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确定作者等1975年从四川西昌克山病流行区一个亚急克山病儿分离出来的川便5病毒与克山病的关系,我们于1990年4~6月进行了克山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为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既往克山病人54例(包括慢性克山病和潜在性克山病各2例),非克山病人54例和非病区长春市非克山病人42例。所用方法为微量中和试验法。调查结果:(1)在川便5病毒与克山病之间存在特异的、此病毒抗原与长白县既往克山病人血内抗体相符合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川便5病毒可能是克山病致病因素之一。(2)川便5与标准Echo_6病毒虽属同一个血清型,但它们的抗原性和致病性是不同的,无论在前者或后者方面,川便5病毒均显著高于标准Echo_6病毒;所以川便5病毒可能是Echo_6病毒的一个新亚型,即Echo_(6-3)。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克山病的流行特点起了明显的变化:就全国范围来看,在发病率大大下降的同时,病区面积却明显扩大;在发病人群方面,东北病区,早期以妇女发病为多见,而近年来儿童发病跃居主要地位,南方病区发病人群几全属儿童。这些变化,目前迄无恰当解释。由于硒缺乏已被证实是克山病发病的基本因素,本文引用了五十年代大量的克山病发病和死亡率调查资料,论证病区居民对低硒环境可能存在代谢适应能力。据此,对当前克山病流行特点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并对未来克山病流行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地方性疾病。为进一步摸清其发病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区克山病发病情况汇总分析如下。克山病流行特点 (1)发病情况:全区自1966年流行开始至1984年共发病10607例。其中1966年发病最高,2814例,发病率为4236/10万;1967年后有所下降,1970、1971年有两个小高峰,发病率分别为1730/10万,1836/10万,从1972年起逐年下降;1984年仅发病8例,发病率为009/10万,而1984年后至今未发生一例克山病。(2)季…  相似文献   

4.
<正> 经过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大量样品的硒含量分析及大面积预防试验证明,地区性贫硒是造成克山病地区性流行的重要因素,但缺硒不能解释克山病的季节高发,年度波动等流行病学特点,很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其发病。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病人发病时有低烧及消化道症状。苏诚钦等从病人血液及心肌组织中分离出若干病毒株。因而我们设想克山病有可能是某些牵累因子,如病毒、缺氧等作用于因缺硒而变得脆弱的心肌造成的。为了检验这种设想是否可以成立,我们用柯萨奇病毒感染硒营养状况不同的小白鼠,观察其心脏病变,共进行了三个实验。  相似文献   

5.
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致病因素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弈明 《卫生研究》1996,25(4):221-227
拟通过对串珠镰刀菌素(MF)毒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以及MF对克山病区和非病区粮食侵染程度的调查来论证串珠镰刀菌素是否有可能是克山病的致病因素。研究结果表明:MF致毒靶器官是心脏和睾丸;致毒作用点以PDH,SDH,GPX和PHGPX等酶为主;在MF致毒心肌中未见类似克山病的病理和酶谱改变;MF毒性与染毒对象的硒营养状态无关,补硒或VE对MF毒性没有抑制或减轻作用,与硒可预防克山病的事实不符;串珠镰刀菌在克山病区和非病区均有分布,且都不是优势菌;MF在克山病区和非病区粮中均有侵染,不同粮食种类毒素污染的差别大于病区与非病区之间的差别,与克山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不一致。因此,本研究结果得不出MF是克山病致病因素的结论,因而不支持“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病因”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
克山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地方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秦安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属陇中南温和半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为500 mm,干旱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属国家级贫因县。历史上克山病在秦安县流行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广大病区群众的共同参与,该县克山病的发病率得到了基本控制,但近几年由于病区各种因素的变化,克山病疑似病例在病区时有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过去工作认为克山病病区内外环境均处于硒贫乏状态,用硒预防克山病得到了良好效果,对于克山病发病原因的研究中在某些方面又不能用单纯缺硒来解释,我们曾利用病区饲料喂养各种动物,并附加负荷因素,试图复制出心肌坏死的克山病动物模型并进行过克山病病人和某些动物心肌的组化观察,为研究克山病的发病原因过程提供线索,我们观察了不同因素对缺硒动物心肌某些酶的组织化学观察。  相似文献   

8.
克山病是我国一种特有独立的地方性心肌病,经多年的综合防治,近年发病明显减少。本研究综合分析山东省克山病和非克山病病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情及发病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动态观察平邑县克山病病情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方法 选择平邑县既往克山病发病较多的村庄,设立克山病监测点,以3-14岁人群及14岁以上可疑患者为重点监测对象,1995-1999年对克山病进行监测;调查内外环境与头发的硒含量,居民经济收入及人均战友有粮食等相关因素。结果 5年间全县检出慢型克山病病人14例,无急型、亚急型发病,监测村重点监测对象1995年、1997年、1999年克山病检出率分别为2.10%、3.88%、1.94%,均为慢型,潜在型病例,死亡2例,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3.56%,5.30%,5.04%。硒含量人发有所增高,小麦较稳定,玉米、红薯干有所升高,经济收入,人均占粮食不断增加。结论 本地区克山病发病相关因素不断改善,克山病病情处于基本控制后的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莒县克山病综合性防治经验回顾。[方法]对莒县克山病综合性防治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9-2000年发生克山病906例。死亡632例。通过综合性防治已连续10年无病例发生,基本控制了克山病流行。[结论]通过对克山病的防治,2000年已达到“基本控制克山病区标准”。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1990-2007年克山病病情及发病相关因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山东省1990-2007年克山病病情及发病相关因素动态变化,为克山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山东省莒县、沂水、平邑、邹城4个克山病病区县的发病村,设立观察点,从1990年起连续观察至2007年,每5年为一阶段,第1~3阶段以3~14岁多发人群和14岁以上可疑患者为观察对象,第4阶段以全年龄组人群为观察对象.每阶段对同一组人群连续观察5年,第1、3、5年对全部观察对象进行临床查体和描记心电图,可疑病人x线胸部后前位摄片,随机采集头发、小麦、玉米、红薯干(地瓜干)进行硒含量测定,同时调查经济收入和人均占有粮食.结果 18年共观察人群14 510例/次,克山病年均检出率第1~4阶段依次为3.02%、2.31%、3.57%、3.65%.共检出异常心电图809例,总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5.49%,1990-2004年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3.52%~5.24%,2005-2007年为10.97%-10.91%.采集头发732份,小麦701份,玉米615份,地瓜干643份,采用荧光法测定硒含量,发硒水平逐年升高,粮食硒水平基本恒定.经济收入与人均占有粮食显著增加,从1990年的535.8元/人、254.6 k/人逐年增加至2007年的2968.0元/人、602.0ks/人.结论 山东省克山病病情处于稳定态势,内环境硒营养状况改善、经济收入与人均占有粮食增加是重要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书萍  宋红玲  张红丽 《职业与健康》2011,27(11):1284-1285
目的通过分析2010年临颍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探讨该县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临颖县各医疗机构和县外医疗机构确诊报告的临颍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临颍县2010年1—12月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08例,报告发病率为124.38/10万;重症病例46例,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3—6月,4月为发病高峰,7月有所下降;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集中于1~4岁儿童,占全部病例的86.12%,其中以1岁年龄组发病例数最多。结论从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入手,加强知识宣传,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卫生意识,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7-2013年宁陕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鼠类汉坦病毒(HV)感染情况,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3年宁陕县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中HFRS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调查鼠类种群构成、密度及鼠血HV抗体阳性率。结果2007-2013年全县共报告14例HFRS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69/10万,死亡1人。发病最高年份为2011年,报告病例6例,发病率为8.07/10万,占5年报告病例总数的42.86%。本县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210国道及京昆高速G5(西汉段)沿线乡镇。性别及职业特征明显,以农村男性壮年为主,男女性别之比为13∶1。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居住区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鼠血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为25.89%(95/367)。结论针对该病流行环节做好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减少HFRS的危害。宁陕县感染HV的鼠类多样,感染率高,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防治和深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9年长沙市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时空传播过程及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长沙市甲型H1N1流感疫情数据,结合长沙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热点分析、时空聚类分析、空间过程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疫情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疫情热点区域多出现在市辖区与县城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疫情时空一级聚类区位于浏阳市中部(RR=22.70,P<0.01),二级聚类区位于市辖区岳麓区(RR=6.49,P<0.01)、雨花区(RR=81.63,P<0.01)、长沙县中部星沙镇周边(RR=2.90,P<0.01)、雨敞坪镇(RR=19.31,P<0.01)、城郊乡(RR=73.14,P<0.01)、宁乡县西部龙田镇周边(RR=14.43,P<0.01)以及望城县中部乌山镇周边(RR=13.84,P<0.01),随着时间推移在空间上呈现向东(经济发达地区)扩散的趋势;人口数量、学生数、空间相邻性和经济活动对疫情传播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甲型H1N1流感起始期人口密度是主要影响因素(r=0.477,P<0.05),疫情初期与快速发展期学生数量是重要的指标(r=0.831,P<0.01;r=0.518,P<0.01),在疫情顶峰期经济活动对疫情扩散起主要作用(r=-0.676,P<0.01).结论 在流感不同的发展阶段,疫情的高危人群与高发区域均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应根据疫情的不同阶段对防控措施进行调整.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process on 2009 influenza A (HlNl) pandemic in Changsha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the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Data were from the following 5 sources, influenza A (HlNl) pandemic gathered in 2009,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of Changsha, the broad range of theorems and techniques of hot spot analysis, spatio-temporal process analysis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Hot spot areas appeared to be more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such as cities and townships. The cluster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influenza A (HlNl) pandemic was most likely appearing in Liuyang city (RR=22.70,P<0.01). The secondary cluster would include districts as Yuelu (RR=6A9,P< 0.01) , Yuhua (RR=81.63, P<0.01). Xingsha township appeared as the center in the Changsha county (RR=2.90, P<0.01) while townships as Yutangping (RR=19.31, P<0.01) , Chengjiao (RR=73.14,P<0.01) and Longtian appeared as the center in the west of Ningxiang county (RR= 14.43,P<0.01) and Wushan as the center in the Wangcheng county (RR= 13.84,P<0.01). As time went on, the epidemic moved towards the eastern and more developed regions. Regarding factor analysis, population, the amount of students, geographic relationship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etc. appeared to be the key elements influencing the transmission of influenza A (H1N1) pandemic.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pidemic, population density served as the main factor (r=0.477, P<0.05) but during the initial and fast growing stages, it was replaced by the size of students to serve as the important indicator (r=0.831, P<0.01; r=0.518, P<0.01). However, during the peak of the epidemics,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r=-0.676, P<0.01). Conclusion Groups under high risk and districts with high incidence rates were shifting, along with the temporal process of influenza A(H1N1) pandemic, suggesting that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need to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significanc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t different stag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oogle Earth软件应用于疟疾当地感染新发病例空间流行病学分析的可能。方法以山东省单县2007-2011年疟疾当地感染新发病例的疫情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采集器对患者居住地GPS定位,并搜集单县媒介按蚊孳生主要水系的地理信息等数据,进而批量输入或导入Google Earth Free7.1软件,统一于疟疾数据库。结果建立以Google Earth卫星影像为背景的单县疟疾当地感染新发病例的地图数据库,在其3D视窗上清晰显示出病例的时空分布图,可以对某病灶点缩放和显示操作,并能直观展示疫点周围地形地貌和蚊媒孳生的河流等水系分布情况。结论基于GPS精确定位和Google Earth软件的直观显示而建立的疟疾卫星影像地图数据库,可以应用在疟疾等传染病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周围地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凉山州昭觉、西昌、德昌、盐源4地区实施主动检测咨询服务(Provider Initiate Testing and Counseling,PITC)的成本效果,并进行地区间比较,为在艾滋病不同流行地区合理分配检测咨询资源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成本-效果法对2008 - 2015年4地区PITC总成本投入、检测人数、发现比例和例均成本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08 - 2015年昭觉、西昌、德昌、盐源PITC资金总投入分别为4 180 870、6 141 660、3 373 095、4 173 905元,分别覆盖170 260、318 696、180 570、235 598人次,确诊2 452(1.44%)、1 141(0.36%)、407(0.23%)、101人(0.04%),发现并确诊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例均成本分别为1 705.09、5 382.70、8 287.70、41 325.79元。结论 医疗机构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日益健全;根据疫情分类开展PITC使其更具有成本效果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观察陕西省克山病病情与内外环境中微量元素水平的变化。方法按照全国克山病监测方案,以黄陵县克山病观察点的全体居民作为监测对象,动态观察监测点克山病病情,并采集病区、非病区儿童头发以及居民食用粮,分别用荧光法和原子吸收法分析其硒、锌、铜、铁、锰水平。结果(1)监测点15年共检出潜在型克山病447例次,检出率在3.6%~10.9%之间,平均检出率6.14%,呈缓慢上升趋势,新发生潜在型克山病25例,新发生率在0~55.6/万之间,平均34.34/万,呈平稳低发下降趋势。(2)病区自产粮食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病区儿童发硒含量逐年上升,1995年后已达到并稳定在非病区儿童水平。病区儿童发铁水平显著高于非病区,其它元素与非病区儿童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病区内外环境所测元素含量均无明显年度变化。结论克山病病情的下降和稳定与病区居民内环境硒水平的提高有关,但即使病区居民内环境硒水平达到并稳定在非病区水平时,仍未能阻止新的潜在型克山病发生,说明硒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条件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新疆莎车县一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流脑流行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研究该次流脑疫情分布特点和流行原因。结果该次暴发疫情的发病率为3.36/10万,死亡率为0.28/10万,病死率为8.33%。结论该次疫情是由于长年未接种流脑疫苗而引起的一起以县城为中心的A群流脑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10年来扶风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疫情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999~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个案卡的信息和1999~2008年年度疫情汇编。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扶风县1999~2008年出血热疫情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1999~2008年间全县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813例,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39.02/10万,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疫情呈散发状态,波及全县15个乡镇,以召公镇发病为最多(占20.05%);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发病人数的58.7%;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为3:1;在总发病人数中农民占84.6%,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5~55岁,占总发病人数的67.16%。结论扶风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有季节高峰,并与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应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山西省天镇县2001-2010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控制特点,探索布病高发区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1-2010年全县布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Excel软件绘制图表。结果 2001-2010年天镇县报告新发布病病例1958例,年平均发病率100.53/10万。病例以农民为主。布病发病呈明显的季节周期性;疫情逐年由部分乡镇向全县11个乡镇蔓延。结论 2001-2005年,牲畜交易频繁,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人间新发病例增加显著;2006-2010年加强监测,免费、规范及时治疗患者,档案化管理;强化宣传布病防治知识;政府主持下部门协作,加强检疫、淘汰病畜,遏制了疫情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