶川震后一个月受灾者心理应激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震一个月后受灾者心理应激状况,分析心理应激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自评量表及自编社会支持问卷、安全感问卷对受灾者进行调查。结果所调查的受灾群体中,创伤后应激反应符合轻度诊断标准的比率为17.65%,符合中重度诊断标准的比率为0.84%,男性均多于女性。获取社会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心理支持越少,创伤后应激反应越严重;生活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归属感越缺乏,创伤后应激反应越严重;暴露程度越高,创伤后应激反应越严重。结论汶川地震是强烈的应激事件,创伤后应激反应强烈,社会信息支持、生活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得分与创伤后应激反应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转移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PTSD症状自评量表,在地震灾后40d对按照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的386名伤员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探讨影响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获得完整资料354份,其中男性伤员154人(43.6%),女性伤员200人(56.4%),年龄为(43.76±21.22)岁;汉族236人(66.7%),羌族114人(32.2%),其他4人(1.1%);未婚92人(26.1%),已婚253人(71.7%),其他9人(2.2%).女性伤员PTSD的症状要比男性严重,在反复而痛苦的梦及此事件(t=2.46,P=0.014)、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t=2.02,P=0.044)、难以集中注意力(t=2.04,P=0.042)、警觉性过高(t=2.465,P=0.014)及总分(0=2.489,P=0.013)等条目上有差异.地震中被掩埋伤员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大于没有被掩埋者;在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0=2.661,P=0.008)、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t=2.705,P=0.007)、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t=2.775,P=0.006)、情感范围有所限制(t=3.017,P=0.003)、对未来没有远大的设想(t=2.979,P=0.003)及总分(t=3.175,P=0.002)等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睹了地震中有人被埋或有人死亡的PTSD症状比没有目睹的严重,均在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情感范围有所限制,激惹或易发怒等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大核心症状平均记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0,P<0.001).结论 不同暴露条件下转移伤员的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且症状彼此之间存在相互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生活事件对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状况的影响,为开展震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对震区41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PTSD症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生活事件与PTSD症状反应总分有显著相关;生活事件对PTSD总分及各维度的影响显著,解释了PTSD总分变异的16%,再体验变异的12%,逃避及麻木变异的11%,过度警觉变异的14%。结论生活事件会影响震后中学生心理应激状况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oCA量表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中的应用。 方法 纳入PTSD患者28例、经历创伤事件未发生PTSD患者28例和心理健康测评者28例,共3组。均行PTSD自评量表(PCL - C)和认知功能评定量表(MoCA)评估。结果 PCL - C总分与再体验、回避麻木与警觉性增高分项得分PTSD组>非PTSD组>对照组(F = 164.790,F = 98.570,F = 124.879,F = 138.570,P<0.05);PTSD组和对照组在MoCA总分和各个分项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语言表达能力(2组无统计学差异,F = 7.572,P>0.05),PTSD组和非PTSD组在MoCA总分和各个分项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PTSD组和对照组在语言表达和注意力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7.572,F = 38.626,P<0.05);在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能力、抽象、延时回忆、定向力和MoCA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74,P = 0.256,P = 0.316,P = 0.274,P = 0.063,P = 0.052);行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TSD组PCL - C总分及3个症状群均和MoCA总分和7个认知小分项呈显著负相关(P<0.01);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2 = 0.968,F = 240.135,表明再体验、麻木回避和警觉性增高联合起来对PTS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是显著的,在对单个预测变量的回归系数B进行t检验时发现,只有预测变量警觉性增高的P = 0.275>0.05,说明警觉性增高对PTS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再体验和麻木回避对PTS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是显著的。结论 PTSD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伤,且随着PTSD症状加重,认知功能的损伤越明显;其中再体验和麻木回避这两大症状群对认知功能的损伤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千  李月  薛云珍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08-1511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院校大学生抗疫心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再次经历突发危机事件时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与公众抗疫心态自检自助表,对山西医科大学9 39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PCL-C总分(22.74±7.78)分,PTSD症状阳性率为5.3%,创伤再体验症状、回避麻木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7.0%,16.6%,8.6%,3个症状群中回避麻木症状均分最高,为(9.21±3.39)分,得分最高的2个条目为反复回忆创伤性事件(1.57±0.71)分、难以集中注意力(1.47±0.71)分。女生警觉性增高维度得分(6.82±2.61)高于男生(6.67±2.72)(t=-6.49,P < 0.05);农村地区学生PCL-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城市地区,非医学生高于医学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 < 0.05)。抗疫心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总分呈正相关(r=0.51,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结果显示,生源地、专业、抗疫心态是大学生PTSD症状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1)。  结论  抗疫心态是大学生出现PTSD症状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了解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现状,为帮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学生培养心理安全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安全感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右江民族医学院1 15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确定控制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壮族和其他民族医学生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以及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和其他专业医学生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医学生确定控制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学生心理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不同民族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探讨儿童期创伤和欺负/被欺负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开展儿童早期精神创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7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早期创伤问卷(简化版)、欺负/被欺负问卷和安全感量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早期创伤、欺负、被欺负、儿童早期创伤伴欺负、儿童早期创伤伴被欺负和欺负伴被欺负分别对低确定控制感和低人际安全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中,儿童早期创伤伴被欺负对低人际安全感(OR=27.91)和低确定控制感(OR=13.57)影响最大,其次是欺负伴被欺负.性别在儿童期创伤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3).结论 儿童期创伤、欺负/被欺负及其交互作用不利于大学生安全感的形成,性别在儿童期虐待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312名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了解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中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的诊断标准 ,对 312例高原汽车兵进行诊断 ,按有无PTSD分为患者组和正常组 ,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和应付方式量表 (CSQ)进行测评和比较。结果 :96名汽车兵遭受过灾害事故 ,其中 2 7例 (2 8.1% )符合PTSD诊断标准。与正常组比较 ,患者组SAS、SDS总粗分和标准总分均显著增高 (P <0 .0 5 ) ,SCL - 90各因子分显著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 ;EPQ -E分显著降低 (P <0 .0 5 ) ,EPQ -N分显著增高 (P <0 .0 1) ;对主观支持分和支持的利用度分显著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 ;积极应付方式和消极应付方式显著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高原汽车兵是PTSD的高危人群 ,PTSD的发生可能与个性特征、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何树德  陈晓清 《职业与健康》2010,26(19):2164-2166
目的了解地震极重灾区小学教师1年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程度。方法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和暴露情况调查表对188名青川县小学教师进行测评。结果 71.2%的教师存在PTSD症状,男女教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友死亡是导致PTSD的重要原因。结论地震极重灾区小学教师,尤其是男性教师,存在严重的慢性PTSD。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共病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地震灾区大学生在汶川大地震1年时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ISD)及其共病程度.方法 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008年入学的191名灾区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深度心理访谈.结果 灾区191名大学生中男生48名,女生143名,平均年龄为(19.80±0.84)岁;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学生79人,占41.4%;其中,46人息焦虑症,75人患抑郁症,44人患2种共病,分别占58.2%,94.9%和55.7%,男女生之间只在焦虑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变异与所测项目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亲人受伤使有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灾区大学生仍存在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事件本身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儿童伴与不伴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特点,为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在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心理科就诊的8~12岁ADHD儿童144例及广州市一间小学8~12岁的正常儿童126例进行调查,儿童填写自我意识量表,家长填写哮喘和过敏性疾病调查表和家庭环境量表,3组均数比较用协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单纯ADHD组在量表总分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 F=12.238,P<0.05),主要表现在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分因子方面;ADHD合并过敏性疾病组在量表总分上与对照组无差异( F=12.238, P<0.05),行为得分显著性高于ADHD组(F=12.851,P<0.05),但焦虑量表分显著低于正常组和ADHD组(F=3.857,P<0.05)。 ADHD在亲密度、组织性方面显著性低于正常组,家庭矛盾性高于正常组( F值分别为2.876、2.721和3.78,均 P<0.05)。 ADHD合并过敏性疾病组矛盾性量表分低于ADHD组(F=3.78,P<0.05),娱乐性量表分高于ADHD组(F=2.204,P<0.05),而控制性高于对照组(F=2.295,P<0.05)。结论 ADHD患儿的自我意识明显比正常儿童差,伴过敏性疾病的ADHD患儿的行为自我评价优于ADHD患儿,但更焦虑。加强家长健康教育,改善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ADHD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后2年参加救灾官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救灾后官兵心理防护提供依据,并为减少救灾官兵PTSD发生率提供措施。方法应用军事应激障碍核查表(PCL-M)、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焦虑量表(SA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于地震后2年对某营144名首批到达映秀镇救灾的官兵(救灾组)及该营未参加地震救灾的95名官兵(对照组)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 (1)救灾组官兵PTSD发生率为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0%)(P<0.01)。(2)在PCL-M表中,救灾组官兵3类症状总分、PCL-M表17个条目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救灾组官兵PTSD的易感因素主要有:应用消极应对方式多、对自己健康担心多、感觉救灾后烦恼多、自觉朋友和其他支持少、自觉平时情绪不稳定、感觉自己救灾成绩未得到承认。结论救灾组官兵PT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人应对方式、朋友和社会支持、个人情绪特征、救灾后生活境遇是PTS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发病两周内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观察组及对照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比较两组人群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并动态监测观察组入院后1d、2d、3d、7d、14d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应时间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MCA、IC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MCA降低更为明显(P<0.01)。观察组2周内MCA的平均血流量(Vm)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F=1.067,P>0.05)。PI前3d呈上升趋势,在第3天达最高,然后缓慢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F=3.252,P<0.05);NIHSS评分入院后前3d逐渐增加,随血流再通、侧枝循环建立后逐渐降低(F=2.926,P<0.05)。结论根据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动态变化,可评估颅内压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发现血管再通、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从而正确评价治疗反应,为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被动式门诊管理,而干预组采用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干预1年后,干预组干预后的抑郁、焦虑、负性情绪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正性情绪则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干预后的自尊、信赖他人、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感情孤独得分则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干预后的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状况、对刺激原反应、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等生活质量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后,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调整心理状况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与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的I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月龄介于6~36个月,按规定治疗的痉挛型四肢瘫患儿,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药物、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针和高压氧治疗。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进行评价,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总百分比(t=2.08,P〈0.05)、评分总百分比差(t=4.45,P〈0.05);综合功能运动能区评定评分(t=2.76,P〈0.05)及评分差(t=4.95,P〈0.0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针刺结合高压氧对脑瘫具有确切的疗效,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以促进救治工作的更好开展。方法选取住院患者共100例,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2周末、干预24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服药依从性量表进行评定,比较分析两组的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干预组在12周末总分和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敌对猜疑三个因子分分别为53.14±6.73、9.31±3.55、10.53±4.07、6.53±2.5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06±7.87、12.04±3.43、13.84±4.97、9.24±3.22(P<0.01),在思维障碍和激活性两个因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ADL评分总分和各因子分在12周末、24周末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肺结核病人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山东省6县区抽取的120名肺结核患者和100名健康者使用自制的量表和SCL-90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病例组、对照组分别为198.3±37.82分、127.2±35.71分(P〈0.01)。其中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的得分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5),强迫症状、恐惧、敌对的得分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因子异常率的比较与之完全一致。[结论]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年龄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14例AIS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32例、61~ 70岁组36例和≥71岁组46例,均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标准进行溶栓及溶栓后的治疗,记录患者就诊即刻、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记录自发性颅内出血(sICH)及2周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60岁组男22例,女10例;61~70岁组男26例,女10例,≥71岁组男20例,女26例.≥71岁组女性占56.52%(26/46),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685,P=0.015).三组就诊即刻、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分别为(1±3),(2±5)和(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2周病死率及sICH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17).结论 尽管不同年龄段病死率及sICH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但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不同年龄段AIS患者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脑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及抗感染作用.方法 将3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8例,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及综合治疗.高压氧组68例,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早期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感染发生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后3,6,9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结果 对照组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16例,最终入选52例.高压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59%(65/68)比84.62% (4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后1,2,3个疗程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41±2.19)分比(6.29±2.20)分,(8.24±2.26)分比(7.31±2.23)分,(11.25±2.57)分比(9.61±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后3,6,9个月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总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06%(15/68)比44.23%(2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后1,2,3个疗程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早期高压氧治疗能提高恢复良好率,降低病死率和感染率,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