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0—2018年全国中医药总费用变化趋势和流向特征,研究其占全国卫生总费用比重的变化,为中医药发展及有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机构流向法进行测算并分析.结果:经测算,2018年全国中医药总费用为9134.49亿元,占卫生总费用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5.61%和1.015%.2010—2018年全国中医药总费用流向医院的总量最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增长最快为16.33%,药品零售机构年均增速最低,且占比呈整体下降趋势;各机构中医药总费用占其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均呈整体上升趋势.结论:近年全国中医药总费用增速有所放缓,应持续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使其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提高;优化完善机构流向,加强非中医类医院的中医科室建设;扶持基层中医药的发展;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中医药领域发挥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北京市医院中医药费用的机构流向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个案库汇总法。结果:中医类医院的费用占医院中医药总费用主体;中医类医院收入增加,且增长较快;非中医类医院中医科收入较少,且增长缓慢;结论:中医类医院总体发展较快,但次均诊疗费用低于北京市医院总体平均水平,应合理调整中医服务价格体系;非中医类医院的中医科建设薄弱,应加快中医科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北京市机构法中医总费用的总量、发展及结构等,研究北京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发展状况.方法:运用机构法中医总费用、机构法卫生总费用核算方法.结果:北京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整体快于卫生服务的发展;中医药资源在机构间流向逐步优化;中医类医院提供了更多的中医药服务,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资源发展缓慢;城郊中医药资源差异逐步减小;北京市对中医服务的利用整体优于全国.结论:深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平衡各方利益;引导中医优质资源下沉,使中医药费用继续向基层流动;加强非中医类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发展;完善郊区中医资源配置,缩小城郊医院中医服务差距;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形成多元化办医局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模,揭示中医药总费用的机构流向和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及调整中医药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机构流向法与个案库汇总法。结果:中医药总费用的增长速度慢于卫生总费用;50%以上的中医药总费用流向了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费用占中医药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公共卫生机构的中医药费用基数小但增长较快。结论:北京市中医药总费用发展速度慢于卫生总费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北京市中医药总费用的机构流向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核算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卫生总费用,分析中国卫生筹资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来源法和机构法卫生费用核算方法。结果: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 668.95亿元,占GDP比重为5.57%。其中,政府卫生支出比重上升到30.14%,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到33.88%。结论:2009—2013年,卫生总费用增速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增长,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速度趋缓,地方政府卫生支出增速自2012年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省级中医药总费用机构流向法核算体系,为其他各省市的中医药总费用核算工作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机构流向法、个案库汇总法、系数分摊法。结果与结论:本研究首次构建基于个案库汇总的方法核算省级中医药总费用,方法创新,结果相对准确;可能高估了中医类机构费用;可能低估了非中医类机构的财政项目补助收入;核算工作需要数据量较大,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医院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方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2002—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对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与西医医院机构数量、人均日诊疗人次、收支情况以及药品收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寻找中医医院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结果:中医医院门诊、中医门诊部以及中医诊所日人均诊疗次数、药品收入比例以及门诊药品收入比例高于西医医院,而住院药品收入比例远远低于西医院。结论:中医医院门诊药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西医医院不同,在中医医院病房会导致医院对检查设备和资源的大量投入,使中医医院运行成本大大增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所以,中医医疗结构需要改革,应着重发展门诊部或诊所,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服务于大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做出政策决定提供依据,使卫生资源在不同机构间合理分配.方法:按照OECD卫生费用核算系统,并结合我国现有卫生服务提供系统,确定机构法卫生费用核算范围,主要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利用2007-2010年湖北省机构法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分别描述了卫生总费用的总体水平,卫生总费用在医疗机构、门诊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其他机构之间的配置状况.结论:湖北省机构法卫生总费用不断升高,卫生资源配置结构逐步倾向合理,流向医院的费用比重有所下降,公共卫生机构费用所占比重总体略呈下降趋势,但医药零售费用占的比重增加较迅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广西公立医院的运营效果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2017年广西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次均医药费用、人均药费、人均检查费、医院药品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医院业务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比率分析法分析人均药费、检查费占比及不同收入项目占医院总收入比重情况。[结果]①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药占比下降,门诊药占比由2014年的45. 6%下降至2017年的39. 6%,住院药占比由34. 8%下降至28. 4%,而人均检查费占比逐年上升;②门诊及住院患者次均医药费用增长率略有下降,但在2017年药品零差率政策全面铺开时,患者次均医药费用增长率明显反弹;③诊疗人次与入院人数均有较大增长,医生工作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作负担较重;④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较低,医疗机构财政补助无法弥补药品零差率政策带来的政策性亏损。[结论]药品零差率改革初见成效,但次均医药费用控制效果不够理想,需探索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  相似文献   

10.
探讨药品费用在医院整个医疗收入中所占比例及药品费用在患者医疗费用中所占比例。我院2009年医疗收入整体提高,同时药品费用总数及门诊、住院药品费用总收入均有所增长,但总体药品费用占医疗总收入比例及住院药品收入占住院医疗总收入比例均有所下降;门诊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下降,但住院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有所上升。现将我院2009年的门诊、住院医疗费用的增长变化以及患者的医疗费用的负担情况做如下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公立中医医院经济运行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整理1999-2009年2所三级中医医院和5所二级中医医院的经济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对上述医院的总体收支及结构、医院资源投入、医院运行效率和医院运行效益进行了分析。结论:通过分析发现:三级中医医院规模和服务能力迅速增长,而二级中医医院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对中医医院财政补助增加,但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依然偏低;中医医院与西医医院的收入构成不同,药品政策对中医医院影响更大,需要建立适合中医医院特点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中医医院收入与支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标:测算上海市中医医院2002—2007年财务收支情况。资料与方法:采用上海市4家三级中医院、16家二级中医院的财务数据,以及来自关键知情人的访谈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上海市中医医院相比于综合医院更易受到政策药品差价控制的影响。因人员支出的上升和药品加成率的下降,上海市中医医院2007年亏损1.88亿,占全市公立医院亏损的大部分。建议: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推进中医医疗服务的合理定价和优化补偿结构,完善中医医院的补偿机制,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鼓励中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北京市中医类医疗服务及收入的影响。方法:基于北京市39家中医类医院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基于分段回归的多元间断时间序列模型。结果:北京市两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中医服务收入及服务量均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之后,北京市二、三级中医类医院针灸、推拿收入以及中药饮片收入占比明显增长,但针灸科和推拿科的门诊人次数显著下降。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总体上促进了中医医疗服务收入的提升,促进了中药饮片的使用,但也为中医服务设起了一道价格门槛,合理控制门槛高低,使中医药能惠及更多群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县中医院和县综合医院业务变化趋势,为县级中医药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利用1993--2010年全国所有县中医院执业医师人员数、县级医院医师服务量和收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3--2010年,县中医院院均中医执业医师构成比从62.5%下降到38.3%;县中医院的每医师日均门急诊人次数、县中医院和县综合医院每医师日均住院床日数均呈现先降低后增长趋势,而县综合医院每医师日均门急诊人次数持续增长;县中医院门诊和住院中药收入分别仅占其药品收入的35.0%-40.9%和10.8%~14.2%。结论:县中医院中医人力资源减少,医师服务效率低于县综合医院,收入结构趋近于县综合医院,中药收入少于西药。县中医院仍体现门诊服务优势,而县综合医院体现住院服务优势。建议:建立有效的中医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尤其是门诊服务价格,新农合在分病种的基础上加强补偿中医药门诊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2年的全院门诊数据,统计出每月的总门诊人次、中医医疗收入、中成药收入、中草药收入、开展的中医项目数、中医人员配置和中医药品的配置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中医人员和中医设备配置为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一因素,其特征值为3.187,加强社区医院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使更多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配备中医医疗设备为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中医药品配备为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二因素,其特征值为2.474,种类齐全的中医药品有利于开展中医全科医疗服务;中成药收入是目前社区医院中医业务收入的主要影响者,是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三因素,其特征值为1.996,源于中成药易于被患者和非中医医务人员接受,其用量明显大于中草药。结论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首先应考虑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医设备的配置是开展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的必要条件,中医药品的配备特别是中药饮片品种是否齐全会影响社区医院的中医药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北京市2012年实施的医药分开政策对五家试点医院医生诊疗行为以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例,采用有对照的前后比较设计来研究住院服务利用的变化。以五家试点医院为干预组,以非试点的所有三甲公立医院为对照组。2011年1月1日—2012年7月1日为干预前,2012年7月2日—2014年12月31日为干预后。数据来源于2011—2014年北京医保抽样数据库,采用倍差法及知情人深入访谈进行分析。与试点医院及非试点医院的医保办主任进行深入访谈,探索医药分开政策对评价指标的作用机制。结果:缺血性心脏病住院次均中药费用、次均实验室检查费用显著下降,次均综合服务费用显著增加;次均西药费用有所下降,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费用的比例下降3.73%;综合服务费用比例增加2.58%;实验室检查费用比例和临床诊疗费用比例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药分开相关政策改变了医院的费用结构,减少的药品费用平移到诊疗费用等其他费用,实现了收入的平移;在现有医保支付方式和医院收入分配制度下,医药分开政策对住院总费用和患者自付费用的影响不大;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严格管控绩效指标,对于规范医生行为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三级甲等公立医院运营数据,分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院收入结构的影响。方法引入成分数据分析方法,利用浙江省12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综合医院7家、中医类医院2家、专科医院3家) 2019年1—7月收入结构数据模拟无政策干预下8—12月数据,比较实际数据与模拟数据的差异。结果调价后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分别提高了4.77、4.01和2.54个百分点,检验和检查收入占比分别减少了0.60、0.78和2.94个百分点。综合性医院和中医类医院的药占比降低了1.87和5.29个百分点。各类医院服务收入增加了10 890.14万元,药品收入减少了6 521.79万元,检验检查收入减少了3 065.96万元。结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提高了服务收入占比,降低了物耗性收入占比。下一步需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并关注不同类型医院收入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