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掌握广西辖区内糖厂密封放射源的使用分布情况,评价密封放射源对周围环境、职业人员、公众成员产生的辐射影响,为今后糖厂放射源的使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监测规范合理布点,利用γ辐射剂量率仪对广西区内所有使用密封放射源的糖厂开展辐射环境现场测量,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估算,并结合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密封放射源使用场所周围辐射剂量率高于环境本底水平,职业人员、公众成员会受到一定的辐射剂量。结论 职业人员及公众成员年有效剂量结果符合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核与辐射应急人员在应急响应中的剂量控制水平。方法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相关技术报告书并结合日本福岛核事故实战经验,对核应急人员的剂量控制水平进行探讨。结果 分析给出了核与辐射应急人员的剂量控制指导值及实战中应急人员剂量控制措施的建议,发现应急人员内照射剂量监测在剂量控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国际原子能机构新制定的《核与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基本安全要求》完善了应急人员剂量控制水平指导值,国内相关标准较为滞后。结论 建议我国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新标准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的核与辐射应急人员剂量控制水平,以保护应急人员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的防护与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讨论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方法 测量放射源周围的剂量分布,对操作人员、患者进行剂量监测。结果 在允许范围内。结论 按操作规程及防护要求来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医用伽玛刀对放射环境的影响和放射源的安全。方法 通过对伽玛刀治疗设备和治疗室防护性能的对比测量及推算。结果 给出了工作人员及公众受照剂量估算结果,并从放射源的辐射安全、运行安全、事故及应急响应几方面对放射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作出评价。结论 头刀、体刀自身防护性能良好,治疗室防护满足设计要求,医用伽玛刀对放射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放射源运行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航道疏浚船作业时的辐射水平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模拟作业时监测泥浆浓度计周围环境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并和相关的防护标准相比较。结果 在泥浆浓度计开启情况下,主射线方向区域内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人员的受照剂量都超过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其它区域则不超标。结论 目前对航道疏浚船放射源监管不到位,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采取措施,如包裹防护铅板、设置隔离栏和定期对放射源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等来保护船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杨勇  黄微 《中国辐射卫生》2015,24(3):281-282
目的 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时为监管部门快速核定放射源种类等信息、制定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研究建立放射源辐射危害估算程序。结果 准确快捷地给出失控放射源的现状信息,评估对环境和人员可能造成的影响。结论 该快速估算程序可以准确、快捷地提供监管部门应急处置决策所需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某公司密封型放射源测井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限值及监测方法作为评价标准和监测手段。结果 监测了该公司源库、源坑以及专用运输作业车周围的γ剂量率及中子剂量当量率,其周围环境辐射水平均在《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性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限值以内。结论 该公司基本落实了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安全防护各项措施,该项目对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人员是安全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应急人员职业卫生安全与防护策略。方法 在新的核应急框架体系下,结合参考水平等新概念,从应急照射剂量控制、个体防护、教育与培训、应急管理决策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基于情况的方法比过去基于过程的实践与干预体系对确保应急救援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更具有实际意义。结论 提出的职业卫生安全与防护措施可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人员卫生防护与剂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放射源进行有效监管,防止丢失,确保辐射安全。方法 借鉴户籍制度改革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 解决当前放射源监管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便于放射源的整体管理、统一管理和动态管理。结论 根据放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前的条件,可以实行放射源的户籍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个人剂量监测在辐射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充分发挥个人剂量监测在辐射安全监管中作用。方法 列举国内外的辐射安全管理要求,分析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的应用和存在问题。结果 个人剂量监测数据作为量化指标可以很好的反应环境的辐射安全水平,但目前我国监测规模、人员监测率、监测技术水平和统一监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结论 个人剂量监测在辐射安全监管中举足轻重,进一步理顺个人剂量监测监管体制,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的监管,提高监测率;健全个人剂量监测标准,从监测方法和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规范监测机构,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建立统一的全国监测数据库,监测数据在同一平台共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淮安市非医疗单位核技术利用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加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方法 编制调查问卷方式对淮安市37家核技术利用非医疗机构进行普查,包括射线装置和放射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开展情况、防护设备配备等内容。结果 行业覆盖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Ⅰ类射线装置0台、Ⅱ类15台、Ⅲ类67台;Ⅰ类、Ⅱ类放射源0枚,Ⅲ类1枚,Ⅳ类16枚,Ⅴ类51枚;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乙级工作场所数1个。放射工作人员493人,持证占比90.5%,个人剂量监测率85.4%,辐射防护监测仪配备率37.8%,职业健康检查率68.0%;配备个人防护用品13家,配备剂量报警仪23家,配备辐射防护监测仪14家;近2年内开展过放射工作场所检测30家。结论 非医疗机构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薄弱,目前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已划归卫生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非医疗核技术利用机构的监管,健全我市放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钍钨电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确定生产场所和生产过程中的辐射污染水平,为生产全过程辐射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放射性污染对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对完整的钍钨电极生产工艺进行分析,然后以某典型钍钨电极生产企业为例,对其辐射工作场所进行了辐射污染环境检测,就辐射污染源项、放射性污染管理要点以及辐射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 各工作场所γ空气吸收剂量率的实测最大检测值为0.32 μGy /h。各工作台面的α表面污染水平最大检测值为17.75 Bq/cm2,β表面污染水平最大检测值为35.55 Bq/cm2。各岗位工作人员工作服及手套α表面污染水平最大值为0.38 Bq/cm2;β表面污染水平最大值为4.00 Bq/cm2结论 钍钨电极生产场所在落实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安全防护各项措施的情况下,对周围环境以及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人员产生的辐射污染是可控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环保部门对机场放射性仓贮的监管机制、确保机场航空货运放射性仓贮辐射安全。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外机场放射性仓贮的辐射安全管理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我国机场放射性仓贮辐射安全管理建议。结果 明确了机场放射性仓贮的安全管理属于运输管理范畴,目前机场放射性仓贮管理中存在有不足需要加以改善。结论 规范管理、明确机场放射性仓贮安全管理责任,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机场辐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放射源安装模拟实验,对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照的年有效剂量进行估算;方法 把理论剂量估算、模拟实验剂量估算与(个人剂量探测值进行比较;结果 以上三者所得到的值吻合较好;结论 石油核测井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的年有效剂量不超过5mSv。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制单兵核应急防护背囊,为核事件应急条件下官兵开展紧急防护与早期处置提供装备保障。方法 以核事件应急处置要求为依据,调研基层部队核应急物资装备配备使用情况,确定单兵核应急防护必备物资器材的品种和数量,设置合理的放置方式和组合箱包模式,编写专用的使用说明书,并在部队试用和改进。结果 该背囊由2个部分、4个模块、19种共59件器材组成,具有轻便、实用、易操作等特点,满足单兵辐射防护、早期去污和部分急救功能等核应急要求。结论 该便携式核应急防护背囊弥补了单兵核应急防护装备的不足,为部队快速有效应对核安全威胁,提高官兵紧急防护和处置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micro-PET回旋加速器中心运行过程中的对周围环境、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影响。方法 通过现场监测回旋加速器中心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辐射水平。对产生的主要放射性污染源及污染途径进行分析。结果 micro-PET中心运行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公众接受的辐射剂量可达0.31 mSv/a和0.1 mSv/a,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辐射。结论 micro-PET项目对环境、公众、放射工作人员的影响均符合有关规定,放射性废物经有效处理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某医疗机构放射风险水平,为医疗机构做好DSA的放射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广州某医院的DSA放射防护基本情况和放射事故历史资料并进行现场剂量监测。参照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利用AS/NZS ISO31000: 2009风险评估指数矩阵法对DSA放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控制对策。结果 DSA机房外各检测点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为0.17~1.69 μSv/h;近台同室操作中,第一术者位剂量当量率范围为95~153 μGy/h,第二术者位为82~318 μGy/h;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16~1.12 mSv,平均年有效剂量为(0.49 ±0.31) mSv。机房放射防护措施合理并有效,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该医院DSA放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设备安全性、环境安全和防护、人员安全和防护、安全与应急管理等4方面。初步确定设备参数安全不稳定、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失效、职业技能欠缺或操作失误、因手术复杂而增加透视时间、安全防护意识不足及无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属于高风险事件。结论 初步建立了放射风险评估体系,能相对有效地评估该医院DSA机房的放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杭州市部分非医疗机构辐射防护现状,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市5家非医疗监测机构的人员防护用品配置及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5家监测机构均已开展个人剂量监测,且个人年剂量当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均低于检测仪器的最低探测下限;储源状态时,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 和100 cm处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22.2 μSv/h和2.0 μSv/h;源使用状态时,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 和100 cm处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44.3 μSv/h和5.0 μSv/h。结论 正常运行状态下,杭州市部分非医疗监测机构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水平处于低水平状态,但部分距源容器外表面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处于较高水平,非医疗机构需提高辐射防护意识,加强辐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西防城港市的环境放射性水平现状,为合理拟定辐射环境监测和安全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系统网格布点,对广西防城港市开展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量,系统地研究其放射性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 该城市环境γ辐射剂量率范围为6.7~231 nGy/h,均值约为100 nGy/h。结论 该城市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范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调查研究(1987—1988)》调查结果(10.7~239 nGy/h)一致,表明整个调查区域内γ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