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后路腰丛阻滞后出现硬膜外阻滞4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腰丛阻滞由于其效果确切,可用于下肢手术。但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硬膜外阻滞等,需引起重视。在应用神经刺激器行后路腰丛阻滞105例中,有4例出现硬膜外阻滞,现将典型病例(例1)及4例相关情况(表1)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例1 女,14岁,62kg。诊断为马蹄足(左),L2~L5隐性脊柱裂。拟施左足三关节融合术。术前一般情况良好,ASA Ⅰ级。入室后常规监测。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先后行后路近端坐骨神经阻滞和腰丛阻滞。腰丛阻滞采用Chayen法定位:患者侧卧,L4棘突向尾侧3cm,患侧旁开4cm处为穿刺点。选用110mm神经刺激针,设置神经刺激器刺激频率2Hz,波宽0.1ms,初始刺激强度1mA,  相似文献   

4.
目前,硬膜外阻滞仍是我国临床中应用极为广泛的麻醉方法,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腰背痛。为探讨硬膜外阻滞后腰背痛发生的相关因素,今将我院近一年来634例硬膜外阻滞患者进行统计,术后腰背痛发生38例,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12只犬模拟临床行重复硬膜外阻滞后,放血处死,以观察硬膜外腔的组织学变化。结果:穿刺部位的硬膜外腔组织出现轻度活动性炎症反应,局麻药作用部位的组织无明显变化,导管长期留置部位的组织学改变主要是对导管的异物反应。  相似文献   

6.
7.
相康永 《颈腰痛杂志》1997,18(2):107-108
我院自1994年6月起采用第四骶后孔阻滞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6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61例,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31~74岁,平均50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年,平均6个月。病种主要包括腰骶部劳损,椎间盘突出,下肢肌筋膜症和坐骨神经痛。1.2临床特点患者主要以单侧腰骶部或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多在活动或行走后疼痛麻木加剧。1.3CT检查本组对30例腰骶部症状较明显行CT检查,其中25例不同程度存在椎间盘脱出或膨出,但没有明显手术适应症。1.4治疗方法对所有病员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或选择性胫神经阻滞(T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PACK组(I组)和TNB组(T组)。I组于术前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IPACK,T组于术前采用含肾上腺素0.1 mg的0.25%罗哌卡因20 ml行TNB。I组与T组完成IPACK或TNB后行ACB,并留置神经周围导管,术后连接患者自控神经阻滞镇痛泵。术后VAS疼痛评分>4分时,患者按压镇痛泵,30 min未缓解,皮下注射羟考酮5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 h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及术前、术后24、48、72 h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1~3 d患者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及步行距离。记录术后72 h内患者补救镇痛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I组腓总神经运动阻滞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两组不同时点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率、术后3 d步行距离及术后1~3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B联合IPACK或TNB均可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有效地术后镇痛,但IPACK对运动功能影响小于TNB。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IPACK阻滞联合ACB组(IA组)和SNB联合ACB组(SA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取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IA组行IPACK阻滞(20 ml)和ACB(10 ml);SA组行SNB(20 ml)和ACB(10 ml)。确认阻滞效果后,实施喉罩全麻。手术结束后,患者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前1 d、离开PACU即刻、术后4、8、24、48 h及术后90 d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离开PACU、术后4、8、24、48 h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力。结果与SA组比较,IA组镇痛效果并不劣于SA组,VAS疼痛评分差值的95%CI上限均低于预设值1.0。IA组小腿三头肌肌力在出PACU即刻、术后4、8 h明显优于SA组(P0.001)。两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ACK阻滞联合ACB可提供与SNB联合ACB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小腿三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三点法阻滞(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或单侧胸椎旁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相关围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右上腹部切口行肝胆手术的患者95例,男69例,女26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点组(n=48)和椎旁组(n=47)。三点组患者入室后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阻滞(10 ml)、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15 ml)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5 ml),椎旁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行超声引导下T_(7-9)椎旁阻滞。记录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切皮后1和5 min时HR和SBP的变化、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8±0.33)μg/kg vs (0.95±0.28)μg/kg]。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例(66.0%) vs 11例(22.9%)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3.5±1.6)μg/kg vs (1.2±0.4)μg/kg]明显高于三点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三点阻滞复合可以产生与单侧椎旁阻滞相当的术中和术后镇痛作用,而且前者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椎旁阻滞,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上腹部神经阻滞方式。  相似文献   

11.
唐弘  杨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11):1212-1215
周围神经阻滞是围术期控制疼痛和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周围神经阻滞后痛觉过敏为特征的术后爆发痛可能会减少这种方式的总体获益,它会对镇痛药物总用量、患者整体满意度和术后恢复产生明显影响,也可能引起心血管和肺部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面影响。了解周围神经阻滞后爆发痛的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对于有效利用周围神经阻滞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术前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或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原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单次硬膜外阻滞(EA)、腰方肌阻滞(QLB)和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ⅡNB)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初次剖宫产术的单胎产妇87例,年龄23~42岁,BMI 21~37 kg/m2,ASAⅡ级,孕期37~42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三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初次单侧TKA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采用ACB+IPACK阻滞镇痛,30例)和B组(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30例)。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2、24 h静息时和术后2、12、24、48 h活动时NRS评分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2、12、24 h股四头肌肌力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术后1、3、7、14 d时膝关节活动度A组均明显大于B组(P<0.05);术后48 h内镇痛自控泵按压次数、采用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恶心发生率A组均明显少(低)于B组(P<0.05)。结论与股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ACB+IPACK阻滞为TKA术后提供了更好的镇痛效果,减少了术后镇痛药用量,保留了股四头肌肌力,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腔应用麻黄碱防止硬膜外阻滞后血压下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 group,ACB)与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FNB)用于半月板切除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择期行半月板切除手术患者40例,完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CB和FNB组.两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行ACB和FNB,用药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2、6、12、24 h静息下、主动运动(直腿抬高)和被动运动(被动膝关节屈曲60度)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以及股四头肌肌力分级、用药副作用和使用镇痛药的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达到良好镇痛,术后24 h内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6、12h内股四头肌肌力分级FNB组和ACB组分别为1(1~2)和3(3~4)、2(1~2)和4(3~4)、3(3~4)和4(4~4)(P<0.01),术后24 h两组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 为人FNB和ACB都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早期镇痛,但是ACB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在术后早期明显高于FNB患者,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RL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RLB组和ESPB组,每组40例。两组在全身麻醉后实施超声引导下RLB和ESPB,均给予0.5%罗哌卡因0.4 ml/kg。术后两组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前静息以及术后2、4、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PACU滞留时间、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穿刺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APB组比较,RL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PACU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ESPB比较,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RLB可以有效减少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78例腰椎后路手术患实施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结果:178例腰椎后路手术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下均能顺利完成,一次给药成功率91.57%,有效操作时间可达2h,术中术后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麻药用量少,麻醉效果确切,能减低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机率等优点,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后路手术的优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和骶管阻滞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1~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和骶管阻滞组(CA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使用0.2%罗哌卡因1ml/kg进行TAP阻滞或骶管阻滞。记录术后6、12、18、24h的FLACC评分、每6小时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拔除导尿管时间、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hCA组舒芬太尼消耗量明显少于TAP组,FLACC评分明显低于TAP组(P0.05);术后12、18、24h两组患儿舒芬太尼消耗量和FLA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拔除导尿管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CA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P阻滞和骶管阻滞均能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骶管阻滞的早期镇痛效果优于TAP阻滞,而TAP阻滞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有利。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1999年6月~2002年4月,采用神经阻滞方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顽固性动脉痉挛56例63指,有效解除了痉挛,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63指,男41例,女15例;年龄12~47岁。致伤原因:电锯伤26例,切割伤13例,挤压伤9例,挤压撕脱伤5例,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