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 70)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二甲亚砜配制不同浓度TCE溶液(0、0.25、0.50、1.00、2.00、4.00、8.00 mmol/L)染毒体外培养的人Hep G2细胞,24 h后用噻唑蓝(MTT)试验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内的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HSP 70水平,分析TCE浓度与MDA、GSH、HSP 70水平间的关系。结果 TCE浓度≤8.00 mmol/L时Hep G2细胞活力与TCE浓度为0 mmol/L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CE浓度增高,MDA水平呈上升趋势(β=20.59,P0.01),GSH水平呈下降趋势(β=-0.98,P0.01);TCE浓度≥2.00 mmol/L时MDA水平高于TCE浓度为0 mmol/L时的水平,GSH水平低于TCE浓度为0 mmol/L时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SP 70水平随TCE浓度增高未呈明显趋势变化。结论 TCE在不显著影响细胞活力的剂量范围内可导致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损伤,而HSP 70可能不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建立以THP-1源性巨噬细胞为受试细胞,以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表达改变为检测指标的体外检测化学物致敏性的试验方法。方法将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用佛波酯(PMA,0.1μg/ml)诱导,使之转化为具有贴壁能力的THP-1巨噬细胞。选择5种已知的化学致敏物硫酸镍(NiSO4)、2,4-二硝基氯代苯(DNCB)、苯二胺(PPDA)、重铬酸钾(K2Cr2O7)、异氰酸酯(TDI)和2种非化学致敏物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异丙醇(IPA)为受试物,检测不同浓度受试物处理细胞的不同时间点时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分别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6、TNF-α的水平,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IL-1β、IL-8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NiSO4、DNCB和K2Cr2O7作用6h,PPDA、TDI作用12h时,THP-1细胞上清中IL-6、TNF-α、IL-1β和IL-8四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最高。5种化学致敏物NiSO4、DNCB、K2Cr2O7、PPDA和TDI在最适时间点最适浓度刺激细胞分泌IL-6的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40、25、20、50和50倍,TNF-α水平为对照组的20、12、20、8和5倍,IL-1β水平为对照组的30、60、25、30和45倍,IL-8水平为对照组的15、12、15、12和7倍;非致敏物SDS与IPA处理组IL-6水平均有升高,其中SDS组升高最明显,约为空白对照组的20倍。TNF-α、IL-1β和IL-8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利用THP-1巨噬细胞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8表达水平的试验方法可以有效区分化学致敏物与非致敏物,因此这3个指标可作为鉴别化学致敏物和非致敏物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对体外诱导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免疫磁珠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诱导获得iDC,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表面标记鉴定。给予TCE处理进行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分析,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诱导获得的iDC呈悬浮状态,部分细胞聚集成簇,大部分细胞呈圆形,部分细胞的胞浆存在少量不明显的毛刺样树突伸出。细胞表面标志分子表达阳性率CD14为0.35%,CD1a为85.82%,HLA-DR为50.34%,CD40为23.20%,CD80为9.65%,CD83为25.73%,CD86为33.67%,获得的细胞具有iDC的特征性表型。TCE不同剂量(0.5、1.0、5.0、10.0 mmol/L)处理组随作用剂量增加,细胞数呈不同程度减少,细胞皱缩现象逐渐增多,原本成簇的iDC随TCE作用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变松散以至散开;TCE不同剂量(1.0、5.0、10.0 mmol/L)处理组作用不同时间(24、48 h),细胞存活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具有人未成熟DC细胞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有机溶剂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对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normal 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NHEK)的毒性作用。方法用0.25%的胰蛋白酶经冷温两步消化皮肤,分离得到NHEK,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根据中性红吸附试验测定的NR50结果,确定TCE染毒剂量。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反映其对细胞膜的损害,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反映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TCE可引起NHEK细胞活力剂量依赖性降低,TCE对NHEK的NR50值为4.525 mmol/L(3.922~5.128 mmol/L);NHEK细胞用0.125,0.250,0.500,1.000,2.000 mmol/L的TCE处理1,2,3,4 h后,LDH的释放显示明显的时间-剂量-反应关系;同样剂量的TCE处理NHEK,4 h后可引起MDA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最低浓度为0.500 mmol/L),SOD活力呈浓度依赖性抑制(最低浓度为0.250 mmol/L),与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组相比较,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有机溶剂三氯乙烯可通过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作用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在化学物致敏性评价中的合适指标。[方法]将皮肤致敏物2,4-二硝基氯代苯(DNCB)和皮肤刺激物十二烷基磺酸纳(SDS)分别作用于小鼠骨髓来源DC,设立对照组,在不同的时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膜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结果]CD80在SDS染毒后,48h和60h时表达增幅最大,约335%,而DNCB组和对照组则平稳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50%和60%;CD86表达在DNCB染毒48h时达到最大值,增加约262%,而SDS组和对照组最大增幅分别为72%和66%,12h后趋于降低;MHCⅡ类分子表达则在3组中均出现大幅波动。[结论]CD86分子表达在化学物致敏性评价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TCE)诱导离体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KC)Caspase-3活力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探讨TCE诱导KC凋亡的可能信号通路.方法 以不同浓度(0.125、0.250、0.500、1.000、2.000 mmol/L)TCE对离体分离培养的KC分别染毒至4、8、12、24 h;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预处理组,先用100 μmol/L Z-DEVD-FMK预处理细胞1 h,然后再用2.000 mmol/L TCE染毒12 h.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Caspase-3活力变化,借助Annexin-V/PI双染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相比,TCE染毒4 h,各TCE剂量组Caspase-3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染毒8 h,1.000 mmol/LTCE组Caspase-3活力和2.000 mmol/LTCE组Caspase-3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TCE染毒12 h和24 h,各TCE剂量组Caspase-3活力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各TCE剂量组,在TCE浓度达到0.250 mmol/L以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明显呈剂量-效应关系.Z-DEVD-FMK预处理组,与2.000 mmol/L TCE组比较,Caspase-3活力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得到抑制(P<0.01),而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 在TCE诱导离体培养的KC凋亡中,Caspase-3的活化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用于化学物致皮肤变态反应的体外评价.方法 原代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用已知化学致敏物2,4-二硝基氯代苯(DNCB)、硫酸镍(NiSO4)、乙基肉桂醛(HCA)和皮肤阳性刺激物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分别染毒,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在0、1、6、12、24、36,48 h不同时点检测细胞膜表面分子CD86表达和培养液中自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2的浓度.结果 CD86分子在DNCB作用后48 h表达最高,较空白对照组增加约279%;NiSO4和HCA作用后,在1、6 h时较空白对照组表达低;SDS作用后,36 h后表达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液中IL-1B含量在NiSO4染毒后1 h即明显增加,48h时达到最大值(298 pg/ml),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A组在6 h时出现IL-1β含量增高,至48 h时达最大值(84 pg/ml),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CB和SDS染毒后无明显变化.NiSO4组培养液中IL-6浓度在1 h时增高,24h达最大值(2152pg/ml);HCA染毒后1 h即达最大值(1403 pg/ml),随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CB和SDS组未出现该变化.各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均未检测出IL-12.结论 DNCB可使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CD86高度表达,NiSO4和HCA可使培养液中IL-1β和IL-6浓度明显增高.皮肤阳性刺激物SDS对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将TCE实验组以及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TCE致敏组24 h、TCE致敏组72 h、TCE未致敏组24 h和TCE未致敏组72 h;DNCB组24 h和DNCB组72 h)进行皮肤反应评分,并采取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IL-1、IL-6和IL-8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阳性,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组24 h和TCE致敏组72 h的IL-1水平要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组24 h与TCE未致敏组24 h比较、TCE致敏组72 h与TCE未致敏组72 h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和IL-8水平在各个组别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三氯乙烯(TCE)对人角质形成细胞(KC)一氧化氮(NO)合成以及细胞活力的影响,探讨三氯乙烯引起皮肤细胞毒性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以0.125、0.25、0.5、1.0、2.0 mmol/L浓度的TCE染毒4 h,另以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G)100 μmol/L预处理细胞30 min后再行TCE处理,分别于染毒后12 h、24 h、48 h、72 h时检测细胞上清中NO的含量,MTT法观察细胞活力.结果 低剂量的TCE不引起NO含量改变(与溶剂对照比较,P>0.05),0.5、1.0、2.0 mmol/L浓度的TCE染毒组NO含量分别在染毒后的24 h、48 h和72 h开始升高(P<0.05),对应的细胞活力则相应下降(P<0.05);AG预处理的0.5、1.0和2.0 mmol/L TCE染毒组在处理48 h后NO含量开始下降(与对应的TCE染毒组比较,P<0.05),且回复到正常溶剂对照水平(P>0.05),其所对应的细胞活力逐步回升(与对应的TCE染毒组比较,P<0.05).结论 TCE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诱导人KC产生NO,而过量的NO可能介导了TCE的KC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C9(CYP2C9)基因高表达肝细胞株(L02),并观察其对三氯乙烯(TCE)毒性的影响。方法 PCR扩增CYP2C9基因并将其克隆到慢病毒表达载体中,然后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感染正常L02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筛选鉴定CYP2C9高表达细胞株。分别采用浓度为0.25、0.5、1.0、2.0、4.0、8.0、16.0mmol/L的TCE染毒剂量组对L02细胞和CYP2C9基因高表达细胞株染毒24h,同时设置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对照组即0mmol/L染毒剂量组,观察L02细胞和CYP2C9基因高表达细胞株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以及凋亡基因Bcl-2和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证明CYP2C9基因成功插入PCDH-MCS-EF1-GFP-T2A-PURO载体。CYP2C9高表达细胞株的CYP2C9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较对照普通L02细胞升高107.3%和257.9%。TCE染毒后,2.0、4.0、8.0、16.0 mmol/L染毒剂量组CYP2C9基因高表达细胞抑制率与L02细胞相比,低于相同浓度TCE处理的L02细胞。TCE染毒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B检测,发现TCE 2.0和8.0mmol/L染毒剂量组CYP2C9基因高表达细胞的Bcl-2表达水平低于相应染毒剂量组L02细胞,而TCE 0.0、0.5、2.0、8.0 mmol/L剂量组CYP2C9基因高表达细胞的caspase-3表达水平高于普通L02细胞。结论三氯乙烯对正常肝细胞和CYP2C9基因沉高表达细胞凋亡基因Bcl-2存在差异,提示CYP2C9与三氯乙烯在生物体内毒性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TCE)致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KC)损伤过程中caspase-8、caspase-9活力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探讨TCE引起KC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KC分别给予0.125、0.250、0.500、1.000和2.000mmol/L的TCE染毒4、8、12、24 h,以100μmol/L的caspase-9特异抑制剂Z-LEHD-FMK预处理细胞1 h,再用2.000mmol/LTCE染毒12 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8及caspase-9活力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相比,2.000和1.000 mmol/LTCE染毒组作用8 h后细胞活力降低.染毒超过12 h,各剂量组细胞活力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不同的时间段,各剂量组的caspase-8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8 h时,2.000mmol/LTCE组caspase-9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和24h时,各剂量组caspase-9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剂量的TCE染毒12 h后,2.000 mmol/L TCE染毒组细胞凋亡率升高至(80.43±4.21)%,空白对照组为(9.40±2.98)%,除0.125 mmol/LTCE组外,其他各染毒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效应关系明显.Caspase-9抑制剂预处理组caspase-9活力及细胞凋亡率较2.000mmol/L TCE染毒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aspase-9的活化在TCE诱导的体外培养的人KC的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性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TCE致敏中免疫反应调节机制.方法 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用TCE对豚鼠进行处理(TCE处理组,14只),同时设立空白对照(5只)和DNCB阳性对照(7只),对受试动物进行皮肤反应评分,据此判断致敏与否,并把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提取豚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ing)法检测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用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方法检测NF-κB和AP-1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豚鼠未见红斑或水肿,TCE组的部分豚鼠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71.4%,DNCB处理组所有动物皮肤出现明显红斑或水肿,致敏率为100%.空白对照、TCE未致敏组、TCE致敏组和DNCB处理组豚鼠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TCE未致敏组相比,TCE致敏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豚鼠AP-1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血清中TNF-α水平[(55.485+8.732)pg/ml]较空白对照组[(32.118±12.550)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TCE致敏豚鼠β-arrestin和AP-1可能没被激活,而NF-κB被明显激活且在TCE致敏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种氯代烯烃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 ,TCE )、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 ,PCE )和二氯乙烯(dichloroethylene ,DCE)对人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KC)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其时间 剂量 效应关系。方法 利用中性红吸收(neutralreduptake ,NRU)试验测定TCE、PCE和DCE对人KC的中性红半数吸收浓度(5 0 %neutralreduptake ,NR50 ) ,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 ,LDH)释放试验研究三者对人KC细胞毒作用,并探讨其时间 剂量 效应关系。结果 TCE、PCE和DCE对人KC的NR50 分别4 .5 3mmol/L、2 . 16mmol/L和5 . 5 7mmol/L ,LDH释放试验表明三者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且具有时间 剂量 效应关系。结论 TCE、PCE和DCE都对人KC具有细胞毒性,且PCE >TCE >DCE。这可能与三者对人KC的细胞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对人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氧化损伤的影响及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sfromtheLeavesofGinkgobiloba,GbE)对其拮抗作用。方法采用体外KC无血清培养方法,用中性红吸收实验(NetrualRedUptake,NRU)测定TCE对KC细胞毒性的半数抑制浓度NR50;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KC的损伤;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KC细胞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活力;同时检测细胞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TCE对KC的NR50为4.53mmol/L;KC在TCE(0.125,0.25,0.5,1.0,2.0mmol/L)作用1,2,3,4h后,LDH释放增加,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KC在TCE作用4h后,MDA的生成量显著减少,且呈浓度依赖性,与溶剂对照组相比,P<0.05;GbE(10,50,100,150,200mol/L)可以浓度依赖性的减少LDH释放、MDA的生成量,增加SOD的生成量。结论GbE可拮抗TCE引起的人KC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TNF-α及IL-1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用体重250 g左右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分别于24 h、72 h取材),将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24 h组、72 h组和TCE未致敏24 h组、72 h组;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DNCB 24h组和DNCB 72h组。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TNF-α和IL-1的表达。结果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TCE致敏72 h组的TNF-α及IL-1水平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CE致敏与未致敏24 h组、TCE致敏与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TNF-α和IL-1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表皮中的表达,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反应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进行皮肤反应评分,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间的不同将TCE实验组分为致敏组24 h、72 h和未致敏组24 h、72 h,DNCB阳性对照组24 h和72 h。无菌条件下取皮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表皮中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72 h组的IL-10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24 h组与TCE未致敏24 h组比较、TCE致敏72 h组与TCE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 h组与DNCB 24 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IL-10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TCE)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KC)一氧化氮(NO)合成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及活力的影响,探讨TCE的皮肤细胞毒性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的正常人KC与0.125、0.25、0.5、1.0、2.0mmol/L的TCE共培养4h,分别于染毒后12、24、48、72h测定培养液中NO含量和NOS活力,分析其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诱导型NOS(iNOS)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低剂量组(0.125和0.25mmol/L)NO含量与iNOS活力在染毒后各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差异;0.5mmol/L组NO含量与iNOS活力均在染毒后48h开始升高,分别为(32.19±4.75)μmol/L[对照组:(23.70±3.11)μmol/L,P<0.05]和(1.15±0.02)×103U/L[对照组:(0.77±0.06)×103U/L,P<0.05],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0.5~2.0mmol/L组NO量与iNOS活力呈上升趋势,而且上升出现的时间提前,1.0和2.0mmol/L组分别于染毒后24和12h出现升高;NO释放的增加总是与iNOS活力升高一致,而结构型NOS(cNOS)活力在各剂量组的各时点均无变化;RT-PCR结果显示TCE可以诱导iNOSmRNA转录水平增高。结论TCE可以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NO合成增加,大量产生的NO与iNOS基因的上调有关,这一机制可能参与了TCE的皮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 h和72 h分2批采血,用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 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致敏组TNF-α和IL-1β水平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在24 h及72 h 2个时点,TCE致敏动物TNF-α和IL-1β水平比相应的未致敏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TCE诱导的致敏豚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豚鼠致敏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豚鼠致敏模型,检测并比较TCE致敏豚鼠与未致敏豚鼠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探讨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过敏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处理组。采用GPMT法建立豚鼠致敏模型。根据致敏结果及末次激发后采血的不同时点将TCE处理组分为TCE未致敏24h组,TCE致敏24h组,TCE未致敏72h组,TCE致敏72h组。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6和IL-8的含量。结果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溶剂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未致敏24h组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未致敏72h组与TCE未致敏24h组相比,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未致敏72组IL-8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和IL-8水平在TCE诱导的致敏组和未致敏组豚鼠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机溶剂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PCE)对体外培养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的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方法利用中性红吸附(neutral red uptake,NRU)实验确定TCE和PCE对人KC的中性红半数吸收浓度(50%neutral red uptake,NR50),并根据此确定染毒浓度。分别使用2.0、1.0、0.5、0.25、0.125 mmol/L的TCE或0.8、0.4、0.2、0.1、0.05 mmol/L的PCE对体外培养的人KC染毒4 h,利用MDA、SOD和ROS试剂盒测定细胞中MDA、SOD和ROS水平。结果TCE、PCE对人KC的NR50分别为4.53 mmol/L和2.16 mmol/L。经不同浓度TCE、PCE作用4 h后,细胞内MDA水平和ROS水平随TCE或PCE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而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存在浓度-反应关系。结论TCE、PCE对人KC有氧化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