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4,(2):191-193
目的分析并评价进展期胃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术的可行性以及No12p 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1例病人实施D2根治术联合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术;对照组22例病人仅实施D2根治术。结果观察组未见手术死亡病例,亦未见胆瘘、吻合口瘘、大出血以及术后阻塞性黄疸病例;对照组未见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严重腹泻、胃瘫、腹腔感染各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1例病人共清扫出551个淋巴结,平均每位病人清扫出17.8个淋巴结,其中出现转移的淋巴结共111个。No12p淋巴结转移和No5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No12p LN转移率在BormannⅢ和Ⅳ型、T3-4、N2-3期以及肿块大于>4 cm病人中明显大于BormannⅠ和Ⅱ型、T1-2、N0-1期以及肿块<4 cm的病人,差异显著(P<0.05);组织分型显示No12p LN转移率较高者为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但与其他组织分型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o12p淋巴结清扫术对12p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者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其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的深入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行D2根治术时No.12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进展期贲门癌术后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20例进展期贲门癌的No.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5%,并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肿瘤淋巴结累及程度及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类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高、中分化类型;弥漫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局限型;浸润浆膜层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浆膜下组;病灶直径≥5.0cm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病灶直径〈5.0cm组。结论贲门癌No.12组淋巴结转移清扫对减少肿瘤细胞的残存,能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对疾病的准确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通过对50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行D2根治术,检测No.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No.6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肿瘤直径及肿瘤分化程度,然后统计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上述其他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术前CT检查的准确率。结果:术前CT检查发现No.14v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假阴性率为12%。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2%。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24%,No.6淋巴结转移阴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3%。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淋巴结转移、肿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及肿瘤直径有关妒〈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CT对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不高,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窦癌时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提供胃窦癌D2根治术常规清扫No.14v组淋巴结的必要性。方法选择完成标准D2根治术的胃窦癌患者489例,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组淋巴结转移,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特征等关系。结果在No.6组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情况下,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为8.70;而在No.14v组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情况下,No.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仅为1.40。No.6淋巴结转移是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在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5.6%)No.14v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低分化和未分化患者(18.9%)(P﹤0.05);T1+T2期(4.5%)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率低于T3+T4期患者(17.7%)(P﹤0.05)。结论肿瘤侵及黏膜下层、分化低、已发生No.6组淋巴结转移的我国进展期胃窦癌患者应行常规清扫No.14v的D2根治术。  相似文献   

5.
王凯辉 《现代保健》2014,(8):139-141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头颈乳腺科收治的I、Ⅱ期乳腺癌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不同分为腔镜下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观察组)35例和传统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35例。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引流量、预后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5.46±23.45)min、(78.73±18.3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36±10.35)mL、(87.42±20.76)m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6.67±4.37)枚、(18.74±4.98)枚,平均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95.57±47.87)mL、(362.72±67.93)mL;两组平均随访(22.21±14.48)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复发转移者分别为3例和4例。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与传统手术清扫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腔镜具有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纳米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胃癌患者术中局部注射纳米炭行胃癌根治术作为试验组,40例胃癌患者行常规胃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对清扫微小淋巴结的数量及转移微小淋巴结的数量进行对比.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例清扫微小淋巴结数量N1、N2、N3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120 ±0.455)枚比(2.900 ± 0.245)枚、(3.890±0.367)枚比(1.750±0.256)枚、(1.790±0.224)枚比(0.590±0.054)枚](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例清扫转移微小淋巴结数量N1、N2、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90±0.087)枚比(0.430±0.044)枚、(0.550±0.052)枚比(0.340±0.027)枚、(0.410±0.044)枚比(0.130±0.013)枚](D<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易行的方法,对常规胃癌根治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清扫的临床应用,寻找避免甲状旁腺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组45例采用颈前弧形切口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的颈部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清扫术,手术开始时先在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使VI组等淋巴结染色以利于清扫时辨认,手术时劈开患侧胸锁乳突肌胸以利于暴露颈鞘清扫Ⅱ、Ⅲ、Ⅳ组淋巴结。同时设对照组40例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14例;对照组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11例,两组患者手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5352)。经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后,颈部淋巴结蓝染明显,以VI区淋巴结尤明显。观察组出现手术后不同程度手足及面部麻木或手足抽搐3例;对照组出现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9)。观察组术后5年内发现颈后区域淋巴结或(和)远处转移4例,对照组发现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7837)。结论:颈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的颈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不增加手术后颈后淋巴结及远处的转移,手术简单,切口小创伤小;手术中用亚甲兰标记淋巴结可有效防止清扫淋巴结时误伤甲状旁腺,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8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同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8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74枚。总转移率为58.8%(50/85),N1占21.2%(18/85),N2占37.6%(32/85),跳跃性N2共9.4%(8/85)。分布在纵隔第1、2、4、5、6、7组淋巴结。结论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有关。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肺癌早期淋巴转移在T1期,所以,肺癌术中有必要常规胸内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6例患者术后病理示Ⅵ区淋巴结转移,余12例未见Ⅵ区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0.5~6.0(3.5±1.2)年,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予以对症处理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cN0期PTMC患者易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因此预防性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n期PTMC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胰头癌手术中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的疗效情况。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胰头癌患者 4 6例 ,随机分成两组 ,改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区域性淋巴结清扫 2 2例为观察组 ,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 2 4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生存病例、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在癌肿直径大小、病理组织学分型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观察组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经随访 2~ 6 6个月 ,观察组死亡 7例 ,对照组死亡 17例 ,观察组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观察组 5年生存病例高于对照组。结论 胰头癌根治术中应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可使淋巴结广泛得到清除 ,延长存活的时间 ,提高胰头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活性碳微粒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4 6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2 5例活性碳组病人于改良根治术前 4 8~ 72h在瘤床或肿瘤周围腺体内注射活性碳微粒 ,2 1例对照组直接行改良根治术 ,常规清扫腋窝至胸小肌内侧LevelⅢ组淋巴结。结果 活性碳组平均清扫 16 .32个腋窝淋巴结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 12 .0 0个 (P <0 .0 5 ) ;活性碳组腋窝淋巴结染黑率为 88.8% ( 36 0 4 2 8) ,黑染淋巴结癌转移率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 (P <0 .0 5 ) ,肿瘤直径≤ 1.0cm的淋巴结黑染率明显高于直径 >1.0cm的淋巴结 (P <0 .0 5 )。结论 活性碳微粒能使较小和已有癌转移的淋巴结更易染色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胆石症与手术方式、区域淋巴结清扫及重建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术前胆囊正常有完整临床回访资料的胃癌患者110例。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胆石症发生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胃癌根治术后胆囊炎的发生率为33.6%(37/110),胆囊结石发生率9.1%(10/110);胃癌根治术后胆石症的发生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分期、年龄、性别、清扫区域淋巴结(No.5、No.7、No.9)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清扫区域淋巴结(No.8a、No.12)及重建方式是胃癌术后并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No.8a组淋巴结的是胃癌术后发生胆石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根治术中清扫区域No.8a组淋巴结时,保护交感神经结及迷走神经干,降低术后胆石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用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预测颈部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 1年10月接受同侧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Ⅱ~Ⅴ区或Ⅱ~Ⅳ区)的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12n3),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5%(31/73),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用于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中、上段食道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探索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胸中、上段食道癌患者的应用指征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对58例胸中、上段食道癌采用食管癌根治术合并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同期18例查体颈部触及淋巴结肿大未手术者作为对照。结果:58例手术患者,检出颈部转移淋巴结24例。颈部查体未触及淋巴结肿大,而彩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A组)20例;查体和颈部彩超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者(B组)22例;术前查体和颈部彩超均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C组)16例;D组为术前查体扪及颈部肿大淋巴结未行手术者18例,A、B、C组发生率分别为15.0%(3/20)、9.1%(2/22)、37.5%(6/16)。B组显著低于A、C组(P〈0.05),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食道中上段癌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对于能清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率,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B2、ⅡA2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06例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其中仅行宫颈癌根治术55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51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术后均辅以放化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复发率,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15.7%(8/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5%(14/51)比30.9%(17/55)]、术中出血量[(326.1±59.1)ml比(316.1±51.2)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9%(29/51)比58.2%(32/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6%(9/5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同时术后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其复发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同时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青华 《现代保健》2011,(30):40-42
目的分析及评价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将所研究的52例IIb期宫颈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n=36)患者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n=16)患者只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包括病理检查、术中出血量、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PR19例,CR3例,有效率达61.1%。与对照组相比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术中出血量、癌周间质细胞反应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不仅能够降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而且有助于缩小肿瘤体积,是治疗IIb期宫颈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个体化手术的淋巴结廓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按日本胃癌治疗规范进行手术的10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均为下部癌,总的转移率为15.8%,第1站(N1)及第2站(N2)分别为10.9%及4.9%。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病理类型有关。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7.9%,明显高于黏膜癌(6.9%,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0%,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加,1.1~2.0cm及〉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增至14.8%及27.5%(P〈0.05)。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及19.6%。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N1受累频率最高的是第3组淋巴结,受累频率为50.0%,其次为第6,4组及第5组淋巴结,分别为37.5%、31.3%及12.5%;在N2中,第7,8a组及第9组的受累频率依次递减为25.0%、12.5%及6.3%。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转移至N2的频率明显增高;微小癌无淋巴结受累,小胃癌仅累及到N1淋巴结;而最大径在1.1cm以上的病例,累及N2淋巴结的几率明显增加;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随着分化程度的恶化,N2淋巴结受累的频率亦显著增加。结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在淋巴结廓清效果上和标准D2根治术是一致的。因此。个体化术式的选择达到了根治、低侵袭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淋巴结清扫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12年5月6年间某院诊治的胃癌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淋巴结清扫与否分为两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淋巴结清扫的89例患者为实验组,行常规淋巴结清扫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化疗,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临床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ol6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两个区为16a2与16bl;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Tl-T4分别为0%、33.3%、38.7%、42.2%,不同侵犯深度间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浆膜侵出阴性者和阳性者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7.1%和70.8%,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7.9%,3年生存率为79.8%,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8.8%,3年生存率为4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胃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侧方淋巴结清扫应用于低位直肠癌的价值。方法对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侧方清扫组30例,行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包括上方、侧方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11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结果侧方清扫组7例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3.3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发生侧方淋巴结的转移率比高、中分化腺癌高出4倍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侧方清扫组3年生存率比传统清扫组高22.12%。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降低盆腔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的意义.方法 对57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瘤旁淋巴结清扫者27例(观察组),非系统清扫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病理、手术并发症、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共发现5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检出18枚阳性淋巴结;对照组发现1例淋巴结转移者,3枚阳性淋巴结;两组淋巴结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4例、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P <0.001).两组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2.6% (P >0.05),复发率分别为11.1%和16.7%(P>0.05).结论 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可以显著提高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但对远期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显著影响,同时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