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职业倦怠是美国管理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的概念(1974),指一种在持续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1]。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工作能力以及个体所在的集体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已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一[2]。灾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问题关系到灾区卫生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关系到灾区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灾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江苏省全科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为改善其职业倦怠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月-4月,采用配额抽样从江苏省各地级市抽取1家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用自制的全科住培医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基地内所有全科住培医师进行调查,共计13家基地682名全科住培医师,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轻度职业倦怠检出者占27.3%,中度检出者占21.5%,重度检出者占7.5%;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全科住培医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共有17个题项,隶属于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9.74%,分别为学科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职业特征;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科因素(OR=0.113,OR的95%CI:0.080~0.146)、社会因素(OR=0.139,OR的95%CI:0.096~0.182)和个人因素(OR=0.226,OR的95%CI:0.150~0.301)的消极程度越高,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高。结论:全科住培医师职业倦怠检出率较高,学科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是全科住培医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职业倦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殊的职业特征与环境,使医务人员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长[1]。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健康,同时还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患关系。因此,本文就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形成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系统阐述,为预防和干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实证性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初中教师、医师的压力源和职业倦怠状况,探讨这两种职业人群的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方法于2017年4—5月,以常州市某普通初中教师(65人)和医院某次培训班医师(69人)共134人为调查对象,进行一般资料、压力源调查、职业倦怠量表测试(MBI-GS)。对教师、医师的压力源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比较,并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职业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教师与医师的工作压力在压力源中分别占90.77%和81.16%;健康压力在教师与医师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5,P0.01)。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在教师与医师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63、-5.71、-2.89,均P0.01)。Logistic回归得出兼有工作和经济压力是职业倦怠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0,P0.05)。结论初中教师和医师的压力源排在首位的均是工作压力,兼有工作和经济压力是职业倦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我国沿海和内陆两大区域神经内科医师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现状,探究其区域差异,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对沿海和内陆两大区域神经内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用■检验、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沿海地区神内医师高度去人性化比例高于内陆地区,低个人成就感比例高于内陆地区,心理健康阳性率低于内陆地区(P0.05)。相对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神内医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平均每月夜班次数。相对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神内医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为职称、月收入、平均每月夜班次数、个人时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性别、职称、月收入、职业压力(P0.05)。结论我国沿海、内陆两大区域神内医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众多,需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精准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医师职业倦怠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评价,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文献,筛选目标文献26篇,样本总量为12 494人,按照性别、婚姻、职称和科室4个特征分组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婚姻、职称的医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这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5),在低成就感这一维度上,性别、婚姻、职称和科室4个特征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师职业倦怠群体内差异不受研究年代变化、地域的影响,但研究工具造成的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南昌市妇产科医师职业认同与共情疲劳现状,同时分析其相关性,为改善妇产科医师职业认同与共情疲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市15所医院妇产科328名医师为调查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师版职业认同评定量表、中文版共情疲劳量表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职业认同与共情疲劳的相关性。结果 318名妇产科医师职业认同平均得分87.53±31.49,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聘用类型、职称、健康状况、工作收入职业认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满足平均得分30.04±3.34,职业倦怠平均得分26.92±2.74,二次创伤平均得分23.60±2.31。除学历外,不同性别妇产科医师职业倦怠与二次创作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聘用类型、职称、健康状况、工作收入妇产科医师共情满足、职业倦怠与二次创伤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职业认同与共情满足呈正相关(P0.05),与职业倦怠、二次创伤呈负相关(P0.05)。结论南昌市妇产科医师职业认同与共情疲劳均有待改善,提升职业认同有利于降低共情疲劳,提升工作质量,降低离职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女性住院医师在急诊科规范化培训(规培)期间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参加住院医师规培的124名女性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问卷内容包括职业倦怠问卷量表(MBI-HS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对量表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女性规培医师在急诊科期间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情感衰竭阳性发生率为40.35%(46/114),去人格化阳性发生率为37.72%(43/114);②女性规培医师心理状况阳性总检出率为41.23%(47/114),SCL-90评分中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恐怖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正常水平,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6、2.792、2.574、2.295、2.183,均P <0.05);其余4个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规培医师在急诊科轮转期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状况评测较全国常模发生率高。在规培管理工作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提高医师,特别是专科医师执业能力和执业道德为立足点,针对目前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的现状,结合我国有关法律及法规,从专科医师制度研究背景、专科医师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专科医师培训管理体制和机制、专科医师考核与评价体系、专科医师准人制度立法及专科医师培养筹资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本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认为医院科教管理者能力的培育和实践,关系到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人制度的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0.
基层医生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现状,为提高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91名基层医生进行调查.结果:工作10年以上组职业倦怠与10年以下组无显著性差异,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工作10年以下组(P<0.05).基层精神病科医生和同级别综合医院的医生比较在职业枯竭方面的得分要低而社会支持的得分要高一些,但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组职业枯竭和社会支持的得分高于未婚组,但无显著差异.对本职工作兴趣浓厚组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方面得分要显著低于兴趣一般组(P<0.05),而在客观支持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兴趣一般组.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因子与社会支持成负相关关系,而成就感则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结论:基层高年资医师在享受更多社会支持的同时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基层医务工作者中精神科医师与其他科室医师之间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无统计学差异性.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浓厚的专业兴趣是有效对抗职业倦怠的武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制鞋工人职业应激与工作疲竭感的关系。[方法]以制鞋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使用职业应激调查问卷、工作疲竭感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评分高于男性;低工龄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工作疲竭感评分高于高工龄组;未婚组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和工作疲竭感评分高于其他组。职业紧张各因素与工作疲竭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工作疲竭感与技能、主管支持、同事支持呈负相关;工作疲竭感与决策权呈负相关;人格解体与主管支持呈负相关;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工作疲竭感与工作心理需求、外在付出、内在投入呈正相关;个人疲竭感与回报呈负相关。工作疲竭感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贡献因素为付出与回报比、内在投入;负面影响因素为工作自主和社会支持。[结论]职业应激对工作疲竭感具有一定影响,社会应关注农民工生存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职业应激所导致的工作疲竭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飞行员工作倦怠及其与职业应激的关系,为防控飞行员工作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福建、浙江两省中按不同机型抽取4个飞行部队中的500名飞行员(均为男性)作为调查对象。应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测量飞行员的工作倦怠,应用职业应激量表测量飞行员的职业应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飞行员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飞行员工作倦怠各个维度总得分为:衰竭7.427±5.924,消极怠慢5.720±5.720,专业低效能感20.809±9.460,工作倦怠总分与职业应激总分呈正相关(P0.05);影响飞行员工作倦怠的因素依次为:物理条件应激、人际关系应激、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结论飞行员的职业应激对产生工作倦怠有显著影响,应制定降低职业应激的合理措施,减缓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3.
甘东  赵必华 《卫生软科学》2010,24(6):514-516
[目的]考察主动性人格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法对443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小学教师主动性人格均值得分比较高;小学教师存在轻度的职业倦怠感现象;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倦怠感的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两个因子呈显著性负相关,与职业倦怠感的情感衰竭因子相关性不显著;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倦怠感中的情感衰竭因子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两个因子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主动性人格是影响职业倦怠感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认知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发挥主动性人格对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公司职员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以期为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静安区11座商务楼,问卷调查1033名职员,采用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和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调查职员一般情况、职员的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情况。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相关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JCQ各维度得分和工作倦怠量表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个体特征和不同职业特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等级相关结果显示,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21(P〈0.0001);社会支持与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和-0.252(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倦怠风险有相关关系;而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的风险有缓冲效应OR=0.308(P〈0.01)。[结论]职业紧张受个体特征因素影响和职业相关因素影响;高职业紧张是发生工作倦怠危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发生潜在工作倦怠危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在个人层面和组织机构层面采取措施,降低职业紧张水平,从而降低工作倦怠的风险,达到提高职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吴晓娟  沈霖 《职业与健康》2014,(20):2875-2877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授权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的107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心理授权和职业倦怠在学历、职称、人事状况方面存在差异;临床护士心理授权各维度与其工作倦怠各维度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51,P〈0.01),其中自我效能和工作影响对职业倦怠的相关系数较为突出(r值分别为0.47,0.42,P〈0.01)。结论临床护士职业倦怠感较重,护理管理者应该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创建有效的授权环境,提高临床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减轻临床护士的职业倦怠,利于护理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状况,探讨职业认同、工作压力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问卷、职业认同问卷及工作压力量表对新疆某高校的78名专职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辅导员倦怠比例为16.7%,情绪衰竭比例17.9%,玩世不恭比例9.0%,成就感低落比例最高,为44.9%。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r=-0.584,P〈0.05),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r=0.517,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职业认同能有效预测工作倦怠、情绪低落、玩世不恭;工作保障能有效预测工作倦怠、成就感低;工作乐趣能有效预测情绪低落。结论职业认同、工作压力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士工作倦怠与心理资本的关系,旨在降低护士的工作倦怠。方法以整群随机取样方法,抽取西安某军队综合性医院的47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资本问卷(PCQ-24)、工作倦怠量表(MBI-GS)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护士工作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P〈0.05,P〈0.01);护士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有较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提升护士的心理资本可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目前国内护士职业倦怠的现况研究,分析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提出护理管理部门要通过帮助护士进行职业规划,重视护士身心健康,从而稳定护理队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3家大型企业1068名员工,应用工作压力量表、MBI-GS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和消极应对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r=0.39,0.21),积极应对、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r=-0.30,-0.31,-0.30,-0.16)。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显示,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具有正向预测力,总体效应为0.61,直接效应为-0.50,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产生的间接效应为1.11。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1.29和-0.22)。结论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均是影响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中有显著的调节和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社区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与三维人格特征的相关性,为社区医生职业倦怠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成都市的187名社区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和三维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情绪衰竭与HA、NS1、HA1、HA3、HA4、RD4因子呈正相关,与RD3因子呈负相关。玩世不恭与NS、HA、NS2、NS4、HA1、HA4、RD4呈正相关,与RD1、RD2、RD3、RD呈负相关。成就感低与NS1、HA4、RD4呈正相关,与RD3、NS呈负相关(P〈0.05)。结论社区医生的职业倦怠与其三维人格特征的特定维度和因子有关,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