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目的:分析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2年的全院门诊数据,统计出每月的总门诊人次、中医医疗收入、中成药收入、中草药收入、开展的中医项目数、中医人员配置和中医药品的配置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中医人员和中医设备配置为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一因素,其特征值为3.187,加强社区医院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能使更多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配备中医医疗设备为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中医药品配备为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二因素,其特征值为2.474,种类齐全的中医药品有利于开展中医全科医疗服务;中成药收入是目前社区医院中医业务收入的主要影响者,是影响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第三因素,其特征值为1.996,源于中成药易于被患者和非中医医务人员接受,其用量明显大于中草药。结论社区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首先应考虑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医设备的配置是开展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的必要条件,中医药品的配备特别是中药饮片品种是否齐全会影响社区医院的中医药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载脂蛋白ApoAⅠ、ApoB的影响,从客观数据反映耳穴贴压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64例载脂蛋白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治疗后抽血化验载脂蛋白,比较ApoAⅠ、ApoB及ApoAⅠ/ApoB比值。结果两组治疗后ApoAⅠ、ApoB及ApoAⅠ/ApoB比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ApoAⅠ、ApoB及ApoAⅠ/ApoB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耳穴贴压疗法能有效调节ApoAⅠ、ApoB和ApoAⅠ/ApoB比值,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艾条不同的点燃位置对针体及周围温度的影响,为临床操作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利用高精度红外测温仪测量模拟温针灸不同点燃位置下针体及周围温度,分两种点燃方式和4个测量位置进行测量,即①从艾条上端点燃,分别距离艾条下端2cm、3cm处测量针体及周围温度;②从艾条下端点燃,分别距离艾条下端2cm、3cm处测量针体及周围温度。每种方法重复测量5次,测量结果按相同时间点叠加取平均值后描绘各时间点的温度曲线图。结果:相同点燃方式在距离艾条下端2cm处比3cm处保持有效艾灸温度的持续时间约长3min;相同距离的上端点燃和下端点燃在不同温度段有以下特点:保持30~35℃,下端点燃比上端点燃保持时间长;而维持在35℃以上的时间两者相差不多;从艾条上端点燃针体达到的最高温度比从下端点燃要高5℃以上;达到有效艾灸温度的初始时间从艾条下端点燃要比从上端点燃早;从曲线上看,于艾条下端点燃呈现"前峰左移",于艾条上端点燃呈现"前峰右移"。结论:温针灸的点燃位置以艾条段下端距皮肤2~3cm,并从下端点燃施灸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一种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干前庭神经核及其联系途径缺血,内听动脉供血不足影响耳迷路引起的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大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但目前趋于年轻化。笔者采用自拟抗眩方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40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反复发作性眩晕或头昏,多与头位和体位有关;②伴有1种或多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视听力障碍或走路不稳等;③可有1种以上脑干受累体征(眼球震颤、听力障碍、面部或四肢感觉异常、Romberg征);④…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一种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干前庭神经核及其联系途径缺血,内听动脉供血不足影响耳迷路引起的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疾病。大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但目前趋于年轻化。笔者采用自拟抗眩方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4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惠钧 《中国针灸》2007,27(9):649-651
目的:研究大椎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并探索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刺大椎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BAEP变化情况。结果:治愈17例,好转26例,未愈9例,有效率达82.7%。BAEP中ⅤPL、Ⅰ-ⅢIPL、Ⅲ-ⅤIPL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有效组(治愈和好转)与无效组(未愈)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大椎穴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BAEP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