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秦瑗  刘娇  吴冬梅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596-1600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互联网在青少年中普遍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成为自伤者宣泄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青少年NSSI行为网络表露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青少年通过网络表露NSSI行为既有益处又有风险。研究从青少年NSSI行为网络表露特点、影响因素及网络表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早期发现青少年NSSI行为并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家庭影响因素, 为制定青少年自伤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在黑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东5省抽取15 623名11~20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评估青少年NSSI行为的频率, 以及家庭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近1年内至少发生1次以上自伤行为者占28.8%, 其中1~4次(偶有自伤行为)者占17.6%, 5次及以上(反复自伤行为)者占1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与青少年偶有自伤行为及反复自伤行为均有相关性(χ2=6.30~12.16, P值均 < 0.05)。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民族, 情绪管理、心理韧性、孤独感、社会支持等因素后, 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仍与偶有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1, 1.34, P值均 < 0.05);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和家庭教养方式与反复自伤行为仍有相关性(OR值分别为1.19, 0.69, 1.57, P值均 < 0.05);以地区进行分层分析后显示, 各地区的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全相同。  结论  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可能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有关,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九江市某医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及相关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5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检出偶发NSSI 238例,反复NSSI 346例,检出NSSI共计584例,检出率为38.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影响因素有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12)、童年虐待(OR=2.897)、童年家庭功能不全(OR=2.398)、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OR=1.876)或双相障碍(OR=2.222)、孤独感强烈(OR=1.892)。结论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母亲教育程度高、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所患疾病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孤独感强烈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故应对上述患者予以重点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以降低NSSI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干预和预防NS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10所学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伤害行为,利用c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中学生NSSI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 737名学生,包括2 033名男生和1 704名女生,男女比例为1.19∶1。调查对象包括初一至高三学生,平均年龄为15岁。过去1年内深圳市中学生NSSI发生率为34.7%。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1~16岁年龄段的学生NSSI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OR=1.220),发生过外伤比不发生外伤者NSSI发生率高(OR=1.788),学习日住校学生NSSI发生率比不住校学生低(OR=0.724),有关系亲密的朋友的学生NSSI发生率较低(OR=0.804)。结论深圳市中学生NSSI发生率较高,应及早发现并根据相关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和预防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 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以及探索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年级、居住地、家庭经济情况、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睡眠质量、兴趣以及有无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行为、抑郁情绪的中学生存在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均有P < 0.05);社会支持、依恋质量好的个体有更少的NSSI行为(均有P < 0.05);居住于城镇、对他人丧失兴趣、以及重度抑郁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高质量的睡眠质量、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及社会支持是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NSSI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和社会应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为中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以减少其NSSI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评定研究对象过去2年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冲动状况进行评估,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683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657例出现NSSI,发生率为39.03%。其中男262例,女395例,年龄13~20岁,平均年龄(14.63±; 3.09)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7±; 1.21)年; 268例为偶发NSSI,389例反复出现NSSI。下臂及腕部、手是发生NSSI患者的主要自伤部位(分别为40.03%、33.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程度越严重(OR=2.255)、遭受校园暴力(OR=2.289)、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2.428)、抑郁障碍(OR=1.855)、双向障碍(OR=2.212)、冲动总分偏高(OR=1.401)、人际关系得分高(OR=1.398)和学习压力得分高(OR=2.098)等均是导致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危险因素。结论 NSSI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重度抑郁、遭受校园暴力、母亲教育程度高、抑郁障碍、双向障碍、冲动总分偏高、人际关系差和学习压力大等的患者更易出现NSSI,应提高具有以上特征患者的关注度,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尽可能避免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山东省青少年阈下抑郁和精神病性体验(PLEs)及其交互作用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联,为青少年NSSI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沿海和内陆分别各抽取2座城市中6 090名13~22岁大中学生施测。使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简式版社区心理体验评估问卷(CAPE-P8)、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电子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少年阈下抑郁和PLEs及其交互作用与NSSI的关联。结果 青少年NSSI检出率为21.3%,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在13~15岁青少年NSSI报告率最高(27.9%),有阈下抑郁和PLEs者NSSI报告率分别为49.9%,30.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阈下抑郁青少年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抑郁青少年的3.47倍[OR值(95%CI)=3.47(2.68~4.50)];有PLEs者发生NSSI的风险是未检出者的5.32倍[OR值(95%CI)=5.32(4.10~6.89)],阈下抑郁与PLEs同时存在时发生NSSI的风险是均未检出者的18.47倍[O...  相似文献   

8.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地、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打伤、烫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1-2].自杀行为是因为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3].NSSI和自杀行为是青少年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两者紧密关联.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了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的统计学关联[4-5],但对于两者关联的理论解释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青少年NSSI和自杀行为关联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e self-injury, NSSI)高发于青少年人群,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是未来发生自杀的重要预测因子,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热点。目前对青少年NSSI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形成过程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研究将从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神经影像学及社会心理学多视角对青少年NSSI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行阐述,旨在为改善青少年NSS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以预防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的90例青少年MD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NSSI分为观察组(出现NSSI,63例)和对照组(未出现NSS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特征,为NSSI的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2)以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于2021年1月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和宝鸡市12 所中学的7 86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筛选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中学生,并对其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进行研究。结果 具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中学生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更低(χ2=176.637、194.786、202.284,P<0.05),更倾向于采用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t=9.620,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认知重评得分高和家庭亲密度高是非自杀性自伤的保护因素(OR=0.55、0.65、0.98),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得分高是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OR=1.27、1.08,P<0.05)。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情绪调节策略和家庭功能密切相关,对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可能让更多的患者和家庭受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早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增加成年后精神疾病发生风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对国外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干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国出台相关政策早期防控和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了解国外有关非自杀性自伤研究现状,利用情报学软件CiteSpace对相关文献仅进行了梳理。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文献的作者和关键词,勾勒出当前非自杀性自伤领域的研究现状。结果 (1)热点作者中,比利时鲁汶大学的Claes Laurence频次最高,美国哈佛大学的Nock Matthew K中心性最强。(2)热点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对非自杀性自伤的界定,共病研究,研究设计,影响因素。结论 非自杀性自伤领域研究人员众多且研究范围广泛,缺乏有关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抑郁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对青少年当前和后期的身心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均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针对青少年抑郁的病因与预防控制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基因、环境、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多角度开展研究。研究主要从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生态环境角度,阐述青少年抑郁的可控性外界环境因素,为有效开展青少年抑郁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As the Latino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s rapid growth, the well-being of Latino adolescents is a growing concern because of their high rat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Latino adolescents have higher rat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an their peers, including depressive symptoms, suicide attempts, and violence. Sophisticated, realistic health promotion efforts are needed to reduce these risk behaviors and enhance protective factors. Parents and schools can be key protective factors, or assets, in adolescents' lives.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steps undertaken to develop Project Wings Home Visits, a collaborative school-based, community-linked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 for Latino adolescents and their families. Core to the intervention is the use of a community health worker model to provide home-based outreach and education to parents of Latino adolescents. The intervention was developed using a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pproach that involved the cooperation of a community health care system, a public high school, and a university. Our process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s,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in creating and implementing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6.
处于心智、思维快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其他群体更易出现手机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对青少年身心产生多重负面影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影响会日益深刻。当前主流的手机成瘾干预在青少年中收效甚微,也被证明与青少年独特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关。通过梳理最新青少年手机成瘾干预研究,分别从信息增强策略、能力增强策略以及行为干预策略进行分类阐述,对该领域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今后制定本土化的干预策略提供借鉴,以期发展出系统的干预设计指导和富有成效的多元主体协同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视屏时间、锻炼时间与心理亚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方法  2015—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中国六大行政区的16 545名13~22岁青少年,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中的心理问卷对该人群进行心理亚健康调查,同时调查体育锻炼时间、视屏时间等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视屏时间、锻炼时间与心理亚健康之间的关联。  结果  视屏时间≤2 h/d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19.1%)较>2 h/d青少年(22.1%)低,锻炼时间>60 min/d青少年心理亚健康检出率(17.7%)较≤60 min/d青少年(2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47,6.97,P值均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与中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呈正相关(OR=1.20,P < 0.01),锻炼时间>60 min/d与中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呈负相关(OR=0.86,P < 0.05)。  结论  中国青少年视屏时间长、锻炼时间短是导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负面影响因素。建议从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家庭引导、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联合共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