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鼻咽癌高剂量放疗后的鼻咽及咽旁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感染易与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部复发相混淆,目前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12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及咽旁感染患者,为探讨其临床诊断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CT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CT表现,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特点。方法分析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及随诊证实的鼻咽癌复发患者103例,其中男78例,女25例,年龄18~76岁,中位年龄49岁。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科医生对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放疗后复发103例中鼻咽壁复发79例,CT表现为鼻咽壁均不同程度增厚,其中71例有明显软组织肿物,侵及咽旁间隙58例,茎突后软组织肿物41例,侵及颅底结构23例,侵及海绵窦9例。肿物边缘均不规则,密度不均匀。73例与放疗后CT对比,病变均不同程度增大。放疗后淋巴结转移36例,其中咽后淋巴结转移9例,颈深组淋巴结转移30例,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3例,颌下及腮腺淋巴结转移各1例。边缘规则6例,边缘不规则30例,其中明显侵犯周围结构6例。31例有放疗后CT对比,淋巴结较前均不同程度增大。结论CT扫描能准确评价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作基线影像学检查及定期随诊复查,对及时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Chen MY  Cao XP  Sun R  Hua YJ  Li AJ  Liu YY  Ouyang Y  Guo L  Chen QY  Hong MH 《癌症》2007,26(5):513-518
背景与目的:后装近距离治疗常常用于早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程加量,但常规施源器置入方法定位不准、重复性差,无法向咽旁追量.本研究采用存鼻窦内窥镜引导下进行咽旁插植后装放疗的新方法,旨在解决常规后装治疗的上述缺陷.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初治和复发鼻咽癌外照射后仍有鼻咽粘膜下肿瘤残留超过1 cm或/和咽旁浸润但侵犯范围较局限的患者23例,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进行鼻咽及咽旁施源器插植术,术后经CT扫描定位并确认插植位置合格后,利用三维近距离治疗系统进行鼻咽、咽旁肿瘤靶区勾画、剂量优化和组织问近距离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施源器植入的深度,并观察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施源器均准确插入肿瘤区,插植位置100%合格.插人和拔出施源器时粘膜下植入深度分别为(9.59±2.72)mm和(9.43±2.3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漂移长度为(0.75±0.75)mm.治疗后3个月内肿瘤完全消失,无肿瘤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随访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率100%,无大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无腭穿孔、鼻咽坏死等严重后装放疗并发症;3例鼻甲粘连,经分解后完全缓解.结论:经鼻窦内窥镜鼻咽、咽旁插植定位准确,固定良好,安全可行;对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咽旁残留病灶进行组织问近距离治疗近期疗效良好,无严重近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Y  Zhao C  Xie CM  Lu LX  Sun Y  Han F  Wu HB  Cui NJ  Zeng ZY  Lu TX 《癌症》2006,25(5):521-525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最大径≥4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最大径0.4~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最大径≤0.4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最大径≥1.0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最大径为1.0cm(合并坏死)和1例最大径1.5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最大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最大径〉1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标准较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与复发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35例经我院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和同期随机选取的35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扩散敏感系数,即b值采用:0s/mm2及800s/mm2),分别测量放疗后鼻咽坏死灶及肿瘤复发区的ADC值,计算其平均值。结果鼻咽坏死灶在D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而肿瘤复发病灶表现为高信号。鼻咽坏死组及复发组ADC平均值分别为(1.073±0.0383)×10^-3mm2/s和(0.844±0.0309)×10^-3mm2/s;最大值分别为(1.728±0.0527)×10^-3mm2/s和(1.477±0.0675)×10^-3mm2/s。鼻咽坏死组ADC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大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45,P〈0.001;t2=2.932,P〈0.005)。结论DWI以及ADC值测量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与复发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MR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王体兵  王丽君  孔诚 《肿瘤学杂志》2013,19(11):862-867
[目的]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初治鼻咽癌172例调强放疗后7例确诊为颈淋巴结复发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鼻咽癌调强放疗后3年颈淋巴结复发率为3%;N2+N3组发生颈淋巴结复发的概率大于N0+N1组(P=0.006);颈淋巴结复发以Ⅱ区复发最常见(100.0%,7/7),其中单区复发85.7%(6/7),多区复发14.3%(1/7),均为原部位高剂量区复发;复发淋巴结常见中央液化坏死,较大淋巴结多伴有包膜外侵犯;2例行PET/CT检查,病变处18F-FDG呈明显高摄取,SUV值最大为7.9和12.8;3例颈部复发淋巴结行单纯挽救性手术治疗,均长期无瘤生存,2例分别因合并鼻咽或多区淋巴结复发行二程调强放疗,1例行伽玛刀治疗,1例未治疗。[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率低,治疗前高N分期易于复发,以Ⅱ区原部位高剂量区复发最常见;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111例鼻咽癌复发部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鼻咽癌治疗后复发发生的部位,为指导临床治疗,减少局部复发提供依据。[方法]2001年1月~2001年12月,有1102例鼻咽癌在我院治疗,其中111例复发。按复发病灶侵犯的范围分为单纯鼻咽腔、鼻咽+咽旁、鼻咽+颅底、单纯颅底、鼻咽+咽旁+颅底、鼻腔或+筛窦或+上颌窦和其他部位共7组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各组的例数和百分比,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1、3、5年复发的病人分别占全部复发病人的12.6%、55.9%、88.3%。单纯鼻咽腔复发占7.8%,鼻咽+咽旁复发占21.6%,鼻咽+颅底复发占39.2%,单纯颅底复发占5.9%,鼻咽+咽旁+颅底复发占13.7%,鼻腔或+筛窦或+上颌窦复发占6.9%,其他占4.9%。[结论]鼻咽癌放疗后以鼻咽腔和鼻咽腔合并颅底和/或咽旁间隙复发较多见,提示鼻咽癌的复发与放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鼻咽旁区插植配合体外放射治疗鼻咽癌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鼻咽旁区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鼻咽癌患者体外照射56~70Gy(T2期56~60Gy,T3期66~70Gy)后复查CT或MRI发现鼻咽旁区残留病例67例,以腔内+鼻咽旁区插植放射治疗增量,咽旁区在模拟机引导下插入1~4根施源管,采用荷兰核通公司生产的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机,放射剂量2.5~4.0Gy/次,2次/d,间隔>6h,总剂量12~20Gy,3~4?d完成。插植组与同期的类似病例(67例)配对进行研究。结果鼻咽旁区插植组和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92.4%,84.5%(P>0.05);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0%、76.4%(P<0.05);3年无远地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6.6%、69.1%(P>0.05)。鼻咽旁区插植组的晚期放射反应如口干、张口困难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鼻咽旁区插植放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鼻咽癌咽旁区残留的局部控制率,拓宽了鼻咽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适应证,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MRI与CT对鼻咽癌局部侵犯的检测差异及其对鼻咽癌T分期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68例,放疗前5 d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和增强MRI。在CT和MRI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和T分期。结果 MRI对鼻咽癌侵及头长肌、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检出率分别为82.4%、85.3%、39.7%、48.5%、54.2%和20.6%,CT的检出率分别为58.8%、70.6%、17.6%、17.6%、29.4%和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RI和CT对鼻咽癌侵犯鼻咽壁、鼻腔、口咽、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21例(30.9%)T分期发生改变。结论与CT比较,MRI在鼻咽癌诊断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发现咽后淋巴结、头长肌、颈动脉鞘区、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病灶。MRI可使患者T分期升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在CT、MRI和PET-CT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结果:CT、MRI与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31例(58.5%)、36例(67.9%)、20例(37.7%),CT、MRI检出率显著高于PET-CT(P=0.02,P=0.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314)。CT和MRI检出的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大部分未能显示;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明显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均未能检出。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CT、MRI和PET-CT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和鼻窦侵犯的检出,MRI可能优于CT和PET-CT。结论:对鼻咽癌局部肿瘤侵犯的检测,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对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PET-CT可能存在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11.
CT引导下咽旁区经皮穿刺切割活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咽旁区经皮穿刺切割活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临床疑鼻咽癌咽旁区侵犯或咽旁区复发患者32例,均在CT引导下行咽旁区经皮穿刺切割术。对前、中、后咽旁间隙病灶,分别选取上颌窦外后侧脂肪间隙、下颌切迹、乳突前3条不同穿刺路径,采用16~18G切割针,经皮穿刺直达咽旁病灶区,行切割活检,95%无水酒精固定标本,送病检。结果 32例均1次穿刺成功,并获得足够的组织用于病理诊断。其中30例阳性,鳞癌21例,术分化癌5例,腺癌4例;另外2例阴性患者,经临床随访证实为放疗后纤维化。诊断准确率为100%1例患者术中穿剌点出血较明显,压迫20min后出血停止。3例患嚣术后出现痰中带血,经止血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全部穿刺活检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结论 在CT引导下,根据病灶部何不同选取不同路径行咽旁区穿刺切割活组织检查安全、快捷。  相似文献   

12.
Lin SJ  Pan JJ  Wu JX  Han L  Pan CZ 《癌症》2007,26(2):208-211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后装治疗一般采用鼻咽腔内治疗的方法进行推量照射,适用于局部早期鼻咽癌.福建省肿瘤医院率先开展鼻咽旁插植技术,无颅底破坏的局部晚期鼻咽癌采用后装治疗推量照射.本文分析腔内后装推量照射的远期疗效,探讨常规外照射的合适剂量配合后程超分割后装推量照射的临床价值.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体外照射加腔内后装超分割推量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352例,体外常规放射治疗50~70 Gy后进行腔内近距离超分割推量照射,外照射后咽旁间隙肿瘤残留者配合咽旁区插植放疗.采用个体化鼻咽腔内施源器,超分割照射每次2.5~3.0 Gy,2次/天,间隔6 h,总剂量5~32 Gy,中位剂量17 Gy.结果:本组l、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91.3%、87.6%、84.7%.总体5年生存率Ⅰ、Ⅱ期88.2%,Ⅲ、Ⅳ期79.2%(log-rank检验,P=0.016);总体局控率Ⅰ、Ⅱ期94.1%,Ⅲ、Ⅳ期91.7%(log-rank检验,P>0.05).后组颅神经损伤32例(9.4%).结论:鼻咽腔内后装联合咽旁间隙捅植近距离放射治疗鼻咽癌取得良好的局控率和生存率,局部晚期鼻咽癌取得与早期鼻咽癌类似的局控率,咽旁间隙受累者咽旁插植增加颈动脉鞘区照射剂量,后组颅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鼻咽癌腔外侵犯的情况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总结38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27例,横断加冠状位扫描4例。层厚、层距各5mm。(结果)38例均有鼻咽腔变形、局部隆起、粘膜下增厚肿块、咽隐窝挤压、消失等变化。参照黎福祥的咽旁间隙划区方法,94.7%有不同程度咽旁间隙侵犯。咽旁间隙后区受侵者,颈淋巴结转移63.3%(19/30)。口咽受侵者,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00%(10/10)。受侵部位大于3个者,颈淋巴结转移率为86.6%(13/15)。(结论)CT扫描对鼻咽癌诊断及明确侵及部位具有重要价值。合理扫描可增加肿瘤侵及范围的检出率。咽旁后间隙受侵、口咽受侵及部位多者其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这对放疗设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观察104例(208只耳)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结果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44.1%(64/145只耳),放冶后6个月,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达高峰,为50.1%(33/64只耳)。放疗所致分泌性中耳炎与电离辐射对中耳的直接损伤和放疗前中耳负压升高有密切关系。结论 改进放射治疗设野技术,使用有效药物,采取鼓膜置管和鼓膜切开等方法对防治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有一定用处,但其耳瘘发生率很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咽癌首程放疗后鼻咽腔溃疡形成的原因、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35例首程放疗后出现鼻咽腔溃疡的患者,行常规放疗20例,调强放疗15例,35例均行化疗,经电子鼻咽镜直视下行坏死物清除术、消炎治疗及鼻腔冲洗。结果20例基本愈合,8例临床症状如头痛、异味明显改善,4例改善不明显,1例颅内感染,2例颅底骨坏死。结论鼻咽腔巨大深溃疡与肿瘤T分期、放疗、化疗有关,同时与肿瘤侵犯位置一致,严重鼻咽腔溃疡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arapharyngeal space venous plexus and marrow of the skull base bones are anatomic landmarks of the potential routes for the spread of disease for Stage I-III (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Cancer 1997 staging system)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METHODS AND MATERIALS: A total of 364 patients with NPC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selection criteria were Stage I-III disease and primary radiotherapy at our hospital between 1990 and 2001. All patients had undergone MRI to evaluate the head-and-neck tumors.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inadequate radiotherapy at a dose of <60 Gy and/or pre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before the imaging evaluation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RESULTS: Of the 364 patients treated between 1990 and 2001, 163 (44.8%) had low-risk Stage I-III NPC (without parapharyngeal space extension or T3 disease). The 5-year 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rate, with and without adjuvant chemotherapy, was 97% and 96%, respectively. The remaining 201 patients had Stage II-III with parapharyngeal space extension or T3 disease. Their 5-year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 with and without adjuvant chemotherapy, was 76.8% and 53.2% (p = 0.0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isk of distant metastasis in Stage I-III NPC patients without parapharyngeal space extension or T3 disease is extremely low. Invasion into the parapharyngeal space venous plexus and marrow of the skull base bones is associated with distant metastasis, and involvement of these anatomic sites is considered a potential route for hematogenous disease spread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I NP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M0期鼻咽癌患者,按咽旁间隙的侵犯程度进行划分,无咽旁侵犯记为0级,有咽旁侵犯而无颈动脉鞘区侵犯记为1级,有颈动脉鞘区侵犯记为2级。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咽旁间隙受侵与颅底骨质破坏有明显相关性(r=0.15,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咽旁受侵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但颈动脉鞘区受侵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单纯的咽旁受侵不影响预后,颈动脉鞘区受侵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Livi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放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初次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114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放疗前鼻咽癌组织中L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Livin蛋白表达与鼻咽癌近、远期疗效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14例鼻咽癌患者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5.8%(75/114)。Livin表达与临床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N分期和T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放疗后Livin阴性表达者的有效率为94.9% (37/39),高于Livin阳性表达者的72.0% (5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ivin阳性表达者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3%和48.0%,均显著低于Livin阴性表达者的92.3%和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Livin表达、临床分期和N分期是影响鼻咽癌放疗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而Livin表达和临床分期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 凋亡抑制蛋白Livin表达与鼻咽癌预后有关,有望成为鼻咽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射治疗对中耳功能的影响及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绎鼻咽癌患者中 功能的影响,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观察16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及中耳压的改变。结果 鼻咽癌患者施疗后中耳炎的发生率为41.6%(102/245只耳),其中放疗后6个月之内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达47.1%(48/102只耳),放疗所致分泌性中耳炎与电离辐射对中耳的直接损伤和放疗前中耳负压的升高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是放射治疗对鼻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