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5例风湿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风湿性疾病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结果15例合并恶性肿瘤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合并肿瘤10种共16例次,均为风湿病发病时或发病后发现;原发风湿性疾病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各3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罹患血液系统肿瘤6例(37.5%),实体瘤10例(62.5%)。合并肿瘤患者的风湿症状以关节肿痛、肌肉疼痛、皮疹最为常见;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阳性9例(60.0%),类风湿因子升高7例(46.6%),ESR升高11例(73.3%),其中ESR大于100 mm/h者5例,CRP升高10例(66.7%),肿瘤标志物升高10例(66.7%)。结论对有难以解释的临床表现及常规治疗效果差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并注重随诊及肿瘤筛查。  相似文献   

2.
风湿病表现突出的血液系统肿瘤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提高对以风湿病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血液系统肿瘤的认识,以减少该类疾病的漏诊。方法 总结15例以风湿病症状为突出表现,拟诊风湿性疾病,但最终确诊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有多种风湿病表现,发热占66.7 %(10/15),皮疹占40 %(6/15),关节炎占20 %(3/15),拟诊风湿病中以血管炎居多[6例(40 %)],成年人斯蒂尔(Still)病3例,淀粉样变、皮肌炎、风湿性多肌痛、脂膜炎各1例,未分类2例。所患血液系统肿瘤中以淋巴瘤居多[9例(60 %)],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结论 血液系统肿瘤可出现风湿病表现,对于风湿病难以解释的临床表现、常规治疗效果差者,要警惕血液系统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为恶性肿瘤伴发的临床症候群,由于肿瘤影响远处组织或器官产生相应症状,而并非肿瘤直接侵犯该组织或器官所致。恶性肿瘤中10%~15%合并副肿瘤综合征,肿瘤患儿可出现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1]。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常见的实体肿瘤之一,大部分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原发肿瘤的位置、是否转移及转移部位相关,但有少部分患儿首先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即神经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 drome,PN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癌导致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测定13例肺小细胞癌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神经元抗体——Hu抗体,并用Schuller公式计算鞘内免疫球蛋白IgG合成及Hu抗体特异活性。[结果]13例肺小细胞癌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Hu抗体阳性,11例中枢神经系统中有抗体合成,9例脑脊液中抗体特异活性增高。[结论]肺小细胞癌导致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Hu抗体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肺小细胞癌的临床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 of the nerves system,PNSNS)主要是指在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的非肿瘤转移所致的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系统的病变及其相应综合征.PNSNS发生率在不同类型肿瘤中不同,而在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肿瘤中的发生率可能较高.PNSNS总体发病率不高,约占1%,但造成的神经损害及其相应临床表现往往较肿瘤症状本身更早,在抗肿瘤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后,仅有约10%患者的神经征状有较明显好转.所以,在肿瘤患者的诊治中,应重视PNSNS及其相关抗体检测,以尽早发现和干预性治疗PNSNS,不仅可缓解肿瘤患者神经系统的征状,也是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申乐亭  陈齐鸣 《浙江肿瘤》1998,4(2):103-105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癌导致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印迹技术测定13例肺小细胞癌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神经元抗体-Hu技术,并用Schuller公式计算鞘内免疫蛋白IgG合成及Hu抗体特异活性。结果13例肺小细胞癌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Hu抗体阳性,11例中枢 有抗体合成,9例脑脊液中抗体特异活性增高,结论肺小细胞癌导致的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风湿症样表现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风湿病伴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另一方面以骨骼、关节、肌肉疼痛为首发表现而到风湿免疫科就诊的肿瘤患者亦不少见。由于病情复杂、加之认识不足,临床上常易发生误诊误治的情况。为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本文将恶性肿瘤的风湿症样表现也称癌性风湿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伴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伴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为成年男性,以高热、肝脾大、贫血等发病,诊断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后期治疗过程中出现副肿瘤综合征。结论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以肝脾大、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副肿瘤综合征。该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生存期短,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PNS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类型,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22例患者中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发现肿瘤之前的14例,占63.6%;发现原发肿瘤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8例,占36.4%.神经系统病变为周围神经病8例,周围神经病合并脊髓炎2例,周围神经病合并颅神经炎2例,周围神经病合并多发性肌炎2例,视神经炎合并癫痫2例,边缘叶脑炎2例,小脑变性2例,脑干脑炎2例.诊断原发肿瘤为4例肺癌,4例前列腺癌,4例淋巴瘤,2例白血病,2例卵巢癌,2例甲状腺癌,2例鼻咽癌,2例下咽癌.结论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漏诊,早期确诊和发现隐匿肿瘤对患者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致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属副肿瘤综合征之一,是一种非转移性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多样性,早期症状隐匿,易误诊,现将多院收治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1-07-01-2010-07-08收治17例恶性肿瘤致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男7例,女10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9岁,中位年龄65岁。7例因多发性周围神经病1~24个月来诊,后确诊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10例为恶性肿瘤确诊者追问病史有半月~20个月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史。所有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16个月。其中小细胞肺癌12例,卵巢癌1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小肠肿瘤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强对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诊断技术及病理类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1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贫血、消化道出血、黄疸、消瘦、呕吐、腹部包块、发热.原发部位为十二指肠者74例(61.2%)、空肠28例(23.1%)、回肠19例(15.7%).确诊方法包括ERCP和外科手术.121例患者中,恶性肿瘤占85.1%( 103/121),以腺癌、恶性间质瘤常见;良性肿瘤占13.2%( 16/121),腺瘤常见;交界性间质瘤占1.7% (2/121).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贫血,且大部分为恶性肿瘤,ERCP和外科手术可以确诊;加强对其认识有望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9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对比患者的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情况、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90例患者中,腺癌57例(63.33%)、恶性间质瘤20例(22.22%)、类癌7例(7.78%)、其他肿瘤6例(6.67%);术前B超检出率为24.39%(10/41),腹部增强CT检出率为53.33%(48/90),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出率为84.00%(21/25),十二指肠镜检出率为90.36%(75/83);90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6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3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并十二指肠球部肿瘤切除术,18例行姑息短路手术。9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1%(73/90)、55.56%(50/90)、31.11%(28/90)。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的生存率与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具有多样的临床表现,十二指肠镜检查以及低张造影均为其有效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儿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转归。结果:血栓形成率:2013年1月-2020年6月,共收治恶性肿瘤患儿727例,相关性血栓形成11例(1.51%)。肿瘤类型与血栓部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54.55%);静脉血栓形成10例(90.9%)。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7例(63.64%)血栓发生在导管相关部位。化疗与感染:有3例(27.27%)患儿应用培门冬酶合并重症感染。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动脉血栓表现为皮肤发凉、苍白,变黑,远端动脉搏动消失。静脉血栓表现为肢体肿胀,伴或不伴疼痛、活动受限。11例患儿出现症状后均经过血管B超明确诊断。治疗与转归:经过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7例血栓完全消除,3例血栓部分消除,1例截肢,无1例血栓栓塞发生。结论: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与肿瘤类型、治疗阶段、PICC应用、培门冬酶、感染等多个因素相关,发生在导管相关部位多见。临床表现以静脉血栓形成多见,表现为肢体肿胀、或伴有疼痛、活动受限。B超诊断方便快捷,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腹膜后肿瘤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75年9月—2014年12月间收集的687例腹膜后肿瘤患者资料,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687例腹膜后肿瘤患者中,良性173例(25.2%),交界性44例(6.4%),恶性470例(68.4%)。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为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分别占全部腹膜后肿瘤11.6%、8.7%、4.4%。良性肿瘤常见的为畸胎瘤,占全部肿瘤5%。原发性肿瘤592例,占86.2%。继发性肿瘤95例,占13.8%。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多样,术中出血多,术中联合脏器切除的概率高。肿瘤性质、肿瘤切除程度、肿瘤分化程度是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肿瘤切除愈彻底,复发时间愈晚。结论 提高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完全切除率,降低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L I Goldblatt  G L Ellis 《Cancer》1987,60(1):74-81
Fifty-five cases of primary salivary gland tumors of the tongue from the files of the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are repor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information in the literature. Five tumors were benign and 50 were malignant. The average age at presentation was 47 years for the benign tumors and 54.3 years for the malignant ones. Although the overall benign/malignant ratio was 1:10, women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malignant tumor than were men. The site of 80% of the benign tumors was the middle to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tongue, whereas over 85% of malignant tumors involved the base. Clinical signs and/or symptoms related to the site aroused suspicion in some cases but often were of short duration and in over 60% of cases did not occur. The most common benign tumor type was the myoepithelial variant of the benign mixed tumor.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type was the low-grade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38%) followed by adenocarcinoma (20%), high-grade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14%),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10%), and clear cell carcinoma (8%), with occasional basaloid, papillary cystadenocarcinoma, acinic cell and mucus-producing adenocarcinoma. Treatment was similar to that of other accessory salivary gland neoplasms of similar histologic type and clinical stage. Prognosis worsened with high histologic grade, old age, and advanced clinical disease at 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临床病例,探讨脾脏肿瘤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32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远期生存进行分析。结果:32例脾脏肿瘤均行脾切除术(包括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均经术后病理证实。良、恶性肿瘤各占50%。脾脏最多见的恶性肿瘤为淋巴瘤(25.00%)、血管肉瘤(15.63%);最多见的良性肿瘤前三位为脾囊肿(18.75%)、血管瘤(15.63%)、淋巴管瘤(12.50%)。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影像学特点为脾脏均匀增大,或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结节。16例恶性肿瘤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95%CI:6.28~25.72)。结论: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重要依据。良性肿瘤手术效果佳,根治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MRI征象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Yuan JP  Liang BL  Xie BK  Song ZC  Zhong JL 《癌症》2003,22(5):514-519
背景与目的: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非常复杂,MRI在其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在诸多方面诊断标准仍不统一,需要大样本的病例分析以探讨MRI征象在其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本文总结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MRI表现,以探讨各征象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32例腮腺肿瘤及其它病变患者(共140个病灶)的MRI资料,其中良性者89例,恶性者43例。1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经活检证实,3例经临床观察证实。对其中58例手术切除病灶完整者的标本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将结果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MRI平扫采用TlWI、T2WI,其中108例共115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1)常见腮腺良性肿瘤的MRI特征表现:所有行增强扫描的40个腺淋巴瘤均呈轻度增强,其中25例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22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5例血管瘤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结构;3例囊性淋巴管瘤的形状特别不规则并包绕邻近结构;4例脂肪瘤的信号类似于其它部位的脂肪瘤。(2)常见腮腺恶性肿瘤的MRI特征表现:8例混合瘤恶变的T2WI信号高而不均匀,且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7例腺样囊性癌以侵犯范围广泛为特征;8例粘液表皮样癌中,3例低度恶性者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难区别,5例中、高度恶性者边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及淋巴结转移;9例淋巴瘤均为继发,范围较广,可分辨出由多个结节组成;3例腺泡细胞癌内有Tl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囊变区,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结论: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对大多数病例用MN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部分区县儿童肿瘤的现状、类型、特点,并探讨其防治措施,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三峡库区17个区县5 462例病残儿医学鉴定中,确诊为肿瘤的160例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60例肿瘤患儿中共发现37种不同类型的肿瘤,前3位分别为血液系统的肿瘤48例、神经系统的肿瘤41例和皮肤血管瘤23例。其中良性肿瘤13种65例占40.62%,恶性肿瘤24种95例占59.38%。前3位恶性肿瘤依次为白血病(血液系统)40例(25%)、颅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33例(20.62%)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8例(5.0%)。结论:三峡库区儿童肿瘤以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颅内恶性肿瘤为主,积极开展小儿恶性肿瘤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是部分恶性肿瘤治愈、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小肠肿瘤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伟  汪良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6):344-34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类型、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小肠良性肿瘤11例,其中平滑肌瘤3例,占27.3%小肠恶性肿瘤42例,其中间质细胞肉瘤17例,占40.5%:其次为腺癌15例,占35.7%。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8例,其中9例阳性;CT检查32例,其中25例阳性结论:应综合利用纤维胃十二指肠镜、CT、选择性动脉造影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手段,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