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CT增强扫描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骶骨肿瘤患者的CT增强扫描特点,依据病理结果,划分骨巨细胞瘤(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结果在60例骶骨肿瘤中,骨巨细胞瘤22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21.59±21.82HU;非骨巨细胞瘤38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61.24±20.60HU;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当CT值≥97HU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性为99.97%.结论 CT增强扫描,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增强CT扫描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入组200例溶骨性骨质破坏患者,依据病变情况分为骨巨细胞瘤组(100例)和非骨巨细胞瘤组(100例),分别给予增强对比剂,对比两组病变的增强后CT值及CT值增加值。结果骨巨细胞瘤组增强后CT值为(128.13±26.13),CT值增加值为(83.11±22.91);非骨巨细胞瘤组增强后CT值为(89.62±33.86),CT值增加值为(47.83±30.19);CT值和CT值增加值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增强CT扫描后的CT值及CT值增加值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中可能具有良好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扫描对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例,其中有典型临床表现22例,无典型临床表现8例。对两组MS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肿块最大长径为(6.94±2.38)cm,变性7例;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43.5 HU (35.7~51.5 HU)、95.2 HU(80.5~120.2 HU)和89.0 HU(75.7~103.8 HU)。22例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肿块最大长径为(6.34±1.35)cm,变性22例;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43.0 HU(34.3~52.6 HU)、97.9 HU(78.3~122.8 HU)、90.2 HU(75.5~105.2 HU)。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比较在肿块最大长径、变性比例以及肿瘤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卢洁  常彬  王葳 《中国癌症杂志》2018,28(7):511-514
背景与目的: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重要方法。该研究总结肾嗜酸细胞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7月—2017年10月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的患者共66例,术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腹部CT增强检查及CT检查前未行治疗和穿刺检查的共有17例,分析这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CT特征。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1~69岁,中位年龄59岁,均为单发病灶。肿瘤主要呈球形,最大径为18~100 mm,平均为(39.0±26.8)mm。增强扫描主要呈明显强化(16/17,94.1%),但强化程度一般低于肾皮质(平均肿瘤-皮质增强指数为0.78±0.19)。强化方式主要为持续强化型(15/17,88.2%)。7例(41.2%)出现星芒状瘢痕。5例(29.4%)出现“分段增强反演”现象。结论:肾嗜酸细胞瘤多为明显持续强化,有时伴有“分段增强反演”现象及星芒状瘢痕,这些CT特征可以提示肾嗜酸细胞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0cm)术前MS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32例患者中平扫病灶等密度6例,低密度19例,稍高密度5例,3例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20例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4例轻度强化;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24例。透明细胞癌25例,主要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乳头状细胞癌3例,为轻度均匀强化;嫌色细胞癌及肉瘤样细胞癌各2例,为中度强化。32例患者中检出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3.75%,分期正确率84.38%。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是小肾癌诊断及其亚型鉴别诊断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强CT对地诺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根据入组条件选择我中心就诊的骨巨细胞瘤病例进行研究。选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共纳入18例。平均年龄为31.3(18~48)岁,男9例,女9例。病变位于骶骨或骨盆9例(骶骨7例,髂骨和坐骨各1例),位于四肢骨9例(胫骨3例,桡骨2例,肱骨、股骨、尺骨和腓骨各1例)。采用CT强化率变化评价地诺单抗用药后肿瘤血运变化。用药前接受骨病灶部位增强CT检查,地诺单抗治疗3个月再次接受增强CT检查。计算病灶部位的CT强化率(同一检查部位增强后的CT值/平扫的CT值)并比较用药前后强化率的变化。结果用药前和用药后病灶平均强化率分别为2.08和1.40,用药后的CT强化率显著降低(P=0.000)。用药前和用药后病灶平均平扫CT值分别为45.7和84.8,平扫CT值显著升高(P=0.038)。骶骨或骨盆病例用药后病灶强化率降低至用药前的60.8%(P=0.000)。四肢骨病例用后病灶强化率降低至用药前的76.6%(P=0.042)。骶骨或骨盆病例比四肢骨病例的强化率降低更为显著(P=0.024)。结论地诺单抗治疗后,CT显示骶骨、骨盆和四肢骨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病变内血运均显著降低,骶骨和骨盆部位肿瘤血运降低更为明显,同时病变内新生骨形成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cle spiral CT,MSCT)增强扫描表现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SCT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术前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将肿瘤之CT征象(CT三维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及厚度、强化方式及程度、瘤周低密度带厚度)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对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SCT三维成像上病灶厚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及瘤周低密度带厚度与胃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2)MSCT三维成像上肿瘤最大径与分化程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MSCT增强扫描部分表现与胃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于术前诊断胃癌的分化程度、分析术式及评价预后具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嗜酸细胞瘤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并与肾嫌色细胞癌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择30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为对照组,观察肾嗜酸细胞瘤CT表现,比较肾嗜酸细胞瘤与肾嫌色细胞癌病变形态学特征,病灶强化百分比及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结果肾嗜酸细胞瘤密度于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均低于肾脏皮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嗜酸细胞瘤密度于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高于肾脏髓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嗜酸细胞瘤较肾嫌色细胞癌体积小,密度均匀的比例高,存在星芒状瘢痕的比例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肾嗜酸细胞瘤与肾嫌色细胞癌强化程度间比较显示,肾嗜酸细胞瘤在皮髓质期、实质期的病灶强化百分比和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均高于肾嫌色细胞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形态学特征及动态增强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MSCT特点与恶性危险度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胃间质瘤MS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作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最大径3.0~20.5 cm,平均9.4 cm;肿瘤呈膨胀生长35例,浸润性生长25例.肿瘤呈椭圆形42例,不规则形18例;肿瘤界限清楚35例,界限不清25例.平扫密度均匀21例,密度不均匀39例.等密度20例,平均CT值34.3 HU;低密度31例,平均CT值16.6 HU;高密度9例,CT值43.1 HU.肿瘤坏死囊变39例,肿瘤局部溃疡形成8例,伴出血8例,伴钙化3例.肠系膜淋巴结、腹膜、肝转移及邻近网膜受侵25例.60例增强呈均匀强化19例,不均匀强化41例;轻度强化24例,平均CT值15.2 HU;中度强化31例,平均CT值29.7 HU;明显强化5例,平均CT值71.9 HU;瘤内伴迂曲血管13例.极低度危险性9例,低度危险性12例,中度危险性17例,高度危险性22例.胃间质瘤的恶性危险度与大小和核分裂有相关性(均P <0.05),与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无相关性(P>0.05);在肿瘤大小、肿瘤边界、强化程度、转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胃间质瘤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pAML)和透明细胞癌(ccRCC)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fpAML和ccRCC患者各20例,测量肿瘤的短径和长径、CT平扫及多期增强的肿瘤CT值及邻近肾皮质的CT值,对肿瘤的短/长径比、多期相的肿瘤CT值及肿瘤/肾皮质CT值之比(相对强化值)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两者的短/长径比值、皮质期相对强化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参考阈值。 结果fpAML组与ccRCC组的平均年龄、短/长径比值、平扫CT值、皮质期相对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示当短/长径比选取088为参考阈值时,诊断fpAML和ccRCC的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750%;当皮质期相对强化值选取084作参考阈值,诊断fpAML和ccRCC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750%。 结论短/长径比值、平扫CT值、皮质期相对强化值对鉴别fpAML与ccRCC有价值,选取适当阈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组织标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的SFT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切除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CerbB-2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结果 在多层螺旋CT下肿瘤形态13例(3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检查,并经针吸组织病理学或(和)手术切除后病理得到最终诊断。观察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多层螺旋CT和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观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HRCT检查的CT征象检出率。结果:243例患者检出周围型肺癌197例,炎性假瘤19例,炎性肉芽肿15例,结核球12例,肺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腺癌114例,鳞癌47例,小细胞肺癌23例,其他类型1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肺癌178例,漏诊34例,误诊15例;HRCT诊断肺癌186例,漏诊19例,误诊8例;多层螺旋CT和HRCT阳性诊断肺癌157例,漏诊43例,误诊3例;多层螺旋CT或HRCT阳性诊断肺癌209例,漏诊6例,误诊18例。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2.74%、90.36%、78.17%和96.95%,多层螺旋CT、HRCT、多层螺旋CT和HRCT、多层螺旋CT或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67.39%、82.61%、93.48%、60.87%。HRCT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棘突征、细支气管气相、短毛刺征、分叶征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扫描(P<0.05)。197例肺癌患者CT值增加幅度18~84 HU,平均(35.82±13.74)HU,CT值增加幅度>20 HU的为189例(95.94%),增加幅度超过30 HU的为132例(67.01%),强化均匀的患者153例(77.66%),有21例处于静脉期的时候在边缘点或结节中间出现高密度条状影。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HRCT均是周围型肺癌有效诊断方法,HRCT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具有优势,依据影像学征象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AUC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但螺旋CT增强扫描后肺癌CT值增幅明显,对肺癌的确诊具有参考价值,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结合病理总结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32例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骶骨18例,髂骨6例,耻骨4例,坐骨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骨盆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包括膨胀性骨质破坏、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32例中,膨胀性病变26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软组织肿块18例.CT显示骨质破坏优于x线平片,MRI可清晰显示肿瘤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和神经血管侵犯情况.结论 综合临床表现与X线平片、CT、MRI检查资料可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双期增强在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37例,术前均经MS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双侧肾上腺共发现病灶50个;发现肾上腺良性病变8例,发现病灶11个;肾上腺淋巴瘤侵犯2例,肾上腺转移瘤27例,发现病灶37个.27例肾上腺转移肿瘤37个病灶中,囊变坏死27个.10例1-3月后复查,病灶增大明显;淋巴瘤肾上腺浸润2例,密度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肾上腺结节增生2例,单侧肾上腺增粗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4例,密度均匀,双期增强明显均匀强化,1-3月随诊大小未见变化;嗜铬细胞瘤1例,等低混杂密度,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性病变未见强化.结论 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可为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结节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骨肿瘤是起源于间充质细胞,发生于骨组织及其附属结构的一类良、恶性肿瘤的总称,骨肿瘤的发病率女性约为1.060/10万,男性约为1.112/10万,虽属少见的肿瘤类型,但对人体的危害大,特别是恶性肿瘤,目前疗效虽然提高,但仍不令人满意,发病趋势呈年轻,在骨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1]。正常的骨代谢是骨生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主要有骨组织中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维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表现出各种骨疾病。骨生成和骨吸收异常伴随的生化指标及导致骨生成和骨吸收变化的相关因素均可作为骨肿瘤的生物标记。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检测骨肿瘤患者体内的生化指标变化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现在就骨组织生化指标在骨肿瘤患者诊治中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探讨他们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肺肉瘤样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肺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6例患者最常见的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100.O%),其次5例为痰中带血(83.3%)和4例胸痛(66.7%);影像学表现为增强CT扫描可见肿块实体部分轻度强化,转移淋巴结环形强化1例,肺内转移3例,纵隔转移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2例,胸膜及胸壁侵犯3例,胸腔积液3例,肋骨转移1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2例;病理诊断3例为多形性癌,2例梭形细胞癌,1例为巨细胞癌。结论肺肉瘤样癌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肺部增强cT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诊断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pAML)和透明细胞癌(ccRCC)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fpAML和ccRCC患者各20例,测量肿瘤的短径和长径、CT平扫及多期增强的肿瘤CT值及邻近肾皮质的CT值,对肿瘤的短/长径比、多期相的肿瘤CT值及肿瘤/肾皮质CT值之比(相对强化值)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两者的短/长径比值、皮质期相对强化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参考阈值。结果fpAML组与ccRCC组的平均年龄、短/长径比值、平扫CT值、皮质期相对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示当短/长径比选取0.88为参考阈值时,诊断fpAML和ccRCC的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75.0%;当皮质期相对强化值选取0.84作参考阈值,诊断fpAML和ccRCC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75.0%。结论短/长径比值、平扫CT值、皮质期相对强化值对鉴别fpAML与ccRCC有价值,选取适当阈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纯使用CT测量肢体骨肉瘤髓内长度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对81例肢体骨肉瘤患者髓内长度进行CT测量,其中男46例,女35例,年龄10~60岁,中位年龄15岁,肿瘤位于股骨下段45例,胫骨上段23例,肱骨上段10例,股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1例,从工作站CT上测量关节面到肿瘤边界的长度,股骨上段肿瘤测量大转子尖到肿瘤边界的长度,所有患者均接受瘤段截除术,术后测量肿瘤的病理长度,将CT和病理测量的长度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患者测量的CT长度与病理长度进行配对t检查,t=5.185,P<0.0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测量与病理测量误差在1cm之内的52例,准确率为64.2%,将此52例的CT长度与病理长度进行配对t检查,t=-0.51,P=0.95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29例误差超过1cm的病例CT测量均比病理测量长,平均误差110(16~262)mm,对CT异常而病理无肿瘤的那部分截除髓腔测CT值及病理组织学分析,CT值显示增强前为-28~45HU,增强后为-10~87HU,组织学分析显示CT测量超出的部分髓腔组织学为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及血小板系造血细胞增生,未见肿瘤细胞。结论单纯使用CT测量骨肉瘤髓腔内长度准确性欠佳,不能区分肿瘤与增生骨髓,需要综合其他影像方式来判断骨肉瘤髓内长度以指导保肢手术。  相似文献   

19.
姚晋林  王颖  林志东 《中国肿瘤》2014,23(11):965-96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MSCT检查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中11例囊实性比例相仿,囊性结构为主4例,实性结构为主1例。CT平扫实性部分呈低或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在增强前后均未见强化呈低密度。9例病灶均有完整包膜,7例包膜欠完整。16例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肿瘤局部切除加胰尾部切除术,6例行胰腺尾部加脾脏切除,7例行单纯肿瘤局部切除术。[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SCT增强检查具有相对特征性;术前行MDCT增强检查、三维重建可帮助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协助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