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和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将8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58 例胫腓骨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大部分扩髓.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19个月,骨折均愈合,关节功能无障碍,术后关节疼痛3 例.结论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需掌握好时机,适应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闭合复位穿钉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粉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闭合复位穿钉、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粉碎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小切口闭合复位穿钉、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粉碎骨折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X线片复查均对线良好.28例B1、B2、B3型骨折骨愈合时间为6~8个月,取出髓内钉时间10~12个月;4例C2型骨折发生延迟愈合,骨愈合时间为24~36个月,取出髓内钉时间27~39个月.无骨折移位和不愈合,无皮肤坏死和骨外露. 结论小切口闭合复位穿钉、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创伤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闭合、不稳定胫腓骨骨折愈后结果。方法 :分析 48例新鲜闭合胫腓骨不稳定骨折患者两种不同手术不同结果及原因。结果 :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均多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愈后按Johner Wruh标准评定疗效 ,加压钢板组优良率 70 .4% ;交锁髓内钉组优良率 90 .5 %。结论 :治疗新鲜闭合胫腓骨不稳定骨折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好于加压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加阻挡钉固定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对15例胫腓骨不稳定骨折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加阻挡钉固定治疗.男10例,女5例;年龄20~68岁,平均37岁.结果 本组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4个月.15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肢体短缩及成角畸形.结论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加阻挡钉固定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具有损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势.特别对于软组织条件差,不适宜行其他方法固定者,本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进钉点取骨移植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方法 采用该种方法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共2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13例.术后无需外固定,术后3~6 d配合CPM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23例均得到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所有病例2~6个月内达到临床愈合.临床关节功能达正常,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发生.优良率95.6%.结论 带锁髓内钉固定结合进钉点取骨移植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使骨折尽快愈合,能够减少骨不连发生率,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结合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7例胫腓骨中下1/3骨折患者采用腓骨骨折解剖复位钢板内固定、胫骨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97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2~25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软组织及骨感染.腓骨骨折均愈合;胫骨达解剖复位66例,功能复位31例.胫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7例为14~24周,10例26~40周延迟愈合(6例经髓内钉动力化后愈合,4例取髂骨植骨后愈合).疗效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优81例,良11例,可5例.结论 交锁髓内钉结合钢板治疗胫腓骨中下1/3骨折,创伤小,固定稳定性好,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闭合穿钉法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优越性.方法 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自制三角架辅助下闭合穿钉法,28例胫骨骨折应用闭合性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疗效优27例,良1例.无髓内钉断裂、松动、变形等并发症.结论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中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自制三角架辅助下闭合穿钉法,闭合穿钉成功率高,手术快捷,是基层医院一种简易、实用的手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及钛弹性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25例胫腓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22~65岁。左侧13例,右侧12例。胫骨使用动静力型交锁内钉内固定,腓骨采用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48个月。按照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定,优18例,良6例,可1例,未出现感染病例,无骨不连病例,无断钉病例。结论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及钛弹性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干骨折,创伤小、愈合率高、皮肤软组织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四肢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中,以髓内钉内固定其应力遮挡小,最符合生物学的要求。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电视X光机应用于临床,使长骨干骨折闭合复位穿钉内固定成为现实。我院骨科自2000年8月至今采用带锁髓内钉透视下闭合复位穿钉术治疗胫腓骨骨折15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腓骨内固定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腓骨内固定在治疗胫腓骨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50例胫腓骨骨折,采用腓骨内固定、胫骨闭合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方法治疗。其中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12例,Pilon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28例,斜形骨折12例、螺旋形骨折10例。结果 50例均达临床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5个月,骨折位置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皮肤坏死及感染发生。结论 腓骨固定适合于胫前皮肤条件不好的闭合性或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和胫骨下1/3粉碎性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外固定架结合皮瓣技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骨折。方法应用单臂或环型外固定架固定胫骨骨折,根据小腿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选用背阔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肠肌皮瓣、足背岛状皮瓣等8种不同皮瓣修复。结果临床应用30例,其中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骨折急诊治疗16例、骨或钢板外露12例、骨不愈合及软组织瘢痕2例。经2年以上随访全部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发生。2例皮瓣出现小面积组织坏死,经换药后治愈,其余皮瓣成活良好。结论应用外固定架结合皮瓣技术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弘 《临床骨科杂志》2008,11(4):359-361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减张缝合11例,局部皮瓣转移7例,腓肠肌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均一期闭合创面,骨折采用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进行固定。结果随访12~40个月。其中3例有针道感染,无骨髓炎发生,28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8(9±3)个月。结论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GustiloⅢ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微创,可同时处理骨缺损,但需防治针道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研究三维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胫腓骨骨折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8~72岁,平均46岁。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骨折16例。上段骨折4例,中段骨折8例,下段骨折9例。斜形骨折10例,粉碎骨折8例,多段骨折3例。采用三维复位固定器进行治疗。结果: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对位11例,近解剖对位9例,功能对位1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3~85d,平均62d。随访4~12个月,功能恢复优13例,良8例。多功能复位固定器拆除时间6~12周,平均8.5周。结论:三维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使固定器与骨折端形成三维立体固定,适合小腿的生物力学要求,为胫腓骨骨折治疗提供了一种既无偏心应力,又无应力遮挡,结构稳固利于骨折愈合的弹性固定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对21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行一期清创,骨折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组织瓣移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0~3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均无骨髓炎发生,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改善创面软组织条件,结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是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性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肖四旺  吴官保  孙达武 《中国骨伤》2001,14(11):649-651
目的:介绍螺管支架固定牵引器的使用方法和治疗腓骨干骨折的临床特性。方法:用自蝗螺管支架固定牵引器治疗胫腓骨干骨折80例,并与跟骨牵引组在X线片骨痂,踝关节僵硬,临床痊愈等方面对照研究,结果:螺管支架组在6周后的骨痂X线评分及防止踝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跟骨牵引组,结论:螺管支架固定牵引器适合于胫腓骨干各型骨折,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胫腓骨骨折3种手术固定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3种手术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及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336例,分别对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36例均获随访,时间1~3年,钢板内固定组骨痂出现时间平均(49±3.92)d,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76±14.73)d;外固定支架组骨痂出现时间平均(52±4.1)d,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92±15.73)d;交锁髓内钉组骨痂出现时间平均(38±4.47)d,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48±11.46)d。交锁髓内钉骨痂出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最低。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闭合性和GustiloⅠ、Ⅱ型开放性)优于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胫腓骨骨折手术固定方法选择原则为:①胫腓骨骨折端距关节面≥8 cm,交锁髓内钉应作为内固定物首选。②胫腓骨骨折端距关节面〈8 cm,钢板与外固定支架之间,应优先考虑选用钢板固定。③若胫腓骨骨折为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或骨折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或软组织肿胀严重,上钢板无法封闭伤口,可选择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碳素棒组合外固定支架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开放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98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中,48例采用碳素棒组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98例均获随访,时间8~20个月。疗效按Johner-Wruh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治疗组优38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36例,良4例,差10例,优良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深度感染及伤口延迟愈合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素棒组合外固定支架方法治疗开放胫腓骨骨折操作简单,深度感染率低及延迟愈合率低,康复快,疗效较钢板内固定好。  相似文献   

19.
AO钢板固定治疗腓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O钢板在治疗腓骨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8例胫腓骨骨折和7例踝部骨折,腓骨骨折均采用AO1/3管状钢板治疗,胫骨和内踝骨折采用AO的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及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骨折位置良好,均达临床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AO钢板对腓骨骨折有良好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Whether or not the fibula should be fixated in combined fractures of the tibia and fibula remains controversial. Several clinical and biomechanical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the fibula in lower leg fractures without leading to a common conclusion. We assumed that an intact or stable fibula would provide better healing conditions in lower leg fractures treated with an intramedullary nail. In an in vivo study, 40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In both groups, the tibia was osteotomized, whereas the fibula was left intact in one group and osteotomized in the other group. The tibia fracture was fixated with an intramedullary nail. After sacrifice of the animals, mineral density, mineral content,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ling osteotomies were evaluated. We found that a combination of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 significantly impaired fracture healing during the early phase after the incident, when treated with an intramedullary nail, suggesting that an intact or stabilized fibula provides additional support and better healing conditions to a tibia fracture. © 2008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Published by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Orthop Res 26:1027–1031,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