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女性糖尿病膀胱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明确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结果:早期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下降,逼尿肌压力增加,初始尿意、剩余尿量正常;晚期组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下降明显,初始尿意、剩余尿、膀胱容量显著增加。结论:女性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随着病程延长,膀胱功能改变明显。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膀胱功能,对合并糖尿病的LUTS患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膀胱IPSS及影像或普通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排尿异常与副尿肌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对4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影像或普通尿动力学检查及IPSS评价。将糖尿病性膀胱划分为逼尿肌受损型和感觉受损型。结果:17例糖尿病患者诊断为糖尿病性膀胱,27例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结果正常。糖尿病性膀胱患者与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尿流率中大多数参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主观症状评分梗阻指数显著性增高,但刺激症状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梗阻指数升高而刺激指数无显著性升高可能是糖尿病性膀胱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尽管尿流率和IPSS评价不能特异性区分逼尿肌受损情况,但为进一步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评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糖尿病患者42例,年龄38~78岁,男24例,女18例。糖尿病发病1个月一25年。结果42例患者完成尿动力学全项检查41例,尿动力学表现异常者38例(93%),尿动力学表现正常3例(7%);膀胱逼尿肌收缩减低14例(34%);膀胱逼尿肌反射消失10例(24%);膀胱出口梗阻13例(32%,13/41);女性压力性尿失禁1例。结论伴有LUTS的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异常发生率高,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膀胱逼尿肌功能,对合并糖尿病的LUTS患者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行膀胱尿道手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将 7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病程分为早期组和进展期组 ,分别对其初尿意的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自由尿流率、最大尿流时的逼尿肌压力 (PQmax)、剩余尿量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组糖尿病患者产生初尿意的膀胱容量增大至 (15 1.6 7± 2 4 .0 7)ml,进展期糖尿病患者初尿意的膀胱容量进一步增大至 (2 6 8.16± 13.90 )ml,最大膀胱容量增大至 (5 92 .97± 2 5 2 .5 1)ml,最大自由尿流率降低至 (8.6 1± 2 .0 4 )ml/min ,PQmax降低 (3.2 5± 1.94 )kPa ,剩余尿量增加至 (16 9.0 3± 137.2 5 )ml。结论 :早期糖尿病患者膀胱感觉减退可能是逼尿肌兴奋性降低的缘故 ;进展期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尿动力学改变 ,可能是在逼尿肌兴奋性改变的基础上出现逼尿肌收缩力降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联合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诊断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者,年龄(59.2±8.2)岁,每例均行尿动力学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评估膀胱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尿道压、膀胱及尿道的形态。鳍杲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最大尿流率(33.6±7.7)mL/s,残余尿(17.8±14.7)mL,膀胱顺应性正常,膀胱容量(356.3±99.3)mL,33例测得腹压漏尿点压(49.8±17.6)cmH2O,最大尿道闭合压(47.4±10.5)cmH2O,功能性尿道长度(2.6±0.6)cm。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程与腹压漏尿点压高度负相关(r=-0.816,P〈0.01)。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见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下移34例,膀胱尿道后角变钝或消失44例,静息期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呈漏斗形7例,咳嗽时47例见造影剂从尿道溢出。结论在无影像尿动力学设备的单位,尿动力学检查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应用对SUI的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糖尿病(DM)患者尿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BPH合并DM患者30例(研究组)和单纯BPH患者30例(对照组)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在膀胱感觉减退、膀胱顺应性增加、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初始尿意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剩余尿量(RUV)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加重了BPH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BPH合并DM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异常的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已确诊的2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记录相关参数和临床资料。结果对比显示患者组残余尿量、初始尿意容量、膀胱容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但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明显下降(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是对DCP进行客观评价的最重要的手段,尽早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并且可以据此进行针对性治疗,对预防膀胱功能恶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不同膀胱灌注量下漏尿点压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术前行尿动力检查时分别给予膀胱灌注200、250、300、350mL时,测出腹压漏尿点压及咳嗽漏尿点压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不同膀胱容量下同时测得的腹压漏尿点压及咳嗽漏尿点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术前尿动力检查时,如果膀胱灌注200 mL时无漏尿,可继续增加膀胱容量直至漏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02例尿失禁的中年女性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分析比较尿失禁组(包括SUI组、UUI组、SUI/UUI组)与正常对照组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及尿道压力的差异。结果:SUI组最大尿流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较正常对照组,SUI组及suI/UUI组Valsalva漏尿点压力具有明显差异(P〈0.05);最大尿流率时,SUI组逼尿肌压、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中年女性尿失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原发性男性膀胱颈梗阻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男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之尿动力学改变,包括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多通道尿动力学检查,并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尿流率异常,可表现为最大尿流率降低,尿流曲线为钟型达峰时间延长或低平型.压力-流率检查可出现三型:高压-低流、正常压-低流、低压-低流,膀胱颈开放时间延迟在三型中均有出现.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分析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普通尿动力学检查对原发性膀胱颈梗阻可作出初步诊断,明确诊断需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下尿路症状评估,分析尿动力学的表现,对该类型患者作出合理的治疗与处理。方法 99例行TURP治疗的BPH患者,分成2组,BPH伴糖尿病患者32例(糖尿病组);单纯BPH患者67例(对照组)。对两组的尿动力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膀胱感觉减退、顺应性增加、不稳定膀胱的发病率进行比较,P值分别是0.044、0.046、0.130。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FDV、MCC、BC、PVR、Pmax、Qmax检测指标进行比较,P值分别是0.004、0.441、0.925、0.005、0.053、0.002。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膀胱感觉减退,膀胱顺应性增加,初始尿意容量、残余尿增加,最大尿流率降低方面与单纯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糖尿病加重了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于BPH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尿动力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6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40例女性IC/BPS患者与40例女性单纯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有无差异,并利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是否绝经、阴道分娩次数及盆腔手术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初始尿意容量[(99.20±28.42)mL vs.(168.20±31.09)mL]、强烈尿意容量[(159.55±46.26)mL vs.(260.58±54.96)mL]、急迫尿意容量[(197.95±60.92)mL vs.(332.40±48.91)mL]、最大膀胱容量[(202.00±56.53)mL vs.(357.20±54.39)mL]、膀胱顺应性[(19.85±10.08)mL/cmH2O vs.(48.75±16.53)mL/cmH2O]、最大尿流率[(10.15±3.20)mL/s vs.(17.50±5.77)mL/s]、排尿初始膀胱压[(33.67±7.69)cmH2O vs.(26.28±23.02)cmH2O]、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49.54±17.26)cmH2O vs.(29.05±12.92)cmH2O]、膀胱出口梗阻系数[(29.24±17.79)vs.(-5.95±15.45)]、最大逼尿肌压[(80.95±35.53)cmH2O vs.(58.08±27.68)cmH2O]及残余尿[(21.43±19.72)mL vs.(2.00±6.08)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提示当初始尿意膀胱容量为125.5 mL、膀胱出口梗阻系数为10.15时,其诊断意义最大。结论:女性IC/BPS患者相较单纯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表现为膀胱敏感度增加以及顺应性下降,呈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BPH伴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对37例BPH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46例单纯性BPH患者(对照组)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并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最大膀胱压测定容积、膀胱顺应值、膀胱出口梗阻、比例、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及排尿后剩余尿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糖尿病组膀胱感觉减退、不稳定膀胱及顺应性增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下尿路症状伴有糖尿病的BPH患者,膀胱逼尿肌受损较单纯性BPH患者更显著;尿动力学检查对患者能否行手术治疗及预测术后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膀胱尿动力学及逼尿肌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糖尿病膀胱尿动力学变化与逼尿肌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组(病史<8年〉和进展期组(病史>12年),分别测定初尿意的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自由尿流率、PQmax、剩余尿量。并结合2型糖尿病(T2DM)大鼠与正常大鼠的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分析实验鼠发病6周和18周的逼尿肌兴奋性、最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变化。结果临床资料显示29例(41%)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28例(40%)膀胱感觉减退,30例(43%)排尿期逼尿肌压力减退,22例(31%)剩余尿量超过150ml,10例(14%)逼尿肌不稳定,6例(9%)不能自行排尿。患者膀胱灌注过程中产生初尿意的灌注容量(203.25±107.53)ml(125~630ml),最大膀胱容量(428.09±227.89)ml(220~1350ml)。最大自由尿流率(10.70±3.27)ml/min,剩余尿量(100.57±108.08)ml,早期组患者产生初尿意的膀胱容量增加为(151.67±24.07)ml,进展期患者初尿意的膀胱容量增加为(268.16±13.90)ml,最大膀胱容量(592.97±252.51)ml,最大自由尿流率(8.61±2.04)ml/min,PQmax(33.16±19.81)cmH2O(1cmH2O=0.098kPa),剩余尿增加至(169.03±137.25)ml。动物实验发现T2DM大鼠逼尿肌的张力阈值为(0.72±0.33)g,显著高于对照组(0.32±0.18)g,F=59.63,P<0.0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力T2DM组(0.08±0.04)g,较对照组(0.11±0.05)g降低(F=7.47,P<0.01);平均收缩力T2DM组(0.06±0.02)g,较对照组(0.07±0.03)g明显降低(F=5.71,P<0.05)。随着实验动物发病时间延长,T2DM大鼠逼尿肌张力阈值呈现增高趋势,而逼尿肌最大及平均收缩力均降低。结论根据临床及动物实验结果推测,早期糖尿病患者膀胱感觉减退可能是逼尿肌兴奋性降低的缘故。进展期膀胱感觉进一步减退、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大、最大自由尿流率降低、排尿期最大尿流时的逼尿肌压力降低、剩余尿量显著增多等一系列尿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在逼尿肌兴奋性改变的基础上出现逼尿肌收缩力降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膀胱(DCP)的尿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探讨发病机制及病理演绎过程.方法:建立DCP wistar大鼠模型(30只),正常wistar大鼠作对照(30只),进行膀胱储尿期压、最大容量、最大膀胱压等测定,进行膀胱湿重、膀胱壁厚度及光镜、电镜的病理学观察.早期DCP患者(32例),晚期DCP(28例)及非DM人群(22例)进行尿流率、压力-流率尿道分布压及括约肌肌电图等测定,作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①60天后,DCP鼠组与对照组:膀胱储尿期压(0.45±0.08)kPa,(0.60±0.03)kPa(P<0.05);最大膀胱容量(3.49±0.40)ml,(1.82±0.12)ml(P<0.01);最大膀胱压(3.09±0.10)kPa,(4.91±0.30)kPa(P<0.01);膀胱顺应性(1.39±0.11)ml·kPa-1,(0.68±0.07)ml·kPa-1(P <0.01);湿重增加(P <0.01);逼尿肌细胞连接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变性及胶原纤维排列紊乱.②相对于对照组,早期DCP患者最大尿流率偏低,为(15.97±5.71)ml·s(P <0.05),逼尿肌活动亢进(占59%),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占37.5%);而晚期DCP患者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为(8.75±4.20)ml·s-1(P <0.01),膀胱容量增加,为(472.5±32.9)ml(P <0.01),剩余尿量增多,为(62.59±19.87)ml(P <0.01),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结论:DCP早期就有膀胱的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以逼尿肌活动功能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较常见,晚期以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为主,建议对DCP患者早期就应给予干预,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原位回肠代膀胱的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特点及形成机理。 方法 对20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评估,包括填写排尿情况问卷、尿流率、剩余尿测定、代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同时行膀胱造影、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IVU。 结果 20例患者中,白天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6例。代膀胱最大容量(492. 9±177. 8)ml,充盈期最大压力(32. 1±8. 6)cmH2O。尿流曲线呈持续型12例,呈间歇型8例。持续型最大尿流率为(14. 9±2. 5 )ml/s,间歇型为( 7. 7±2. 8 )ml/s,代膀胱容量分别为( 409. 0±96. 1 )ml和( 622. 1±197. 7)ml,剩余尿量分别为(9. 2±11. 8)ml和(69. 0±38. 4 )ml;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膀胱尿道造影提示:持续尿流型代膀胱颈口呈漏斗型,排尿时开放良好;而间歇尿流型代膀胱颈口不呈漏斗型或排尿时颈口开放欠佳。 结论 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并发症低;排尿时存在持续型尿流和间歇型尿流两种形式,具有各自的尿动力学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与代膀胱颈口形状和开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0岁以上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女性排尿异常糖尿病患者(69.3±7.0)岁的尿动力学资料,同时选取40例排尿异常的非糖尿病患者(68.8±6.1)岁和20例正常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68.3±4.2)岁.全部患者均行自由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并比较各组间相关参数异同.结果:排尿异常的糖尿病患者38.6%(22/57)表现为逼尿肌活动低下,19.3%(11/57)逼尿肌过度活动、24.6%(14/57)膀胱出口梗阻和17.5%(10/57)尿动力学表现正常;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容量、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等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相比.糖尿病组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多(592.1±165.2)ml vs.(468.8±101.3)ml(P<0.05),其他各项尿动力学参数未见明显差异.结论:60岁以上女性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排尿异常患者尿动力学表现异常同样多见,但是前者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多,提示膀胱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器官脱垂伴尿失禁患者膀胱储尿期和排尿期的尿动力学参数变化. 方法对182例女性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尿失禁140例,尿失禁伴盆底器官脱垂42例.在统一标准下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膀胱灌注量、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尿道阻力因子(URA)、膀胱梗阻指数(OBI)以及归-化逼尿肌收缩力,评价女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器官脱垂对膀胱储尿功能和排尿功能的影响. 结果 尿失禁组与尿失禁伴盆底器官脱垂组患者尿失禁病程[(58.1±75.4)与(41.9±55.4)个月]、膀胱灌注量[(295.3±95.8)与(276.5±80.8)ml]、膀胱顺应性[(77.7±122.1)与(51.5±61.9)ml/cm H2O]、最大尿流率[(15.8±12.5)与(14.7±13.9)ml/s]、最小尿流率逼尿肌压[(3.2±5.8)与(2.8±5.5)ml/cm H2O]、归-化逼尿肌收缩力[(7.5±12.8)与(8.2±13.8)cm H2O]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58.7±12.2)与(67.1±8.3)岁]、排尿量[(269.2±145.2)与(248.9±135.1)ml]、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20.4±16.2)与(25.7±21.3)cm H2O]、URA[(11.3±9.5与(14.8±12.6)cm H2O]、OBI[(15.6±14.5)与(21.7±20.1)cm H2O]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女性尿失禁患者更可能伴有盆底器官脱垂,而盆底器官脱垂对膀胱储尿功能无影响,但可影响排尿期相关参数,增加膀胱出口阻力和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不同类型尿失禁临床及尿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女性不同类型尿失禁临床及尿动力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76例女性患者常规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压力流率研究、尿道压力测定、漏尿点压测定。结果 76例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30例,运动紧迫性尿失禁15例,反射性尿失禁19例,混合型压力性/紧迫性尿失禁2例,不稳定尿道3例,假性尿失禁7例。运动紧迫性尿失禁中,DLPP≥40cmH2O者14例,均有不同程度双肾积水。结论 腹压漏尿点压测定可以协助确定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方式。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膀胱出口梗阻均可能出现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漏尿点压可以帮助决定膀胱顺应性下降时手术治疗时机。当逼尿肌漏尿点压≥40cmH2O,或者膀胱充盈200ml时逼尿肌压力≥40cmH2O时,必须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上尿路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尿动力学角度阐明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特点,为该术式提供尿动力学依据。方法:2000年1月~2006年3月间对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20例患者进行随访,并获得尿动力学检测等资料。结果:随访期间发现,代膀胱容量逐渐增大,而充盈期最大压力逐渐减低;最大尿流率也逐渐增大,而排尿期最大压力和剩余尿量逐渐减少;膀胱颈压和最大尿道压逐渐增大;上述指标在术后3~6个月开始稳定在正常水平。随访期间均无肾积水,未见输尿管梗阻及反流,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均正常。结论: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储尿囊具有较好的顺应性,适当容量,一定的低压和良好的抗反流作用;而术后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是必要和有益的,观察发现3-6个月基本恢复稳定的代膀胱功能,且患者具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