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Arch钢板系统与颈椎椎管成形术相结合治疗颈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997年3月至2011年10月诊治的21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基础上加用颈椎后路Arch钢板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1例患者随访3~15个月,术前JOA评分7.9,术后评分13.5。结论利用后路固定Arch钢板系统固定颈椎管扩大成形后椎管,能有效地防止再关门和减少轴性症状,从而减少再次手术的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锚钉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锚钉组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使用带线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对照组行单纯后路单开门手术。根据术后JOA评分,手术对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像学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结果锚钉组患者在术中应用自制颈椎侧块锚钉固定时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JOA评分15.2,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明显,术后6个月仅3例仍有颈部轻度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评估显示内固定牢靠,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操作简单易行,临床效果非常良好,同时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1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2例为存在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行不稳定节段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同期75例无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及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 随诊4~57个月,平均(20.46±13.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两组相近,手术后近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6.54%(45/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时远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100.00%(52/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结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保证植骨融合,维持颈椎稳定,防止术后畸形发生,有利于远期脊髓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71-37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塞脉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JOA评分、 N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 4周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减轻其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实验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1周、 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微型钢板,通过对短期结果分析总结,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从2007年1月到2011年4月18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病9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7例.手术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十微型钢板固定,所有病例随访均达6个月以上,最长达12个月.采用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在术后6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0分恢复到术后15.3分,术后放射学结果显示无内固定失败,椎管容积得到良好维持.结论 微型钢板应用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能有效维持椎管容积,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颈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法,以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5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行传统的丝线缝合固定术,研究组27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并使用微型钛板固定,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JOA评分、椎管活动度改善情况、颈椎轴性症发生率以及椎管矢状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间隔使用微型钛板固定,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锚定不同节段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轴性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节段均为C3-7。根据锚定节段分为两组,A组4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7,使用锚定钉5枚。B组3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5,7,使用锚定钉3枚。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6.4±18.3)%,B组为(56.8±19.6)%,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角度为(9.27±5.42)°,B组为(9.06±4.89)°,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2.9%(11/48),B组为23.7%(9/38),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锚定3个节段与锚定5个节段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且术后并发症并不增加,但降低了内固定费用,手术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支撑固定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对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3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0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57岁。其中17例应用SynthesArch微型钛板于开门侧支撑固定(研究组),另17例采用常规丝线悬吊固定(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JOA评分及影像学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术前、术后JOA评分、轴性症状以及再关门现象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均明显改善,术后卧床时间、轴性症状发生率方面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未见钛板失效及再关门现象,对照组开门角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结论微型钛板支撑固定法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法相比,固定椎板更牢靠,避免了对椎旁肌和关节囊的刺激,术后可早期离床活动,不需颈围制动,明显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效果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分为联合组和后路组,每组20例。联合组采用手术方式为前路减压cage植入椎间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后路组采用手术方式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脊椎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住院时间、疗效等。结果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评估分数优于后路组,且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优于后路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并发症为5%,优于后路组75%、15%,组间采取统计学分析,认为具有一定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术可有效帮助脊椎型颈椎病患者改善脊髓功能恢复,并为重症脊椎型颈椎病患者缓解压迫,且提供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可加快治疗时间,提升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年左右的时间医院收治确诊合并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的治疗方法,而实验组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颈椎功能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在颈曲夹角与椎间高度两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的总发生率(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桥接钢板螺丝钉固定、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2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单开门减压、桥接钢板固定,并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手术后影像学分析及手术后疗效进行分析.CT测量椎管开大程度;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6~12个月,CT复查未发现内固定物移位和松动,椎管矢状径开大率是原来的159.7%,手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4.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神经损伤发生.结论 单开门减压后桥接钢板固定可保持颈椎后部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稳定性,是治疗颈椎管狭窄、防止开门后再关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对23例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23例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有颈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椎管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出现少,是一种有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方法,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11例,根据JOA评分和术后CT判定改善率。结果术后随访9~17个月(平均14.3个月),应用JOA评分改善率均>75%,CT示处于良好开门状态,疗效满意。结论本改良术式较传统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并发症减少,但对手术者要求较高,应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对脊髓型颈椎病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手术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14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骨质疏松(骨密度T<-2.5)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照组为无骨质疏松(骨密度T>-2.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均为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住院天数。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2~C7夹角、椎间高度、钉棒松动情况,使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组出现C2~C7夹角变小、椎间高度丢失;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出血量、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钉棒松动或断钉断棒情况,患者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患者均有较好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颈椎后路手术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只要注意术后适当制动,钉棒松动发生率无明显增高,但应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防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48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提示铰链侧骨质愈合;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末次随访JOA改善率达62.5%;颈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1.1)mm,术后1个月为(13.5±1.4)mm,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1),术后各期无明显变化(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2.6±14.7)。,末次随访为(17.1±12.4)。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1),术后6个月内颈椎曲度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扩大并维持椎管矢状径,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或后路单、双开门减压椎管成形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观察随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2.5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8分。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100%融合,无植骨块移位、钢板螺钉断裂现象,1例后路双开门棘突及棘突中间人工骨块可见融合,单开门未见再关门。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颈椎病手术的治疗原则,手术方案选择正确,术中彻底减压、充分植骨、适当应用内固定,就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在颈椎管狭窄单开门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01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颈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并在术中应用带线锚钉系统,记录患者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改变。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7.23±7.60 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97.23±25.75 ml,治疗后80例患者中显效32例(40.00%),有效42例(52.50%),无效6例(7.50%),总有效率为92.50%。治疗后,颈椎功能明显改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管狭窄单开门术中引入带线锚钉辅助治疗方法,能够确保患者获得较高的治疗有效性,操作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9.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最初由日本学者提出,治疗后纵韧带骨化(OPLL),并在不断改进中得到普遍推广.脊髓型颈椎病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此术式.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1988~2003 年应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12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g年6月-2012年1月行前后路手术治疗CSM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前、后路手术两组间术前术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同一入路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前后路手术均能达到满意疗效。少节段病变,且压迫来自前方者宜选择前路手术;多阶段病变,颈椎椎管狭窄,且压迫来自脊髓后方者宜选择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