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青海省不同海拔高度4~18岁藏族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海拔2535 m、3600 m和4200 m的32 578名藏族少年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定三个阶段进行调查;分析CHD不同海拔高度的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及各年龄组间变化.结果 3个地区(海东、黄南、果洛)查出CHD 235例,患病率为7.21‰.随着海拔的升高CHD患病率有所增加,分别为5.45‰、6.80‰和9.79‰.但海拔2535 m与3600 m之间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海拔2535 m与4200 m、3600 m与4200 m之间CHD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1;χ2=5.540,P<0.05).在海拔2535 m地区各年龄组间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拔3600 m、4200 m地区随着年龄增加CHD检出率也增加.各年龄组间比较,16~18岁组患病率最高,与4~7岁和8~12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P<0.005;χ2=5.60,P<0.05).CHD的病种构成以房间隔缺损(ASD)为主(39.1%),室间隔缺损(VSD)其次(32.8%),动脉导管未闭(PDA)列第三(24.7%).但不同地区其构成比不同,海拔2535 m以VSD为首位,3600 m以ASD患病率最高42.8%,4200 m地区PDA占50.8%.结论 藏族少年儿童CHD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及各年龄组间变化与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五省中小学生社区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与海拔及民族关系,为社区筛查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4月—2019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云南、西藏、河北、山西、贵州五省16个市、6个州抽取5 443所中小学共1 952 919名6~16岁中小学生进行先心病社区筛查,分析先心病患病率与不同海拔和民族的关系。结果中国五省筛查的1 952 919名中小学生中,确诊先心病者2 874例,先心病患病率为1.47‰;云南、西藏、河北、山西和贵州省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1.49‰、7.64‰、0.77‰、0.69‰和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981,P 0.001);海拔1 000、1 000~1 499、1 500~1 999和≥2 000 m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0.69‰、1.57‰、1.45‰和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81,P 0.001);海拔1 000~1 499 m中景颇族/傣族、哈尼族/彝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2.06‰、1.93‰和1.34‰,海拔1 500~1 999 m中壮族/苗族、彝族、白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0.62‰、1.45‰、1.00‰和1.68‰,海拔≥2 000 m中傈僳族、藏族和侗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0.69‰、1.54‰和1.87‰,各海拔中不同民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海拔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不同,相同海拔不同民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亦不同。  相似文献   

3.
青海海西地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青海海西地区人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的患病率和有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自然人群调查并按国际统一诊断标准,对青海海西海拔在3000m以上的~3600m、~4600m、~5000m3个地区的2116人进行调查并作患病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的2116人中共发现符合标准(Hb≥210g/L)者80例,患病率3.78%。[结论]青海海西地区人群HAPC患病率随海拔高度增高而明显增高(P﹤0.01),世移居间患病率亦有明显差别,移居汉族明显高于世居藏族(P﹤0.001),此外,年龄、性别、劳动强度与该病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青海省不同海拔高度4~18岁藏族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海拔2535 m、3600 m和4200 m的32 578名藏族少年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定三个阶段进行调查;分析CHD不同海拔高度的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及各年龄组间变化.结果 3个地区(海东、黄南、果洛)查出CHD 235例,患病率为7.21‰.随着海拔的升高CHD患病率有所增加,分别为5.45‰、6.80‰和9.79‰.但海拔2535 m与3600 m之间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海拔2535 m与4200 m、3600 m与4200 m之间CHD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1;χ2=5.540,P<0.05).在海拔2535 m地区各年龄组间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拔3600 m、4200 m地区随着年龄增加CHD检出率也增加.各年龄组间比较,16~18岁组患病率最高,与4~7岁和8~12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P<0.005;χ2=5.60,P<0.05).CHD的病种构成以房间隔缺损(ASD)为主(39.1%),室间隔缺损(VSD)其次(32.8%),动脉导管未闭(PDA)列第三(24.7%).但不同地区其构成比不同,海拔2535 m以VSD为首位,3600 m以ASD患病率最高42.8%,4200 m地区PDA占50.8%.结论 藏族少年儿童CHD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及各年龄组间变化与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青海省6个州和海东地区3个县4~18岁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共计对288 066名少年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定三级筛选方法.分析不同海拔、不同民族CHD患病率及病种分布,探讨性别间及各年龄段间CHD变化及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 查出CHD 1633例,总患病率为5.66‰.不同海拔(2000m~、3000m~、4000m~)患病率分别为4.89‰、5.71‰、8.74‰.不同海拔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96,P<0.001),趋势分析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总患病率明显增加(χ~2=41.826,P<0.001).女性总患病率(6.95‰)明显高于男性(4.54‰),χ~2=73.79,P<0.001.海拔2000m~地区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7,P>0.05).随海拔升高女性CHD的患病率高于男性,3000 m~(χ~2=84.733,P<0.001)、4000 m~(χ~2=16.313,P<0.001).海拔2000m~地区各年龄段间CHD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8,P<0.001),但患病率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χ~2=3.424,P>0.05).海拔3000m~、4000m~地区CH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30,P<0.001;χ~2=26.894,P<0.001).各民族间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56,P<0.001),其中蒙古族7.55‰、藏族6.40‰、汉族5.32‰、土族5.23‰、回族4.89‰、撒拉族2.22‰.CHD构成比以房间隔缺损(ASD)为主(37.42%),其次为动脉导管未闭(PDA)(28.47%)和室间隔缺损(VSD)(26.01%).但海拔不同其构成比又有不同,海拔2000 m~、3000 m~以ASD为首位,分别占37.80%、37.67%,4000 m~PDA占首位(46.36%).结论 青海省4~7岁少年儿童CHD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间及各年龄段间变化与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高血压亚型的分布特征.方法 以该地区30~70岁朝鲜族和汉族常住居民3011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血压亚型在本地区不同民族及年龄间的分布状况及特征.结果 朝鲜族和汉族高血压粗患病率分别为46.5%和34.0%,年龄调整后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7.2%和31.4%,且朝鲜族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汉族人群.在朝鲜族人群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和收缩期高血压合并舒张期高血压(SDH)的患病率分别为5.7%,14.3%和26.4%;汉族人群的患病率分别5.0%,11.4%和17.6%,均以SDH最多见.在高血压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ISH和SDH的比例显著增高、IDH的比例显著降低.结论 延边地区不同民族人群高血压及亚型患病率明显不同,而且在高血压人群中的不同亚型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在高血压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ISH和SDH的比例显著增高和IDH的比例显著降低,且以SDH最多见.  相似文献   

7.
海南藏族自治州4~17岁人群先天性心脏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4~17岁人群先天性心脏病(CHD)状况和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整体普查法,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53 827名幼儿园、中小学4~17岁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CHD患病率为5.6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95‰,女性患病率为7.66‰,男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CHD的不同类型中,房间隔缺损患病率最高,为1.84‰,占CHD总数的32.35%;其他类型CHD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其他类型,不同病种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岁患病率为2.92‰,与其他各年龄组患病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兴海县为8.90‰,同德县为7.20‰,贵南县为5.88‰,共和县为5.78‰,贵德县为3.80‰,不同县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率与海拔高度无相关关系.不同民族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回族8.21‰,土族7.26‰,汉族7.18‰,藏族4.57‰,蒙古族4.18‰,藏族、蒙古族较低,与汉族、土族、回族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CHD人群存在区域、民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甘肃省农村地区不同民族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的抽样调查方法,对甘肃省14市州年龄20~74岁的农村常驻人群(居住≥5年)14 480人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物理测量和血脂、OGTT等实验室检测。结果甘肃农村地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52%,男性10.80%,女性8.50%。男性、高龄、高BMI、经济水平较好、文化程度较低、高血压、高血脂、有吸烟史及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是糖尿病危险因素。甘肃省农村地区成人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16.32%,男性16.60%,女性16.10%。低教育水平、高龄、BMI、高血压、低经济水平、低海拔是糖调节受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随年龄增长呈线性增高。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患病率低于汉族(除东乡族为12.50%,高于汉族),其中藏族(4.10%)和裕固族(5.50%)最低。藏族和裕固族糖调节受损患病率高于汉族,分别为24.70%、23.00%。结论甘肃省农村地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将呈增长趋势,应积极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目前西藏部分地区干部患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现状,探讨高原地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因素与相关疾病的关系,以及防治策略。为更好地做好西藏医疗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海拔696名干部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防治策略。结果BMI总体水平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男性高于女性,藏族高于汉族。超重和肥胖患病(检出)率为50.43%,与民族χ2=8.792、性别χ2=12.222、年龄χ2=40.888之间有关(P<0.05),藏族明显高于汉族,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在51~60岁组。超重肥胖组、非肥胖组血脂(TC、TG)水平与藏汉族、男女性别关系分析,TC水平藏族较汉族高;TG水平汉族高于藏族。TC水平在非肥胖组男性高于女性;TG水平男性高于女性。不同海拔(即>3 800 m组和3 650 m两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析:在>3 800 m组为79.66%,3 650 m组为47.72%;两组藏汉族在3 650 m组藏族为56.25%、汉族为39.94%;男女性别在3650 m组男性为53.81%、女性为28.29%;在>3 800 m组患病率,藏汉族之间、男女性别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患超重和肥胖人群与高血压、FBG、HUA、TG↑、HDL-C↓及脂肪肝的患病有明显的伴随关系。结论超重和肥胖患病(检出)率为50.43%,我们认为造成西藏高原藏、汉族超重和肥胖及相关疾病(高血压、FBG、HUA、血脂异常及脂肪肝)的主要原因:可能除了与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缺乏体育锻炼有关以外,也与高原缺氧及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关。在高原,应重视干部的定期体检、休假和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维汉哈三民族人群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汉族人群为对照,分析新疆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超重和腹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和特征。方法利用2007年新疆高血压研究所高血压现况调查获取的7 510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人群超重率、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并采用三组人群的合并人群作为标准人群,对各率进行年龄标化。超重的诊断标准为:BMI≥25 kg/m2为超重;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为:腰围≥90 cm(男)或≥80 cm(女)为腹型肥胖。结果 (1)超重的患病率在三民族的男女人群分别为:哈萨克族63.83%和55.67%,维吾尔族61.33%和60.77%,汉族51.79%和29.53%;腹型肥胖的患病率相应为:哈萨克族46.61%和53.43%,维吾尔族42.03%和64.33%,汉族42.49%和36.22%。(2)超重率在三民族人群均表现为男性>女性,而腹型肥胖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在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群为女性>男性,汉族人群则为男性>女性。(3)汉族女性人群各年龄段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段超重率,50岁以后女性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也出现了同样的特点,但男性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各年龄段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始终低于超重率。结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是超重、腹型肥胖的高发人群,汉族女性人群和50岁以后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人群的腹型肥胖率高于超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海拔高度世居健康藏族人群体内氧自由基代谢隋况.方法 选取了3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健康藏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海拔3850m、海拔2500m、海拔1507m组.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海拔1507、2500、3850m组血清中SOD、GSH-Px活力和MDA含量比较,无性别差异(P>0.05).与海拔1507m组比较,海拔2500、3850m组血清中SOD、GSH-Px活力较低,MDA含量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3850m组血清中SOD、GSH-Px活力低于海拔2500m组,MDA含量高于海拔2500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居住地海拔高度的升高,血清中SOD、GSH-Px活力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呈上升趋势.结论 世居高原健康藏族人群体内存在氧化应激,对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可考虑给予自由基清除剂,以预防高原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世代生活的藏族人群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能较好地适应高原环境,其耐受低氧的生理生化改变如红细胞增多、血管数量和血容量增加、血管收缩增强等相关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这些变化一方面增强了世居高原藏族人群的低氧耐受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了藏族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此外,除了高原不同海拔高度血氧饱和度不同程度降低(海拔每增加300 m,机体血氧饱和度下降1%)外[1],藏族人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不同民族老年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新疆不同民族老年人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等7个市(区、州)汉、维吾尔(维)、哈萨克(哈)族≥60岁人群进行心血管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分析不同民族人群CHF患病率及合并CHF的基础疾病.结果 实际调查3 858人,应答率为89.14%.CHF患病率为4.30%(166/3 858,其中汉族为2.74%,维族为5.25%,哈族为6.32%).不同民族人群CHF患病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2,P=0.00).男性CHF患病率为5.50%,女性为3.13%,男性高于女性(x2=13.65,P=0.00).60~、65~、70~、≥75岁年龄组CHF患病率分别为3.39%、3.68%、5.12%、6.82%,各年龄组人群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9,P=0.004),并随年龄增加CHF患病率呈增高趋势(x2=12.07,P=0.001).房颤、冠心病是CHF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5.20,95%CI:2.32~ 11.70和OR=5.54,95%CI:3.83~ 8.02).单个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CHF最常见为高血压(病因构成比为30.12%),其次为冠心病(病因构成比为7.23%).结论 新疆地区老年人群CHF患病率较高,且存在民族差异.高血压、冠心病为CHF患者共同的心血管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4.
藏族与汉族中老年人膳食模式的差异对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藏地区居住的藏、汉两族中老年人及居住在汉族地区的汉族中老年人的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应用移民流行病学的方法,调查35岁以上居住在藏族地区的藏族、汉族和居住在汉族地区的汉族中老年人共572人的膳食和血脂状况,分析其特征和差异。结果藏民摄入较多为粗粮[(219.8±123.3)g/d]、肉类[(226.2±210.1)]g/d,饮酒较多[(580.8±1049.0)g/d],蔬菜、水果摄入量较低[(217.8±160.4)g/d];藏民的高甘油三酯血症(TG,5.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HDL-C,3.1%)低于其他两组人群(藏区汉族居民22.5%,10.7%;汉族地区汉族居民14.7%,8.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地区汉族人群饮食结构类似汉族地区汉族居民,其高TG血症患病率较高(22.5%),低HDL-C血症患病率(10.7%)与汉族地区汉族居民(8.4%)接近,高于藏民(3.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TC,2.7%)、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LDL-C,1.6%)低于汉族地区汉族居民(7.6%,4.0%)。结论藏区藏族居民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患病率较低。藏区藏族居民高脂膳食对高TC血症发病有一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在不同民族、性别和年龄中的差异。方法用生化分析仪测定参加体检的767名裕固族、604名藏族和1 808名汉族人群血浆尿酸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年龄段裕固、藏、汉族男性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女性(均有P<0.05),在45~岁年龄组裕固族男性血尿酸水平高于汉族和藏族男性(均有P<0.05),裕固族男性的平均血尿酸水平高于汉族和藏族男性(均有P<0.05),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裕固族、藏族高于汉族(均有P<0.05),在小于60岁年龄组男性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P<0.05),在60~岁年龄组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存在民族、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和平原地区人群血流变各项指标的差异及高海拔不同民族的血流变特征。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7月搜集四川某海拔2 600~3 100 m地区藏族与汉族正常志愿者为高海拔研究组,按照民族分为高海拔藏族组和高海拔汉族组,同时搜集某平原地区正常志愿者为平原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其血流变指标全血粘度(1s~(-1)、50s~(-1)、200s~(-1))、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压。结果高海拔研究组男性、女性志愿者的全血粘度1s~(-1)、50s~(-1)、200s~(-1)、血浆粘度、Hct、收缩压与平原对照组男性、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的血浆粘度值、收缩压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高海拔藏族组与汉族组男性、女性志愿者的血流变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1-39岁组男性、女性全血粘度1s~(-1)、50s~(-1)、200s~(-1)、血浆粘度、Hct与40-59组、≥60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海拔为影响高海拔研究组血流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海拔地区人群血流变各项指标与平原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海拔高度会影响人体的血流变特征,而在高海拔地区藏族和汉族人群的血流变指标接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我省中部永登县海拔1500m、2000m、3000m地区各选20户住宅进行住宅建筑设计、室内微小气候、人体皮肤温度、Hb含量测定及人群患病率调查。结果是3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住宅建筑设计均基本符合卫生学要求,人体皮肤温度在舒适范围;但人体Hb含量及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其它疾病患病率也增高。据此认为,居住在1500m以上和3000m以下高原地区,对居民健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藏不同海拔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西藏不同海拔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病情况,为防治HDCP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2004年西藏不同海拔地区的13所省市级医院住院分娩的1160例发生HDCP的产妇及其围产儿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不同海拔地区HDCP住院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海拔地区移居汉族与世居藏族之间HDCP住院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西藏地区HDCP住院患病率随居住地区海拔升高有明显增高趋势,汉族孕产妇HDCP患病率高于藏族孕产妇,海拔升高增加HDCP孕产妇及其围产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成年人心脏瓣膜病(VHD)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新疆7个地区35岁以上维吾尔族成年人进行心脏瓣膜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新疆维吾尔族成年人VHD的患病率为2.7%,男性VHD患病率(3.7%)明显高于女性(1.9%)(P〈0.05),城镇人群VHD患病率(10.3%)明显高于农牧区(2.1%)(P〈0.05);所有瓣膜病变中,AV占67.2%,MV占23.4%,AV+MV占9.4%。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成年人VHD患病率较低,其患病率与美国一般人群VHD患病率接近,农牧区人群VHD患病率明显低于城镇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内蒙古牧区蒙、汉族≥55岁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病情况及分布特点.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中MCI的临床诊断标准,对牧区≥55岁蒙、汉族人群进行MCI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蒙、汉族≥55岁人群MCI粗患病率为19.48% (1782/9146),标化患病率为18.98%;蒙、汉族MCI粗患病率分别为17.46%(标化患病率为16.99%)和20.60%(标化患病率为19.98%).蒙、汉族人群MCI粗患病率与年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MCI粗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蒙古族从55~59岁的12.17%上升至85岁的27.78%,汉族从55 ~59岁的15.50%上升至85岁的23.53%.蒙古族人群MCI患病率与汉族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29,P=0.000),汉族人群高于蒙古族人群.蒙古族女性与男性相比,MCI患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6,P=0.123);汉族女性与男性相比,MCI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x2=24.470,P=0.000).结论 内蒙古牧区蒙、汉族老年人群MCI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MCI患病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